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线性连续系统的动态与渐变耦合可靠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机械设备的零部件通常承载着动态载荷,且由于制造的不确定性致使几何元素的尺寸、形状以及相互位置具有随机性,同时多于80%的零部件都是由于某些量的劣化导致渐变失效,因此,开展动态与渐变耦合可靠性研究对于机械行业的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研究随机参数线性连续系统遭受强度劣化和承受动态载荷时的可靠性问题。根据线性连续系统的随机动力学理论获得随机响应的计算公式,由此建立随机交变应力的计算模型。采用一随机变量描述初始强度的不确定性,利用非平稳Gamma过程描述强度劣化量的演变过程。在此基础上构建线性连续系统的动态与渐变耦合状态函数和可靠度表达式。应用提出的方法分析轴扭转振动系统的动态与渐变耦合可靠性,将当量正态化法和设计验算点法相结合以估算动态与渐变耦合可靠度,采用中心差分方法分析该可靠度的敏感性。利用数值实例验证提出方法的实用性和有效性。结果表明,提出的动态与渐变耦合可靠性分析方法能够有效解决随机参数线性连续系统遭受强度劣化和承受动态载荷时的可靠性分析问题。  相似文献   

2.
随着科学技术与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与的不断完善,机械设计制造技术得到快速发展,从而促进了机械设计制造控制技术在各个生产领域的应用,机械系统和工作环境的复杂性,对设计方法和实现工艺的要求越来越高。为了提高了设计的科学性与合理性,保证结构设计和产品功能的相辅相成,因此,研究机械产品的可靠性问题显得越来越重要。动态与渐变是机械产品不可避免的形态,也是可靠性研究的重要内容,基于此,文章从多个角度就机械动态与渐变可靠性理论与技术进行深入分析,希望对相关人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近几年来,机械电子工业部花了很大的精力,采用行政手段推动企业重视可靠性工作,广大可靠性工作者积极参加了此项活动,他们首先从宣传普及可靠性基本知识做起,愿意为提高产品可靠性多做工作,但往往在进行了一段面上的工作以后,深入不下去,有的单位就反映可靠性技术不能解决实际问题,甚至认为可靠性是“程咬金三斧头,不顶用”,或者认为是“卖狗皮膏药”,因此部分可靠性工作者颇有烦恼。笔者认为,这里面有些认识问题需要展开讨论。 1.什么叫可靠性技术?可靠性技术是和产品的可靠性有关的应用科学和技术,也就  相似文献   

4.
在分析我国机械产品可靠性工作的现状,国外可靠性技术发展概况,以及机械产品应用可靠性技术的特点的基础上,对机械行业推广应用可靠性技术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5.
6.
数控机床已成为装备制造业和国民经济建设的基础装备。本文评述了机床可靠性的技术与实践,为机床可靠性技术的研发指明了方向。要改变国产数控机床可靠性偏低的现状,首先要解决认识观念问题,主管部门、制造企业、研究单位等必须切实重视产品的可靠性;然后要在制造企业中真正实施可靠性技术与管理措施,从可靠性数据采集与分析、可靠性设计、零部件筛选、可靠性试验、制造与装配工艺、机床使用与维护、可靠性规范与准则等入手,在源头上把握产品的可靠性,促使数控机床可靠性的持续增长。  相似文献   

7.
机械可靠性设计的内涵与递进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9  
机械可靠性设计的基本任务是在故障物理学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可靠性试验以及故障数据的统计分析,提供实际计算的数学力学模型和方法及实践.这样就可以在机械产品的研制阶段,估计或预测产品在规定工作条件下的工作能力状态或寿命,保证产品具有所需的可靠性.结合现代数学力学理论,系统地阐明机械可靠性设计、机械动态可靠性设计、机械可靠性优化设计、机械可靠性灵敏度设计、机械可靠性稳健设计等系列可靠性设计理论与方法内涵与递进,力图为解决我国机械工程领域可靠性设计核心技术缺乏的问题指明路线与途径以及为形成产品自主研发能力提供技术服务和储备,对工程实际的机械可靠性设计提供系统成组的理论与方法,可以为机械行业提供可靠性分析与设计的技术服务.  相似文献   

8.
崔斌  张庆功 《机械》2004,31(Z1):72-73
概述了机械强度可靠性设计多种方法的应用状况,就可靠性理论在机械设计中的应用提出了一些探讨性意见.  相似文献   

9.
机械产品的可靠性大纲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由于产品的竞争日益激烈,现代机械产品对其质量与可靠性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提高机械产品的可靠性、维修性、保障性已经成为机械产品质量和可靠性工作的重要内容。考虑机械产品的特点,结合可靠性工程的通用技术,制定机械产品的可靠性大纲。该大纲是机械工程领域内统筹可靠性工作的一项基本法规,是开展机械产品可靠性研究的实施依据,是在企业中应用可靠性理论与技术及管理措施的行为指南。可靠性大纲涵盖开展机械产品全寿命周期可靠性工作的各个方面,从可靠性数据采集与分析、可靠性设计、零部件筛选与检验、可靠性试验、制造与装配工艺、使用与维护及保障、可靠性规范与准则、可靠性管理等着手,在源头上把握和控制机械产品的可靠性,促使机械产品可靠性的持续增长,对推动机械产品的设计、制造、使用各阶段的质量和可靠性的提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是全面保证机械产品可靠性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0.
实际机械产品中,许多失效形式如疲劳断裂、磨损、腐蚀及蠕变等都是由于损伤累积引起性能下降最终导致故障的,是一个渐进的过渡过程,属于模糊事件。文章以机械产品的耐磨性、振动和断裂失效中模糊可靠性设计实例,阐述将模糊数学理论应用于常规可靠性设计,表述了模糊可靠性设计可看作是常规可靠性设计的延伸、扩散。  相似文献   

11.
基于相关性的机械系统可靠性设计理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定量的机械系统可靠性理论尚未取得突破性进展。本文从分析现有机械系统可靠性理论存在问题出发,提出了考虑相关性的机械系统可靠度计算方法及相关程度的定性判定准则,并对机械系统元件多,可靠度计算量大的情况给出了系统可靠度的简化算法。该方法对于机械系统可靠性设计具有理论意义,对生产实际机械系统可靠度的计算具有实际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在分析传统可靠性设计理论存在缺陷及面临挑战的基础上,评述动态可靠性建模主要方法。利用Petri网对动态系统的描述能力,将Petri网应用于系统故障分析和动态可靠性计算中,提出了基于故障Petri网的动态可靠性建模方法。以某挖掘机液压系统为例,研究了制造系统故障的Petri网静态描述和动态可靠性计算方法,求解得到系统可靠性数值指标。应用表明,随机Petri网在故障传播描述以及系统动态可靠性分析方面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13.
概述了可靠性工程发展的历史,总结了可靠性试验发展概况以及机械产品可靠性试验面临的问题;综述了加速寿命试验和加速退化试验建模、试验数据分析和试验方案优化设计方法的研究进展,以及高加速寿命试验技术的研究进展;展望了机械产品可靠性试验技术的发展前景,并提出了促进可靠性试验理论方法工程应用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4.
从协同制造系统的自身特点出发,建立了基于Internet的可靠性信息平台。构筑了基于XML的跨平台可靠性数据库,采用移动代理等技术对协同制造的各子系统和单元的可靠性数据进行实时采集,并进行面向网络的远程计算机辅助可靠性分析和评估,从而为制定系统可靠性提高策略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5.
全面论述机械系统的光纤光栅分布动态监测与诊断的概念、主要研究内容、实现方法及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介绍机械系统动态监测与诊断的概念和任务,在此基础上,重点分别介绍面向机械系统的高性能光纤光栅分布式传感器、光纤光栅反射波长高速解调原理与方法、机械系统分布传感与动态监测的原理与方法、基于分布测试数据的机械损伤的识别原理与方法、动态监测与诊断的集成原理与系统设计等。总结课题组近10年来应用光纤传感技术,在重大机械装备监测与诊断方面的研究成果以及国内外相关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  相似文献   

16.
粘弹性阻尼材料动态力学性能温度谱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粘弹性阻尼材料的动态力学性能通常以时温叠加得到的频率谱主曲线表征,而时温叠加过程需要测量多个温度下的频率谱,难以保证试验条件的一致性.为此,由时温叠加原理,提出频率谱—温度谱镜像关系的数学形式.基于频率谱五参数分数微分模型,提出粘弹性阻尼材料的动态力学性能温度谱六参数分数微分模型,简称温度谱模型.所提模型能直接利用动态...  相似文献   

17.
杜小平 《机械传动》1995,19(2):17-21
机械传动系统的可靠性分析具有元件间存在相关性,极限状态方程非线性等解析方法难以处理的特点,本文采用基于Monte Carlo法的计算机仿真技术进行机械传动的可靠性计算,讨论了机械传动系统可靠性仿真的一般原理与方法,并给出了计算实例。  相似文献   

18.
提出了用运行状态来描述机械产品工作能力的概念;建立了机械产品运行状态与可靠性之间的联系,给出了利用运行状态进行机械产品可靠性分析的原理;以某型主战坦克变速箱换档同步器特型孔磨损失效模式为例,说明了运行状态理论在机械零件可靠性分析中的具体应用。结果表明运行状态理论为机械产品可靠性分析提供了新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9.
分析传统可靠性建模方法在描述时间及系统动态过程等方面存在的缺陷,研究了影响系统动态可靠性的各种因素,给出动态可靠性的定义及理论体系。在评述已有动态可靠性建模方法的特点及其应用的基础上,提出复杂系统动态可靠性建模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