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地震前积反射的地质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地震剖面上发现了大量的北东、南西和南东方向的前积反射。这些前积反射解释为形成于长7-长6时期、长4+5-长2时期、长7-长3和长6-长4+5时期的前积沉积体,每个前积沉积体由多个期次的前积沉积楔组成,岩性为高速的砂、泥岩互层。前积楔之间往往为5~20m厚的低速页岩,它是形成前积体内部斜交强反射的主要原因。根据前积反射可计算出延长组沉积时期古湖盆的最大古水深为228m,最大古坡度为1.7°,湖盆西南陡坡带坡度为0.6°~1.3°,东北缓坡带坡度为0.5°~0.6°。通过地震剖面地震相、连井剖面沉积相的解释和分析,认为延长组沉积时期在浅-深湖盆相带中发育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重力流水道等沉积微相,不同微相砂体宽度和宽厚比不同,横向上多彼此连接,前积体内部砂体含量为30%~60%,单砂体在前积反射内部往往呈短轴状、中弱振幅地震相。前积反射区是形成有利储集相带和大型油田的重要区域。  相似文献   

2.
地震沉积学研究揭示古龙凹陷嫩江组二段发育多个自东而西的地震前积反射结构,其顶界T_(06)由多个不同的地震反射同相轴构成,表明传统的嫩江组岩石地层划分具穿时性。利用地震地层学方法,通过SK1井声波时差时深关系标定和过井地震剖面地质层位追踪对比解释,重新界定了T_(06)、T_(05)及T_(04)等地震反射同相轴的地质涵义;结合SK1井实钻资料和连井地层对比剖面研究,重新厘定了古龙凹陷嫩江组岩石地层,将研究区东部嫩江组三、四段底界分别上移2个砂组。  相似文献   

3.
白垩系清水河组在车排子凸起东斜坡区由沙湾凹陷向隆起高部位层层超覆尖灭,北西—南东向断裂成排成带分布,易形成断层与地层超覆型复合圈闭。地震相干分析技术对识别小断距断层有较大的帮助,分频和振幅类地震属性的结合可有效识别薄砂层组超覆尖灭线,沿层振幅类属性特征可识别研究区各期砂层发育期三角洲前缘沉积体的分布,进一步预测砂体的发育区。构造解释与地震属性的结合可评价圈闭储层发育特征,指出研究区第二期砂层组发育5个断层地层圈闭,圈闭内砂体发育,具有重要勘探价值,其中A圈闭、C圈闭是下一步首选勘探目标。  相似文献   

4.
 十屋断陷深陷带火石岭组—沙河子组周围地层中发现了来自北西、正北、南东方向4套前积反射。通过精细解释每个前积体内部各朵叶的平面展布及其相互关系,并根据砂岩厚度正演模拟研究认为,除了第Ⅰ套来自陡坡的前积体可能有水下重力流成因之外,其余3套前积体均以浊积扇成因为主,单个朵叶砂岩厚度为10~15m左右,每个前积体砂体厚度可达40~50m。浊积扇砂岩夹于暗色泥岩之中,后期深陷带东侧抬升,强烈的断裂活动对深层前积体影响较弱,可能形成良好生储盖组合与岩性油气藏。  相似文献   

5.
勘探结果表明,兴隆台一马圈子地区沙三中下亚段发育浊积岩储层,其分布对油气具有明显控制作用,且具有较强隐蔽性,对有利储层展布规律认识不清制约了该区勘探部署工作。为此,首先综合分析录井岩性信息与SP、GR等敏感测井曲线,构建出能够较好反映岩性变化的岩性指示曲线;然后利用叠前AV0处理得到截距(P)、梯度(G)、截距*梯度(P*G)、远角低频(FLF)、密度(ID)与剪切模量(岸)和拉梅常数(A)的组合,p、和等属性数据体,并提取了振幅、频率、相位等多种属性体;最后以岩性指示盟线为目标曲线,优选敏感性较好的一组叠前地震属性作为反演参数,利用神经网络反演技术对兴隆台一马圈子地区浊积岩储层进行了识别和描述,预测结果与已钻井及地质认识符合较好。  相似文献   

6.
兴隆台构造带沙河街组三段浊积岩优质储层叠前地震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兴隆台构造带沙河街组三段发育多套深水浊积砂体,并被优质烃源岩所包围,是岩性油气藏发育的有利地区。但由于浊积砂体具有泥质体积分数大、储层非均质性强的特点,且砂泥岩波阻抗分异性差,故常规叠后波阻抗反演无法准确识别优质储层,制约了这一地区岩性油气藏的勘探发现。从岩石物理建模入手,通过多种弹性属性交会分析,指出泊松比为识别浊积岩优质储层的有效弹性参数。利用保幅保真地震资料,采用叠前反演得到泊松比,对浊积岩优质储层分布进行了预测,预测结果与钻探成果吻合。该方法可以有效预测复杂岩性优质储层。  相似文献   

7.
哈萨克斯坦南图尔盖盆地侏罗系岩性圈闭较为发育,河道多期次发育、砂体较为孤立且连续性差,勘探处于高成熟阶段,目前主要利用叠后地震资料进行河道识别但效果不佳。为此,对河道砂体叠前道集特征进行了分析,采用子波拉伸校正、品质因子Q补偿、特定角度叠加等措施,改善了河道的成像效果,优化出了能更清晰地反映河道特征的叠前地震属性。借助地层切片技术,结合盆地的基本地质情况,精细地刻画出了工区内河道的空间展布特征。结论认为:1研究区的物源是来自西北方向的;2J3ak组内3个四级层序中至少发育5期河道;其中SQ8-2层序内至少发育3期,代表着河道发育最广泛、发育最强烈的时期,沉积过程的继承性特征明显;3早期的SQ8-1层序充填以湖盆被河流填平补齐为特点,晚期的SQ8-3层序充填范围缩小,反映了水体范围缩小的过程。  相似文献   

8.
泌阳凹陷毕店地区处于盆地中心部位,储层薄;通过详细的岩心观察、单井沉积相分析,认为研究区为深水背景下的湖底扇中扇与外扇及滑塌扇沉积,有利储层为不同成因的浊积砂,物源具有南、北双向的特点。基于构造—测井约束条件下的非线性反演技术的储层反演具有吻合较好、视分辨率高、井间层间关系清楚、符合沉积背景和方法稳定、预测性强等特点。预测砂体分布呈现出北东向、近南北向展布特征;向西北构造高部位方向变薄尖灭的储集砂体极易形成上倾尖灭岩性圈闭及构造—岩性圈闭,透镜体砂岩也较发育,其分布于生油岩区,容易形成岩性圈闭。  相似文献   

9.
陆西地区夏盐鼻状构造带岩性圈闭的识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准噶尔盆地陆西地区油气资源潜力丰富,近年来油气勘探在夏盐鼻状构造带侏罗系三工河组发现了一系列岩性油气藏,展现了浅层良好的勘探前景。采用沉积储集层地质建模、地震属性预测、波阻抗反演和数据体可视化分析等技术综合识别出玛东2 井北、玛东3 井区、玛东3 井东、夏盐6 井南和夏盐3 井南等5 个岩性圈闭。圈闭总面积361.7 km2,高点埋深2 150~2 270 m,玛东3 井东岩性圈闭闭合高度最大达460 m. 综合分析认为,夏盐鼻状构造带岩性圈闭发育,具备形成岩性油气藏的地质条件。  相似文献   

10.
四川盆地中部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气藏为构造背景下的岩性圈闭气藏,利用地震资料研究不同岩性组合、划分出不同的地震相带,将有助于预测无井区储层的沉积特征及其展布。考虑到研究区范围广、地震测网间距大的实际情况,选用了“相面法”来进行地震相分析,即主要从反射结构、反射波组的振幅、频率、相位、连续性、时差和反射外形等属性来研究须家河组的地震响应特征及其平面分布情况。研究结果表明:①须二段上部,一种表现为弱振幅、平行、亚平行反射地震相,主要代表的是三角洲前缘亚相的叠置分流河道及河口坝;另一种地震反射特征则表现为较强振幅、断续反射,为三角洲平原亚相的水上分支河道及河道间湾;须二段下部平行、亚平行、强振幅、较连续反射上超地震相主要为一套楔状体。②须四段地震相一种为平行、强振幅、断续至连续反射地震相,为三角洲平原亚相的水上分支河道及分流间湾;另一种为弱振幅、平行、亚平行反射地震相,为三角洲前缘亚相的水下分流河道。③区域地震大剖面资料显示须六段厚度呈南厚北薄之势。  相似文献   

11.
基于岩心、测井和地震资料,开展了川西坳陷新场地区须家河组二段(须二段)砂体充填类型及其沉积展布规律研究,构建了该地区不同类型砂体的三维空间分布模型,为指导油气勘探开发提供定量化基础。新场地区须二段为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主要有叠置河道、河道边缘、分流间湾和河口坝4种砂体沉积类型,其中叠置河道砂体厚度大、以中—粗粒沉积为主,是该区优质储层的主要发育区。新场地区须二段受龙门山和米仓山—大巴山两个方向的物源供给,下亚段新场西部的叠置河道更为发育,中亚段双物源供给较强,叠置河道砂体规模最大,上亚段叠置河道主要发育在新场地区东部。在地球物理预测的基础上,拟合变差函数并以地震砂厚趋势进行协同约束,首先建立砂泥岩地质模型,基于多级相建模思路,以不同类型砂体展布为训练图像,采用多点地质统计方法建立砂体类型空间分布模型。该模型实现了不同砂体类型在三维空间充填的定量描述,具有合理的各类砂体之间的接触关系,可以为后续相对优质砂体的定量刻画和开发方案优化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12.
箕状断陷盆地多发育前积地震相,而前积地震相与岩性地层油气藏密切相关。以彰武断陷三维地震资料精细解释为基础,识别出斜交前积、下超充填前积和小型叠瓦前积3种地震相,并分析其特征及其岩性地层油气藏发育规律:斜交前积,发育在构造平静期(九佛堂3—4砂组),向湖盆推进较远,规模大,代表远岸扇沉积,前积层的中部和上部含油气性好,可以发育有利的岩性地层油气藏;下超充填前积,发育在构造活动期(九佛堂5—7砂组和2砂组),为靠近主干断裂下盘快速充填的近岸扇沉积,扇中—扇根的相变带为潜在的岩性地层油气藏发育区;小型叠瓦前积,发育在较深水地层单元(九佛堂5—6砂组),解释为扇体末端或侧缘沉积,以泥质沉积为主,含油气性差。识别出的前积地震相特征及其含油气规律可以为勘探程度较低的箕状断陷盆地油气勘探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13.
利用地震前积反射特征确定古水流方向的沉积几何方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古水流条件分析是确定沉积盆地古水系、古物源及沉积体系展布,进行岩相古地理研究必不可少的内容。传统的古水流研究方法主要分为统计方法或百分比法、沉积几何学方法2类。根据地震剖面上前积反射的成因,利用交叉地震剖面上前积反射之间的几何关系,可以定量地确定古水流方向。这种方法适用于盆地勘探的不同阶段,与传统的沉积几何学方法比较,其不仅易于操作,而且便于更准确、定量地判定地质历史时期区域性的古水流主方向。盆地演化后期的构造改造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该方法的适用性,此时应与其他方法结合使用。  相似文献   

14.
吐哈盆地是具有双重基底与前陆结构的多旋回复合盆地。晚侏罗世的燕山运动控制和影响着喀拉扎组的沉积作用。通过20余口钻井的岩心观察,首次在胜北-红连地区上侏罗统喀拉扎组一段中识别出多种地震成因的软沉积物变形构造,包括液化作用成因的砂岩脉(墙)、液化角砾岩、液化卷曲变形、球-枕构造、液化均一层和负载构造;水塑性变形成因的纹层卷曲变形、丘-槽构造、环形层和振动滑塌;脆性变形成因的震积角砾岩、阶梯状微断层和“V”字型地裂缝。依据仅在喀拉扎组一段中识别的震积岩变形特征,建立了震积岩垂向序列,表明研究区在喀拉扎组一段沉积期,受频繁而强烈地震事件的影响。详细对比了震积岩在各口钻井中的时空分布规律,地震强度从北部山前带的胜北地区到南缘的红连地区有减弱的趋势,表明古地震的震源来自博格达造山带。Dickinson三角投点图也显示喀拉扎组一段砂岩的物源主要来自北部的博格达山造山带。震积岩的大量发育表明,燕山运动Ⅱ幕导致博格达山于晚侏罗世喀拉扎组一段沉积期发生了剧烈的构造隆升,该地区的发现的大量震积岩是盆-山关系的特殊沉积响应。  相似文献   

15.
渤海湾盆地埕岛地区东营组沉积特征及其油气地质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岩心、钻测井、地震资料综合分析的基础上,确定渤海湾盆地埕岛地区东古近系在营组发育有较深水湖-浊积扇、扇三角洲-滑塌浊积扇、辫状三角洲、低弯度河-泛滥平原等沉积体系,并分析了其沉积相构成及特征。结果显示,古近系东营组沉积前的古地貌特征对东营组下部沉积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在层序格架内沉积相构成分析的基础上,明确了沉积相的空间展布特征,并从储集砂体类型、储集砂体的分布位置、有利发育层系及空间展布特征等方面明确了沉积特征研究的油气地质意义。  相似文献   

16.
西非海域北加蓬次盆深水浊积砂岩是重要的油气储集体,主要为浊积水道、滑塌浊积及浊积朵叶体等。该类储层分布局限,横向变化快,预测描述较困难。首先从沉积地质特征入手,在总结分析沉积模式的基础上,开展地震正演研究,建立了浊积水道砂体和滑塌浊积体的地震反射识别模式,即,前者地震反射为顶微凸底凹的槽状外形,与围岩边界清楚,内部呈较连续层状或弱反射结构;后者地震反射为楔状外形,顶部同相轴连续性好,振幅较强,内部为近平行较弱反射结构。在此基础上,开展地震多属性分析,优化敏感参数,利用振幅、相位及地层体等多种属性较好地预测、刻画了砂体的展布。由此,进一步结合油气成藏特征,评价分析不同浊积砂体的油气资源潜力,从而明确了浊积目标的油气富集及勘探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临南洼陷是一个多期多物源充填的洼陷,环绕洼陷沙三段发育多个三角洲沉积体系,勘探潜力较大。近年来,临南洼陷沙三段隐蔽性油藏勘探不断取得新进展,但是随着勘探程度的不断提高,勘探难度越来越大,常规浊积砂体识别描述方法已经很难满足生产需要。针对勘探中存在的难点,通过灰质泥岩剔除技术、浊积砂体地震反射特征研究以及频谱分解技术的应用,对临南洼陷浊积砂体进行了精细识别和描述,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指导了该区的勘探部署。  相似文献   

18.
为厘清准噶尔盆地盆1井西凹陷三工河组二段三角洲前缘-湖盆深水区的沉积特征、沉积模式及其岩性圈闭,落实岩性油气藏勘探领域,采用地层厚度法恢复了古地貌,并结合岩心观察、重矿物分析、储层表征和钻井资料,分析了研究区的沉积微相、储层性质和含油气性,认识到湖盆深水区砂质碎屑流砂体的岩性圈闭条件优越。盆1井西凹陷三工河组二段发育两级环状坡折,将研究区分为三角洲内前缘带、三角洲外前缘带和湖盆深水区3个带。三角洲内前缘带水下分流河道微相的储层质量高、含油气性好;三角洲外前缘带发育河道末梢沉积和席状砂微相,为致密储层发育区,含油气性差;湖盆深水区砂质碎屑流砂体的储层性质和含油气性与三角洲内前缘带水下分流河道砂体相类似,且顶底板条件较好,其侧向受三角洲外前缘带致密储层遮挡,有利于形成岩性圈闭,是下一步油气勘探最有利的勘探领域。  相似文献   

19.
塔中中西部地区在地震剖面上常见"串珠状"地震反射,通过对常规地震剖面的剖析,可将研究区"串珠状"反射细分为强"串珠"反射和弱"串珠"反射。两者的区别在于反射能量的强弱,在地震剖面上两类反射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从地质上解析,两者也具有类似的成因和控制因素,其分布主要受到了构造断裂、风化壳岩溶及埋藏岩溶的影响。通过对塔中中西部地区鹰山组"串珠状"反射地质特征的描述,建立起该区单井地震-地质模型,并对研究区形成"串珠状"反射的控制因素进行分析,明确了"串珠状"反射的发育分布模式。  相似文献   

20.
垦东1地区新近系馆陶组沉积时期为辫状河—曲流河的过渡时期,河道砂体形成的地震反射类型多样,以往井位部署时单纯追踪强同相轴的方法仍然会有部分砂体漏失。因此,在利用常规地震资料描述砂体之前,有必要明确河道砂体能够形成的地震反射类型。从研究区主力砂层组实际井储层与围岩的岩性组合、速度差异、厚度分布特征入手,建立正演模型,得出不同岩性、厚度、速度组合条件下河道砂体能够形成的地震反射类型,分析了引起反射振幅强弱的影响因素。正演模拟研究和实际资料的统计分析表明,研究区目的层段内大部分河道砂体均形成叠合砂包反射,大约有68%的砂体在地震剖面上呈强振幅反射特征。在相同的沉积背景下,泥岩隔层厚度、砂泥岩间速度差异对砂体地震响应特征变化起主导作用。针对研究区河道砂体进行井位部署时,不能只瞄准反射振幅"亮点",而依靠地质分析,选择有利沉积相带和油气运移指向区尤为重要。即使是弱反射砂体,同样可能成藏。勘探实践表明,该分析方法对砂体追踪解释和井位目标优选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