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动校正、静校正二者概念不同,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就不同。如果把二者混为一体,问题就复杂化了。严格划清动、静校正的界限,较好地解决动、静校正问题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采用浮动基准面。浮动基准面是近地表均质化后的平滑地面,在该曲面上作动校正符合记录的静校正量最小原则,从而使剩余动校正量最小。  相似文献   

2.
关于动、静校正的思考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动校正、静校正二者概念不同,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就不同。如果把二者混为一体,问题就复杂化了。严格划清动、静校正的界限,较好地解决动、静校正问题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采用浮动基准面。浮动基准面是近地表均质化后的平滑地面,在该曲面上作动校正符合记录的静校正量最小原则,从而使剩余动校正量最小。目前,在近地表结构均质化的静校正中解决短波长静校正值的方法已比较成熟,而长波长静校正值的影响还没有一个比较完善的解决方案。我们建议,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从面上合理部署小折射(或微测井)工作,以起到标定作用;通过建立粗略的近地表模型,化长波长静校正值为短波长静校正值,从而达到长波长静校正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复杂地表区时深转换和深度偏移中的基准面问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复杂地表区的资料处理中,地表起伏给静校正、速度分析、时深转换和深度偏移等带来了诸多困难。本文就基准面问题提出了一些解决方案。根据目前的处理技术,静校正可选择任一近地表的水平面作基准面,它不影响速度分析和叠加成像;但一般情况下它不应该是时深转换和深度偏移的基准面,时深转换和深度偏移应从地表或地表圆滑面开始。本文还给出了根据(静校正的)CMP基准面计算地表圆滑面的方法,统一了深度域中速度谱、时深转换和深度偏移的基准面。  相似文献   

4.
地震资料常规处理中的速度分析、动校正、剩余静校正等均是以反射点为基本反射单元进行研究 ,对于复杂地质界面来说 ,地下反射点的信息分布在临近多个CDP点上 ,用常规方法处理无疑会损失许多有用信息。CRS叠加技术是在地震资料处理中利用邻近多个反射点组成的共反射面信息进行动校叠加。介绍了利用CRS叠加技术进行叠加成像及剩余静校正的基本原理及应用。  相似文献   

5.
CRS叠加技术及其应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地震资料常规处理中的速度分析、动校正、剩余静校正等均是以反射点为基本反射单元进行研究,对于复杂地质界面来说,地下反射点的信息分布在临近多个CDP点上,用常规方法处理无疑会损失许多有用信息.CRS叠加技术是在地震资料处理中利用邻近多个反射点组成的共反射面信息进行动校叠加.介绍了利用CRS叠加技术进行叠加成像及剩余静校正的基本原理及应用.  相似文献   

6.
地震资料常规处理中的速度分析、动校正、剩余静校正等均是以反射点为基本反射单元进行研究,对于复杂地质界面来说,地下反射点的信息分布在临近多个CDP点上,用常规方法处理无疑会损失许多有用信息。CRS叠加技术是在地震资料处理中利用邻近多个反射点组成的共反射面信息进行动校叠加。介绍了利用CRS叠加技术进行叠加成像及剩余静校正的基本原理及应用。  相似文献   

7.
在高精度三维地震资料及复杂地表区的地震数据处理中,通常使用浮动基准面校正法来消弱因近地表变化引起的静校正量影响,减少因静校正剧烈变化造成的反射波双曲线时距曲线畸变,从而提高地震资料的成像品质。本文对目前常用的浮动基准面计算方法——平均静校正量法和平滑地表法进行了分析与比较,认为平滑地表计算法更适合于高精度三维地震资料、地表高程起伏大、近地表低降速层厚度横向变化剧烈的复杂地表区地震资料。实际资料处理表明,该方法能够更可靠地反映地下地质构造形态。  相似文献   

8.
在针对复杂地表地区的地震数据处理中 ,通常使用浮动基准面校正法来减少因静校正剧烈变化造成反射波双曲线时距曲线的畸变 ,从而提高地震资料的速度分析精度、信噪比及成像品质。文章对现有的浮动基准面校正法进行理论分析后 ,提出一种利用覆盖次数信息来构造浮动基准面的方法 ,它可以克服现有方法的某些缺陷。实际资料的处理表明 ,该方法在应用中具有比现有方法更合理、更可靠地反映地下地质构造形态的优点。  相似文献   

9.
镇巴复杂区地震资料成像处理策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镇巴地区ZHEN-NE-06-01宽线的处理试验,找到了一种适应镇巴地区地震资料成像处理策略:先采用非线性旅行时层析反演技术获得高精度的近地表速度—深度模型,再运用综合静校正(层析成像静校正 折射波剩余静校正 反射波剩余静校正)技术消除近地表的影响,然后实施自地表开始的叠前时间偏移完成最终成像。从实际资料处理效果可以看到本策略较好地消除了复杂地区近地表对地震资料成像的影响,提高了成像品质。  相似文献   

10.
地震资料处理技术新进展--静校正和叠加成像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在第65届EAGE年会发表的有关地震资料处理方面的论文中,静校正、去噪和叠加成像技术仍然是资料处理中的一个重要话题.目前,静校正已由简单的高程静校正、折射静校正发展到层析静校正、波动方程基准面校正等.在叠加成像方面, CRS叠加、非线性扩散滤波等可直接用来提高地震成像质量.叠前的非拉伸动校、子波的一致性、三维速度滤波等叠前处理方法已引起人们的广泛重视.  相似文献   

11.
相对折射静校正方法   总被引:18,自引:4,他引:14  
在那些风化层横向变化剧烈、相邻两个接收点之间静校正值差别很大的地区,采用常规的高程校正和根据小折射或微测井控制点资料作线性内插,已无法求得合适的基准面静校正值。在这种情况下,剩余静校正量已超过反射波波形的1/2周期,即使采用剩余自动静校正方法也不可能取得满意的效果。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人们曾提出采用拾取生产记录初至时间计算基准面静校正量的各式各样初至折射法。这些方法均可称为绝对折射法。此类方法的特点是必须确定真正的初至时间,且在计算中要求追踪同一层的折射波,否则就会造成静校正计算误差和出现不闭合的问题。相对折射静校正方法(RRS)则是从共炮点远道记录求取高速折射层的到达时间,并在小折射或微测井控制点数据控制下进行内插计算,求取各炮点和接收点的基准面静校正值。就同一炮记录而言,两道折射波到达的时间差可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由于地表风化层的变化造成的时差,而另一部分则是由于折射波沿折射界面滑行及由此高速折射层至风化层底界之间旅行时差所引起的。显然,第二部分折射时差应与炮检距呈线性关系;而第一部分时差应是随机的高频分量,这部分时差可通过线性校正方法将其分离出来。由于环境噪声的影响,折射波到达时间很可能存在某些误差。为此,RRS方法要求在一对控制点间计算5至10张共炮点记录的折射时差,再根据控制点数据对每个记录作线性校正求得每个桩号的基准面静校正值。这样,在每个接收点上就会有5个以上的基准面静校正值,然后取其平均值作为该点的校正值。同时还可求得该点校正值的均方根误差。合成记录理论试算的结果表明,用RRS方法求得的基准面静校正值误差一般只在±3ms之内,最大不超过±5ms。两个地表变化较大地区实际资料的处理结果告诉我们,用RRS计算的基准面静校正值与简单线性内插算得的值相差100ms以上;用RRS数据处理的剖面,其结果远比用内插法数据处理的剖面要好。此法能适应于山区等复杂地表区。RRS方法的独道之处是不要求真正的初始时间,也不必追踪同一折射层。该方法使用简便,能很好地控制计算质量。目前,采用RRS方法编制的IBM微机程序已在野外生产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相似文献   

12.
复杂地表有限差分波动方程向上基准面校正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江凡  杨锴  程玖兵 《石油物探》2006,45(1):15-20
对于地表高程变化剧烈、近地表速度很高的山地地震数据,采用常规高程静校正已不能满足基准面校正处理的要求,而波动方程基准面校正则可以实现准确的基准面校正。波动方程基准面校正采用两步法来实现,即先在共炮点道集上将检波点延拓到基准面,然后在共检波点道集上将炮点延拓到基准面。给出了非水平地表速度模型和模拟西部某地区复杂地表速度模型的2个算例,应用频率空间域有限差分算子进行了波场延拓。非水平地表速度模型的波场延拓结果表明,算法是可行的;复杂地表速度模型的计算结果表明,向上波动方程基准面校正方法能够正确地消除复杂近地表结构对数据的影响。分别对向上波动方程基准面校正和常规高程静校正后的数据进行了叠加处理和叠后深度偏移处理,结果表明,经过向上波动方程基准面校正后的成像结果较之常规高程静校正结果更为精确。  相似文献   

13.
复杂山地三维地震勘探采集技术   总被引:16,自引:12,他引:16  
复杂山地三维地震采集中存在着地表及地下条件复杂,激发及接收条件差,原始资料信噪比低以及静校正问题突出等难题,同时地下多为高陡复杂构造,资料成像也很困难。针对这些难点,在目标技术设计,卫星遥感数据的应用,激发参数的优化及静校正方法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和研究,提出了结合地震剖面确定空间采样间隔和勘探区域;利用卫星遥感数据进行采集技术预设计及激发位置的选择;采用多种震源联合激发和引入山地三维静校正模型高速参考面等一新的观点,探索出了一套适合复杂山地三维地震勘探的技术设计,观测系统选择,激发参数选择及静校正技术等采集方法。  相似文献   

14.
层析成像低速带速度反演和静校正方法   总被引:16,自引:14,他引:16  
在地形起伏剧烈和表层低速带速度横向变化较大的地区,做好野外静校正是取得高质量叠加剖面的重要一步,面确定表层低速带速度是做好静校正的关键。常规的(基于折射波到达时或者微测井等)方法在复杂近地表条件下很难求得正确的低速带速度和静校正量。理论模型试验结果表明利用层析成像技术可由初至波的到达时反演表层低速带速度并求得静校正量。正演使用最短路径法射线追踪,反演采用SIR方法。实际资料处理结果可看出明显改善了复杂地区(沙漠、山地等)地震叠加剖面的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前转换波静校正技术方法众多,已成为多分量勘探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这些方法还面临一些实际困难和问题:(1)面波反演法存在面波发散、难以确定频散周期及复杂探区面波信噪比低、频散曲线拾取困难等问题;(2)初至波静校正方法中的层析反演和折射法的转换波初至信噪比低,尤其在复杂探区拾取初至很难;(3)共检波点道集叠加纵波构造约束法要求地下反射界面变化相对平缓或者水平。因此,上述方法目前都不适合复杂构造转换波静校正。为此,提出一种复杂构造转换波静校正方法,具体步骤为:(1)通过层位拉平方法消除转换波静校正构造项,克服层位基本水平的限制。首先拾取P-P波CMP叠加信噪比较高的构造层位,并计算层位拉平投影时差,用投影时差“拉平”叠前数据;(2)将层位拉平数据转换到共检波点域并重新完成共检波点P-P波速度分析,以使共检波点道集的每道速度相同,消除复杂构造横向速度剧烈变化及速度分析精度不高造成的道间动校正误差,既可以使共检波点同相叠加、提高信噪比,又减少了速度精度不高对地震道剩余静校正量的影响;(3)把P-P波构造层位拉平的投影时差转换到P-SV域拉平P-SV波叠前数据,在共检波点域重新完成P-...  相似文献   

16.
沙漠地区地震资料处理方法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曾庆才  李琛 《石油物探》2003,42(3):406-409
针对焉耆盆地南部沙山和塔中沙漠地区地表条件异常复杂,原始资料信噪比低,静校正问题突出的特点,首先在表层结构分析的基础上进行静校正方法的研究,采用两次浮动基准面、沙丘曲线法、折射静校正以及分偏移距地表一致性剩余静校正等技术,解决静校正问题;然后采用叠前多域去噪、优化迭代叠加、改进的f-x域预测去噪等技术,有效地提高了资料的信噪比和分辨率。  相似文献   

17.
基于对比折射法的三维静校正技术及其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地形起伏剧烈、速度和厚度横向变化大的地区,折射静校正技术的应用受到诸多限制,主要表现在不能准确地识别和拾取来自于地下连续地质界面的折射波,使得精确求取的长波长静校正量困难。为此,提出了一种基于对比折射法的三维静校正技术。介绍了这种静校正技术的方法原理和特点,基于对比折射法的折射波至拾取实质上是一个折射层的对比分析解释过程,因此能准确地拾取折射波至,精确地求解低速带的绝对延迟时;然后利用延迟时和近地表速度模型(等效,时深,空变)反演表层模型,最终一次性完成基准面静校正(包含低速带校正和高程校正)。在黄土塬、沙漠以及沙漠和山地的接合部等地区,利用基于对比折射法的三维静校正技术进行静校正处理,使资料的品质得到了明显改善,反射同相轴连续性好,信噪比和分辨率高,构造形态清晰可靠,提高了勘探精度。  相似文献   

18.
�߶����ӹ���ĵ����������չ   总被引:2,自引:5,他引:2  
高陡复杂构造及其油气藏是我国特别是西部地区重要的油气勘探领域。高陡复杂构造的准确成像是高陡复杂构造及其油气藏地震勘探面临的关键问题之一。影响高陡复杂构造准确成像的主要问题有:①山地条件下,因地形起伏、表层结构横向剧烈变化所引起的静校正问题;②地层速度的各向异性对速度分析和动校叠加的影响;③复杂构造对共中心点叠加的影响和复杂波场的准确归位问题。通过多年研究,在高陡复杂构造成像技术上取得了四项重要进展:一是形成了基于大炮初至层析反演表层结构的配套静校正技术;二是形成了基于各向异性条件的动校叠加技术;三是形成了构造模式指导下的叠后偏移技术和叠前叠后相结合的混合偏移技术;四是开发出了复杂构造的变层速度成图技术。应用这些技术取得了很好的实际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