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总结血管内支架结合弹簧圈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影像学随访结果,了解支架技术在脑动脉瘤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62例颅内宽颈动脉瘤患者接受血管内支架结合弹簧圈栓塞治疗,并在术后行脑血管造影及临床随访.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植入支架,47例动脉瘤达到致密填塞,15例大部填塞,载瘤动脉通畅.1~6个月造影随访56例动脉瘤内无造影剂显影,4例仍有瘤颈残留,1例复发而再次治疗;12~37个月随访43例中,2例瘤颈残余,1例动脉瘤复发,其余完全闭塞,弹簧圈形态无改变.结论血管内支架植入后明显改变瘤内血流动力学并促进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血管内支架结合电解可脱卸弹簧圈(GDC)治疗分叉部宽颈动脉瘤及复发动脉瘤的技术及疗效.方法采用血管内支架结合GDC治疗5例颅内动脉瘤,其中颈内动脉分叉部动脉瘤2例,基底动脉宽颈瘤1例和后交通宽颈动脉瘤复发2例.3例支架跨重要侧支血管及穿动脉放置.通过支架上的网孔将微导管送入动脉瘤腔,继续GDC填塞.结果 4例动脉瘤达到致密填塞,1例大部填塞,载瘤动脉及侧支血管通畅,1例术后出现动眼神经麻痹,3个月后恢复.影像学随访3~6个月,无支架内狭窄.结论联合使用支架及GDC是治疗分叉部宽颈动脉瘤及复发动脉瘤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索使用血管内支架及血管内支架结合电解可脱卸弹簧圈(Guglielmi detachable coil, GDC)治疗颅内梭形及宽颈动脉瘤的可能性.方法 3例椎动脉颅内段梭形动脉瘤及6例宽颈动脉瘤,首先将冠脉支架跨动脉瘤颈放置,通过支架的网孔将微导管送入动脉瘤腔,填入GDC.结果 7例动脉瘤致密填塞,2例大部填塞,载瘤动脉通畅,临床效果优良.结论联合使用支架及微弹簧圈是治疗颅内梭形及宽颈动脉瘤可选择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血管内支架结合电解可脱卸弹簧圈(GDC)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急性破裂的临床体会,对其可行性和安全性进行初步探讨.方法 57例急性破裂宽颈动脉瘤,均先植入冠脉支架覆盖动脉瘤颈,再将微导管通过支架网孔超选进入动脉瘤腔内填塞GDC.结果 1例因血管扭曲不能植入支架,56例成功,均达到90%以上栓塞,载瘤动脉通畅,所有患者无神经功能障碍出现.结论血管内支架植入结合GDC填塞是治疗急性破裂宽颈动脉瘤的安全、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报道应用血管内支架结合电解可脱卸弹簧圈栓塞治疗1例未破裂的基底动脉顶端宽颈动脉瘤的经验及结果.方法将球囊膨胀型血管内支架跨动脉瘤瘤颈部位置入并准确释放后,微导管超选进入动脉瘤内填塞弹簧圈.结果支架成功的置入,支架近端在基底动脉,远端在大脑后动脉近段,动脉瘤得到次全栓塞(90%以上),载瘤动脉及毗邻的侧支血管保持通畅,患者恢复满意.结论血管内支架结合弹簧圈栓塞治疗基底动脉顶端宽颈动脉瘤是可行的,支架植入对侧支血管血流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6.
目的回顾总结血管内支架治疗颅内动脉瘤术中并发症,以提高使用血管内支架结合电解可脱卸弹簧圈(GDC)治疗颅内夹层及宽颈动脉瘤的安全性.方法 105例难治性动脉瘤,首先将冠脉支架跨动脉瘤颈放置,通过支架的网孔将微导管送入动脉瘤腔,填入GDC.结果 6例患者术中出现支架移位,1例发生动脉瘤破裂出血,1例发生大脑中动脉穿支出血,1例发生支架塌陷,1例发生颈内动脉夹层动脉瘤,1例弹簧圈突入小脑后下动脉(PICA)起始部,10例发生血管痉挛,经对症处理,预后良好.结论在支架植入过程中,联合采用多种措施可减少并发症的发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支架植入及结合电解可脱卸弹簧圈治疗犬颈动脉宽颈侧壁囊性动脉瘤实验研究评价动脉瘤栓塞后的血流动力学及组织学改变.方法于6只健康犬双侧颈动脉分别建立宽颈侧壁动脉瘤,一侧单纯支架植入,对侧行支架植入结合弹簧圈栓塞.行血管超声和血管造影检查,并观察大体解剖及电镜检查.结果单纯支架植入的动脉瘤内无血栓形成,瘤颈处新生内膜生长较慢,而支架结合弹簧圈治疗的动脉瘤内很快形成血栓,新生内膜能完全覆盖动脉瘤颈.结论血管内支架结合电解可脱卸弹簧圈治疗宽颈动脉瘤不但可以降低动脉瘤再破裂的风险,而且能达到动脉瘤解剖学治愈.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45例破裂性前交通动脉瘤急症血管内栓塞治疗的经验和体会。方法采用电解可脱卸弹簧圈(Guglielmi detachable coil,GDC)作动脉瘤内填塞治疗。结果动脉瘤完全闭塞25例,90%以上闭塞14例,小于90%闭塞6例;2次填塞2例,复发经手术治愈1例。术后并发脑梗死7例,术后死于肺部并发症1例,植物人状态生存1例。随访1~20个月,治疗结果稳定。颅内多动脉瘤5例,4例1次填塞成功。结论 GDC栓塞治疗破裂性前交通动脉瘤效果好。虽然有较高的脑梗死发生率,但临床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颅内动脉瘤电解可脱卸弹簧圈(GDC)栓塞治疗术中动脉瘤破裂的原因和防治对策.方法 178例颅内动脉瘤患者采用GDC栓塞治疗.6例GDC栓塞过程中出血,立即中和肝素,并继续栓塞止血.1例为术后CT证实的出血.术后对症治疗.结果 7例术中破裂者中5例致密栓塞,<90%栓塞2例.4例恢复好,1例轻残,2例术后1周死于颅内高压.结论 GDC栓塞颅内动脉瘤发生术中出血与术中操作、动脉瘤以及患者血管条件有关,继续栓塞可以挽救大部分患者的生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报道采用自膨胀颅内专用支架(Neuroform支架)结合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初步探讨该支架的特点、短期疗效及应用前景.方法采用Neuroform支架结合弹簧圈栓塞治疗32例34枚颅内宽颈动脉瘤.颈内动脉海绵窦段3例,眼动脉3例,后交通动脉8例,前交通动脉3例,大脑中动脉分叉部5例,椎动脉6例,基底动脉顶端1例,基底动脉干2例,大脑前动脉A3段1例,多发动脉瘤2例.通过Renegade微导管释放Neuroform支架覆盖动脉瘤瘤颈,预先将另一微导管置入动脉瘤腔或将微导管通过支架网孔以弹簧圈栓塞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微导丝辅助的瘤颈成形技术在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中的价值、技术操作要点及临床应用前景.方法本组包括25例小型宽颈动脉瘤(前交通动脉12例,大脑中动脉分叉部12例,小脑后下动脉瘤1例).微导管成功超选动脉瘤囊内,将撤出的微导丝再塑形后跨瘤颈部位放置,通过微导管内用电解可脱卸弹簧圈栓塞动脉瘤.结果 25例均获得成功,动脉瘤致密栓塞,载瘤动脉保持通畅,效果满意.短期影像随访16例,动脉瘤无复发.结论微导丝瘤颈成形术作为小型宽颈动脉瘤治疗技术是安全、经济有效的.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应用Onyx联合支架辅助弹簧圈治疗颅内复杂破裂动脉瘤的可行性和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例应用Onyx联合支架辅助弹簧圈技术方法,进行治疗的颅内复杂破裂动脉瘤。并对Onyx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相关文献进行回顾。结果 应用该技术栓塞治疗2例复杂性颅内动脉瘤(1例为右侧颈内动脉分叉部动脉瘤,1例为颈内动脉前壁复发动脉瘤),术后即刻动脉瘤完全栓塞,载瘤动脉通畅。结论 Onyx联合支架辅助弹簧圈治疗复杂性颅内破裂动脉瘤是安全、可行的,有助于提高动脉瘤栓塞程度。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总结应用颅内支架或球囊辅助技术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体会.方法 应用颅内支架或球囊辅助瘤颈成形术结合Microplex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破裂宽颈动脉瘤33例.动脉瘤位于前交通动脉8例,后交通动脉19例,大脑中动脉3例,基底动脉顶端3例.结果 以支架辅助治疗的19例动脉瘤中13例完全致密填塞,4例填塞90%以上,2例大部填塞(70%~90%).以球囊辅助治疗的14例动脉瘤中9例完全致密填塞,3例填塞90%以上,2例大部填塞.结论 支架或球囊辅助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是安全、有效的方法,两种方法各有优缺点,应根据动脉瘤的具体情况来选择采用支架或球囊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价急诊血管内Neuroform3支架辅助下可解脱弹簧圈栓塞破裂的颅内宽颈动脉瘤的疗效和中期随访.方法 回顾性分析最近18个月急诊介入栓塞治疗的破裂出血性颅内动脉瘤48例,其中26例在72 h内实施Neuroform3支架辅助下弹簧圈栓塞术.其中3例动脉瘤位于大脑前动脉A1段,3例位于大脑中动脉M1和M2段,13例位于后交通,2例位于颈内动脉眼动脉段,2例位于基底动脉顶端,2例位于椎动脉V2和V4段,1例位于小脑后下动脉;3例在第1枚弹簧圈释放后植入支架,1例在第2枚弹簧圈释放后植入支架,2例在第4枚弹簧圈释放后植入支架,10例在第1枚弹簧圈无法在瘤腔内成篮后植入支架,其余10例先植入支架再进行弹簧圈栓塞,所有微导管均通过支架网眼进入动脉瘤.结果 所有病例均成功释放支架(100%),覆盖了瘤颈,同期行弹簧圈填塞动脉瘤.术后即刻造影显示动脉瘤完全栓塞23例(88.5%),次全栓塞3例(11.5%);术中1例支架轻度回撤,无血栓事件和动脉瘤再破裂出血发生,所有患者均恢复良好出院.栓塞术后随访到23例,至少复查1次脑血管造影,最多复查3次;完全致密栓塞14例(60.8%)动脉瘤均末显影,6例瘤颈少许显影病例中3例(11.5%)存在血栓形成,次全栓塞1例(3.3%)瘤体再通,另外2例始终稳定,所有病例载瘤动脉通畅,狭窄2例(7.7%),临床上无任何症状,术后所有患者均无再出血.结论 急症血管内应用Neuroform3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破裂出血的颅内宽颈动脉瘤足方便的、安全的和有效的.  相似文献   

15.
张锋  王武  顾斌贤  李明华 《工业加热》2011,(12):925-930
【摘要】 目的 探讨球囊辅助弹簧圈栓塞(balloon-assisted coiling embolization,BACE)颅内动脉瘤的应用价值和中长期随访结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至2011年48例使用新一代BACE治疗的颅内动脉瘤患者,其中38例破裂出血。42例宽颈动脉瘤,7例瘤颈 > 4 mm,37例体颈比 ≤ 1.5,16例最大径为5 ~ 7 mm,25例 3 ~ 5 mm,7例小于3 mm.术后3/12/24个月复查脑血管造影.结果 BACE成功栓塞颅内动脉瘤44例,其余4例使用了支架;完全栓塞39例,次全栓塞9例,术后48 h内2例出现缺血事件,随访发现3例无症状性脑梗死.43例至少造影随访1次,36例造影随访超过24个月,完全栓塞病例中无一例再通,次全栓塞9例中2例稳定,2例进行性血栓形成,5例再通,其中3例进行了支架辅助下弹簧圈栓塞.无再出血病例.结论 BACE治疗最大径小于7 mm的颅内动脉瘤有效,安全,但宽颈动脉瘤有时需要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  相似文献   

16.
邢丽  袁婵娟  陈建龙  张茂 《工业加热》2012,(11):958-960
【摘要】 目的 总结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治疗术中护理配合的经验。方法 对145例采用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患者进行术前充分准备、规范的术中护理配合,包括心理护理、生命体征监测、并发症预防及处理等。结果 经过介入治疗及规范的术中护理配合,本组术中4例血管痉挛,2例血栓形成,3例动脉瘤破裂,经及时有效处理后,均成功完成栓塞治疗。结论 规范的术中护理配合、生命体征的监护、并发症的预防及及时有效处理等均是保证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