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4 毫秒
1.
计算定位误差是夹具精度分析中一项必不可少而又比较麻烦的工作。在用合成法计算定位误差时,首先必须分别计算出基准不重合误差已。和基准位移误差△y,其中基准位移误差的计算相对较麻烦,本文以工件常见的定位方式─—孔定位为例,进行基准位移误差的分析计算。计算工件定位时的基准位移误差,就是计算由于定位副的制造公差和最小配合间隙的影响引起的一批工件的定位基准在加工要求方向上的最大变动范围。1工件以双孔定位时墓准位移误差的分析 当工件以双孔在两定位销上定位时,基准位移误差不仅受定位副的制造公差和最小配合间隙的影…  相似文献   

2.
4.工艺系统弹性变形对孔轴线偏移影响的确定 在自动线或流水线的加工工位上固定的工件孔轴线与刀具轴线不重合。偏移量取决于上道加工工序之后工件孔轴线相对于其工艺基准(平面和圆柱定位销孔轴线)的偏移△_(ΠP)、机床主轴轴线相对于工位定位基准(定位块平面和圆柱定位销轴线)的位置误差△_ρ以及工件在该工位的定位误差ε(参看图51)。  相似文献   

3.
减少定位误差的方法 不论是对新设计的还是对现正使用的自动线来说,减少定位误差对工件被加工表面位置精度的影响,都是十分重要的。一面两销的定位方式,在使用伸缩定位销的情况下,可通过如下基本途径来减少工件在工位上的定位误差。为了在定位时减轻基准孔的损坏以及为了能在加工终了前保持住基准孔的初始尺寸,必须按基轴制的配合而不是按A配合加工基准孔,以便稍微扩大一些与定位销的最小配合间隙。  相似文献   

4.
对一些文献中关于工件在夹具中的定位误差问题的矛盾之处作了比较,针对区别最大的定位方式(工件用内孔定位,工件和定位元件之间采用间隙配合)所产生的定位误差,用两种方法推导出了一致的定位误差计算公式。总结了定位误差的计算方法及其应用,并对实例进行了计算。  相似文献   

5.
对有圆柱度误差要求的轴类零件,在加工过程中一定要保证基准统一性,如果因零件本身结构使加工过程中存在定位基准多次变换现象,可以通过在加工过程中预留和增设工艺夹头的形式来保证两端基准统一,为后续磨削加工提供方便,从而保证工件圆柱度误差。  相似文献   

6.
浮动夹紧双向定心四爪动力卡盘的设计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该卡盘的设计主要解决了突具设计中以毛坯表面作定位基准时的浮动夹紧问题。它的特点是当工件定位尺寸有误差时,两对卡爪能通过滚动体与锥面的补偿作用,在相互垂直的两个方向自动调节夹紧行程的大小,从而保证了工件对中和均匀夹紧。这在大批量生产中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文中介绍了工作原理与结构特点,讨论了使用和改进方法.  相似文献   

7.
实际定位误差 前面阐述过的(见第一章第10节)根据生产实践观察到的工件基准孔在自动线各工位上经过许多次定位而损坏,以及在自动线上加工将结束时工件与定位销配合间隙的显著扩大,对于实际的定位误差值起着重大的作用。定位销在导套内游隙的扩大和定位销的磨损都有很大的影响。确定定位误差时要考虑这些因素。并将实际误差同误差的计算(理论)值进行对比。 按照误差各组成部分产生的条件,考虑到对其数值大小产生影响的可能性,自动线任何工位的实际定位误差εφ最好用如下的表达形式: εφ=εσφ ε(?) (35)式中εσφ——在伸缩销上的实际定位误差,  相似文献   

8.
从数控机床的误差分类、误差模型建立和误差检测装置等三方面综述了数控机床运动误差检测的研究。根据数控机床运动误差检测的实时性、高效性等特点,提出了“工件即基准”为核心的,基于虚拟基准的数控机床运动误差检测方案,该方案具有高柔度、不需要基准件,可实现在机检测等优点。  相似文献   

9.
为了分析定位对测量系统精度的影响,阐述了测量中的定位概念、定位原理、定位技术.讨论了符合阿贝原则的测量方法,定位的重要性,以及定位误差的两个方面:基准不符误差和基准位移误差.结合分析自行开发的轴瓦壁厚自动检测系统测量原理的基础上,分析产生定位误差的原因,以及减小定位误差的技术.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电极的优化设计制造、工件定位的精度保证、工件的定位加工3个方面提高电火花加工的精度。详细讨论了如何降低和消除电极加工精度误差、电火花加工机的几何精度误差、工件电极的校正精度误差、定位精度误差等对电火花加工精度的影响,从而提高电火花加工精度。  相似文献   

11.
在工业机器人应用过程中更换工具时需要重新标定工具坐标,一般情况下工具坐标通过固定点约束的3点法进行标定,此方式在机器人本身零点位置不准确的情况下往往会得到一个较差的结果。基于3点法中定点约束的原理,提出一种改进的工业机器人零点位置自整定方法,对出厂标定过的六自由度串联机器人,修改其零点位置与工具坐标的标准值产生给定误差,基于空间内一个固定点的约束关系,在已知机器人连杆参数的情况下建立机器人坐标变换模型,取21组机器人关节角与笛卡尔坐标数据作为辨识条件参数,机器人工具坐标与零点位置的偏差作为未知数据,通过最小二乘迭代算法计算出工具坐标与零点位置的偏差数据。将实验对象的整定结果和给定的误差参数进行对比,整定结果基本与给定误差一致,并通过比较自整定前后示教器上的位置显示值之间的误差值,证明了校准算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2.
根据球面形成原理,利用铣刀和工件的两个圆运动,合成球头碗的不完整内球面。采用组合机床,结构简单,调整、维护方便,主轴弹性卡头便于工件装卸。对零件尺寸、形状和位置误差进行了分析。通过对铣刀和主轴电机的变频调速,找出最佳切削参数,实现了内球面的高效率高精度加工。  相似文献   

13.
圆柱面定位是广为采用的一种典型定位方式,其精度分析对于评价定位方案优劣,保证工件加工精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在认真分析传统计算方法的基础上,提出圆柱面定位时定位误差的统一解析表达计算公式,避免了因极限位置判断失误所造成的计算错误,大大简化了计算过程。经实例验证,该方法准确、高效。  相似文献   

14.
襟缝翼耐久性试验中,襟翼结构为大后退量、非定轴转动运动方式,缝翼为定轴转动运动方式,试验中翼面不断运动,施加载荷大小及方向需跟随协同变化.根据不同运动及受载模式的翼面结构,分别设计襟翼、缝翼协同加载方案,通过协调加载系统控制施加载荷,伺服电机或电动缸位置控制系统控制加载方向,实现不同载荷工况加载点加载方向与翼面相对位置...  相似文献   

15.
徐成宇  张云  刘纪东  朱永伟 《表面技术》2021,50(12):130-139
目的 解决自由曲面磨抛面形收敛困难的问题,提高抛光小工具头的抛光效率.方法 提出一种偏置式固结磨料小工具头,基于固结磨料小工具头的结构特征参数,建立抛光小工具头的去除函数理论模型,并进行仿真分析,应用定点抛光法建立抛光小工具头去除函数实验模型,并验证抛光小工具头理论去除函数合理性,基于CCOS技术原理建立工件表面定量去除模型,通过虚拟加工实验探索偏置量对固结磨料小工具头抛光钛合金后的面形收敛效率的影响.结果 归一化理论去除函数曲线与实验曲线吻合度较高,定点抛光去除函数仿真模型能够很好地预测定点抛光斑的去除轮廓形状.抛光小工具头抛光钛合金的面形误差随偏置量增加,呈现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无偏置的抛光小工具头抛光后,面形数据均方根(RMS)收敛效率为54.56%,波峰值与谷峰值之差(PV)的收敛效率为60.21%,当抛光小工具头偏置量为1.5 mm时,抛光后的RMS收敛效率达到最高,为73.83%,PV收敛效率为69.68%.结论 固结磨料小工具头去除函数理论模型可指导确定性材料去除,偏置量为1.5 mm时的抛光小工具头具有最强的修正误差能力,可以显著提高固结磨料小工具头抛光工艺的面形收敛效率.  相似文献   

16.
The error model of CNC machine tool describ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individual error source and its effects on the overall position errors. A practical problem in applying this technique to five-axis machine tool is that the predicted position errors cannot be justified. This paper, the first in a set of two, presents a new measurement device, the probe–ball, which can be used to measure the overall position errors of five-axis machine tools directly. To perform the accuracy test, a three-degree-of-freedom (3D) measuring probe is installed in the main spindle and a base plate is fixed on the turntable. The kinematic chain of the five-axis machine tool is then closed through connecting the central ball on the base plate with the extension bar of the probe. To generate simultaneous axes motion under the condition of closed kinematic chain, the central ball is defined as origin of the workpiece coordinate frame and the probe is driven along a path on a spherical test surface with the central ball as center. The overall position errors are measured with the 3D measuring probe. A theoretical model is derived to explain the nature of the probe–ball error measurements.  相似文献   

17.
Autonomous form measurement on machining centers for free-form surfaces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This research aims at developing a measurement technique on machining centers for 3D free-form contours. An autonomous measuring principle is proposed and a prototype measuring device applicable to a machining center has been produced. In the measuring device, a laser displacement detector in a narrow range, which directly detects the distance from a point on the measured surface to the reference position of the detector output, is put together with the movable part of a linear encoder on the nut of a ball screw. A stepping motor controls the laser detector position to keep the output at the central value of the detector measuring range by driving the ball screw. Both the motor and the fixed part of the linear encoder are placed on the device base. The linear encoder detects the moving displacement of the screw nut, i.e. the position change of the laser detector. By installing the base on the spindle of a machining center and moving the table along a plane perpendicular to the spindle, the laser detector can automatically follow the contour of a work piece set on the table and measure its form along a scanning line, simultaneously.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asured point relative to the reference position of the linear encoder output on the spindle side is just equal to the sum of the outputs of the two sensors, i.e. the laser detector and the linear encoder. Moreover, a simple experimental approach to identifying the sensing direction errors for an assembled measuring device is developed. The results of some experiments are also shown, which sufficiently demonstrat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proposed inspection method and error identification approach.  相似文献   

18.
圆柱面定位是广为采用的一种典型定位方式,其精度分析对于评价定位方案优劣,保证工件加工精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文章在认真分析传统计算方法的基础上,提出圆柱面定位时定位误差的统一解析表达计算公式,避免了因极限位置判断失误所造成的计算错误,大大简化了计算过程.经实例验证,该方法准确、高效.  相似文献   

19.
为建立各误差源与打磨机器人的末端位置误差的对应关系,在基于旋量理论建立了打磨机器人的运动学模型的同时,对可能产生的主要误差源进行了分析,通过误差源之间的几何关系建立误差旋量,从而得到静态误差模型;分析了各单项误差对机器人末端执行器位置误差的影响及各误差源对末端位置误差的显著性影响,为机器人精度优化方案的提出提供可靠的分析参考。分析结果表明:结构误差及传动误差是机器人静态位置精度的主要影响因素,其中结构误差为稳态误差,可以通过精度设计减小或补偿,传动误差需要通过后期的标定来解决。  相似文献   

20.
通过镁合金铸轧工艺试验,分析了辊面线速度、轧辊直径、铸轧区长度以及铸轧板坯厚度对铸轧区凝固前沿位置及板坯宏观质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铸轧区长度、板坯厚度一定的条件下,铸轧速度显著影响凝固前沿位置,并进一步决定镁合金铸轧板坯表面质量及宏观缺陷形成特征。在其他工况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铸轧速度必须根据铸轧区长度、板坯厚度进行调整,并将铸轧区凝固前沿控制在优化区域,可稳定工艺、提高板坯的表面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