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剩余压力分布及油气运聚条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平衡深度法研究了鄂尔多斯盆地中生代地层的流体剩余压力分布特征。研究发现,研究区各井下均有剩余压力,其中长7幅度最大,其次为长6和长4+5及长8,剩余压力的分布与已知含油情况分布关系密切,大多数油田在平面上均分布在相应油组剩余压力低值带,纵向上主要分布在异常压力段中的相对低值带,其次为正常压力段。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主力生油层长7油组油气运移及聚集条件,指出安塞和盐池两地区是长2油层聚集区,陇东、白宝、靖边一线以东是长6油层运移富集指向区,而陇东、白宝、靖边一带是长8油层运移富集指向区。  相似文献   

2.
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储层演化与油气运聚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沉积时期处于“三隆二鞍一坳陷”的古构造格局,3个隆起共同控制着奥陶系的沉积体系,同时也控制着有利储层的最初展布状态。奥陶系沉积之后,鄂尔多斯盆地经历了长达1.3亿年的沉积间断,形成了广泛发育的风化壳岩溶储层。本溪期-早中三叠世,奥陶系顶面始终处于“中部隆、东西坳”的构造面貌,在中部隆起与东部坳陷之间存在一陡坡带,这一陡坡带对岩溶储层的后期演化具有决定性作用。晚三叠世,奥陶系顶面处于西北高、东南低的构造格局,最初生成的油气向盆地西北方向运移。中侏罗世,盆地东部逐步抬升,奥陶系顶面构造格局主要表现为东部高、西部低,生成的油气主要向盆地东部运移,早期生成的油气进行重新调整。  相似文献   

3.
鄂尔多斯盆地镇泾地区中生界油气成藏条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鄂尔多斯盆地镇泾地区的油气勘探,分析了该区油气成藏形成的地质条件,总结了其分布规律。研究区中生界延长组具备一定的烃源条件,但总体来说较邻区西峰油田差;辨状河三角洲平原、前缘亚相各种成因类型的砂体是最主要的储集层,所形成的厚层砂体对油气运移有利但对成藏不利;该区主要发育岩性、构造一岩性油气藏。烃源岩质量、分布范围、有利沉积相带和微构造控制不同类型的油藏分布。根据目前的勘探现状、油藏形成条件和分布规律,指出应围绕圈闭发育地区进行勘探。  相似文献   

4.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断裂特征与油气运聚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李振宏  张军  郑聪斌 《石油物探》2005,45(3):246-250
针对鄂尔多斯盆地西缘断裂复杂的特征,采用地震剖面解释方法,总结归纳出3种主要的构造样式,即逆冲推覆、扭动构造及反转构造。不同构造样式在平面上的分布各异,其中,逆冲推覆构造的下盘是油气聚集的有利场所。断裂对沉积体系控制作用的分析表明,在海相和湖相沉积体系中,单一断裂以及断裂组合的坡折带位置都是油气富集的主要区域;断裂的多期活动性,不仅改善了断裂附近储层的储集性能,而且造成了储盖组合的横向差异和纵向叠加,油气运聚受断裂活动差异的控制。  相似文献   

5.
彬县-宜君地区位于鄂尔多斯盆地南部伊陕斜坡与渭北隆起的过渡部位。延长组深湖-浅湖亚相暗色泥岩、页岩(油页岩)厚度大,有机质类型好,有机质丰度和成熟度高,生油条件好;长2+3油层组及长6油层组上部的河口坝、远砂坝、浊积砂及侏罗系的古河道砂是主要的储层类型;纵向上多套生储盖组合及多种圈闭类型为油气富集提供了有利条件;因此,本区中生界油气勘探前景十分广阔。认为:东南部为油气运聚的主要指向,且为有利储集相带及局部构造发育区,是下一步油气勘探的重点部位,岩性-构造复合圈闭是主要的勘探类型。  相似文献   

6.
白河区延安组地层平缓,构造不发育,油藏分布范围小,但产量高,针对这一特点,对研究区早中侏罗世的沉积相及其与油气运聚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利用岩性和测井曲线特征,对沉积相、微相类型进行了识别与划分,认为白河区富县组、延10油层组为辫状河沉积体,发育河道砂坝、心滩、河漫滩和河漫沼泽等沉积微相;延9油层组为三角洲平原沉积体系,发育分流河道和分流间湾等沉积微相。同时以延长组长1、长2残余地层厚度的分布,恢复了前侏罗系的古地貌特征。研究表明,富县组的巨厚砂层是下部过剩压力的泄压口,是下部油气向延安组地层运移的通道;延10、延9油藏主要受沉积相带的控制,河道砂体为油气富集的有利沉积相带,三角洲平原煤系沼泽为其良好的盖层。  相似文献   

7.
鄂尔多斯盆地以其稳定性而著称。构造运动以整体升降为特征。中生界油气运移的主要驱动力以浮力、水动力为主。受储层成岩作用的影响.不同含油气层系或不同地质时期,石油二次运移的主要驱动力不同,侏罗系和延长组上部储集层,孔隙度、渗透率条件较好,油气运移驱动力以浮力为主;延长组中下部储层在石油大量生成时期。储集层已非常致密.地层基本丧失水交替能力.普遍发育的异常压力形成该层系石油二次运移的主要动力。  相似文献   

8.
彬县-宜君地区位于鄂尔多斯盆地南部伊陕斜坡与渭北隆起的过渡部位。延长组深湖-浅湖亚相暗色泥岩、页岩(油页岩)厚度大,有机质类型好,有机质丰度和成熟度高,生油条件好;长2+3油层组及长6油层组上部的河口坝、远砂坝、浊积砂及侏罗系的古河道砂是主要的储层类型;纵向上多套生储盖组合及多种圈闭类型为油气富集提供了有利条件;因此,本区中生界油气勘探前景十分广阔。认为:东南部为油气运聚的主要指向,且为有利储集相带及局部构造发育区,是下一步油气勘探的重点部位,岩性-构造复合圈闭是主要的勘探类型。  相似文献   

9.
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石油运移特征分析   总被引:42,自引:7,他引:4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构造简单平缓,储层主要为低孔、低渗,油气运移独具特色。侏罗系和延长组上部储集层孔隙度、渗透率条件较好,油气运移聚集驱动力以浮力为主,三叠系顶部不整合面和侏罗系古河道砂体共同构成了侏罗系油藏的油气主要运移通道,其油气主要分布在侏罗系古河道内及不整合面附近。延长组中下部储集层在石油大量生成时期,储集层已非常致密,地层基本丧失水交替能力,异常压力为石油二次运移的主要动力,石油沿渗透性砂体主要向东北和西南两大方向运聚成藏,多分布在生烃中心及周边地区。   相似文献   

10.
海拉尔盆地贝西地区古流体势及油气运聚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地震趋势法恢复成藏期古埋深,根据等效深度原理利用声波时差资料恢复古压力,结合毛细管压力对油气运移的作用,对海拉尔盆地贝西地区成藏期流体势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贝西地区成藏期,油气从贝西北、贝西南次凹等流体高势区通过断层和不整合面向霍多莫尔、苏德尔特、呼和诺仁、贝西南斜坡等流体低势区运移形成构造油藏,通过断层和砂体向贝西南次凹边缘运移形成岩性-构造油藏,向贝西北次凹边缘运移形成构造-岩性油藏。  相似文献   

11.
鄂尔多斯盆地含油气系统划分及特征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勘探家》2000,5(3):75-82
  相似文献   

12.
泾川地区位于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经历了晚三叠纪延长期的湖相、侏罗纪的河、沼相及白垩纪的河、湖相等多期、多类型的沉积演化,中生界发育多套有利的生储油岩系,具有广阔的油气勘探前景。印支晚期西高东低及燕山期西低东(南)高的构造反转控制了后期油气运聚的指向。区内自身油源及有效储层是油气成藏的重要因素。有利的沉积相带(砂体)与构造高部位的叠合是优选靶区和井位的主要依据。勘探方向:以北西-南东向油气有利聚集带  相似文献   

13.
叠合盆地油气运聚期次研究方法及应用   总被引:27,自引:6,他引:27  
我国多为陆相叠合盆地,具有多期生排烃、运移、成藏、调整和破坏的特点。归纳有关油气运移方面的文献,将油气运聚期次的研究方法归纳为4种:即以分析构造运动后地层表现形式的构造分析法、以研究流体包裹体为主要内容的储集层有机岩石学分析法、储集层成岩矿物(主要是伊利石)同位素地质年代法和用于推断储集层中烃类流体充注史、烃类注入方向和时间的油藏地球化学-油藏非均质性研究法。4种方法分别具不同的分析原理和应用效果,并在吐哈盆地分别进行了应用。构造分析法和储集层有机岩石学分析法得出葡北油田主要经历了侏罗纪末─早白垩世和晚第三纪两期油气大规模运移;葡北油田同位素地质定年分析只反映出油气第二期运移成藏时期,其原因是第一期油气没有充满取样层位所造成;油藏地球化学-油藏非均质性分析得出鲁克沁构造油藏是油气先稠化后成藏的结论。  相似文献   

14.
应用钻井测试资料、地震资料和盆地模拟技术对伊通盆地莫里青断陷地层压力演化史和油气运移史进行了研究.莫里青断陷地层压力经历了3次"幕式"聚集与释放,压力演化与构造运动关系密切;莫里青断陷现今地层压力以常压为主,局部残留弱超压;岩相、沉积速率、生烃作用及断裂活动对地层压力差异分布有重要的影响;莫里青断陷超压释放期油气运移活跃,超压释放为油气运移提供了驱动力;渐新世中晚期是莫里青断陷油气运移的主要时期;尖山构造带和靠山凹陷处于双阳组油气运移的有利指向区;靠山凹陷西北部油气成藏条件优越,油气富集程度较高,是研究区油气勘探的有利区带.图5表2参25  相似文献   

15.
对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三叠系延长组成藏组合进行了系统的划分。在划分过程中,主要根据成藏组合的定义,并充分考虑目的层的:①烃源岩分布和砂体分布;②构造、古构造分布、主要断裂分布及油气运移疏导系统空间分布;③所在成藏组合主要烃源岩分布;④所在成藏组合盖层分布,特别是区域性盖层分布。另外,还考虑目前认识的构造圈闭及可能的其他圈闭分布情况,并分析含油气系统的保存情况。盆地中生界延长组划分为6个成藏组合:长10-长7下部成藏组合、长7-长5中部成藏组合、长7-长4+5中部成藏组合、长4+5-长3上部成藏组合、长4+5-长2上部成藏组合和长4-长1上部成藏组合。通过对各组合的生、储、盖层分析,认为中生界成藏组合主要分布在伊-陕斜坡西北部、东南部、西南部和天环坳陷南部。  相似文献   

16.
鄂尔多斯盆地镇泾地区中生界油气二次运移动力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镇泾地区中生界油藏具有储层致密、丰度低、储量大的特点,已钻遇的多口高产井显示出中生界具有良好的油气勘探潜力。西南缘中生界具有多个油气成藏动力系统,不同的油气成藏动力系统具有不同的二次运移动力和通道。通过埋藏史、泥岩压实曲线及物性特征等研究,认为长8段超低渗透油藏的二次运移动力为上覆烃源岩的异常压力,通道主要为渗透层;长6段特低渗透油藏的二次运移动力主要为下伏烃源岩的异常压力,局部为浮力,通道主要为裂缝,其次为渗透层;而延安组油藏的二次运移动力为浮力,通道为裂缝、不整合面和渗透层。对油气二次运移动力和通道的研究,可以更加精细追踪油气运移指向,为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下一步的油气勘探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18.
油气的运移、聚集与地下水动力场密切相关。从古水动力场演化角度分析东濮凹陷南部油气运聚机理,流体流动与断裂开启性之间的匹配关系,并利用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数据,结合研究区热演化史和生烃史特征分析了油气藏形成时间,恢复其油气充注过程。结果表明:研究区可划分为3个水动力单元:东、西次凹带发育泥岩压实水离心流;兰聊断裂带发育大气水下渗向心流;中央隆起带位于东西两侧离心流汇合越流泄水区,是油气聚集成藏的有利区域。东营组沉积期是石油最主要的运移、聚集期,该阶段油气主要聚集在中央隆起带断层下盘的底部;东营运动抬升剥蚀期是石油的主要调整运移期。早期形成的深层油气藏向构造高部位的顶部运移调整,重新聚集形成浅层次生油藏;馆陶组-明化镇组沉积期为天然气主成藏期,断层封闭性增强,天然气聚集在构造翼部的深部地层,形成“上油下气、顶油边气”的分布格局。  相似文献   

19.
镇原-泾川地区位于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具有不同于鄂尔多斯地块的古应力场。通过三维地震资料解释发现:镇原-泾川地区发育NEE和NWW向2套断裂,总体表现为"上下分层、带状分布"的特点,断裂产状陡、近直立、铅直断距小。NEE向断裂多为走滑正断层样式,活动方式为张性走滑;NWW向断裂兼具走滑正断层与走滑逆断层样式,其中逆断层为压扭性走滑。NWW向断裂在延长组地层沉积前已形成,并一直以先存断裂的形式存在,喜山期至现今受NEE向挤压应力影响,NWW向断裂发生左旋走滑,先存断裂诱导形成NEE向的后期断裂。  相似文献   

20.
泾川地区位于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经历了晚三叠纪延长期的湖相、侏罗纪的河、沼相及白垩纪的河、湖相等多期、多类型的沉积演化,中生界发育多套有利的生储油岩系,具有广阔的油气勘探前景。印支晚期西高东低及燕山期西低东(南)高的构造反转控制了后期油气运聚的指向。区内自身油源及有效储层是油气成藏的重要因素。有利的沉积相带(砂体)与构造高部位的叠合是优选靶区和井位的主要依据。勘探方向:以北西-南东向油气有利聚集带为主要勘探部位,以长6油层组为主要目的层(兼探长5、长9、延9),重点寻找构造-岩性复合油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