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夏日的一天,同事出差回来兴冲冲地告诉我:“瞧我给你带回什么好东西了!”他说着从包里拿出了纸盒让我打开。我迫不及待地打开了纸盒,惊讶地差点叫出了声:“哇!是蝉蛹。是死的还是活的呀?”  相似文献   

2.
千峰竞秀,百舸争流。在通往长江三峡两岸的轮船、汽车上,有一位七十古稀的精悍老人,风尘仆仆地奔波于三峡坝区库区,同三峡工程建设的专家们一道,为移民新镇科学选址实地勘察,出谋献计;为移民的经济开发深入现场访问干部群众,呕心沥血地细作规划,巧出良策。这位老人就是原湖北宜昌市副市长、政协副主席、退休老干部颜钟一。当国务院三峡建委将“为三峡工程建设作出贡献的老同志”的奖状和奖杯,颁发给颜钟一时,人们热情地为他祝贺,赞佩他老而弥坚,在宏伟的三峡工程建设中迎来人生第二个春天。颜钟一是一位造诣很深的土木建筑专家…  相似文献   

3.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8月25日,淅川县滔河乡张庄村移民张志合在儿女的搀扶下,一步一回头地离开家园。生他养他60多载的张庄村,从此不复重见。当礼炮轰鸣,乡亲挥别,家乡渐远,泪水模糊了老人的眼睛。  相似文献   

4.
据《经济日报》载,黑龙江伊春铁力林业局伐木工人马永顺离休后,眼见小兴安岭森林资源锐减,心急如焚,便发动全家老小20余口人跟他上山义务植树,十几年来竟把自己过去伐掉的3.6万株松树如数种好。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我是向大山还绿债!”江泽民总书记知道后高兴地称赞:马永顺了不起!  相似文献   

5.
同事大成从德国进修回来,我和其他几个同事到机场去接他。看到我们,他很高兴地与我们每个人拥抱了一下。上了车,他转过头来。突然冷不丁地对我说:“大张,你原来不是农民吗?我觉得你不做农民太可惜了,如果是在德国,你肯定想做个农民。”这家伙在外面进修不会“进”糊涂了吧。  相似文献   

6.
今日“大禹”江苏省建湖县庆丰乡的筑圩工地上,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一刻不停地挖泥担土,累得气喘吁吁。别人劝他歇一会儿,他却说:“没空,没空”。他叫周义和,今年72岁了,儿孙满堂,吃穿不愁。他为啥要到河工上来吃苦受累呢?听他说说你就明白了。他说:“田是老百姓的命根子,前几年放松水利建设,我都快愁死了。现在好了,上下一条心大搞水利建设,我的腿能不来劲么?再说,我还是个老党员哩,凡是  相似文献   

7.
得知邓小平同志逝世的消息,三门峡枢纽局广大干部职工沉浸在万分悲痛和深切怀念之中。曾被小平同志亲切接见过的一些三门峡工程建设的老同志眼含泪水追忆着小平同志深切关怀三门峡工程的动人情景。一些老同志说:“邓小平同志对三门峡工程一开始就给予了高度重视,早在1956年3月9日邓小平总书记就批发了“黄河三门峡工程局的组织机构及干部调配意见”的报告。他还两次亲临三门峡视察。原三门峡水利枢纽局副局长吴柏煌清楚地记得邓小平1961年第一次视察三门峡工程时的情景:3月2日那天,邓小平及随行人员不顾春寒料峭,路途疲劳直奔坝顶,边…  相似文献   

8.
乡村的年味儿,在于问候。 农家小院里、乡间小道上,乡亲们见面打招呼总是询问:“过年了,在广州的妞妞该回来了吧?”“你家老二啥时候回来?”“老大今年回来该带着孩子了吧?”……这样的问候,让我很容易感受到温情,乡村的孩子,就是每家每户的孩子,每个孩子的近况,乡亲们都清楚地知晓,这份问候,很贴心。  相似文献   

9.
<正>“道”是老子学说的核心。“道”是万物之母,宇宙之源。但是“道”无形无像无声,如何形象地表述“道”的高深理论?老子选择了世人最熟悉的物质——自然界的水来隐喻“道”。这样才有了“上善若水”的著名论述。一、道可道,非常道“道”是老子学说的核心。《道德经》第一章第一句话就开宗明义写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意思是:“道”,说得出,它就不是永恒的“道”;名,  相似文献   

10.
区区四厘钱,何足挂齿?无论是当今往昔,每个人大抵都不在乎它的“价值”。它实在是微不足道了,你却拿它来做文章,还美其名曰“礼赞”,神经病吧?是呵,是有点“小题大做”。我做梦也未曾想到:你的存在,他的存在,我的存在……我们大家的存在,如今都与四厘钱息息相关。即便你未必知情,也未必在意,我们的生活我们的情感我们的职责却与这四厘钱紧密联系在一起了。为什么?全球头号水利枢纽工程建在哪里?湖北宜昌境内著名的长江三峡——西陵峡。三峡工程“梦想70年,争论40载”,是否命运多钟?非也,梦想是腾飞之翅,论证乃实践之师…  相似文献   

11.
在黑龙江省延寿县石河乡烧锅窝子村里,人们都知道赵中发一家上山“安营扎寨”去了。一天,我们走进了他精心经营治理开发的小流域,看到山上有果树,沟中有塘坝,水中有鱼鸭,坝下稻谷香,真像山水画一样。问起他现在的日子,他笑着说:“穷日子过去了,我在承包的200多亩的荒山干了7年,总算有奔头了。如今已有4 500棵果树,5 00株杨树,塘坝3座,养鱼水面55亩,水田10亩,近两年来,每年净收入达两三万元,全家5口人也算过得很好吧”。“听说有人要买你的这片治理好的荒山,出价 30万?”他说:“有这么回事。30万可不卖,60万也不卖。” 问起他是如何走上富裕路的。他说:我有三靠: 一靠党的日民政策好。承包荒沟前我算是村里的中下等户,村党支部看我能够吃苦耐劳,又懂一点技术,研究决定玻例将荒沟优先承包给我,并且帮助解决贷款。 治理初期,由于荒山秃岭,幼树没有长起来,严重的水土流失致使塘坝一遇有轶大的降雨就开口子,加上当时孩子小、劳力少、资金又缺,对着冲毁的塘坝真想打退堂佐了。村里领导知道情况后,帮我组织人力割条子、堵水毁的塘坝,做我的思想N作,并且在3年不收统筹、免征农业税,政府这样支持我,使我的死心又复燃了。实践证明这一步我走...  相似文献   

12.
张俊 《长江建设》2010,(5):76-77
今年春节,在一次朋友聚会的晚宴上,我又见到从广州回家探亲的刘炳南。认识炳南兄已经20多年,每看到他酒后单纯而快乐的样子,我心中都有种奇怪的感觉:这个1954年生人.如今都是“奔六”的人了,这么就好像是停止了衰老,难道就因为他是一个雕塑家?  相似文献   

13.
春分前后,原本翠绿的樟树,又突然露几分老态:绿中泛黄,斑斑驳驳,一阵风来便“吹落黄叶满地金”。此情此景,不由触动我心生感叹:万木皆向荣,为何汝独凋?  相似文献   

14.
有位朋友从青城山来,我问及那里还幽静吗?他颇幽默地说:“吆喝声叫卖声声声入耳,大摊点小摊点比比皆是!”并说抬轿子的,卖玉器的、根雕的,推销盆景的、鲜花的以及搞各种川味小吃的到处都是,一句话,青城山不再幽!不由让我想起十多年前那次漫长的入川漫游。在成都烷花溪畔看完杜甫草堂,我们就想着,青城山不能不去,那是曾被号称“巴蜀第一山”的地方!以“青城天下幽”的美誉而使人神往。不料,去的途中却在都江堰耽搁了两个小时,那是我的“突然节目”,朋友都说,看都江堰值得,这是个了不起的古代水利工程啊,我是个搞水利的,…  相似文献   

15.
在我的案头上摆放着一张照片,是我同两位澳洲人的合影。不少好奇者发问:“这两个老外是谁?”“在哪儿照的?”“在悉尼,和澳大利亚前总理霍克夫妇的合影。”我总是用同一句话回答不同的发问者。然而不同的目光中总是传达出同样的好奇:“霍克,澳大利亚前总理,与你合影,开玩笑吧?” 照片上的“老外” 的确是霍克,身边的人也正是我。每当我听到那些充满好奇的发问,每当我看到这张照片时,我的思绪就会飞回悉尼奥运前夕,眼前便会浮现出作为“老外” 的我在异国他乡经历的激动人心的时刻。 那是2000年9月13日,一个阳光明媚的…  相似文献   

16.
王盛泰是烟台市龙口徐福镇草泊村人。7年前,烟建集团招工,他成了一名抹灰工。刚开始的时候,王盛泰觉得抹灰工又苦又累,干了一段时间,就不想干了。可是~个偶然的机会改变了他的想法。一次,他从公司宣传栏里看到“抹灰状元”于建友的事迹,很有感触:“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别人能干那么好,我为什么就不能干?  相似文献   

17.
不写清江     
好端端的一条清江河,不知招谁惹谁了,硬叫一些文人墨客写得天花乱坠,什么秀呀、绿呀、奇啊、美啊,选编成《清江美文》只怕也得几大本,迷得神魂颠倒的我弄不清到底山美、水美,还是人美、文美,反正撩拨得爱游山玩水的我心里直痒痒,还生出“不去不去,非去不可”的烦躁,哼!莫名其妙。土家妹子瑜儿也不厌其烦地打来数次电话,软缠硬磨,哄小孩儿似的“你来,啊?!看看清江”,我耳朵都听出茧来了。老公说,那就去一趟吧。熄灯,睡觉,养足精神,天亮出发,目标——直逼清江河。呼儿啊,轻柔的鼾声飘出窗外。这是哪儿呀?八百里清江美…  相似文献   

18.
山东河务局黄台山石料厂炊事員李景煥同志,因年老体弱被批准退休了。离厂的头一天晚上,厂里为他組織了欢送会,书記、厂长、工会主席和許多职工都来送別。当领导上讲到“年老同志得到退休养老,这是党和毛主席领导我們艰苦奋斗几十年得到的胜利果实,是党和毛主席对我們的关怀”时,他激动地說:“初入厂时,学习劳保条例,我根本不相信那一  相似文献   

19.
燥热的狂风卷起漫天黄沙,吹打在路人的身上,步履维艰的行人,落下的也只是一头、一脸、一身的灰尘。望一望那路边的“黑土地”吧,他们已“支离破碎”,狂风将“他的衣着”又剥离了一层,“热啊,渴啊”无声的呻吟、裂出的地纹。无一不在诠释着:这片土地业已被“点燃”、“烧焦”!水呢?  相似文献   

20.
应当感谢两位古代的预言家,尽管迄今我们尚未考证出他们的姓名:一位是“夜明珠”的R名者。凭什么先觉他竟给葛洲坝边、黄柏河畔的一块土地取上一个名实如此吻合的地名!当时他是否真想到,有一天这里将诞生中国最大的“夜队珠”?另一位是“宜昌”的命名者。凭什么灵感他有如此美妙的构思!赐给我们这块“峡尽天开”、“u平水阔”之地以如此吉祥、动听的美名——宜昌这块“天宜地昌”、“理宜昌达”的“宜于繁荣昌盛之地”。宜昌还有许多这样奇妙、幸运的历史巧合:n如在石灰岩四布的峡水之间,居然有一块阔达五十平方公里的完整花岗岩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