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柴达木盆地古近系古始新统路乐河组和渐新统下干柴沟组古环境和古气候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以柴达木盆地北缘为例,运用稀土元素测试数据,探讨古近系路乐河组和下干柴沟组沉积源区的构造背景、古气候和古氧化还原条件,揭示其古环境和古气候变化规律。研究表明:古近系路乐河组和下干柴沟组的样品具有明显的Eu负异常及轻微的Ce负异常,氧化还原指标δCe<0.95、Ceanom<0和U/Th<0.75一致指示氧化条件;古气候指标ΣREE值为63.38~170.88、Eu负异常和Rb/Sr值(平均值为0.44),均指示温暖湿润气候;Sm/Nd值为0.18~0.28,表明其物质来源于上地壳,(La/Yb)N-ΣREE的对应关系反映沉积物主要来源于沉积岩。  相似文献   

2.
汤原断陷古近纪砂岩重矿物组合与物源分析   总被引:5,自引:4,他引:5  
采用相关分析及Q型聚类分析方法对汤原断陷20口钻孔古新世-渐新世的砂岩中重矿物进行统计分析,指出了研究区重矿物组合纵向上变化规律明显受构造因素的控制,横向上的分布受物源区源岩性质的影响.结合古水流方向、沉积相特征和岩屑所反映的源区岩性特点,恢复了汤原断陷古近系物源方向主要为北西和南东两个方向,母岩主要为中酸性侵入岩,具有少量的中高级变质岩和沉积岩.  相似文献   

3.
博湖坳陷侏罗系重矿物特征及物源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对博湖坳陷侏罗系重矿物组合特征和稳定系数变化特征研究,划分了该地区的沉积区域,并恢复了各沉积分区的母岩性质和岩石类型,从而判断出各沉积分区的物源。认为原始盆地存在两大物源体系及相应的两大古水流体系并处于南北向扩张为主的状态中。  相似文献   

4.
博湖坳陷株罗系重矿物特征及物源探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通过对博湖坳陷株罗系重矿物组合特征和稳定系数变化特征研究,划分了该地区的沉积区域,并恢复了各沉积分区的母岩性质和岩石类型,从而判断出各沉积分区的物源。认为原始盆地存在两大物源体系及相应的两大古水流体系并处于南北向扩张为主的状态中。  相似文献   

5.
就近年来人们对苏北盆地泰州组古水流流向、物源方向的争论,利用相关性分析和R型因子分析对泰一段重矿物组合特征进行了分析,划分出不同重矿物之间的3种组合方式及确认出相应的母岩类型,并且结合研究区70余口井的砾岩厚度、砾地比等特征,指出苏北盆地泰州组一段主要沉积物源来自盆地西部的鲁苏隆起和南部的通扬隆起,次要物源来自建湖隆起,并且指出来自鲁苏隆起的物源对整个苏北盆地的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6.
实测地层压力资料显示,柴达木盆地狮子沟油田古近系异常高压明显,压力系数最高可达2.07.研究认为,异常高压的主要成因为不均衡压实、有机质生烃和构造挤压作用,3种因素产生的异常压力占现今剩余压力的比例分别为20% ~ 30%,30% ~ 40%和35%~50%.此外,依据地质历史时期异常压力产生的主控因素和时间顺序,提出了研究区异常高压形成过程的概念模式:地层先因不均衡压实而出现弱超压,由于厚度较大的泥质岩、上覆膏岩层和断层在时空上的有效组合,在深部形成较好的封闭体系;随着地层的快速埋深,有机质逐渐成熟生烃,成为内部增压的主要来源;持续并且逐渐加强的构造挤压作用进一步提高了异常压力幅度.  相似文献   

7.
柴达木盆地北缘构造带平台地区下干柴沟组下段主要发育河流相碎屑岩沉积,通过对钻井岩心样品中主微量元素分析测试,结果表明:下干柴沟组下段中稀土元素总含量(∑REE)分布在125.96~169.91 μg/g之间,平均值为151.11 μg/g;(La/Yb)N值在8.99~11.29之间,平均为9.91;(La/Sm)N值分布在3.42~4.10之间,平均为3.80;(Gd/Yb)N值分布在1.51~2.25之间,平均为1.73;总体上表现为轻稀土元素富集,重稀土元素亏损,且Eu负异常的特征。Ceanom异常指数与Lan/Ybn值表明当时沉积水体为氧化环境且沉积速率较快;重矿物组合以石榴石、磁铁矿、锆石、白钛矿和绿帘石为主,含少量电气石、榍石和角闪石。稀土元素和重矿物分析结果表明平台地区下干柴沟组下段沉积物源区岩性以花岗岩和沉积岩为主,少量来自碱性玄武岩。构造背景以大陆岛弧环境为主,通过对比周缘老山的构造背景及基岩类型,认为其沉积物源主要来自塞什腾山西段。上述研究为平台地区沉积体系的精细划分和寻找有利储层砂体提供了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8.
四川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重矿物特征及物源区意义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四川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以超稳定型重矿物为主,不同层段重矿物组成差异不大。重矿物分析不仅有利于沉积体系及古水系的准确恢复和对远景区油气储层的准确预测,而且还可揭示龙门山等物源区的岩石-大地构造属性及其隆升历史。Q型聚类分析和主因子分析表明,须家河组母岩以沉积岩和低级变质岩为主,高级变质岩含量相对较低。由下至上,母岩中高级变质岩含量逐渐增加。ZTR指数分析表明,晚三叠世四川盆地主要发育4个物源,分别位于川西南部、川西北部、川东北部和盆地东南,物源分布位置具有继承性。结合造山带和前人沉积学研究成果认为,晚三叠世,龙门山褶皱带开始逐渐形成。须二期,龙门山北段已露出水面遭受剥蚀,但龙门山南段仍是水下隆起或尚未隆升。须四期,龙门山北段继续隆升遭受剥蚀,龙门山南段开始抬升遭受剥蚀,并向盆地提供物源。须六期,龙门山地区全面抬升遭受剥蚀,并向盆地提供物源。  相似文献   

9.
柴达木盆地北缘油气区特态矿物特征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介绍了柴达木盆地北缘油气区沉积地层中特态矿物的特征,总结出特态矿物在油气层上方的分布规律及其8种主要集合体类型。研究了特态矿物的交代现象、包容关系、与油质沥青的伴生关系、扫描电镜下的特征和x-衍射分析结果。阐述了高产油气层(井日产油量大于10t),一般产量油层(井日产油量1~10t)和仅见油气显示(或极低的产油量)层上方特态矿物的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10.
黄骅坳陷东营组重矿物时空展布特征及物源体系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黄骅坳陷东营组储集性能好,是研究区内的重要油气勘探层段.其砂岩的时空展布与物源有密切的成生联系,物源体系分析是油气勘探工作的重点任务之一.因此,采用统计学中Q型聚类方法对研究区内重矿物的含量变化进行分析,进而划分出不同的矿物组合分区,结合ZTR指数分析和古地貌分析确定对黄骅坳陷东营组沉积起控制作用的物源区有燕山褶皱带、沧县隆起、埕宁隆起和沈青庄地区,这4个物源区分别对黄骅坳陷不同区域的沉积产生重要影响和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1.
三塘湖盆地马朗地区重矿物特征与物源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盆地物源分析对砂岩储层分析预测具有重要的意义,而重矿物是物源区的重要标志。通过对三塘湖盆地马朗地区重矿物组合及分布特征的分析,利用重矿物组合类型、百分含量及重矿物稳定系数的曲线特征,结合各层系的石英砂岩百分含量分布,判断了马朗地区的沉积物源方向。研究表明,三塘湖盆地马朗地区存在三大物源及两大古水流方向。南部及东南部物源区,古水流方向以东北流向为主,兼有西北流向;北部物源区以西南的古水流方向为主。存在南、北及东南三大物源。南部及东南部物源区,古水流方向以东北流向为主,兼有西北流向;北部物源区以西南的古水流方向为主。重矿物稳定系数及同一口井的ZTR指数(重矿物成熟度)由大变小,含砾碎屑岩百分比由大逐渐变小,说明盆地古沉积边界随时代变新由南北向盆地腹部接近,湖盆逐渐萎缩的过程。  相似文献   

12.
探索多物源储集砂体的物源对油气勘探与开发具有重要的意义.重矿物分析是区分不同物源体系的重要手段之一.利用泌阳凹陷下二门地区57口钻井的重矿物测试资料,采用重矿物组合类型、ZTR指数分析等方法判别了下二门地区沉积物物源方向.研究表明,下二门地区存在3支物源,分别为东部下二门物源、东南部梨树凹物源和北部侯庄物源.  相似文献   

13.
柴达木盆地狮子沟油田古近系蕴藏着丰富的油气资源,但多年来其深层油气勘探一直未取得突破,油气成藏期次的不明确阻碍了对其油气成藏过程的准确认识.通过对狮子沟油田古近系储层流体包裹体的镜下观察、荧光分析以及均一温度和盐度测试,对其古近系油气成藏期次进行研究表明,研究区古近系主要发生2期油气充注事件.结合埋藏史和热演化史分析可知,第1期油气充注发生于上新世中期,距今约12~10 Ma,捕获的流体包裹体以浅黄色、黄绿色液态烃和气液烃为主;第2期油气充注发生于上新世末期,距今约4~2 Ma,捕获的流体包裹体以黄绿色和绿色气液烃为主.此外,研究区油气藏还具有多期充注和持续充注的特征,但主要的油气充注时期均相对较晚,晚期形成的油气藏规模更大.  相似文献   

14.
柴达木盆地西南地区沉积物源及储集层物性研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综合运用电子探针重矿物分析法对柴西南地区下干柴沟组的沉积物源进行了深入研究,通过研究可以确定,柴西南地区E1+23时期主要有七个泉一阿哈堤物源区、阿拉尔物源区、祁漫塔格物源区以及东柴山物源区;其重矿物组合分为8个亚区,不同物源所形成的沉积物特征和相类型有一定 差异:七个泉-阿哈堤物源区以近距离、重力流沉积为主;阿拉尔物源区以中细粒级、河流-湖泊沉积为主;而祁漫塔格物源区和东柴山物源区以细粒级、湖泊沉积作用为主。研究预测,研究区中部物源沉积区的储集层性质总体上较优,其次为北部物源沉积区,而南部物源沉积区的储集层性质差。  相似文献   

15.
基于岩心、测井、薄片、扫描电镜、物性及压汞分析等资料,对柴达木盆地南八仙油田古近系上部~新近系下部砂岩储层特征进行了细致的研究,为油气藏勘探开发提供地质资料。结果表明:该套储层发育辫状河三角洲储集砂体,粒度较细,具有成分成熟度较低、结构成熟度中等的岩石学特征;储层物性中等,孔隙度、渗透率呈正相关关系,受成岩作用影响较弱;储集空间以原生粒间孔为主,孔隙结构为细喉道,孔喉分选中等,连通性较好。  相似文献   

16.
黄骅坳陷高柳地区重矿物物源分析   总被引:38,自引:1,他引:38  
沉积体系的发育受控于盆地外围物源位置和沉积物运移通道等因素,物源特征可以借助重矿物的信息加以描述。重视沉积体系研究与重矿物物源研究有助于远景区的油气勘探预测。黄骅坳陷南堡凹陷高柳地区Es33(Ⅱ+Ⅲ)段发育3个大型的扇三角洲沉积体系和2个大型的三角洲间湾相带。重矿物分布主要集中于扇三角洲前缘,与主力油层段含油范围恰好吻合。根据对其陆源重矿物的分布统计和聚类及因子分析,控制拾场缓坡型扇三角洲发育的物源仅有1个,位于高尚堡北部,其主要母岩为中深变质岩类,次要母岩为中浅变质岩类;控制高西南扇三角洲发育的物源也仅有1个,位于高尚堡西南部,其主要母岩为中深变质岩类,次要母岩为中浅变质岩类;控制柳赞陡坡型扇三角洲发育的物源有2个,主要物源在东南部,母岩类型为中浅变质岩类,次要物源在东北部,母岩类型为中深变质岩类。图4表1参4(梁大新摘)  相似文献   

17.
民丰洼陷古近系沙三中亚段物源体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民丰洼陷沙三中 亚段进行了物源体系的研究表明,变质岩、花岗伟晶岩、中基性的喷出岩、基性-超基性侵入岩和沉积岩为主要的母岩类型。研究区存在北、东、南3个主要物源区,其重矿物组合、特征元素比值、岩石组分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分别形成了北部的近岸水下扇体系、东部的永安镇三角洲和南部的东营三角洲。随着地层由老变新,东部和南部的沉积边界向盆地进积,而北部物源逐渐萎缩。3个物源区的交汇处为浊积岩的有利探区。  相似文献   

18.
黄河口凹陷北部陡坡带古近系物源复杂,储层物性差异较大。利用岩心、薄片、录井、三维地震及物性等资料,对黄河口凹陷北缘古近系的物源面貌进行了恢复,并探讨了古物源对优质储层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①研究区古近系沟谷体系发育,沙河街组至东三段沉积期,母岩岩性和面积均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且物源区的范围经历了“大—小—大”的演化过程。②古物源演化对砂体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纵向上,沙三段沉积期物源区范围大,有大量中生界碎屑岩参与供源,沉积区形成薄层砂砾岩;沙二段沉积期物源区范围大,物源以火山岩剥蚀为主,沉积区形成厚层砂砾岩;沙一段沉积期发生快速湖侵,物源区范围减小,在沉积区形成薄层砂砾岩;东三段沉积期发生湖退,物源区范围扩大,有大量沙一段泥岩参与供源,在沉积区形成薄层砂砾岩。平面上,同一沉积期,物源区西部和东部东段沟谷体系范围大,以火山岩、花岗岩剥蚀为主,在沉积区形成的砂砾岩厚度、规模均大;东部西段以碳酸盐岩剥蚀为主,在沉积区形成的砂砾岩厚度、规模均小。③母岩对储层物性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沙三段至东三段,东部东段以火山岩剥蚀为主,且埋深较浅,储层中含有大量火山岩岩屑,后期易溶解,胶结作用弱,储层物性好;东部西段以碳酸盐岩剥蚀为主,埋深浅,但胶结作用强,物性差;西部埋深较深,压实作用和胶结作用均强,储层物性差。因此,在相近深度段内,碳酸盐岩母岩供源时,沉积区储层中含有大量的碳酸盐岩砾石和岩屑,填隙物以灰质胶结物为主,胶结作用强烈,储层物性差;火山岩和变质花岗岩供源时,沉积区储层中以火山岩或花岗岩砾石和岩屑为主,灰质胶结物含量较少,胶结作用相对较弱,储层物性整体较好。该项成果可为研究区下一步的勘探评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柴达木盆地北缘红山地区油源研究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柴达木盆地北缘红山地区油气显示丰富,该类原油的三环萜烷分布和藿烷系列分布比较特殊,在柴北缘马北、平顶山等地区都有发现,是柴达木盆地另一类原油类型。通过与本区主要烃源岩中下侏罗统和石炭系源岩进行对比分析,认为其油源可能属侏罗系、石炭系二源混合产物,也可能是侏罗系、石炭系以外的第3个层系。该类原油的油源研究明确了柴北缘除侏罗系外还存在其他优质源岩类型,增加了北缘地区的勘探潜力。  相似文献   

20.
渤中凹陷西北缘古近系物源演化及其对储层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寻找真实物源,准确预测储层和判定储层质量,利用三维地震、钻井和分析化验等资料,应用岩矿示踪法,结合物源区残留的岩性分布特征,对渤中凹陷西北缘陡坡带古近系储层的砾石成分、岩矿成分及物源区岩性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古近系沉积过程中物源岩性演化过程及其对储层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物源在纵向上和平面上是不断变化的,现今残留的物源岩性并不是整个古近系沉积时期的真实物源岩性。东三段沉积之前,研究区西部的真实物源岩性为火成岩,而非现今的碳酸盐岩;中部和东部物源的真实岩性为火成岩和碎屑岩。东三段沉积期,物源岩性面貌基本定型,西部物源的真实岩性为现今的基岩岩性,即碳酸盐岩;中部和东部物源的真实岩性为现今的火成岩和碎屑岩,但碎屑岩的范围明显缩小。古近系沉积时期,纵向上,物源岩性经历了碎屑岩—火成岩—碳酸盐岩—变质岩4个演化阶段;平面上,由于物源区的差异抬升导致同一时期不同位置的剥蚀岩性不同。物源演化对沉积区储层的规模和发育位置具有重要影响,物源为火成岩或变质岩时,沉积区形成的储层规模、厚度较大,粒度较粗,而物源为碎屑岩时,储层规模和厚度有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