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甲醛次硫酸氢钠是一种化工原料,国家已明令禁止将其作为添加剂加入食品。目前,还没有测定面粉中甲醛次硫酸氢钠的国家标准方法。本文用2002年国家质检总局推荐的方法对我国不同地区种植的122份小麦自磨粉的甲醛本底值进行了测定,进而为测定小麦粉中甲醛次硫酸氢钠含量提供科学依据。122份小麦自磨粉的本底平均值为3.85mg/kg,变幅为0.92~6.77mg/kg。95%概率下的置信区间最大值为6.31mg/kg,该数值即可作为运用该方法时所有小麦粉样品的甲醛本底值。  相似文献   

2.
东海地区常见水产品甲醛本底值调查及含量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解水产品的甲醛本底值,为水产品管理提供依据,随机抽取海水鱼类、甲壳类、软体动物样品共100份,每份约500g,其中出口海产品的冰鲜原料和冻品80个;在鱼市场采购的淡水活鱼虾蟹样品6份,其中购买之后在试验室加工的活体冷冻品2份,测定甲醛本底值。以上样品在来源选择及采样过程均排除了外源性甲醛污染的可能。结果显示,检测的70种海水鱼中除六带拟鲈、日本方头鱼、棘鼬鲥和绿鳍马面钝甲醛本底值为0.00mg/kg外,其余试样的甲醛本底值从0.10~50.99mg/kg,其中冻月亮鱼为55.99mg/kg。16种海水甲壳类产品的甲醛本底值0.23~30.73mg/kg,其中红点圆趾蟹为30.73mg/kg。7种海水贝类产品的甲醛本底值为0.23~2.88mg/kg,其中牡蛎为2.88mg/kg。7种软体动物肉体的甲醛本底值为1.25~27.06mg/kg。其中阿根廷鱿鱼为27.06mg/kg。阿根廷鱿鱼、北太平洋鱿鱼和秘鲁鱿鱼内脏的甲醛本底值为33.00~479、09mg/kg,其中阿根廷鱿鱼的为479.09mg/kg。6种淡水鱼贝除鲫鱼为0.30mg/kg外,其余均为0.00mg/kg。从测定结果看出海水动物自身带有一定含量甲醛的现象是很普遍的,在100个试样中,含量超过1.0mg/kg的有68个,超过5.0mg/kg的有19个,超过10mg/kg的有9个。根据国内外资料及本次调查的结果。海产品中不得检出甲醛的国家标准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3.
几种常见食品中甲醛本底值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解唐山市居民日常饮食中甲醛的本底值,用乙酰丙酮比色法检测了唐山市出售的来自全国10个省市自治区的75份食品的甲醛含量。75份食品包括腐竹12份,粉丝、粉条16份。水发海产品17份,面粉13份,白糖9份,竹笋罐头4份,其他4份。75份样品全部检出甲醛。69份含量小于4.0mg/kg,占样品总数的92%,5份样品含量较高,8~35mg/kg,还有1份食品高达464mg/kg。由于食品原料、包装材料、加工方法、检验方法等因素的影响,食品中可能会存在一定量的甲醛或产生甲醛反应的物质。从本次检验结果看,低于4.0mg/kg的甲醛含量可被看作是本底值。而6份甲醛含量在8~464mg/kg的样品可以认定是在食品中非法使用了甲醛。  相似文献   

4.
采用五氟苯肼衍生液相色谱法分析果蔬中残留甲醛在不同条件下的消解动态,同时对部分果蔬中甲醛本底值进行测定。研究表明:果蔬中残留甲醛的消解速度与贮藏介质有关,在水中浸泡消解速度明显比在空气中自然消解速度快。在空气中甲醛自然消解的主要影响因素是空气温度和果蔬基质,温度越高,消解速度越快。在水中浸泡消解速度与水温、pH和果蔬基质有关,50℃水中的消解速度要高于25℃水中的消解速度;pH=9时消解速度要高于pH=7和pH=5条件下。甲醛本底含量检测发现32种果蔬中有31种存在一定的甲醛本底,其中鱼腥草中未检出甲醛本底,柑橘类中桔子和橙子的甲醛本底含量较高,可达0.79~2.52 mg/kg,其他果蔬中甲醛含量均处于0.08~0.61 mg/kg之间,这为果蔬中甲醛含量的检测提供了参考数据。  相似文献   

5.
中国常见水果甲醛本底值调查及含量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水果(植物)采摘后作为生命活动主要标志的呼吸作用使复杂的有机物质在酶的作用下缓慢分解为简单有机物——醇类、酮类、醛类以及二氧化碳和水等,在这细胞代谢的生化过程中会产生微量的甲醛,认识这一自然现象在目前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广泛收集国内外资料的基础上,结合对我国常见水果甲醛本底值测定结果的分析,对水果甲醛自然含量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6.
了解南海地区水产品的甲醛本底值,为水产品中甲醛的监管提供科学有效的综合判断方法。随机抽取海捕鱼类、甲壳类、软体动物等共42个品种,240个样品;养殖鱼类、虾及加工制品共19个品种,96个样品。分别依据SN/T1547-2011《进出口食品中甲醛的测定液相色谱法》,采用高效液相方法测定。海捕鱼类中长蛇鲻、细蛇鲻、龙头鱼天然甲醛含量很高,平均值分别为64.76、71.50、180.96 mg/kg;除此之外,绝大多数海捕鱼类都天然含有甲醛,平均含量8.17 mg/kg。养殖水产品中绝大多数含有天然甲醛,平均含量1.10 mg/kg。养殖水产的加工制品以及牛蛙腿一般含有天然甲醛,平均含量0.40 mg/kg。海捕水产与养殖水产及其制品天然甲醛含量有差异,不同品种的海捕鱼中天然甲醛含量的差别很大,水产品中检出的甲醛是否是人为添加需要根据检出值、甲醛本底含量数据、检出水产品的保存状态等进行综合判断。  相似文献   

7.
为了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促进粉丝、粉条行业健康发展,前不久,国家质检总局组织对部分食品进行了国家监督专项抽查。其中,粉丝、粉条共抽查了北京、天津,河北、黑龙江、陕西、甘肃,山东、河南、四川等9个省、直辖市89家企业生产的100种产品(不涉及出口产品),产品实物质量抽样合格率为99.6%。  相似文献   

8.
气候舱法是现行家具中甲醛释放量检测的主要方法之一,其检测结果与实际接近,较合理可靠。为了解气候舱周边空气质量对检测结果的影响,本文应用数学分析方法对气候舱内空气中甲醛本底浓度的变化规律进行了探析。结果表明,只要气候舱设计足够科学合理,可以应用数学方程量化并修正局边空气对检测结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面粉、腐竹中甲醛本底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食品中吊白块(甲醛次硫酸氢钠)的检测以甲醛定量,但谷物本身含有一定的甲醛本底,为了准确判定甲醛的添加情况,本文调查了北方地区面粉及腐竹中的甲醛本底,为吊白块的检测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0.
滴定法测定三种香辛料中二氧化硫本底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花椒、胡椒、八角三种香辛料中二氧化硫的本底值,为香辛料质量安全监测提供判定依据。方法 从不同产地采摘新鲜、随后自然晾干的香辛料106份,分为经粉碎和未经粉碎两组,分别采用滴定法和离子色谱分析法测定,对测定结果进行统计分析,评估二氧化硫的本底含量,分析比较粉碎和未粉碎两种处理方法之间及滴定法和离子色谱分析法两种测定方法之间的差异。结果 106份花椒、胡椒、八角中二氧化硫本底值平均分别为0.141、0.079、0.202 g/kg,含量范围分别为0.03~0.30、0.01~0.16、0.04~0.41 g/kg,95%置信区间分别为0.131~0.152、0.073~0.085、0.189~0.215 g/kg。采用不同处理方法和不同测定方法测定后的结果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768,P>0.05;t=0.692,P>0.05)。结论 三种香辛料均存在二氧化硫本底值,建议可将95%置信区间最大值分别作为三种香辛料的本底参考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广西区内香菇中二氧化硫的本底值含量情况。方法采用《中国药典》2015年版四部通则2331二氧化硫残留量测定法第一法对广西不同地区共50批新鲜香菇中的二氧化硫残留量进行检测和分析。结果广西不同地区香菇样品中二氧化硫的残留量范围为20.36~176.5mg/kg,平均残留量达到87.57mg/kg,大部分结果已经超过国家食品安全标准(GB 2760-2016)对干香菇的最大残留限量要求(0.05 g/kg)。其中桂林市所产的香菇二氧化硫的残留量明显高于其他地区,平均值达到176.5mg/kg,最大值为243.2mg/kg;百色市香菇二氧化硫的残留量平均值为20.36 mg/kg,最小值为13.62 mg/kg,最大值为27.58 mg/kg;不同地区的香菇中二氧化硫的残留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产地香菇中二氧化硫的本底值均有不同程度的存在。  相似文献   

12.
面粉、腐竹中甲醛本底的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食品中吊白块(甲醛次硫酸氢钠)的检测以甲醛定量,但谷物本身含有一定的甲醛本底,为了准确判定甲醛的添加情况,本文调查了北方地区面粉及腐竹中的甲醛本底,为吊白块的检测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3.
食品中天然产生的化学污染物本底值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食品安全问题关系到最基本的民生,理应一直得到社会和政府的重视,维持最严格的监管制度。在日常监督检测时发现,有些化学污染物不是人为添加,而是在食品生产过程中天然形成,这对判定结果的可靠性造成了困扰。通过文献资料和实际测定调查来了解这些污染物的本底水平,有助于更科学、更准确的进行综合判定,预防错判、误判的发生,有利于更有效地进行检测和监督。本文通过查阅大量文献,对食品中天然产生的苯甲酸、甲醛、硼砂、二氧化硫和磷酸盐本底值水平进行了汇总,为制定相关的标准和法规提供了依据,为准确判定打下了基础。但是,当前对食品中天然产生的化学污染物本底值数据还是相当匮乏,缺少系统性的调查研究工作,亟须食品监管部门和广大的食品检测工作者加强这方面的调查、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4.
食品添加剂在食品工业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实际生产中超标、超范围使用食品添加剂及使用违禁添加物的情况时常发生,严重影响着我国食品行业的发展和消费者的身体健康。然而,在日常监测中,我们发现有些食品中的化学污染物并不是人为添加的,而是其自身含有的内源性物质,或是在食品加工生产中形成的。依据现有的检测方法,无法区分是人为添加,还是原料带入,给监督执法工作带来了困难。为正确认识这些化合物质天然存在食品中而非人为添加,为食品安全监督提供科学依据,本文综述了研究人员对食品添加剂中苯甲酸、磷酸盐及违禁添加物甲醛、硼砂在食品中的本底值的调查结果并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河源地区5个产粮区的大米、市售常见品牌中6种玉米淀粉和河源2家城市自来水中铝元素的含量情况。方法对河源5个主要产粮区的共计200批次大米进行采样,对市售玉米淀粉随机抽取6个品牌共60批次样品,以及对河源两家饮用供水系统连续30 d取水样各30次,采用GB 5009.182-2017《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铝的测定》分别对大米、玉米淀粉和饮用水中铝元素进行测定。结果以欧盟确定的面制品中铝限量标准为参考,所抽的200批大米中,不合格样品有4批,总体不合格率为2.0%;所抽市售玉米淀粉铝60批,不合格样品有3批,总体不合格率为5.0%;东江河东源段供水系统中测定铝含量介于0.053~0.071 mg/L,平均含量为0.066 mg/L;新丰江供水系统中测定铝含量介于0.042~0.064 mg/L,平均含量为0.058 mg/L。估算出河源米粉原料带入的铝含量最高值为14.15 mg/kg。结论原料中铝检出情况证明河源米粉在不添加含铝添加剂的情况下也可能存在铝的残留,应引起相关部门的注意。同时建议尽快制定米粉制品中形态铝标准方法和米粉制品中铝元素限量标准。  相似文献   

16.
了解保健品中化学污染物的本底水平,有利于科学地进行综合判定,为制定相关的标准和法规提供理论依据。本文采用微波消解-离子交换分离-石墨炉原子吸收法对12种番茄红素胶囊中铬本底值水平进行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番茄红素样品中Cr本底值为4014521μg/kg,Cr(VI)本底水平为0.74521μg/kg,Cr(VI)本底水平为0.7266μg/kg,仅占Cr的0.9%266μg/kg,仅占Cr的0.9%7%,番茄红素中的铬主要以Cr(Ⅲ)形式存在;Cr、Cr(VI)暴露健康风险指数分别为0.007和0.0006,无健康风险。本研究为正确认识番茄红素中铬天然水平及健康风险评估提供了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17.
该研究通过对陕西产区146批次12个品种枣类进行苯甲酸含量的测定,研究了发育期、产地、品种、干燥方法对红枣苯甲酸含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除去处于青枣期的冬枣外,其余所选红枣中均存在一定含量的内源性苯甲酸,其值通常在50 mg/kg以下,极少超过150 mg/kg。红枣中的内源性苯甲酸在枣类由青枣-半熟枣-成熟红枣-干枣的发育过程中均会形成,其含量随着红枣成熟度的增加而逐渐提高。红枣品种对红枣的苯甲酸本底值影响显著,产地对红枣的苯甲酸本底值影响不大,红枣的苯甲酸本底值随干燥温度的增加而升高。采集的红枣样品的苯甲酸含量符合正态分布,95%概率下置信区间最大值为104 mg/kg,该值可作为红枣中苯甲酸的本底限量值。在正常食用量的范围内,红枣中所含内源性苯甲酸的含量对人体的潜在影响要远低于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中苯甲酸含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为科学准确的评价北部湾产成品海蜇中硼酸含量,对北部湾海域海捕的180份海蜇进行了本底值测定,同时对海蜇产品中硼酸含量与浸泡时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结合硼的日允许摄取量对海蜇制品进行风险分析。结果显示海捕海蜇硼酸含量的范围为3.22 mg/kg~17.73 mg/kg,海蜇制品硼酸含量在5.0 mg/kg~30.0 mg/kg之间,在不考虑人为添加的情况下,成品海蜇中硼酸含量大部分集中在30 mg/kg以下,远低于72 mg/kg的限量,建议在日常食用海蜇时,为了最大限度的降低海蜇中硼酸的摄入量,应换水浸泡6 h以上。  相似文献   

19.
分析了中国不同区域种植的不同品种的小麦面粉的硼元素本底值含量,运用聚类分析将全部小麦面粉硼元素本底值按照地区和品种进行分类,分别给出相应的判定值,为小麦面粉质量安全监管提供了更为科学合理的本底值判断依据。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重点围绕白酒生产加工环节中的产品因素、人为因素和环境因素,对企业生产工艺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同时设计科学的采样方案进行取样检测,探索识别白酒中甜味剂的本底值及可能来源路径。通过分析验证:所有正常生产过程酒及成品酒中的4种甜味剂(甜蜜素、糖精钠、安赛蜜、三氯蔗糖)的检出值均分别远低于0.1 mg/kg、1.0 mg/kg、4.0 mg/kg、4.0 mg/kg的国标现行方法检出限。仅甜蜜素可能考虑本底值存在,但超过国家标准检出限,应视为非法添加,不存在误判的问题。深入研究证明白酒中甜味剂的主要来源:在排除人为非法添加的前提下,外购基酒及外购调味酒是引入的主要渠道。同时提出管理建议供白酒生产企业和监管部门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