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乃志  高菲 《四川建筑》2009,(Z1):19-21
针对"5.12"汶川特大地震后都江堰、成都等地避难、疏散、安置等存在的问题及取得的宝贵经验,对城市地震避难过程、避难需求、避难人员、避难场所标准等进行了充分的论证和研究,并结合实际提出可操作性的用地选址建议,确保规划中场地的实施和平灾结合的使用。  相似文献   

2.
中小学校建筑是人员密集的特殊环境,其规划设计中的抗震设计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分析汶川灾区"5·12地震"震前中小学校建筑抗震设计存在的问题,从规划设计角度入手,分析了中小学校作为避震疏散场所的可行性,提出了灾后重建中小学校建筑的抗震设计应提高抗震设防标准、加强应急避难空间环境设计及使用新型抗震技术等。旨在对中小学校建筑规划设计时的抗震设计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地震应急避难场所是破坏性地震发生或地震预警信息发布之后,临时安置百姓生活的场所。5·12汶川8.0级地震、3·11东日本9.0级地震等国内外大量应急避难场所应用实例,充分证明了应急避难场所对于做好民众的疏散安置工作,稳定民心、安定社会,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自2003年我国第一个应急避难场所——北京市朝阳区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应急避难场所建成以来,我国的地震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建设工作得到全面发展。有关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标准相继出台,并不断完善。为使场所能够更好的服务于民众疏散安置工作,编制场所疏散安置预案是将场所设施功能与民众疏散安置工作有机结合的重要途径。该预案的编制对于规范  相似文献   

4.
避难空间是城市面对灾害时为居民提供防御场所的重要公共设施,其选址及规划的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灾难来临时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目前我国的相关研究较少从公共设施服务于居民的思路去关注避难空间体系的规划建设。为此,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公共设施区位选择的理论,构建从紧急避难场所到固定避难场所再到中心避难场所的避震空间体系规划方法。该方法的运用可以高效地进行避难空间选址,其所形成的避难空间系统在灾后的不同阶段均可以满足人群的避难需求。研究结合常熟市地震避难场所规划,明确避震空间体系布局,划分各等级场所的服务范围,以期为未来的城市避震空间体系规划及改造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避难场所是在灾害发生时群众得以有效疏散和避难的重要保障,小学校园是城市中分布较为广泛且相对均匀的公共场所,拥有作为社区级城市避难场所的有利条件。本文从城市防灾角度对汶川地震灾后新建、重建小学以及西安市碑林区现状小学进行大量实态调研,发现其作为城市避难场所存在的问题,分析中、日两国"避难型"小学的规划差异性,结合相关法规,总结作为城市避难场所的小学校园的规划设计原则策略,以期为今后研究和新建、改建"避难型"小学校园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6.
本文借鉴已有的防震避难场所的规划、设计和建设经验,针对南宁市的实际情况,以南宁市人民公园的防震避难场所为示范点,探讨建立城市防震避难场所的规划原则、设计指南以及相应的避震疏散模型.  相似文献   

7.
华翔 《四川建筑》2009,(Z1):16-18
地震公园的场所需求和内容设计,在这次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已经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城市公园再设计、山区地震公园的建设都是对于震后避难场所的一种新的考虑和补充。对于公园空间的认识和再设计中需要相应地加入抗震和避难的因素,从而进一步完善和补充公园功能和机制的要求,为灾后提供合理、完善的避难场所。  相似文献   

8.
以解决城市临灾脆弱性问题,提高老龄化社区道路安全和避难场所的可达效率为目标。对大庆某老龄化社区路网、避难场所、人群对社区避难场所的熟悉度特征等进行深入调研,作为模拟数值依据,使用Pathfinder软件对算例社区进行疏散模拟。结果表明:人口老龄化、住区和避难场所的设置、人群对场地的熟悉度均会影响疏散效率。以存量建筑拆毁率最小化为前提,优化后疏散有效路网密度提高了32.46%,人均疏散路径减少26.93%,老人人均步行疏散效率提高22.04%。  相似文献   

9.
地震应急避难场所是在地震发生时为 灾民提供避难和临时生活的安全场所,是灾后 重建及灾后救援工作的基础。文章从韧性城镇 角度出发,运用空间句法理论及方法分析宁夏海 原县海城镇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安全性和可达 性,并通过ArcGIS软件分析其容纳性和“平灾 结合”性,揭示了宁夏海原县海城镇地震应急避 难场所存在的问题,提出构建多元避难场所、利 用公共开敞空间、提高灾民避难速度及打造“平 灾结合”模式的四个优化策略,以期对小城镇 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城市避震疏散是城市防灾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抗震救灾的关键,对地震发生期间避震疏散交通类型、特点及各相关系统展开研究,分析整个系统的构成及特点,探讨疏散交通与疏散空间、疏散通道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在总结前人在避震疏散规划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梳理和补充,尝试性地建立起一套相对较为完整的评价方法体系,包括了对避震疏散空间的服务覆盖、服务重复和服务质量等,避震疏散通道的通达性和可靠性,以及避震疏散空间与疏散通道相互配合的吻合情况和服务的薄弱度等方面的综合评价。希望通过本研究,为城市进行更加科学合理的避震疏散规划和震前预防、震中避难和震后救援等各项部署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1.
《城市与减灾》2006,(3):14-14
北京市昌平区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城市应急系统建设,为了增强城市应急避难能力,区政府将亢山广场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纳入了昌平区2006—2008年迎奥运环境整治工程。2006年3月开始进行亢山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同月竣工。亢山广场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占地40850平方米,地势平坦,绿地和步行道相间呈环状分布。灾时可利用面积36765平方米,疏散灾民18382人。在地震等自然灾害或其他应急状态下,附近居民可在政府的组织下,紧急疏散到地震应急避难场所。  相似文献   

12.
5·12汶川大地震给全国同胞带来了难以弥合的创伤,但同时也带给我们一些重要的警示,其中关键的一点就是,城市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在地震防灾、避险,以及灾后重建过程中均可发挥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港口城市中港口产业用地的大规模分布会对人口避灾活动造成不容忽视的干扰,对避难场所疏散可达性构成消极影响。本文以名古屋港区为案例进行实证研究,将港区避难所、大型避难公园、紧急避难公园依次组合,依据港口城市孕灾与建设环境设计人口疏散通行成本,通过ARCGIS空间统计工具分别进行成本分配模拟,测算不同组合下的避难场所在累计人口疏散通行成本最低时服务覆盖面积的变化和避灾人口容纳能力的提升。通过比较,论证三类避难场所在分工协作方式下承担的应灾功能和空间选址倾向对避难场所可达性优化、缓解港口产业用地的干扰作用,包括提升人口疏散的快速性、安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4.
蒋蓉  邱建  陈俞臻 《规划师》2011,27(10):61-65
以往的应急避难场所规划研究主要针对大中城市,建设实施主要集中在中心城区.但是,“5 ·12”汶川地震暴露出县域范围内的城镇特别是广大村镇抵御灾害的能力极其脆弱.为保障县域城镇的安全,以灾后重建工作为依托,成都市大邑县重点从行为分析、标准选择、场所体系构建、通道建设等方面就避难场所规划进行了研究,以期为类似地区的城乡防灾...  相似文献   

15.
避震疏散场所的建设对抗震及构建安全城市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目前我国避震疏散场所的规划体系尚不明晰且缺乏层次性。基于此,研究根据我国各层次规划的不同要求与特点,旨在构建一个基于不同规划层次的避震疏散场所体系框架,提出城市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层面避震疏散场所的规划侧重点,并结合张家港市的实践,按照城市总体规划的层次要求,对中心、固定、紧急三级避震疏散场所进行总体布局和宏观控制,为未来城市避震疏散场所的规划实践提供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6.
正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如何保护现代化城市免遭灾害或将灾害带来的危害降到最低限度,已成为城市发展的紧迫任务。从汶川大地震后紧急疏散转移受灾群众的情况来看,大城市组织数百万居民紧急疏散到几十千米外的乡镇,存在较大困难。因此,无论是应对现代战争,还是应对城市灾时应急的需要,都需要在区域内建设一批应急避难场所,用于接纳受灾群众临时或较长时间避难及生活,并便  相似文献   

17.
汶川地震后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的对策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文对绵阳地震灾区应急避难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了应急避难及紧急疏散存在的问题。强调了公共避难场所建设的重要性。在地震灾区经验教训和部兮城市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经验的基础上,研究了应急避难场昕的建设要求,并就厦门市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提出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8.
马春红 《山西建筑》2014,(21):25-26
以新疆阜康市为例,结合避震疏散系统的基本内容,对避震疏散场所进行了调查及评价,从避震疏散分区规划、场所规划、通道规划三方面分析了避震疏散规划编制技术,以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地震灾害是一种不可预测的自然灾害,面对它的突然袭击,更需要我们有序和有效地应对。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就是在地震发生时,为受灾群众提供用于临时安置或长期避难的场地空间。良好的地震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和建设,是在地震发生时群众得以有序、有效避难和疏散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20.
以日本大地震"地震—海啸—核泄漏事故"这一重大复合灾害为背景,通过对日本城镇海啸避难所规划策略的研究,一方面归纳出海啸避难所定义与类型、海啸避难场所规划设计方法和发展策略,另一方面探讨了日本法律背景下的疏散计划框架。我国沿海城市灾害类型多且频繁发生,但避难疏散场所建设及防控措施单一而薄弱。本文力图弥补当前我国避难场所的课题研究的空白,系统化完善避难疏散场所规划体系,有效预防、减少和消除灾害损失,以期对我国沿海城市避难疏散场所提供实效性较强的规划策略和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