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古老的文明是从人类与洪水的斗争开始的。无论是我国的大禹治水传说还是西方诺亚方舟故事,都说明了在远古洪荒时代,人类已经开始了与洪水的抗争。  相似文献   

2.
卷首     
“洪水猛兽”“水火无情”是人们熟悉的字眼,透过这些字眼,可见人类对洪水危害的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在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一部与水旱灾害的斗争史。然而,在与水旱灾害的斗争中,人类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相似文献   

3.
1集雨灌溉是劳动人民同干旱作斗争的经验总结和创造纵观历史,人类同水涝和干旱的斗争从来没有中断过。从传说中的大禹治水到秦代的都江堰水利工程,从13世纪我国著名的北方引黄唐来渠到现代举世闻名的长江三峡水利工程,都是劳动人民兴水其利,防水其害的辉煌里程碑。我国北方地区由于地理、气候等方面的原因,工农业生产、人民生活长期以来遭受着旱魔的威胁,特别是以干旱著名的甘肃省,水利是影响经济发展的最重要因素。如浩瀚的河西走廊,有着千万亩平坦开阔的农田,但是,如果没有水这里必然是荒漠化的不毛之地。地处甘肃东部的庆阳地…  相似文献   

4.
一、与洪水斗争是中华民族的生命线自大禹治水以来,我们的祖先为了民族的生存,不断地与水斗争。防洪问题,实质上就是与水争地。在我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中,有100万平方公里是大江大河的冲积平原,地面高程  相似文献   

5.
水,自然之流,生命之源泉,如同空气、阳光一样做了万物的父母,哺育一代又一代生灵繁衍生息。然而,从远古的大禹治水,到现代的引滦入津,人类却从未停止过与水的较量。去年10月1日,兴建于绥化城北郊的水源地竣工典礼,昭示了绥化人与地下水5年苦战大捷,宣告了人们将从吃水难的愁困中彻底解脱出来。绥化市地处黑龙江省中部,先天就不得江河湖海的宠爱。人们要吃水,就得向地下要。从50年代到70年代,相继打了5眼深水井,由于设备落后,施工  相似文献   

6.
防汛抢险方法简介长期以米,人类在同自然灾害特另是同洪涝灾害的斗争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尤其是在近代,土工合成材料的发展与应用,为我们防洪抢险又提供了新材料和新技术。如果我们能够掌握这些知识和技术,就会大大提高防洪斗争能力,事先消除隐患,把洪涝灾害损失...  相似文献   

7.
翻开金光闪闪中华文明史册,长卷首篇映入眼帘的是大禹治水壮举,大禹治水13年,劈山开地,决通九河三江,疏通了洪撼使百川顺畅,注人大海。于是,被水围困的人民”降丘宅土”,纷纷从丘陵高地搬到肥沃平原。大禹又带领人民“尽力于沟洫”,开挖沟渠,引水灌溉,使荒地成沃土,泽国变良田。人民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今天看来,这些都是水利人应为之举,因而,水利行业把大禹尊为始祖。  相似文献   

8.
从大禹治水至今4000多年的治水历史告诉我们:虽然前人对于自然规律的认识不及今人之深刻,但古人基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原始自然观和世界观,真切地反映出人类社会发展应与自然和谐的客观事实,体现了“天人合一”的哲学认识,对今人有所启迪.  相似文献   

9.
翻开历史,我们的先人在与洪水做斗争的实践中,没少研讨如何治水。比较有代表性的人物是西汉的贾让,他对治水提出了上中下三策,上策是河不设防、不与水争,中策是凿渠疏浚、分流水势,下策是修补堤防、限而治之。这三策是颇有道理的,大禹治水就是佐证。据《史记》载,远在尧舜时代,洪水泛滥,先是鲧用“堵塞”的方略治水,历经9年元功,被罢官流放,尔后是其子禹采用“疏导” 的方略治水,奋斗13年,治水成功,接了舜的班。 可是,古往今来是“与水争”的多还是“不与水争” 的多呢?人类祖先最早几乎都是选择水丰土肥的江河湖泊之…  相似文献   

10.
赵淑静 《河北水利》2012,(10):19-19
水泽万物,春花秋实:水若生命。水乃财富。水,利则兴邦;水,害则伤民。自从有了地球和人类,作为万物之源的圣洁之水却总是福祸交替、利害兼存,给世人留下多少道难题,又有多少人为之奋斗。大禹治水、李冰父子修筑都江堰的伟大壮举,开创了中国古代水利史上的新纪元,千秋功绩成世代楷模。  相似文献   

11.
大禹治水,是中国早期治水文明的重要一页.在以往的研究中,我们往注意到了大禹治水所产生的历史文化作用,而忽视了大禹,作为神格意义上的人类英雄,所应当具有的神话支持系统的存在.这种存在不是一件两件神话故平与传说,而且一种上升到文明与哲学层次上启示,它为我们今天的现代技术条件下的决利文明活动提供了另外一种更为质朴与动人的背景,它显示了早期治水文明的基本特证.天神授书的天人感应文化哲学的完美体现.这种天授神书或者神女授书的行为源于对治水英雄的感动,对大禹精神的认可与欣赏,这种授书行为使治水这类人事行为获…  相似文献   

12.
大禹是中国古代历史传说中第一位杰出的卓有成效的治水专家。大禹治水所衍生出的丰富意义,是中华悠久历史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也是最为华彩的一章。巴蜀大地,文明悠久,人杰地灵,从远古时代开始,就产生了许多至今仍光辉无比的神话传说,成为巴蜀文化大观园中引人入胜的一个生动世界。这里,江河众多,从远古开始,就一直水害濒仍,危及着广大劳动人民的生命财产。在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巴蜀人民充分发挥了勇敢战斗精神,与水害进行了顽强的斗争。他们在与水害作斗争的同时,创造了一个个征服、战胜自然灾害的神话传说,以体现他们古朴而又复杂的心理现实。  相似文献   

13.
刘满仓 《中国水利》2009,(18):35-36
河南地跨黄河、淮河、海河、长江四大水系,处于南北气候过渡带和山区到平原过渡带。丰水年和枯水年降水量相差3~4倍,极易形成旱涝交替的特殊灾害现象。河南的发展史就是劳动人民抗御旱涝灾害的奋斗史,兴利避害的治水史。从大禹治水到沟通黄淮的鸿沟,从“人间天河”红旗渠到气势磅礴的小浪底工程,从黄河标准化堤防建设到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启动,中原儿女在水的利用中发展,在与旱涝灾害的斗争巾进步,在现代水利事业发展中谱写了一连串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  相似文献   

14.
陈洪臣 《河北水利》2005,(12):48-48
12月7日,到滹沱河倒虹吸工地看最后一段防冲墙浇筑。北风凛冽,天寒地冻,五处干部职工不畏严寒,斗志昂扬地抢工。刻虽是阵阵寒风,心中却是层层激情……当年大禹治水、李冰筑堰,名垂青史。而今,南水北调的战场上又显现出当低“大禹”和“李冰”的身影:  相似文献   

15.
战胜’98长江大水是人类抗洪斗争史上的奇迹。在总结’98抗洪斗争的主要经验后,分析认为’98抗洪实践成为推动我国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转变的重大契机,带给人们启示,同时对新时期湖北长江防洪提出要充分发挥好三峡水库的防洪减灾作用,进一步完善分蓄洪区建设,建立长江崩岸应急抢护机制等对策。  相似文献   

16.
禹王台位于河南省开封市东南郊.原名古吹台,系春秋时代晋国音乐家师旷奏乐的地方。唐代诗人李白、杜甫、高曾在此咏诗。台上有三贤祠、水德祠、御九楼、御碑亭等建筑。因大禹治水时曾在此居位,为纪念其治水功绩,明清时在古吹台上修建了禹王庙.解放后辟为禹王台公园。禹门口位于山西省河津县西北黄河峡谷中,龙门的别称,相传为大禹所凿。龙门山上有禹王庙古迹,因后人怀念大禹的功待,改为禹门。又因当地古时为秦晋交通渡口,黄河两岸之间架有铁索桥,可以通行.遂为禹门口.禹王碑即“峋线碑”。碑在湖南衡山。碑文共9行,每行9字,其…  相似文献   

17.
大禹治水,疏而不塞,佳话一段,古史明载。杠头如我,偏要别裁,揭其隐私,还其本来。──作者题记一、洪水传说与人类创生洪水传说是当今世界上一个广为人知却又悬而未解的远古文化之谜。今已知道,在世界上历史较古的民族中,差不多都有关于洪水的传说。对于洪水传说,百多年来,国内外学术界争论得颇为激烈。一种观点认为,世界性的大洪水纯属子虚乌有,而各地的洪水传说大多起源于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地球第四纪冰期在一万两千年前开始退却时,气候变暖,冰河消融,泛滥流溢,遂成洪水,故全球性的大洪水确实发生过…  相似文献   

18.
《河北水利》2014,(2):45-45
自古以来.人类逐水而居.城市傍水而建。在中华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从古时的大禹治水,到现今的水利改革发展.中华民族历来重视除水害、兴水利。水,对一方经济发展、生态改善、文化繁荣、社会进步起到了重要的、不可替代的支撑作用。为了以散文诗词歌赋等多种形式.充分展现“水美一方、水富一方、  相似文献   

19.
人类依赖生态环境生存和发展,随着社会生产活动的进行,又不断影响生态环境。水是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最活跃的因素,人们既取水之利以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又因诸多因素而导致水环境恶化,危及人类社会的生存发展。城市是人类主要集居地,其对水的依赖更加突出。近年来,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水环境问题尤为突出。  相似文献   

20.
水、空气、土壤和阳光,是一切生命赖以生存的客观物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不可或缺的四大要素。而在这四大要素中,再没有比水被人们赋予了更多的绚烂而又神秘的文化色彩。在漫长的历史中,人类从最初的逐水草而居,以鱼牧为生,避水害,择丘陵而处,到主动设法取水发展农业,修建堤防安业定居,无不透射出人们与水的亲密和依赖。而对水的“崇拜”正是人们在与水交流、碰撞、抗争的实践斗争中所形成的最高形式。“崇拜”是一种尊重,是对“崇拜”对象的高度信赖与敬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