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本文从四个方面展开分析,从中找出全烃值大于烃组分之和的原因,并发现用混合样标定全烃能引起降低全烃检测系统检测效率,提出采用甲烷气样标定的认识。阐明了气测录井中定性与定量分析的相互关系,澄清了气测录井技术中几个模糊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该文针对现场录井过程中经常会出现气测全烃值远远大于或小于组分体积分数之和,或者气测全烃值大于100%的不合理现象,在气样实验的基础上建立了标定状态下的气测全烃值响应方程并进样验证,分析了不同标样对气测全烃值的影响,建议对其标定样进行统一,以消除标定样变化对气测全烃值的影响。该文从全烃响应方程的角度对气测录井测量值的探讨,对于指导气测录井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气测全烃值响应方程的建立及现场应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卫东  李斌 《录井技术》2002,13(1):23-29
该针对现场录井过程中经常会出现气测全烃值远远大于或小于组分体积分数之和,或气测全烃值大于100%的不合理现象,在气样实验的基础上建立了标定状态下的气测全烃值响应方程并进样验证,分析了不同标样对气测全烃值的影响,建议对其标定样进行统一,以消除标定样变化对气测全烃值的影响。该从全烃响应方程的角度对气测井测量值 的探讨,对于指导气测录井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对气测录井技术的几点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龙斌 《录井技术》2000,11(2):19-25
该首先从全烃检测器的工作原理和分析机理入手,对标定方法进行深入分析,从中找出全烃值小于甲烷或烃组分之和的原因,并发现用混合样标定全烃能降低全烃检测系统检测效率,提出了采用甲烷气样标定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混柴油钻井液对气测录井的影响程度以及由此引起的气测真假异常如何识别,这是目前吉林探区深层天然气勘探急需解决的问题。针对此问题应用地化录井、热解气相色谱分析,结合气测录井和全脱分析,从分析柴油的化学成分入手.对混柴油钻赶紧液引起的气测全烃异常机理进行了深入分析.找出了出现气测全烃异常的原因,为气测解释提供了可靠的依据。研究认为,虽然钻井液中混入的零号柴油中并无明显的气态烃存在.但在一定的环境温度条件下,将有一定的挥发游离烃成分出现(C11以后的液态挥发烃),从而引起气测全烃的异常。但这却不会引起气测组分值的变化,利用这一特点,就可以用全烃升高而甲烷不升高的办法来区分混柴油钻井液引起的全烃假异常。  相似文献   

6.
汪小平 《录井技术》1997,8(4):54-55
针对SQC-701F和SQC-882色谱气测仪在现场录井中出现的甲烷含量大于全烃含量这一录井反常现象,从仪器自身的氢焰鉴定器工作原理和室内气样分析等方面进行了探讨研究,对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7.
在录井解释评价过程中经常用到全烃和组分,由于全烃和组分测录方式不同,两者是何种关系一直存在争论,一种观点认为全烃近似等于组分之和,另一种观点认为应根据烃类等碳效应计算全烃值。考虑到全烃值与组分的关系不是简单的体积分数和,在解释评价中,全烃值采用根据组分的燃烧热建立的函数值相对更加准确,为得到更准确的全烃值,从气相色谱工作原理入手,结合烃组分燃烧热进行探讨,建立气测全烃与组分的函数关系,提供了一种新的全烃值测算理论依据,其应用效果有待进一步发掘。  相似文献   

8.
针对SQC-701F和SQC-882色谱气测仪在现场录井中出现的甲烷含量大于全烃含量这一录井反常现象。从仪器自身的氢焰鉴定器工作原理和室内气样分析等方面进行了探讨研究,对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9.
SLZ系列录井仪气测通道接口电路经多次改进已日趋完善,它由双微电流放大器、全烃对数放大器、组分对数放大器、全烃程控放大器、组分程控放大器及非烃组分接口等电路组成。文章介绍了气测通道电路的设计思想、电路原理、调校、检测方法及应用。这方面内容将连载刊出,本期介绍双微电流放大器和全烃对数放大器电路。  相似文献   

10.
王研  黄亮  仲玉斌 《录井工程》2011,22(2):36-38
针对吉林探区伊通盆地储集层地质条件复杂、难以评价的问题,通过对该盆地储集层气测录井参数进行深入分析,筛选出适合储集层评价的气测优势参数,建立了适用于该盆地储集层评价的气测录井解释评价方法———甲烷与全烃法、甲烷与全烃峰基比法、气测全烃曲线形态法、气体比值法。在此基础上,利用岩石热解地化分析中的含油气总量参数,分别建立了与气测全烃和甲烷对应评价图板。应用这些方法解决了该盆地粗碎屑岩低显示和细碎屑岩高显示储集层油气评价的难题,提高了储集层录井评价水平,解释符合率由71%提高到85%以上,为油气勘探开发提供了技术支持,对其他盆地类似储集层的油气评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1.
色谱分析技术已发展成为发现油气层的实用技术,并在石油钻探领域占据着重要地位,在勘探和寻找油气层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但在已往常规色谱录井工作中,因其分析周期长而造成漏取油气层录井资料,以及出现了全烃与组分和之间的差异,气测解释准确率低等问题;本文阐述了SLZ-K快速色谱仪的性能和特点,以及在现场中的应用,该色谱仪可以避免在快速钻进情况下漏取油气显示层资料,并大大改善了以往常规色谱录井中出现的问题,对提高油气勘探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脱气器的现状及发展趋势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气测录井数据精确与否,一方面取决于气体分析仪器的精度,另一方面取决于气体采集仪器的效率。文章针对脱气器的发展,探讨了不同时期所应用的脱气器的优缺点以及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通过对比分析,提出了今后脱气器的发展趋势,即发展真正意义上的定量气体脱气器应作为今后开发研制的主攻方向。  相似文献   

13.
红外光气测录井技术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探索石油钻井过程中利用红外光气体检测技术实现烃类气体检测的可行性,依据红外光吸收技术原理,进行了利用红外光气体检测技术对不同体积分数的甲烷、乙烷、丙烷、异丁烷、正丁烷和混合烃气检测分析实验.实验结果表明,注样气体体积分数与检测值之间的相关系数均超过了0.95,最高接近1.从现场应用角度,列举了两口井应用红外光和色谱气体检测技术异常显示井段的全烃曲线,结果表明两曲线特征基本相同,而且特征明显,可满足现场气体录井要求.由于各烃组分红外光谱吸收波长比较接近,难于区分烃组分,该方法用于烃组分的检测尚需进行深入研究与实验.  相似文献   

14.
针对气测录井中外源气、二次循环气对油气显示层解释的干扰问题,该文提出了用差分色谱法来消除其影响,并就其概念和实现方法做了介绍;对差分色谱的测量条件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文章还列举了差分色谱的录井应用实例。在满足差分色谱测量条件的前提下,该方法有利于气测录井解释和油气水层评价,为气测录井半定量或定量解释提供一种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15.
发热量是煤层气能否通过管线进行输送的一个重要的气质指标。参考天然气发热量的计算方法,利用各组分压缩因子、求和因子和摩尔发热量的数值,对我国晋城地区的煤层气发热量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我国煤层气的高、低位发热量值能达到天然气管线输送标准的指标要求。  相似文献   

16.
从吉林探区录井生产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吉林探区的地质特点及油藏特征,全面分析了气测录井组分数据采集不全问题产生的原因。结果表明,吉林探区低孔、低渗薄互层砂岩体形成的岩性油气藏油气比偏低、油藏伴生气的重烃含量偏低是造成气测录井采集不到乙烷以后重烃组分值的内因,个别录井仪及软件设置的缺陷是造成气测录井采集不全组分值的外因。在不更换A/D板的情况下,通过调整放大器输出最小值和尽可能提高最小检知体积分数的电压值,解决了低体积分数组分值的采集问题,对相同类型油气藏气测录井数据采集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准确测量天然气发热量,实现天然气贸易交接公平准确。方法 以定质量式开放火焰燃烧法为原理设计了一种扩展不确定度优于0.3%(k=2)的天然气发热量直接测量实验台;在发热量理论公式的基础上,建立了天然气发热量测量数学模型,综合考虑经济成本,选定了具有适当技术指标的测量设备,以甲烷为气体样品,对天然气发热量直接测量实验台进行了不确定度评估,确定了该实验台研制的可行性,并分析了各不确定度分量的贡献率。结果 该实验台测量甲烷发热量的不确定度为0.27%(k=2)。结论 满足常用的1.0级及其以下的热值仪的发热量的量值溯源,为实验台搭建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该文根据能反映含油特征的13种气测参数,采用费歇尔二类判别分析,分别建立了油气产层与非产层的判别函数,并根据判别临界值对新钻探井进行判别评价,划分产层与非产层。经试油验证,其效果很好。  相似文献   

19.
塔里木盆地塔中地区石炭系及部分奥陶系储层内赋存着形式不同的凝析气和油田伴生气,其甲烷碳同位素值很接近.根据腐泥型有机质生烃演化模式和天然气碳同位素的分馏原理,分析认为,凝析油气是在生油高峰之后形成的,因而凝析气的甲烷碳同位素值应比油田伴生气的甲烷碳同位素值重一些.而实际情况则是凝析气和油田伴生气甲烷碳同位素值几乎一致,且甲、乙烷碳同位素值的差值小,显然不符合正常的碳同位素分馏原理.用单一成因的观点难以解释这种现象.对此,根据天然气组分及碳同位素特征,结合天然气组成ln(C2/C3)与(δ13C2-δ13C3)关系图判识其成因,指出这种天然气主要是原油裂解气--深部地层古油藏的原油裂解后以气相运移方式进入石炭系及奥陶系储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