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涂志刚 《塑料包装》2008,18(4):23-27
采用均匀实验设计开发了一种双向拉伸聚丙烯(BOPP)烟膜专用的抗静电母料,结果表明,抗静电剂B与抗静电剂C的抗静电效果基本相当,它们能较快地产生抗静电作用。配方中随着抗静电剂A含量的增加,薄膜的光学性能下降。但是抗静电剂A在一定的含量下,与同类的抗静电剂B和抗静电剂C表现出良好的抗静电协同作用,当抗静电剂A为抗静电剂B与抗静电剂C总量的1/3—1/2时,达到了良好的且持续的抗静电效果。在BOPP烟膜中批量使用表明,新开发的抗静电母料与进口产品有基本相当的抗静电效果,对其它如力学性能、热收缩性能、热封性能和爽滑性能没有负面影响。而使用新开发的抗静电母料生产的烟膜具有较高的光泽度和较低的雾度。  相似文献   

2.
目的根据当代塑料包装和防静电包装的现状,综合分析了PVC的优缺点,研究了影响抗静电PVC的抗静电效果的相关因素,并为PVC的抗静电效果的进一步改善提供了参考。方法利用外部涂覆的方法制备抗静电PVC,分别测定抗静电PVC和一般PVC的相对摩擦系数、体积电阻率,并分析抗静电PVC的性能变化。结果综合分析抗静电剂对摩擦系数和表面电阻率的影响,确定系列抗静电剂发挥作用的最佳浓度为2.0%左右,环境条件为25℃左右,60%Rh左右。该发挥最佳作用的条件可以为之后抗静电剂在包装方面的应用提供相应的参考和应用。  相似文献   

3.
本文介绍了塑料抗静电剂的种类及其特性,论述了抗静电剂的使用方法和作用机理,探讨了影响塑料抗静电效果的主要因素,报道了国内外抗静电剂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高分子材料用有机抗静电剂的发展现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较为全面地介绍了有机抗静电剂的研究现状.介绍了较为前沿的各类有机抗静电剂的应用情况,特别对我国开发的SH-塑料用抗静电剂作了介绍。  相似文献   

5.
采用抗静电剂与纳米粉体复配制备抗静电母粒的方式,研究了SiO_2复合抗静电增透母粒和BaSO_4复合抗静电增透母粒对薄膜雾度、透光率及抗静电性能的影响,并利用SEM对抗静电剂及纳米粉体在薄膜中的形貌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添加BaSO_4复合抗静电增透母粒的薄膜的雾度低于空白试样,对薄膜的透明性有一定的改善;添加SiO_2和BaSO_4的薄膜试样表面电阻率分别达到了1010Ω和109Ω,抗静电效果很好。从总体来看,添加BaSO_4薄膜试样在透明性及抗静电时效性都较SiO_2更好。  相似文献   

6.
通过碳纳米管来改进有机抗静电剂的性能,用于聚合物抗静电纤维.碳纳米管分散在有机抗静电剂载体PR86,TS40和TS51中制成复合抗静电剂CNTs/PR86,CNTs/TS40和CNTs/TS51,与聚丙稀(PP)混纺制备CNTs/PR86/PP纤维,CNTs/TS40/PP纤维和CNTs/TS51/PP纤维.通过对摩擦静电荷的测试结果表明,含碳纳米管的有机抗静电剂相对于纯有机抗静电剂更进一步提高了丙纶纤维的抗静电能力.  相似文献   

7.
以阴离子和非离子型抗静电剂组成复合抗静电体系,用玻璃纤维为增强剂,研制成具有良好抗静电和机械性能优良的尼龙66;介绍了抗静电复合体系及玻璃纤维含量对抗静电增强尼龙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咪唑基离子液体对聚丙烯抗静电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咪唑基离子液体(im i-IL)为抗静电剂与聚丙烯(PP)熔融共混制备出PP/im i-IL共混复合材料,并对材料的抗静电性能、抗静电耐擦洗性能和力学性能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咪唑基离子液体在显著提高PP的抗静电性能和抗静电剂耐擦洗性能的同时,材料的冲击强度虽略有下降,但拉伸强度提高。  相似文献   

9.
抗静电PET-PEG共聚酯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从静电的产生出发,介绍了以PEG为抗静电剂的PET抗静电改性的几种方法,认为PEG与PET共聚较为理想,并对PEG-PET共聚酯的抗静电机理、结构与性能、纺丝工艺及纤维的性能进行了归纳分析。最后提出了目前尚未解决的研究难点。  相似文献   

10.
抗静电增强尼龙66研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阴离子和非离子型抗静电剂组成复合抗静电体系,用玻璃纤维为增强剂,研制成具有良好抗静电和机械性能优良的尼龙66;介绍了抗静电复合体系及玻璃纤维含量对抗静电增强尼龙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以不饱和聚酯树脂为原料,研究抗静电剂炭黑用量对热固性复合材料力学性能和抗静电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炭黑含量1.0%时,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和抗静电性最好。  相似文献   

12.
本文主要阐述了含磺酸基、羧基及羟基的聚合物高分子通过嵌段共聚技术,克服一般防静电剂显影后容易流失问题,使其成为永久性防静电剂,并从不同比例的亲水与疏水基团以及合成工艺条件等方面对防静电剂的合成筛选和对胶片防静电性能的影响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3.
以高密度聚乙烯(HDPE)、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物(EVA)为基体材料,石墨烯为导电填料,2,5-二甲基-2,5-双(叔丁基过氧基)己烷(DBPH)、三烯丙基异氰脲酸酯(TAIC)为交联剂,通过物理-化学方法在2种交联剂的协同作用下制备了具有互穿聚合物网络(IPN)结构的石墨烯/EVA/HDPE复合材料。实验结果表明,所用2种交联剂的协同作用能使复合材料的交联度达到54.3%。扫描电镜图中可以观察到EVA和HDPE形成的IPN结构可以促使石墨烯在复合材料基体中形成较完善的网络结构。实验结果还表明网络结构能在复合材料达到抗静电性能标准的情况下,很大程度上减少了石墨烯在EVA/HDPE基体中的添加量。当复合材料的交联度为40%~50%时,会出现类渗流阈现象,石墨烯的质量分数为2%时,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达到28.1 MPa,体积电阻率达到10~8Ω·cm。  相似文献   

14.
分别以纺锤形碳酸钙表面改性的二维片状石墨烯微片(CGM)和多壁碳纳米管(MWCNTs)作为导电剂填充改性聚乙烯(PE)制备导电复合材料。重点研究了二维或一维纳米碳/PE复合材料形成导电网络时力学与电学性能。CGM/PE或MWCNTs/PE复合材料达到抗静电要求时CGM的质量分数为8wt%,而MWCNTs的质量分数为1wt%。填充8wt% CGM的复合材料表现出优异的综合性能,而填充0.5wt% MWCNTs的复合材料综合力学性能达到最大值还未能达到抗静电要求,达到抗静电要求时MWCNTs/PE复合材料的综合力学性能出现下降趋势。通过形貌及流变学分析了复合材料不同的力学与电学性能的微观作用因素。CGM/PE复合材料流变渗流阈值与导电渗流阈值存在比较好的相关性,MWCNTs/PE复合材料达到流变渗流阈值还不能形成导电网络。结果表明,与二维CGM相比,一维MWCNTs不易均匀分散于聚合物基体中,并降低MWCNTs/PE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15.
采用熔融共混法,制备丁腈橡胶/高氯酸锂(NBR/LiClO_4)抗静电复合材料,研究LiClO_4的用量对复合材料硫化性能、力学性能及电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LiClO_4对NBR的硫化起到了促进作用,提高了其交联密度;NBR的力学强度随着LiClO_4用量的增加而提高;LiClO_4的加入降低了NBR的体积电阻率和表面电阻率,使其由绝缘材料转变为抗静电材料。当LiClO_4的用量为40份时,NBR复合材料的体积电阻率、表面电阻率分别达1.1×108·cm和2.0×109。  相似文献   

16.
以聚醚醚酮(PEEK)为基体树脂、碳纤维(CF)和氮化铝(AlN)为填料,通过模压成型的方法制备了抗静电耐热型CF-AlN/PEEK复合材料。采用高阻计、导热系数测定仪、热失重、差示扫描量热仪和SEM研究了CF-AlN/PEEK复合材料的抗静电性能、热性能、力学性能以及降温速率对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并探讨了后期热处理对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CF和AlN的质量分数均为10%时,CF-AlN/PEEK复合材料的性能较优,其表面电阻率达到108 Ω,比PEEK的表面电阻率提高了6个数量级;导热系数为0.418 W·(m·K)-1,初始分解温度高达573℃;拉伸强度提高了40.4%;降温速率越低,复合材料的熔点越高;后期热处理会影响CF-AlN/PEEK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在270℃下热处理2 h,其拉伸强度可达146 MPa,表明在生产过程中,加工温度是影响复合材料性能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7.
Antistatic composites composed of high impact polystyrene (HIPS) and NaSCN doped poly(ether-block-amide) (PEBA) solid-polymer-electrolyte (SPE) were successfully prepared in a Haake torque rheometer. The influence of PEBA component on the surface resistivity of PEBA-based SPE was extensively studied by surface resistivity test. The dependence of the surface resistivity of HIPS/SPE composites on both temperature and relative humidity (RH) was also investigated. Thermal decomposition behaviors, mechanical properties, and surface morphology of the HIPS/SPE composites were evaluated by thermal gravimetric analysis (TGA), tensile test, and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SEM), respectively.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urface resistivity of the HIPS/SPE composites can be effectively reduced to 109 Ω cm−2 orders of magnitude when the SPE content reaches 20 phr. TGA result reveals that the antistatic HIPS/SPE (70/30 by wt.) composite can be fabricated by traditional thermoplastic processing method without any decomposition once the processing temperature is lower than 320 °C. SEM results show that the antistatic ability of HIPS/SPE composites is originated from the formation of continuous PEBA-based ion-conductive channels or network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