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将恒温氧化、PDSC测试及氧化动力学计算相结合,分析氧化温度与时间对双季戊四醇酯黏度、黏度指数和酸值的影响规律,研究双季戊四醇酯经历恒温氧化后起始氧化温度、活化能及氧化速率常数的变化,探讨其对不同温度耐受能力的差异。结果显示:双季戊四醇酯黏度与酸值的变化符合logistic函数,初始阶段增长缓慢,继而迅速升高并达到最快速率,随后速率逐渐下降;180℃以上的氧化会使黏度、黏度指数和酸值发生显著变化,而低于130℃时其变化趋势十分平缓,能满足冷冻机油的工况要求;180℃以上的高温氧化会使油品起始氧化温度降低,但对活化能、氧化速率常数和氧化半衰期影响较小,因此双季戊四醇酯具备较好的高温氧化安定性。  相似文献   

2.
为了考察油酸甲酯的氧化衰变特性,采用自制氧化模拟装置将样品加速氧化,定时取样检测样品过氧化值、酸值和运动黏度(40 ℃),考察不同温度和氧气流量对氧化速率的影响;利用傅立叶红外光谱定性表征油酸甲酯氧化前后的结构变化;通过Rancimat法加速氧化试验,测定油酸甲酯的氧化诱导期,同时从氧化反应活化能角度进一步研究油酸甲酯的氧化反应机制。结果表明,氧气流量对油酸甲酯热氧化稳定性影响较小,但随着反应温度的升高,氧化诱导期缩短,氧化安定性显著下降;傅立叶红外光谱定性表征结果表明,油酸甲酯在氧化过程中可能发生不饱和双键的异构化;通过计算得到油酸甲酯的氧化反应表观活化能为34.058 kJ/mol。  相似文献   

3.
利用气相色谱,通过外标法定量分析某飞机发动机在用润滑油中低温抗氧剂和高温抗氧剂的衰变规律;利用加速氧化试验,探讨高温抗氧剂的热氧化动力学。结果表明:该航空润滑油在使用中,高温抗氧剂基本能维持在一定水平,其热氧化衰变过程近似为一级反应;补油可明显延缓润滑油高温抗氧剂的衰减速率,且补加油情况对抗氧化性能有一定影响;低温抗氧剂在使用中衰减比高温抗氧剂要快得多;通过检测润滑油的黏度和总酸值变化,可以监控航空润滑油的氧化衰变,从而有效保障飞机发动机的润滑油使用安全。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高温下金属部件中的铁对航空润滑油高温氧化的影响,用高温氧化釜分别模拟50-1-4Ф航空润滑油在含铁片和不含铁片情况下的高温氧化过程,观察油样的颜色、黏度、酸值的变化,用压力差示扫描量热法测量其氧化诱导期。结果表明,高温氧化对50-1-4Ф航空润滑油高温黏度影响较小,对低温黏度、酸值和氧化诱导期影响明显;铁对该航空润滑油的酸值和氧化诱导期影响较大,含铁的油样酸值和氧化诱导期的变化幅度是不含铁油样的数倍;铁在较高的氧化温度下(250、300℃)对黏度影响明显,但在较低的氧化温度下(180、200℃)对黏度影响小。  相似文献   

5.
对三羟甲基丙烷复合酯分别进行不同温度与时间下的恒温氧化,检测其氧化后的黏度、黏度指数和酸值,并通过函数拟合得出它们随氧化温度与时间的变化规律;使用PDSC测试被氧化样品的起始氧化温度,并计算活化能、氧化速率常数和氧化半衰期,得到氧化温度与时间对油品后续氧化安定性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油品黏度与酸值的变化规律均近似logistic函数曲线,即起初增长缓慢,随后迅速增长并达到最快速率,最终速率逐渐下降;黏度与酸值函数的拟合参数与氧化温度密切相关,可用于评价与预测油品的氧化行为;三羟甲基丙烷复合酯经历不同条件的高温氧化后始终具有较高的黏度指数,并且起始氧化温度和活化能均未发生显著变化,表明其氧化后仍有着优异的黏温性能和氧化安定性。  相似文献   

6.
通过高温高压反应釜实验模拟发动机实际工况条件,研究不同氧化温度对以聚α-烯烃合成油为基础油、2,6-二叔丁基对甲酚和对,对’-二异辛基二苯胺为抗氧剂的某型航空润滑油理化性能的影响,并根据润滑油高温氧化后产物的结构组成,分析PAO航空润滑油的氧化衰变机制。结果表明:温度越高,该型航空润滑油产生的小分子越多,黏度降低,酸值增大;抗氧剂的加入可以明显减缓油品黏度的衰减过程,并抑制小分子异构烷烃和烯烃的生成;在高温氧化衰变过程中,PAO基润滑油的高温氧化衰变经历了自由基反应历程。  相似文献   

7.
阮少军 《润滑与密封》2018,43(7):111-115
利用高温氧化加速装置,采用金属Cu和Fe片分别在不同反应温度下对烃类航空润滑油进行催化氧化,探究氧化产物的运动黏度、酸值及倾点的变化规律,并结合GC/MS分析导致油品运动黏度、酸值及倾点变化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油品的氧化裂解程度越深,Pearson相关系数r值的绝对值就越大,氧化产物的运动黏度、酸值及倾点之间的关联性越强;运动黏度及倾点的衰变主要是热裂解反应引起的,而酸值的增大则主要是油品的热氧化反应引起的。  相似文献   

8.
利用断裂力学理论建立高速铁路钢轨剩余寿命的预测模型;首先对特定线路上钢轨的动载弯曲应力、温度应力、残余应力进行计算,然后利用预测模型估算高速钢轨的疲劳剩余寿命,分析钢轨材料、列车速度系数、钢轨基础弹性系数对钢轨剩余寿命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同营运条件下,U71Mn钢轨剩余寿命比PD3钢轨长;钢轨剩余寿命随列车速度系数的增加而降低,随钢轨基础弹性系数的增长而延长。  相似文献   

9.
采用非等温示差扫描量热法(DSC)研究了三苯基铋(TPB)对HTPB—TDI体系固化反应动力学的影响。测定了其固化峰温,以Kissinger法和Crane法计算其活化能等动力学参数,列出了固化反应动力学方程。结果表明,未加催化剂时活化能为51.29kJ/mol,加入TPB后活化能降至46.43kJ/mol。因此,TPB能有效地降低固化反应的活化能,加快反应速率,降低反应温度,缩短固化时间,并使固化体系在27℃时的反应速率达到未加催化剂时80℃的值,当催化剂浓度为0.5%时,催化活性达到最大。  相似文献   

10.
基于介电常数法的油液监测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提出了基于介电常数法的油液监测方法,分析了介电常数法油液监测的原理,通过试验研究了润滑油的主要理化指标与其介电常数之间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影响润滑油介电常数的主要理化指标是水分、酸值和金属磨粒;介电常数作为润滑油的劣化评价指标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1.
为监测某风场5台风机的齿轮箱润滑油的运行状态,对影响齿轮油衰变和齿轮箱寿命的指标,如齿轮油黏度、黏温性能、水分、酸值和污染物等进行监测,分析在用润滑油在不同运行时间下各个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在不同运行时间下各齿轮油的运动黏度有一定变化,但未发生明显衰变,对齿轮箱不会产生较大影响;酸值和水分的测试结果也显示齿轮油尚未发生明显的劣化;在不同运行时间下齿轮油的动力黏度变化不大,表明齿轮油并未受到严重的剪切作用,其结构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温度对齿轮油有重要的影响,随着温度的降低,齿轮油的动力黏度逐渐变差,因此,齿轮箱的运行应控制在合适温度范围内。污染度测试结果表明,齿轮油的污染度已超标,最高达到22/20/17,最低为18/16/11,可采用更换过滤器或者安装旁路过滤系统的方式来控制该风场风机齿轮箱润滑油的污染度,以延长齿轮箱的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12.
为了满足航空发动机日益严苛的工况要求,通过向某烃类航空润滑油中添加不同量的添加剂,制备一系列改性航空润滑油;采用氧化工况模拟标准装置,分别测试不同氧化时间、不同氧化温度下,改性油样及原油样的黏度、酸值、倾点、抗磨性能、承载能力、起始氧化温度(IOT)、氧化诱导期(OIT)等性能指标,评价改性油样的综合性能。实验结果表明:氧化温度越高,改性油样颜色加深速度越缓慢,即抑制油品氧化效果越明显;相同氧化条件下,改性油样与原油样相比,酸值增速较低,即改性后油样能有效抑制酸值升高,改善了油品的抗腐蚀性能,同时改性对油品的黏度、倾点未产生不良影响;油样改性后未对抗磨性能产生不良影响,但有可能导致油品的承载能力下降,不过影响在可控范围内;油样改性后IOT、OIT值提升,氧化安定性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3.
基于电化学分析的润滑油酸值和碱值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基于电化学分析的润滑油酸值/碱值测定技术。基本原理是应用信号转换技术和特定化学反应将电化学分析不可测的润滑油酸值/碱值信息转换为电化学分析可测量,实现酸值/碱值的电化学分析。实验结果表明题示方法的测定结果与国家标准方法测定值有很好的一致性,是一种值得推广的快速测定技术。  相似文献   

14.
利用中红外光谱法能快速测得油品氧化面积的优点,将红外氧化面积与实验室常规酸值测定法测得的润滑油酸值进行相关性分析,提出一种利用红外氧化面积表征润滑油酸值的方法。采用该方法对配制的某航空润滑油新油样及在用油油样进行红外光谱分析和常规酸值分析,选择红外谱图中1 800~1 670 cm-1区域作为测定润滑油酸值的氧化区域,对红外峰面积与标准油和在用油的酸值进行相关性分析,给出回归方程并进行了较正。结果表明,利用傅立叶变换中红外光谱法测定某航空润滑油新油及在用油的酸值是可行的,测定结果是可靠的。  相似文献   

15.
针对BTA深孔钻削过程中的旋转工件进行动力学特性研究。通过将工件简化为两端固支的变截面Rayleigh梁建立了BTA钻削过程中旋转工件的动力学模型,应用假设形态法得到了工件动力学模型的振动方程,并对方程进行了数值求解,分析了BTA深孔钻削过程中不同切削参数下旋转工件的动力学特性。最后通过模拟实验对理论计算的准确性进行了验证。计算及实验结果表明模型能够较好的反应BTA深孔钻削过程中工件振动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6.
以弹性流体动力润滑理论为基础,通过建立润滑分析模型计算润滑油黏度,提出一套科学合理又便于实际应用的润滑油黏度选油的确定方法。首先基于不同温度下的高/低剪切率流变实验,提出综合考虑温度、剪切速率影响的润滑油黏度计算公式;然后建立粗糙表面热弹流润滑分析模型,并通过光弹流膜厚测量实验和摩擦因数实验验证模型的合理性;最后以膜厚比为判据,以润滑分析计算为基础,确定了摩擦副形成有效润滑油膜所需的润滑油黏度。该方法以润滑理论计算为依据,综合考虑温度、压力、剪切速率的影响,对典型零部件的润滑设计中的润滑油选取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文章就润滑油现场分析的必要性作了分析,认为现场润滑油分析能够确保机械有效正常工作,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防止机械失效的发生,并且指出粒子计数、水分、粘度和酸值为现场润滑油分析的关键指标。  相似文献   

18.
为了研究不同环境温度对柴油机寿命的影响,以某型柴油机为对象,通过模拟极限环境温度下柴油机实际工况,利用受力分析和热平衡计算得到边界条件,基于雷诺方程和改进的Holm-Achard粘着磨损公式建立润滑磨损数值计算模型.经验证,上  相似文献   

19.
利用高温氧化模拟装置,研究烃类航空润滑油在添加和不添加金属Fe时,在不同温度下反应油样的外观、黏度以及酸值的变化,并使用GC/MS分析对油样组成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高温氧化反应后,相比未添加Fe的油样,添加Fe的油样颜色更深、黏度更小、酸值更高,说明添加金属Fe大大加快了油品的变质。GC/MS分析表明:油品高温氧化过程中不仅产生了大量小分子烷烃、烯烃类物质,还生成了少量醇、酮、酸、酯等化合物,正是由于这些物质的形成,造成了油样颜色、黏度以及酸值的衰变。  相似文献   

20.
利用PDSC考察环境友好润滑油基础油氧化安定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环境友好润滑油产品的开发工作,用加压差热扫描示量法(PDSC)研究了菜籽油、双酯、多元醇酯等几种基础油的氧化稳定性,并与旋转氧弹的结果进行了比较;对菜籽油在不同温度下的氧化反应特性进行了考察,并采用阿仑尼乌斯公式计算了菜籽油氧化反应的活化能,初步研究了其氧化反应机制。试验结果表明,PDSC可用于评价基础油的氧化安定性,合成酯的氧化安定性明显优于菜籽油,且多元醇酯的氧化安定性最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