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 毫秒
1.
分析了矩阵变换器的虚拟交一直一交调制策略,并与电犀型双PWM变换器进行了比较,对二者的主要性能指标进行了综合评价,指出矩阵变换器的虚拟交一直一交调制实质就是电压型双PWM变换器控制目标的一体化实现,仿真结果验证了结论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2.
利用间接变换法,把矩阵变换器的调制策略虚拟为交-直变换和直-交变换2个过程,分析了直-交变换器和交-直变换器的空间矢量调制,并将这2个过程进行综合,得到一种直接的交-交变换器;针对三相对称输入电压,矩阵变换器带3种不同的三相对称负载时,利用MATLAB软件进行仿真,分析了基于空间矢量调制的矩阵变换器的输入线电流、输出线电压、输出线电流波形特性,揭示了负载特性对矩阵变换器输入、输出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基于矩阵变换器有效开关模式,分析了矩阵变换器供电时电机共模电压的产生机理,结果表明:采用空间矢量调制方法时,共模电压的最大峰值与零矢量的开关状态有关.为了减小矩阵变换器输出共模电压,对输出电压零矢量开关状态组合形式进行了修正,将60°相区内的一个零矢量用2个不同状态的零矢量替换,使共模电压最大峰值降低到原来的1/3.最后对实际的矩阵变换器-永磁同步电机驱动系统原理样机进行了仿真和实验分析,验证了理论分析的正确性和改进的零矢量状态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4.
矩阵变换器(Matrix Converter,MC)是一种具有理想性能的变换器,但其控制算法的复杂性限制了其在实际中的应用.MC的空间矢量调制策略中需要进行正弦函数、正切函数和复数运算,计算量大,增加了数字处理器的负担.本文通过对传统算法的分析研究,将占空比用三相输入电压值和三相参考输出电压值来计算,避免了复杂的正弦函数、反正切函数和复数计算.并给出了一种扇区划分方法,使得占空比表达式在各扇区内具有统一的形式,便于实际编程实现.仿真结果验证了简化算法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5.
矩阵变换器工作时存在大量谐波,波形畸变率较高。为了有效降低谐波畸变率,对矩阵变换器简化空间矢量调制策略的等效模型进行分析,基于空间矢量合成原理,在虚拟整流侧转换过程中采用省却零矢量调制,在逆变侧的转换过程中引入简化的过调制技术,推导出输出线电压的数学表达式,验证新的扇区划分方法对电网扰动具有抵抗能力,新调制策略输出波形质量提高,谐波畸变率降低。通过仿真,对简化的空间矢量调制策略进行验证,并搭建样机平台,试验验证了该策略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6.
提出了一种利用开关电容矩阵来实现DC/DC变换的新方法,其过程是将组合开关电容单元排列为一个M×N的矩阵SC(M,N),用一组时序信号控制组合开关,使其工作于充、放电两种状态:充电期输入电压沿矩阵的行充电;放电期矩阵转置,电容上的储能沿矩阵的列向负载放电,实现了电压的变换。设计了一个SC(2,3)的矩阵变换器电路,并进行了理论分析和仿真。  相似文献   

7.
基于PWM变换技术,探讨矩阵变换器的控制原理,提出一种新型开关器件的换流控制方案,来抑制器件在开关转换过程中的浪涌电压,仿真结果验证了该原理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8.
论述了空间矢量调制矩阵变换器的基本原理,给出了矩阵变换器-异步电动机调速系统组合控制模型,分析了空间矢量调制策略,并且在Matlab/Simulink平台上,针对矩阵变换器-异步电机矢量控制系统的电机起动运行进行了仿真。仿真结果表明:该策略方法具有良好的起动调速性能,具有很大的应用前景;验证了矩阵变换器空间矢量调制策略的可行性和正确性。  相似文献   

9.
针对超稀疏矩阵变换器(USMC)电压传输比较低的问题,提出一种含Boost升压电路的USMC新型拓扑结构.首先,在USMC的直流环节增加Boost电路,提高直流环节的输出电压,使得逆变级能够输出更高电压,从而拓宽电压传输比范围.然后,结合SVPWM调制策略,推导出新型USMC拓扑结构的电压传输比以及输出功率因数范围,为...  相似文献   

10.
不同的矩阵变换器调制策略与系统运行控制之间不协调会造成系统干扰,为此,本文提出一种调制模型预测控制(modulation model predictive control,M2PC),基于经典的模型预测控制(model predictive control,MPC)改进控制策略,对矩阵变换器系统的输入输出性能进行优化。M2PC策略不仅包含MPC策略的多种优良特性,而且能够避免由MPC策略引起的可变开关频率,降低系统输入输出谐波,控制过程简单,不需要引入其他变量,应用前景良好。最后对M2PC策略进行仿真和实验,证明了该策略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1.
由于存在着稳定性和快速性之间的矛盾,PI控制器对于谐波的抑制能力有限,难以保证双级矩阵变换器(TSMC)在谐波扰动下的输出性能,为此,提出一种基于复合控制器的TSMC闭环控制策略,将重复控制技术与PI控制相结合构成复合控制器,利用重复控制器对PI控制器输出的控制量进行修正,弥补PI控制器对交流谐波控制的不足。为了降低复合控制策略的复杂度,在分析TSMC空间矢量调制策略的基础上,提出由控制量直接获取开关占空比的简化算法。仿真结果表明,在输入电压不平衡畸变且输出负载不平衡情况下,采用复合控制器可以使TSMC输出电压总谐波畸变率小于1%,在负载突增时系统调节时间小于1个基波周期,说明复合控制系统具有良好的动态和静态性能。  相似文献   

12.
针对矩阵变换器输入LC滤波器容易引起输入电流谐振的问题,选择输入侧谐振点附近的特定谐波作为抑制对象,提出基于特定谐波消除的输入滤波器参数优化与谐振抑制方法,以提升输入性能.分析输入LC滤波器及常规谐振抑制方法的工作原理,采用多个约束条件对滤波参数进行最优设计,以谐振点附近特定谐波的抑制效果作为阻尼电阻的选择依据,给出具体的优化设计步骤.将特定谐波消除的思想引入主动谐振抑制方法中,提出采用陷波滤波器采集滤波电容中特定谐波量反馈到控制回路的策略.搭建基于Matlab/Simulink的仿真模型,仿真实验表明,利用所提的输入滤波器参数优化方法和主动谐振抑制方法,使得输入电流总谐波畸变率分别下降了98.5%和99.3%.抑制处理后的系统具有良好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3.
为进一步改善之前提出的矩阵式AC/DC变换器性能,依据三相/一相矩阵式变换器(3/1MC)与其等效拓扑开关函数之间的瞬时对应关系以及限定条件,研究了一种改进的控制策略.该策略充分利用X扇区中三相电压资源,合理分配各相电压的作用时间(占空比)及各双向开关的门极驱动信号.使双向开关的有效导通角为180°,各相输入电流SPWM脉冲序列均匀、等间隔地分布在时间轴上,且分别跟随输入电压.仿真结果表明,网侧谐波电流小,功率因数接近1.  相似文献   

14.
《焦作工学院学报》2016,(5):685-690
为减少换流时间,提高换流可靠性,在分析输出电流和输入电压幅值检测换流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一种新的电压型两步换流方法。将输入电压进行扇区划分,有效组合双向开关导通状态,解决负载电流方向对换流的影响,减少开关切换次数,节省了换流时间;引入临界区间,结合零矢量调制,避免两相电压幅值接近时出现相间短路,输入输出波形质量也得到提高。在DSP+FPGA为控制器的实验平台上进行测试,数据结果证明换流策略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5.
针对恒速恒频风力发电机控制困难和易受电网谐波影响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Buck电路的矩阵变换器的风机直接转矩控制方法.利用Buck电路简化传统的三相-三相矩阵变换器控制策略来构造三相-单相矩阵变换器,将该矩阵变换器应用到永磁直驱风力发电机的直接转矩控制系统中,并使用反馈线性化法来简化系统的控制策略.利用Matlab软件的仿真测试结果表明,所设计的矩阵式变换器能显著提高系统的动态响应性能,且提出的控制策略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鲁棒性.  相似文献   

16.
以包钢转炉渣为主要原料,采用熔融法制备了钢渣微晶玻璃.采用DSC,XRD,SEM等分析手段研究了基础玻璃的析晶行为和微晶玻璃的微观结构.结果表明,实验制备的玻璃陶瓷主晶相为普通辉石,晶粒形貌为颗粒状,晶粒的尺寸约为0.2μm,制品具有较好的力学性能,抗弯强度可以达到254 MPa.  相似文献   

17.
高频链电路与矩阵变换器相结合,可以使功率双向流动,以及使装置体积小,重量轻,但也增加了矩阵变换器的换流难度。就三相高频链矩阵式逆变器的换流问题展开研究,基于解结耦思路,提出一种新型SPWM混合调制策略,并介绍其核心逻辑控制电路的设计过程。该控制策略可实现一步自适应换流亦可减小矩阵变换器开关器件的电压应力。仿真结果验证了该控制策略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大量女性套装的分析与研究,并结合日本文化式原型和女性套装的基本特点,利用改变省量大小和前腰围线的位置的方法,设计出专门用于女性套装的一套基型,分别是合身基型、半合身基型、宽松基型、宽摆基型,以代替原始的女装原型.同时也提出了一款多型的设计思路,不仅能满足不同体型女性的需求,也能简化套装设计步骤,使套装纸样设计能够更为方便简捷实用.  相似文献   

19.
开发软件项目,首先要选择一个良好的设计模式。在J2EE企业应用开发中,采用MVC设计模式,能简化软件开发的过程,加快开发进度,提高软件的性能和可维护性。本文介绍了MVC设计模式的基本概念及其工作原理,并给出了一种实现MVC模式的解决方案,总结了利用MVC设计模式开发系统的优缺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