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吉林外围盆地地质特征及勘探方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吉林的区域地质特征分析,认为区域构造运动控制了外围盆地的形成及演化,外围盆地经历了古生代海相沉积和中、新生代陆相沉积,为多类型的叠合盆地。综合分析外围盆地的基本石油地质条件,揭示吉林外围盆地存在古生代海相碳酸盐岩和中、新生代陆相两大油气勘探领域,具有广阔的勘探前景。进一步明确吉林外围盆地的勘探方向,坚持海相和陆相勘探并举,古生代与中、新生代兼探。  相似文献   

2.
中国海相碳酸盐岩油气勘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中、新生代陆相盆地油气勘探已进入成熟阶段。要保证我国石油产量和储量的持续稳定增长,必须加强海相碳酸盐岩的勘探。对于我国海相碳酸盐岩的油气勘探,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同时,必须结合中国自己的地质特点形成适合于中国地质背景的海相油气地质理论;同时要进行勘探技术攻关。  相似文献   

3.
中国油气资源丰富,但石油地质构造背景特殊,油气田形成条件复杂。本文从中国板块构造演化控制成盆条件、盆地类型影响石油地质成藏因素这一思路,分析了中国区域地质结构、板块构造演化、盆地类型和沉积建造、中新生代大陆构造活动、陆相盆地热结构等的特殊性,及其对中国油气藏形成和勘探工作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中国海相碳酸盐岩油气勘探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金之钧  庞雄奇 《勘探家》1998,3(4):66-68
中国中、新生代陆相盆地油气勘探已进入成熟阶段,要保证我国石油产量和储量的持续稳定增长必须加强海相碳酸盐岩的勘探。对于我国海相碳酸盐岩的油气勘探,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同时,必须结合中国自己的地质特点形成适合于中国地质的海相油气地质理论;同时要进行勘探  相似文献   

5.
试论中国油气地质条件的特殊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罗志立 《勘探家》1999,4(2):1-7
中国油气资源丰富,但石油地质构造背景特殊,油气田形成条件复杂。本文从中国板块构造演化控制成盆条件,盆地类型影响石油地质成藏因素这一思路,分析了中国区域地质结构,板块构造演化,盆地类型和沉积建造,中新生代大陆构造活动,陆相盆地热结构等的特殊性,及其对中国油气藏形成和勘探工作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本文首先叙述了中外油气工业发展的形势,指出21世纪石油生产仍处于上升时期,天然气会有更大的发展,有可能进入天然气时代。其次论述了中国陆相形成大中型油气田的有利地质因素,即陆相沉积盆地具有丰富的油气源岩的物质基础;陆相沉积地层具有多套生、储、盖组合和良好的保存条件;煤系地层有成油成气的勘探前景。同时论证了我国中、新生代陆相地层油气资源潜力及其8个优先勘探的有利地区,即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准噶尔盆地、柴达木盆地、鄂尔多斯盆地、四川盆地西部地区、莺歌海盆地、松辽盆地、渤海湾盆地。  相似文献   

7.
21世纪中国油气资源的可持续性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在艺 《勘探家》2000,5(4):1-9
本文首先叙述了中外油气工业发展的形势,指出21世纪石油生产仍处于上升时期,天然气会有更大的发展,有可能进行天然气时代。其次论述了中国陆相形成大中型油气田的有利地质因素,即陆相沉积盆地具有丰富的油气源岩的物质基础;陆相沉积地层具有多套生、储、盖组合和良好的保存条件;煤系地层有成油成气的勘探前景。同时论证了我国中、新生代陆相地层油气资源潜力及其8个优先勘探的有利地区,即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准噶尔盆地、柴达木盆地、鄂尔多斯盆地、四川盆地西部地区、莺歌海盆地、松辽盆地、渤海湾盆地。  相似文献   

8.
安徽省中新生代陆相盆地地质特征及其含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安徽省面积13.9万平方公里。1958—1964年,曾进行少量石油普查勘探工作。1970年以来,以中新生代沉积盆地为重点,又先后在合肥、阜阳、天长、南陵及无为等地区开展了区域地质、地震普查及钻探工作,在金湖-来安凹陷的天长地区发现了潘庄等几个下第三系小型油田。以上工作,为认识省内中新生代陆相沉积盆地的地层、构造特征和进行含油气远景评价,提供了重要的地质资料。  相似文献   

9.
我国中新生代陆相沉积岩分布面积约占我国沉积岩总面积的80%,这一特点,决定了陆相地层是我国油气勘探的主要领域,与世界上绝大部分地区的油气产自海相地层有明显不同.陆相领域以其固有的特点,勘探难度和风险都远高于海相领域.面对复杂的油气地质条件,我国油气地质勘探工作者在长期的、大量的勘探实践中,不断总结、探索,逐步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陆相油气地质理论.它来自实践,又在实践中接受检验,不断丰富和发展.五十年来,有效地指导了我国的油气勘探,使我国跻身于世界石油大国的行列.  相似文献   

10.
全国性石油地质普查勘探,从1954年开始,已经有三十年的历史了.经过地质部门和工业部门全体石油地质工作者的艰若奋斗,先后发现并论证了松辽、华北、四川等含油气盆地和部分海域含油气区.并提供了年产一亿多吨的油气产能.从此跨进世界石油大国的行列,摘掉了贫油的帽子.为了纪念石油普查三十年和展望2000年的石油资源前景,本文对我国陆地中新生代沉积盆地、沿海大陆架海域新生代盆地和古生代沉积盆地的若干石油地质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对我国油气资源远景也作了论证,供今后部署石油普查勘探时参考.   相似文献   

11.
我国海域地质调查和油气勘探表明 ,在陆架海域都不同程度地发育着中生代盆地 ,它们主要属于构造残留型和断陷型盆地 ,中生代盆地虽然石油地质条件复杂 ,找油找气的难度较大 ,但大多具有一定的油气勘探潜力。其中东海陆架盆地油气勘探和研究表明 ,其除了新生界古近系为重点勘探目的层之外 ,中生界也为不可放弃的油气勘探新领域。文章通过对近几年来东海油气勘探有关中生界资料的总结研究 ,较系统地阐述了东海陆架盆地中西部地区中生代盆地的地质结构、构造格局、地层分布和岩相特征 ,进行了油气地质条件初步分析评价 ,指出盆地南部的福州凹陷存在着中下侏罗统含油气系统 ,其油气资源规模中等偏小 ,一般以形成中 -小型油气田为主 ,具备一定勘探价值  相似文献   

12.
中国沉积盆地油气立体综合勘探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油气勘探近15年来进入发现高峰期,在成熟区精细勘探、新区、新层系、新类型、新领域勘探中不断取得突破,常规与非常规油气勘探取得重要进展,剖析这一阶段勘探的性质与思维方法将为中国油气勘探持续深入开展奠立重要基础.从沉积盆地系统论与油气勘探方法论的角度,通过剖析沉积盆地的油气地质基础,结合现阶段油气勘探实践,提出了新时期...  相似文献   

13.
关于“石油系统研究的本土化问题”一文的商榷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就《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02年第1期刊出的“石油系统研究的本土化问题”一文中有关含油气系统的层次性,含油气系统在中国陆相盆地中的应用,含油气系统的本土化等问题发表了不同意见。认为含油气系统是含油气盆地内的勘探地质实体,跨板块、跨盆地划分的超含油气系统或总含油气系统,超出了含油气系统的研究范围。随着含油气系统在中国陆相盆地的广泛应用,其不适用性逐渐明晰,虽有不少学者根据陆相盆地的复杂性作了修改,但其只适用于含油气盆地的初期勘探阶段,对于中、高勘探程度的含油气盆地指导性不强。该文根据中国陆相盆地的特殊性,借鉴国外含油气系统的系统信论研究方法,提出了石油系统本土化的又一方向,即具中国特色的成藏理论体系——成藏组合体。  相似文献   

14.
中国南海含油气盆地构造类型及勘探潜力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中生代末期以来,中国南海区域经历古南海裂开-萎缩、新南海裂开-萎缩两大边缘海旋回,形成了南海北部大陆边缘、新南海洋盆、南沙地块、古南海残余洋盆、古南海南部大陆边缘、南海西部大陆边缘和南海东部大陆边缘等构造单元。由于古、新南海洋盆位置的不同,古南海裂开形成的构造格局在后期受到不同的截切、改造,并且形成新的构造格局。两大旋回构造叠加控制了不同单元的性质及其上叠盆地的类型与油气地质条件。南海北部大陆边缘在两大旋回中均表现为被动大陆边缘特征,但早期旋回的大陆边缘规模大(包括新南海旋回被裂离出去的南沙地块),现今残余的早期旋回仅是其陆内陆相裂谷部分, 与晚期旋回陆缘海陆过渡-海相裂谷区叠加,形成拉张盆地。早期烃源岩以中-深湖相地层为主,晚期烃源岩为海陆过渡相三角洲和海相泥岩;早期旋回烃源岩近岸分布,晚期旋回烃源岩远岸分布;早期主要呈陆生陆储或陆生海储,晚期则呈海生海储。南沙地块早期为古南海北部边缘裂陷盆地,发育海相烃源岩;中期向南飘移数千公里,夹持于古、新洋盆之间,沉积欠补偿;晚期被挤压改造,盆地沉积以早期旋回为主,呈现海生海储。古南海南部大陆边缘在早期为被动大陆边缘,晚期被改造成活动大陆边缘;早期的伸展盆地上叠挤压盆地,早期旋回地层被深埋处于变质状态,晚期旋回地层以大型三角洲群和海相泥岩为主,油气兼生,海生海储。南海西部大陆边缘早期为陆内环境,晚期被改造成转换型大陆边缘,张扭盆地发育,早期发育局限的陆相地层,晚期以海陆过渡三角洲相地层为主,该区域热流值高,以生气为主,发育底辟、潜山、生物礁等油气藏。南海东部大陆边缘正在俯冲,发育增生楔盆地。两期旋回不同的叠加关系,导致不同区域油气潜力差异巨大。古南海南部大陆边缘早期拉张、晚期挤压,盆地规模大,烃源岩丰富,均达到成熟状态,油气资源非常丰富。南海北部、西部裂陷盆地发育两套烃源岩,油气很丰富。南沙地块区早期处于古南海北部被动大陆边缘,晚期挟持于古南海残余洋盆与新南海洋盆之间,遭受区域性挤压,构造圈闭非常发育,油气潜力大。南海目前浅水区构造圈闭和生 物礁勘探程度较高,其他非构造圈闭勘探程度很低;深水区和超深水区已有重要发现,但尚处于勘探早期阶段,南海未来勘探潜力依然可观。  相似文献   

15.
Since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was founded in 1949, the area under petroleum exploration has continually expanded. The Chinese petroleum industry has developed rapidly. By 1988, crude oil production was 137 MM tons/year (2.74 MM b/d), and China was the world's fifth-largest oil-producing nation.
The petroleum geology of China has recently advanced in the following five ways: (1) in the study of non-marine facies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s; (2) in the study of tectonic types of oil-and gas-bearing basins; (3) in facies studies of Meso-Cenozoic lacustrine deposits; (4) in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composite megastructural oil and gas reserves in the Bohai Gulf Basin; and (5) in research on buried-hill oil and gas traps. Future in-depth petroleum-geological studies and continuing intensive exploration activities will ensure that further oil and gas reserves will be located.  相似文献   

16.
南亚地区油气地质综合研究与区域优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亚地区经历冈瓦纳陆内裂陷、冈瓦纳大陆破裂与被动陆缘演化和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阶段,形成四大类沉积盆地,包括周缘前陆盆地、被动大陆边缘盆地、大陆裂谷盆地和克拉通盆地。含油气盆地主要分布在印度大陆的东缘和西缘,具有良好的油气地质条件,在层位上集中分布在古近系、新近系和白垩系。盆地类型与演化决定了油气富集规模和时代,有效烃源岩分布控制了油气田的平面分布,储盖组合控制了油气的纵向分布。根据盆地类型和规模、盆地石油地质条件、资源总量和盆地勘探程度等指标对南亚地区沉积盆地进行综合评价,优选出Bombay盆地、Indus盆地、Krishna—Godavari盆地、Bengal盆地、Assam盆地、Cambay盆地、Cauvery盆地、Potwar盆地等有利沉积盆地。  相似文献   

17.
中国东北地区的构造格局与盆地演化   总被引:28,自引:1,他引:27  
东北地区不是海西期褶皱变质带(或造山带),而是早石炭世以来拼合成统一的复合地块,我们称为"佳木斯-兴蒙地块"。东北地区上古生界不是中-新生代盆地的结晶基底,而是具有准盖层性质的陆相-海相沉积盖层。晚古生代海相沉积建造中,暗色泥岩和碳酸盐岩发育,具有潜在的生烃潜力,是东北地区油气资源勘查的重要新层系。提出以嘉荫-牡丹江断裂和嫩江-开鲁断裂为界,将东北地区中-新生代盆地划分为西部、中部和东部三大盆地群,并确定了各盆地的成因类型、石油地质特征及时空演化规律。  相似文献   

18.
试论中国近海两个坳陷带油气地质差异性   总被引:13,自引:5,他引:8  
中国近海辽阔的海域蕴藏了丰富的油气资源,历经40年的勘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限于技术、资料和研究深度,多年来人们一直认为中国近海诸盆地的类型、油气地质条件相似,属于大陆边缘的新生代断陷(裂谷)盆地。但是,对大量地震、钻井资料的分析表明,中国近海存在两个坳陷带,这两个坳陷带的构造位置、地温梯度、盆地类型、形成时期、沉积环境、油气地质条件、油气性质等明显不同。第一坳陷带包括渤海湾盆地、南黄海盆地、台北坳陷、珠一坳陷、珠三坳陷和北部湾盆地,是位于陆壳上的湖相断陷(裂谷)盆地,以生油为主。第二坳陷带包括浙东坳陷、珠二坳陷、琼东南盆地和莺歌海盆地,是陆—洋过渡壳上的海相坳陷盆地,以生气为主。第一坳陷带已经成为重要的产油区,预测第二坳陷带将会成为中国海上的大气区。  相似文献   

19.
台西南盆地是南海北部大陆架东区边缘盆地链上的中、新生代含油气盆地之一,与其西边的珠江口盆地相邻,处在中国近海陆架盆地天然气富集区带的有利位置,具有良好油气资源潜力和勘探前景。该盆地由北部凹陷、南部凹陷及中央隆起带等3个构造单元所组成。迄今为止,其勘探及研究程度较低,仅在中央隆起带中部勘探中发现了CFC、CFS及CGF等渐新统砂岩及中生界白垩系裂缝性储集层之含油气构造,且探井及研究亦主要集中于该区,其他区域则勘探及研究均十分薄弱。由于中央隆起带处在盆地中部区域上有利油气运聚的低势区,具有良好的油气运聚成藏条件,故迄今勘探发现的商业性油气均集中于该带,因此处于两凹之隆之中央隆起带应是该区最佳的油气富集区带及远景区,而加大勘探力度、全面解剖中央隆起带、深入研究其油气富集规律,则应是台西南盆地尽快获得油气勘探突破之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