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入伍近两年了,到了探亲的时候,前思后想,才把行李计划中的“三峡明珠”、“稻花香”之类的三峡特产压了一大半,而利用在建设部执勤的条件,找了十几本《中国三峡建设》和几十份《中国三峡工程报》,带着充实满意的微笑踏上了归途。身着橄榄绿、头顶国徽,难免在火车上被问:哪里当兵?我总是自豪地放大嗓门:三峡当兵!用三峡卫士特有的气质向他们炫耀三峡的富有与伟大,最终少不了拿出几本《中国三峡建设》杂志和《中国三峡工程报》以使他们心服口服。一路的旅途,掀起了整个车厢、乃至几个车厢的“三峡热”,围了一圈又一圈。整个晚上…  相似文献   

2.
正老师:我单位新兴建了一栋办公室,我也从几人一间的办公室搬到了一间20平米的单人办公室,心里别提多高兴了。可是高兴没多久,人就莫名其妙地觉得不舒服,不是打不起精神来就是头晕。到医院检查了几次,身体都没问题。近来,这种症状越来越严重,工作也受到了严重影响,前不久,我的一位朋友来看我,我给他谈了我的身体状况,他也很不安。无意之中,他抬头一看,大声说:"问题原来在这里!""在哪里?"他指着我头上的一根横梁说,就是这根横梁。他还  相似文献   

3.
一、充分认识和肯定35项应急水源工程在山西水利建设上做出的突出贡献把水利工作做好,首先要了解山西水问题在哪里。初来乍到,书记、省长告诉我,"山西之长在于煤,山西之短在于水"。我心里想,为什么山西之短在水呢?如果山西水短,会有山西几千年的文明史吗?  相似文献   

4.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还是单身的时候,和几个朋友一起住在一间只有七八平方米的房子里,但他却总是乐呵呵的。有人问他:“和那么多人挤在一起,连转个身都困难,有什么可高兴的?”苏格拉底说:“朋友们在一起,随时都可以交流思想,交流感情,难道不是值得高兴的事情吗?”  相似文献   

5.
画事闲絮     
画兔 前几年,我偶然画过几幅兔子,有人就说好可爱,我也没有太在意.但今年是兔年,我就想多画几张兔吧!不料竟画上了瘾,不想放下,并尝试描绘在不同环境下生活的兔子.以前凡有兔子的背景,不是萝卜就是白菜,虎年年底我又开始创作,查了很多资料,也问了一下明白人,人家说兔子喜欢吃的东西很多,草呀,芹菜呀,不爱挑食.我心里有了底.  相似文献   

6.
夏日的一天,同事出差回来兴冲冲地告诉我:“瞧我给你带回什么好东西了!”他说着从包里拿出了纸盒让我打开。我迫不及待地打开了纸盒,惊讶地差点叫出了声:“哇!是蝉蛹。是死的还是活的呀?”  相似文献   

7.
坛子岭抒怀     
坛子岭下的一块平地上,铺着绘有三峡枢纽工程平面图的大布,五十多岁的水利工程师向我们讲解着,哪儿是大坝哪儿是船闸哪儿是发电机房,在哪里修桥在哪里截流。那块大布是白底子,布上面画出的青山绿水红楼房座座铁塔.分外好看。但是说老实话,我听得不怎么专心,而且对那平面图也理解不清。我的心里在涌流着一种什么东西,是一种情绪,一种置身在无可比拟的强烈气氛中的感觉。我的注意力不在那张图上,也不在工程师的解说之中。我在坛子岭下已经看到了一切。声音,一种轰鸣撼地的呼吼,浑厚低沉;场面,开阔博大起伏,山石咧嘴,土地敞怀…  相似文献   

8.
湛蓝的天空中,悬挂着几朵白云,我沐浴着温暖的阳光,带着赤、橙、黄、绿、青、蓝、紫,背着如椽之笔,置身于这片黑土地。这多姿的彩色告诉我:你应该尽情地画一画混合色的人生。巨笔提醒我:“做为禹王的传人,应该满腔激情地去画母亲江,奔腾的河。还要重点着色碧蓝的人造湖,浅唱欢歌的输水  相似文献   

9.
2001年一个七月流火的日子,礼泉县绿浪滚滚的王家原上出现了两个神秘的不速之客。他们沿着田间阡陌小道,时而弯下腰去,伸手抚摸宽大的玉米叶,时而举着长长摄象机扫描一望无际的茂盛景象。遇到村民他们就操着地道的北京腔,态度和蔼地问种的啥玉米,用的啥肥料。在历史上罕见的干旱年,原区灌溉条件差,为啥庄稼长得这么好。被询问的人无不翘着大拇指夸赞秦水牌”旱地龙“帮了大忙。当问到60多岁的王老汉时,老人指着身边自己的四亩秋田兴奋地说:我活这大岁数了,还没见这么好的庄稼。今年玉米从下种后旱起,到现在还没落过透雨。…  相似文献   

10.
拜谒石门     
前日梦与诸友在郊外踏青。两天后果真有幸去了石门洞,我乐坏了:既为笔会本身,也为梦之应验。谁能料到如此愚钝之人竟也有“先知”之时呢?笔会者七人,皆旧友,自然多出了几分亲切和随意。不很平坦的砂石路巅巅簸簸地戏弄着车子,溢洒了满车的笑语欢声。沿途一树又一树的桃花竞相开放,致看无言的欢迎词;鸟儿却以灿烂的歌喉抒发着最热烈的情感。一个半钟头后,弯若羊肠的盘山公路终于探延至景区的大门前,牌坊上“灵洞仙揪”四个大字霍然现于眼前。凝望洞前峰峦拱揖环峙,群山秀丽如画,群洞上下环绕,真有人间仙境之感。石门洞又名龙王…  相似文献   

11.
三峡的男人     
从一幅画中看到泰山挑夫,那背向我们岩石般的脊梁和腿肚上紫铜般的肌肉,给了我极深的印象。由此,我也想到了三峡的男人,他们,也是一群背山挑河的汉子哟!三峡的壮丽,一点也不亚于泰山。三峡男人从妈肚子里出生,仿佛是从石旯旮里蹦出来的一个石蛋蛋。娘常常挺着肚子在地里干活,干着干着发作起来,便随意找个地方把娃娃生出来了,然后提着血乎乎的娃娃在泉水里洗干净了,还顺便拎一捆柴禾回家。有的女人是渔妇,发作了就用张渔网一围,便把那血疙瘩生在舱里了。舱里养着打来的鱼,正蹿来蹿去地激跳着,好似在逗弄那孩子哩。这娃娃地里…  相似文献   

12.
有两个老板在郊外野炊,讨论两个公司合并的一些问题。在讨论过程中,从树林中出现一只黑熊。其中一个老板迅速地打开旅行袋,取出运动鞋立即穿上。另一个老板问:你穿运动鞋干什么?你还能跑过黑熊?这个老板回答:我不用跑过黑熊,我跑过你就可以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第一,黑熊来了,  相似文献   

13.
买东西去哪里?如今,人们会告诉你:上淘宝、上天猫、上一号店。随着电子商务的崛起,人们的生活已经越来越离不开网购。而网购也不再是城里人的专利,越来越多的农民朋友也开始成为网购大军中的一员。除了成为网络买家,享受网络购物带来的便捷外,许多农民朋友甚至还学会了在网上开店,加入到了电商的  相似文献   

14.
学画自述     
1915年前后,我二十几岁的时候,两次从上海回到北京,交游就渐渐地广了。朋友当中有几位是对鉴赏、收藏古物有兴趣的,我在业余的时候,常常和他们来往。看到他们收藏的古今书画、山水人物、翎毛花卉,真是琳琅满目,美不胜收。从这些画里,我感觉到色彩的调和,布局的完美,对于戏剧艺术有息息相通的地方,因为中国戏剧在服装、道具、化装、表演上综合起来可以说是一幅活动的彩  相似文献   

15.
早就听说三峡的风景好,一位路过此地的游客很随意地拿起挂在脖子上的望远镜,渴望饱览一番祖国的山水之美。郁郁葱葱的,到处都是树。前面不远就是三峡工地,对面有座不太高的山——黄陵庙,黛色的山正依躺在雪白的云朵上舒展着胳膊,一切都是那么地美,突然,游客“定格”了,他久久地望着黄陵庙的方向,一动不动。“你看!你看!那不是毛主席吗?”游客猛地放下望远镜说,指着黄陵庙的山峰,兴奋地对旁边的同伴嚷道。“哪里?哪里?”呼啦啦围上来一群人,人们竞相传递着望远镜。“呀!真象!”“毛主席回来看三峡了!”,有人这样喊道。…  相似文献   

16.
有位朋友从青城山来,我问及那里还幽静吗?他颇幽默地说:“吆喝声叫卖声声声入耳,大摊点小摊点比比皆是!”并说抬轿子的,卖玉器的、根雕的,推销盆景的、鲜花的以及搞各种川味小吃的到处都是,一句话,青城山不再幽!不由让我想起十多年前那次漫长的入川漫游。在成都烷花溪畔看完杜甫草堂,我们就想着,青城山不能不去,那是曾被号称“巴蜀第一山”的地方!以“青城天下幽”的美誉而使人神往。不料,去的途中却在都江堰耽搁了两个小时,那是我的“突然节目”,朋友都说,看都江堰值得,这是个了不起的古代水利工程啊,我是个搞水利的,…  相似文献   

17.
故乡的小河里,载着我温馨而又苦涩的童年……五月和煦的阳光下,挽着妻,我漫步在魂牵梦绕的小河边。轻声询问岸边的绿茵:你把我的童年藏匿在哪里了?小草乐了.随着黄风轻拂,绿茵掠过微澜。哦,有了,这里有我曾给青梅竹马编织花环的雏菊和前信,也有我童年度饥荒的发奖草和野香蒜,还有那三色量的芬芳,醉浆草的柔绵……我终于禁不住它们的诱感,于是我们匍匐在故乡温馨的胸脯上。让妻挥动一方花花绿绿的绢帕,与彩蝶去尽兴地亲见吧,她额上已沁出了晶莹的专注。让我仰在草坪上,掘一茎草根,衔在嘴里嚼吧,我已经嚼出一丝儿时的甘涩。…  相似文献   

18.
山间的日光     
<正>在夏秋之交,去到山里,碰触一些好东西。蜿蜒的山路盘旋着指向看不见的未知美景,坐在大巴上,晕晕乎乎地半阖着眼,任山体岩壁上铺满的灰土、杂草、昆虫从眼前一闪而过,印刻了远离都市之旅的第一抹影像。中途也会下车休憩。一个农家庭院,几株绿植静谧地生长,葡萄藤架还零星挂着几串果实,地面上铺开着一摊正待晒干的花生。门窗紧闭,没有人,没有扯拉家常的闲碎,也无鸡鸣狗吠,一切都与我想象中的村落小屋相去甚远。  相似文献   

19.
柯敏 《长江建设》2009,(9):88-89
当朋友告诉我,在云南省南部、元江和把边江之间的哀牢山向阳的山腰上,那里有成片成片的蘑菇房的时候,我就迫不及待地收拾行囊要去看看那哈尼族的独特民居和它们的建造者。  相似文献   

20.
柯敏 《中华建设》2009,(9):88-89
当朋友告诉我,在云南省南部、元江和把边江之间的哀牢山向阳的山腰上,那里有成片成片的蘑菇房的时候,我就迫不及待地收拾行囊要去看看那哈尼族的独特民居和它们的建造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