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一种新型可回收下腔静脉滤器预防急性肺栓塞的有效性、安全性。方法12只犬制备成髂股深静脉血栓模型,分为滤器组(实验组)与无滤器组(对照组),每组6只。滤器组在深静脉血栓脱落前于对侧股静脉置入下腔静脉滤器,其后使血栓脱落;对照组直接使血栓脱落即形成肺动脉栓塞。通过血栓脱落前后的肺动脉造影、肺动脉测压以及动脉血氧饱和度测定评价滤器的血栓捕获性能。结果滤器组均成功捕获脱落的深静脉血栓,无一例发生肺动脉栓塞,8h后滤器均能成功回收;而对照组在推注血栓后均发生了肺动脉栓塞。结论自制可回收下腔静脉滤器能有效预防下肢深静脉急性血栓脱落引起的肺动脉栓塞,其置入和回收简便。  相似文献   

2.
目的 设计可回收内支架以治疗下腔静脉阻塞并血栓型Budd-Chiari 综合征(BCS)并观察其临床效果.方法 根据下腔静脉合并血栓型BCS病变特点,设计可回收内支架.4例下腔静脉阻塞并血栓型BCS,行钝性破膜小球囊预扩张后置入可回收内支架压迫血栓,再使用大球囊充分扩张闭塞段,完全开通闭塞的下腔静脉.术后给予抗凝溶栓治疗,待血栓消失后经颈内静脉或股静脉将可回收内支架取出.其中下腔静脉节段性闭塞合并血栓者同时在原闭塞段置入"Z"型支架,术后彩超随访.结果 4例患者成功介入治疗,血栓短期内消失,可回收内支架顺  相似文献   

3.
【摘要】 目的 探讨滤器保护下血栓抽吸和/或支架植入术治疗下腔静脉漂浮血栓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对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继发下腔静脉漂浮血栓患者,经健侧股静脉入路将Aegisy滤器置入血栓近端,打开但不解脱释放,再次穿刺股静脉引入8 F导引导管抽吸血栓,血栓脱落于滤器内再于滤器内抽吸并收回滤器,清除其内残余血栓后重新置入,抽吸髂、股及腘静脉内血栓,遇患侧髂静脉重度狭窄/闭塞予以球囊及支架治疗,3~4周后收回滤器。对下腔静脉置管或恶性肿瘤继发下腔静脉漂浮血栓患者,在颈静脉入路临时滤器保护下行下腔静脉支架植入术,以固定血栓,预防脱落,术后收回临时滤器。术后1、3、6、12个月复查彩色超声,12个月后电话随访。结果 34例下腔静脉漂浮血栓继发于DVT,2例分别继发于下腔静脉置管和腹膜后纤维肉瘤,均采用下腔静脉植入支架治疗,支架植入过程无血栓脱落。34例DVT患者中27例滤器内可见少量捕获血栓;髂静脉无狭窄6例(右侧4例,左侧2例),重度狭窄28例(右侧3例,左侧25例),接受球囊扩张及支架治疗;30例滤器收回,4例永久植入。中位随访29(6~35)个月,随访期间下腔静脉支架通畅。1例肿瘤患者术后7个月因多发转移去世,2例髂静脉支架闭塞,予支架内球囊扩张后开通闭塞血管。结论 健侧股静脉入路可回收滤器保护下大腔导管抽吸快速清除DVT继发下腔静脉漂浮血栓,是一种便捷、安全可行的治疗方法。颈静脉临时滤器保护下植入下腔静脉支架,可固定深静脉置管或恶性肿瘤继发的孤立下腔静脉漂浮血栓,降低肺栓塞风险。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估自制的下腔静脉滤器(DDIVCF)捕获猪血栓子的效果及其定位稳定性。方法①将DDIVCF滤器和进口Antheor临时性下腔静脉滤器分别置入于直径为20和25mm的下腔静脉(IVC)血液循环模型中,观察模型处于水平位时滤器对3mm×20mm,3mm×30mm,6mm×20mm,6mm×30mm4种大小不同的猪血栓子的捕获效果,并计算其捕获率。②测量滤器捕获大量6mm×30mm栓子后相对位移的距离,观察滤器的定位稳定性。结果①DDIVCF滤器在直径20和25mm的IVC模型中对4种猪血栓子的捕获率分别为34%,56%,82%,94%和26%,38%,56%,86%;Antheor的捕获率分别为54%,64%,86%,96%和38%,44%,68%,90%。对3mm×30mm,6mm×20mm,6mm×30mm猪血栓子的捕获率两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在直径20和25mm的IVC模型中DDIVCF滤器捕获猪血栓子后相对位移距离分别为(0.6±0.3)cm和(1.0±0.1)cm。Antheor的相对位移距离分别为(0.4±0.1)cm和(0.8±0.3)cm,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DIVCF在体外模型实验中具有较高的血栓捕获率和定位稳定性,可与进口Antheor临时性下腔静脉滤器媲美,其体内应用情况尚需进一步动物实验研究。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预开通技术治疗Budd-Chiari综合征(BCS)合并下腔静脉内陈旧性血栓的临床应用。方法收集2006年12月-2009年8月采用预开通技术治疗的BCS合并下腔静脉内陈旧性血栓9例,先行下腔静脉造影,而后使用直径12~16mm的球囊导管预扩张下腔静脉以恢复下腔静脉正向血流;术后给予抗凝、溶栓治疗促进血栓溶解;血栓溶解完全后使用直径25mm/30mm的球囊导管扩张下腔静脉以充分开通下腔静脉。术后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探查血栓溶解情况及下腔静脉通畅情况。结果9例BCS合并下腔静脉内陈旧性血栓患者均为下腔静脉膜性阻塞,预开通下腔静脉后,除1例因再次阻塞下腔静脉而改行可回收支架治疗外,余8例患者血栓逐渐溶解消失,未出现肺栓塞症状,成功实施下腔静脉球囊扩张成形。术后随访除1例下腔静脉再次阻塞外,余8例下腔静脉血流通畅,无血栓再次形成。结论预开通技术治疗BCS合并下腔静脉内陈旧性血栓,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Günther Tulip可回收式腔静脉滤器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介入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及操作技术。方法2007年9月至2008年4月于我院就治的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36例,发病时间1~12h,发病诱因包括术后及骨折后卧床18例、产后5例、无明显诱因13例;合并肺动脉栓塞12例。症状表现为患肢肿胀(患肢大腿周径比健侧大3~10cm)、疼痛、皮肤呈青紫色或苍白,皮温升高或正常,合并肺动脉栓塞者表现为呼吸困难、胸痛、咯血等。分别经股静脉或经右颈内静脉置入Günther Tulip可回收式腔静脉滤器后,均行静脉内置管溶栓治疗。术后45~75d经血管超声及血管造影复查证实下肢静脉及肺动脉内无新鲜或游离血栓后,经右颈内静脉入路行Günther Tulip腔静脉滤器取出术,复查下腔静脉造影。术后给予抗凝、抗炎治疗3~5d。随访4~10个月。结果共置入Günther Tulip可回收式腔静脉滤器36枚,均一次性释放成功,释放过程平均耗时1.5min(0.5~5min),释放过程中滤器弹跳幅度小于2mm,1例滤器置入时倾斜25°,滤器置入后未出现新发生肺动脉栓塞的临床表现。12例患者于术后45~75d行Günther Tulip腔静脉滤器取出术,均一次性回收成功,回收过程耗时4.4min(2~15min),下腔静脉造影复查未见管壁穿孔及破裂征象。其余24例患者未行滤器取出术,随访期间未出现肺动脉栓塞及下腔静脉闭塞的临床表现。结论Günther Tulip可回收式腔静脉滤器具有释放定位准确、捕获血栓能力较高、可取出时间期限长(溶栓治疗时间窗长)、回收成功率高等优点,在下肢深静脉血栓介入治疗中的临床效果良好,技术操作成功率较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用介入技术建立一种能用于诊断及治疗的犬深静脉血栓动物模型,评价其技术可行性和稳定性.方法 6只成年毕格犬,任意选择一侧髂股静脉为实验侧,另一侧为对照侧.DSA透视导引下经颈外静脉及股静脉途径分别将直径10 mm与6 mm的球囊导管置于髂总静脉近心端及股静脉远心端,充盈球囊阻断血流,并经导管注入凝血酶100 u.1 h后行超声检查,4 h后抽瘪两端球囊退出导管,24h后行静脉顺行造影、肺动脉造影及病理检查.结果 6只犬全部成功建立髂股静脉血栓.24 h后动物均存活,未出现严重并发症.静脉造影及病理检  相似文献   

8.
【摘要】 目的 评价可回收下腔静脉滤器联合导管持续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安全性和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12月收治的76例急性下肢DVT患者,均在DSA导引下置入下腔静脉滤器,然后置放溶栓导管于血栓段,经导管24 h持续微泵灌注50万U/d尿激酶。根据患者髂股静脉再通情况、住院时间、治疗前后肢体周径差、治愈率、并发症等评估近期疗效和安全性;随访1年,根据患者下肢水肿、髂股静脉闭塞、色素沉着、溃疡等评估远期疗效。结果 76例患者均成功置入下腔静脉滤器(14 d后成功回收71例),治疗14 d后临床症状均不同程度缓解,髂股静脉血流基本或全部恢复,平均住院时间为(6.7±3.1) d。治疗后3、7、14 d肢体周径与治疗前比较明显缩小(P<0.05),治疗期间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下肢静脉彩色超声复查显示,随访6个月时髂股静脉闭塞率和色素沉着率分别为5.3%(4/76)和2.6%(2/76),随访12个月时分别为9.2%(7/76)和7.9%(6/76),未发生皮肤溃疡。结论 可回收下腔静脉滤器联合导管持续溶栓治疗急性下肢DVT可取得较好的近远期临床效果,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经导管置入Amplatzer封堵器治疗继发孔型心房间隔缺损(ASD)的疗效。方法 11例患者中男3例,女8例,年龄4~46岁(平均25岁)。术前经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查房间隔缺损直径为12~28mm,平均(18.5±6.1)mm。在透视及经超声心动图引导下经导管置入Amplatzer封堵器闭合ASD。结果 11例ASD直径的球囊测量值为(25.2±8.3)mm(15~36mm),选择的封堵器直径为(25.4±7.7)mm(15~36mm)。11例封堵器置入均获得成功,术中无并发症。2例术后即刻超声检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颅内覆膜支架治疗犬颈动脉囊状动脉瘤的可行性、安全性和疗效.方法采用外科手术方法在20只犬中建立犬颈动脉囊状动脉瘤模型36枚,应用血管内技术放置聚氨酯膜支架(PUM-SSS)、可膨胀聚四氟乙烯膜支架(ePTFEM-SSS)、生物膜支架(BM-SSS)各12枚,支架置入后即刻及术后2、4和12周分别进行血管造影随访,并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及统计学分析.结果 PUM-SSS、ePTFE-SSS和BM-SSS的完全开放率分别为25.0%、41.7%和91.7%,PUM-SSS、ePTFE-SSS分别和B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