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节能》2017,(3):67-69
江苏华电仪征100MWp农光互补发电项目是江苏华电仪征热电有限公司在扬州拟建设的第一批农光互补光伏发电项目,由华电电力科学研究院进行研究设计。项目成功列入2016年度省光伏"领跑者"计划,成为全省首批列入计划的8个项目之一,于2016年6月动工,并计划年底建成发电。该项目采用新型的太阳能光伏大棚结构设计,并选择合适的农作物种植,实现光伏发电与农业生产的有机结合,在不对农业生产带来太大影响的前提下,维持光伏发电的正常运转。  相似文献   

2.
基于清洁能源发电系统的微网技术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清洁能源发电系统联网对于缓解传统电网供电压力,改变能源结构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分析以清洁能源发电为主的分布式电源大量联网的局限性,引入了微网技术,介绍了微网的相关概念及其基本结构、三种微网的基本控制模式:恒功率控制、考虑分布式电源功率限制的功率控制和联合最优功率控制.最后提出了微网研究中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节能》2019,(12):65-66
介绍了应用于分散式油田的多能互补智能微网系统,通过燃气分布式系统消纳油田伴生气产生电力和蒸汽,屋顶铺设分布式光伏,实现能源供应的清洁化、高效化、智能化,提高了能源综合利用效率,降低了企业用能成本,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具有较好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4.
为提高微电网的运行效率,从系统层面统一协调控制各分布式电源及负荷,提出了基于风光储互补的微网系统的集成技术。介绍了基于风光储互补的微网系统方案,提出了微网运行模式和微网离网、并网以及离并网切换的协调控制策略,设计了基于DSP 28335芯片的能量协调控制器,实现了风光储微网系统控制管理功能的集成。工程实践验证了该设计方案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5.
风光储互补发电系统能够提高微网系统的稳定性.为了提升微网储能资源的合理配置,文章基于虚拟储能和电力弹簧概念,提出了计及主配储能协同的微网风光储容量双层优化配置方法,并利用改进的粒子群算法对风光储容量双层优化配置方法求解.最后,通过算例分析表明,文章配置方法提高了微网系统调节能力,降低了电压偏移率.  相似文献   

6.
智能电网很重要的特点之一就是大规模接入清洁能源分布式发电,因此,加快发展这项技术很有必要.首先通过介绍智能电网,引出了其关键技术之一的微网技术,然后简要分析了系统结构及其控制策略,并对各种控制方法进行了比较,着重对主流控制方法进行了讨论,包括主从控制、电流/功率均分控制以及频率/电压下垂控制.最后,总结对比了各种方案的优劣并提出展望,逆变器控制技术的研究对智能电网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淡水资源和常规能源短缺是限制海岛开发和海洋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新能源海水淡化具有环境友好、供水保障率高、经济合理等优点,逐渐成为离岸中小岛屿供水保障研究的热点。文章在充分调查分析海岛新能源资源及其发电输出功率特点和海水淡化装置对电能质量要求的基础上,设计了新型独立微网能源管理策略,形成了成套的风光互补式微网海水淡化技术,并进行了工程应用。结果表明,风光互补式微网海水淡化系统运行稳定,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强,适于解决岛屿的饮用水问题。在风、光等可再生能源资源较丰富、海水资源良好的海岛,风光互补式海水淡化系统的综合制水成本约为10元/m3,相对于大陆引水、船舶运水等其他岛内淡水供应方式具有明显的经济和生态环境优势,具有较为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
利用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和风能)的分布式发电,其输出是典型的不稳定,这些不稳定的输出对现有的电力系统产生负面影响。为了减少负面影响,需要控制在微网中的各个分布式电源的输出。设计了一种基于蓄电池储能的并网光伏发电系统结构,结合功率流动的控制策略介绍了各部分的运行原理,对系统能流模型进行了详细分析,根据电池的特性设计了充放电的控制策略。在PSCAD平台下对设计的模型进行仿真,通过在不同能流模型下控制策略仿真分析,验证所提出储能方案的正确合理性,对功率平衡起到很好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9.
《能源工程》2009,(4):67-69
1.风光互补离网发电系统项目背景1.1能源危机和全球环境 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传统能源大量消耗且逐渐枯竭不仅对世界范围内造成能源供应紧张,而且煤和石油等原料燃烧释放的有害气体、温室气体引发的全球环境恶化及变暖等环境问题已经越来越严重。推广使用新能源,特别是可再生能源可有效缓解这些问题,这也成为全世界在能源开发领域的焦点。  相似文献   

10.
针对大型风光互补发电项目后评价的问题,运用全寿命周期的思想从项目管理、项目效益、项目影响和项目可持续性四个维度构建了风光互补发电项目综合后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物元—可拓方法建立了后评价模型。对某风光互补电站项目综合后评价表明,该模型正确可行,为大型风光互补发电项目提供了科学的后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11.
2010年8月在三亚举行的太阳能热发电技术三亚国际论坛上.有关人士认为,有着丰富太阳能资源的海南在进行进一步太阳能资源测评的基础上.可以成为太阳能热发电技术研发、项目示范基地。  相似文献   

12.
2010年8月在三亚举行的太阳能热发电技术三亚国际论坛上,有关人士认为,有着丰富太阳能资源的海南在进行进一步太阳能资源测评的基础上.可以成为太阳能热发电技术研发、项目示范基地。  相似文献   

13.
《热机技术》2005,(2):19-19
江苏省如东利用世行贷款建秸秆发电示范项目,最近获得发展改革委批复。江苏省发展改革委提供的数据显示:江苏省每年产生的农作物秸秆约3000万吨,以往这些秸秆的相当一部分被直接燃烧,不仅浪费了能源,也对环境造成了污染。  相似文献   

14.
《能源》2013,(9):34-34
问:近年来,基于分布式发电的微网系统被广泛提及。目前,我国微网系统技术水平如何?微网在实际建设和运行中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相似文献   

15.
为提高风光水互补发电系统的供电可靠性,降低经济成本,研究了电源容量的优化配置。首先提出独立和并网运行调度策略,然后考虑供电可靠性和蓄水库水量平衡等约束,建立了以全寿命周期成本最小为目标的优化配置模型,采用改进遗传算法进行求解。算例探讨了供电可靠性和联络线传输容量对优化配置的影响,验证了所提方法的有效性。由仿真结果可知,独立运行时,利用风光水互补发电即可保证较高的供电可靠性;并网运行时,采用联络线的双向交互电能能力,可进一步提高系统供电可靠性,有效降低经济成本。  相似文献   

16.
鹏飞 《太阳能》2011,(2):21-22
太阳能热发电并非新鲜事物,国外早有大型太阳能热发电示范性电站,有的已经进行商业化运行。我国从事该项技术研究较早,但成果不多,技术与世界先进水平有差距,虽然有小规模示范,但大规模的太阳能热发电电站尚未开建。随着国际能源形势的变化和太阳能热发电技术的进步,中国的太阳能热发电将翻开新的一页。2010年12月28日,中国首座兆瓦级太阳能槽式热发电试验示范项目——大唐天威(甘肃矿区)10MW太阳能热发电试验示范项目在甘肃举行开工奠基仪式,标志着中国在太阳能热发电领域翻开了实际应用的新篇章。本项目的如期建成运行  相似文献   

17.
独立多元互补微网对于解决许多可再生能源丰富但是传统电网供电困难地区的用电问题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为保证供电可靠性,提高整个微网系统的经济性和环保性,需根据实际条件对系统运行进行优化。综合考虑了运行成本、气体污染排放量等运行指标,建立了微网优化运行数学模型。设计了系统调度策略,最终采用带变异的自适应粒子群算法实现了微网经济环保运行。具体算例结果验证了该算法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8.
针对风光并网会降低系统惯量、削弱系统调频能力的问题,综合考虑水电机组同步惯量、风电场和光伏电站的虚拟惯量和下垂控制作用,提出含风光水的多机系统动态频率响应模型,推导系统频率变化率约束、最低点频率偏差约束和准稳态频率偏差约束。基于此,为实现清洁能源利用最大化,以弃风、弃光、弃水最小及水库调度期末蓄能最大为目标,兼顾梯级水电、风电、光伏和发电系统的多种运行约束,构建风光水互补发电系统短期优化调度模型,并使用混合整数线性规划方法进行求解。最后通过算例仿真验证所提模型的有效性和适用性。  相似文献   

19.
结合滨海润电200 MW“渔光互补”光伏发电项目,通过接入电压等级和接入点的分析,制定出两种接入方案,并从导线截面、潮流、短路电流和经济角度,对比分析两种接入系统设计,确定本工程两地块光伏分别以1回110 kV线路在适当位置T接入110 kV通运-红卫单回线路,线路长约8.4 km, 1回110 kV线路接入110 kV通运-正红单回线路,线路长约3.2 km,导线截面不低于400 mm2。通过探讨“渔光互补”光伏电站发电系统优化和设计问题,旨在降低光伏电站的建设、维护成本,提高光伏电站的光电转换效率和输出电能质量,加快光伏发电产业的普及速度。  相似文献   

20.
我国单体面积最大的并网型兆瓦级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上海临港太阳能光伏发电示范项目,近日投入商业运行。项目开发建设历时一年多,一次并网发电成功,装机容量达到1080千瓦,年发电量100多万千瓦时,年可减排二氧化碳521吨、二氧化硫3吨、碳氧化物5吨、烟尘1吨,年均节煤约357吨,对节能减排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