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我国正处于城镇化高速发展的关键时期,要贯彻十六大提出的“要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发展方针,就要高度重视小城镇在城镇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认真研究解决当前村镇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本文首先分析了加强小城镇工作与我国城镇化协调发展的关系,然后提出当前影响我国小城镇发展的10个方面的问题,最后有针对性地给出了若干对策。 一、 加强小城镇工作的重要意义 目前,不少经济学家都倾向于中国的城镇化应该走发展大城市的道路。光从短期的效率上看,这是有一定道理的。但…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5,(1)
小城镇在中国城镇化新战略中占有特殊地位。文章从农村和城市两个维度对新型城镇化道路进行了理论探讨,在梳理中国城镇化历程和理论政策的基础上,提出小城镇在城镇化进程中具有特有优势,在总结世界大城市发展规律和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小城镇是特大城市发展的新空间。文章系统论述了小城镇是城市科学合理布局的战略重点,并提出一系列小城镇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小城镇发展若干问题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笔者认为,未来农村城镇化的政策导向应当是降低农民进镇的门槛条件而非降低设镇的标准;农村城镇化的主旋律是小城镇升级;小城镇发展战略的实现需要一系列制度创新来保证;在小城镇开发建设中,要注意塑造和运用土地级差调节机制。  相似文献   

4.
邹兵 《城市规划学刊》2000,(3):68-72,28
本文对80年代以来上海市郊区"三集中"实施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制约因素进行了总结和分析,提出今后上海市郊区城镇化的发展战略应由"均衡发展"所有小城镇转变为"重点建设"中小城市和中心镇的重点发展战略,并提出了实施这一发展战略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李琬  孙斌栋 《城市规划》2015,39(2):23-30
跳出不同规模城市利弊分析的传统思路,本文通过分析农村居民的城镇化意愿及其影响因素来确定"十三五"期间的我国新型城镇化道路的战略重点。结果发现,农村居民的城市迁移偏好基本呈"哑铃形",即大部分农民倾向迁移到小城市(小城镇、县或县级市),其后是大城市,居于中间的中等城市对农民城市化吸引力最低;女性、家庭人均土地少尤其是有过外出经验的农村居民更偏好高等级城市;社会资本无论是内向还是外向均有利于农民向中等城市迁移,且有可能使得农民在大城市和小城市的选择中倾向小城市迁移;经济发展、就业机会、基础设施和对外联系等因素的区域差异是影响农村居民迁移偏好的重要原因,并且偏好中等城市的农村居民相对更重视公共服务,而偏好大城市的农村居民更注重就业机会。根据这些研究结论,最后为推进"十三五"期间国家新型城镇化建设提出了战略重点和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西部大开发应以城市经济为切入点,必须加快西部地区城市经济发展的速度,提高西部地区的城镇化水平.问题是在城镇化进程中,对西部地区的"三农"问题怎么认识?在发展的机遇中,给予多大程度的关注?还要不要重视城乡协调发展?或者说在编制发展规划、安排建设项目的时候,是否想到了西部地区广大农民的权益,真正注意到了城乡协调发展.有人说,中国经济问题的关键是农村问题,农村问题是中国最根本的问题.笔者认为,这个观点对于中国的西部地区可能更客观些.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6,(7)
伴随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失地农民的就业创业问题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再就业是维持失地农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创业则是解决失地农民再就业的有效途径。通过对哈尔滨市道里区太平镇立业村失地农民创业现状的实地调研表明,失地农民创业过程中面临资本不足、创业形式单一、缺少政策扶持、创业培训效果不佳等困境。提出以下政策建议:提高征地补偿标准,拓宽失地农民创业融资渠道;调整产业发展结构,改善失地农民创业环境;建立农民创业服务机构,健全失地农民创业评估体系。  相似文献   

8.
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市发展经历了不同的阶段,不管是改革开放之初的城乡户籍分隔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时期,还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城市经济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发展小城镇始终是城镇化的主要政策导向,其根本目的就是要将小城镇作为农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避免城镇化进程中各类"城市病"的出现。而与这些政策预期相比,我国小城镇发展的实际成效并不显著,主要表现在小城镇的人口集聚程度不高,小城镇的经济规模偏小,特色经济不突出,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5,(20)
近年来,我国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我国的城市规模也随之不断扩张,与之相对应的现象则是在城镇化过程中越来越多的农村土地被征用改造为城市土地,大规模的农民失去自己的土地,成为需要再就业的失地农民。解决失地农民再就业问题迫在眉睫,本文主要从政府相关制度存在漏洞和失地农民自身能力局限两方面着手,并结合尉氏县城关镇小西门的发展中出现同样问题的现状,对当前失地农民再就业难这一问题做出简单的探究分析,并提出一些完善政府相关制度、提高失地农民自身能力的措施。  相似文献   

10.
城镇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镇化是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城市社会发展的历史过程,是社会经济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并获得巨大发展空间的表现,是解决我国农业、农村及农民问题的根本出路。近年来,我国城市拓展速度不断加快,城区规模迅速扩大,有力地推动了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和城市综合实力的增强。然而在城镇化进程中也出现了诸多新问题、新矛盾,其中最突出的问题是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因此,深入研究当前制约城镇化进程的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积极创新政策和机  相似文献   

11.
城市的出现由来已久,在古希腊时期,并没有国家的概念,而只有城邦的存在.城邦在某种程度上代表着今天意义上的国家,如雅典和斯巴达就是最典型的代表.我国古代,城市也是权力的象征,君主生活工作的都城,赋予独特的政治象征意义.伴随着商品经济的迅猛发展和工业进程的快速提升,这一百多年来,人类逐渐从边远的农村逐步转移到城市.尤其是像欧美这些发达国家,城市发展水平举世属目,比如美国的纽约、芝加哥、波士顿、洛杉矶、西雅图、休斯顿等大城市,几乎引领世界城市发展的潮流.美国绝大多数的人口,都集中在这些大城市.对于一个国家而言,城市的发展水平代表着国家的治理能力和文明程度.  相似文献   

12.
"上海服务"的核心是提升上海作为经济中心城市在配置资源、服务区域中的能力,提升上海服务经济发展的能级,以及在创建新型社会治理能力过程中提升政府服务能力.围绕"上海服务"这个主题,城市交通首先要正确地设定相关目标.目标与指标的背后是组织的价值观,交通仅是一种工具,交通发展目标需要服从于全局.党的十九大提出"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这促使城市交通需要从三个视角来全面考虑问题:其一是居民生活质量;其二是城市活力;其三是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13.
张婷 《中国园林》2006,22(12):42-42
2006年11月4日,由新华社瞭望周刊社、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和易道环境规划设计公司共同主办的规划论坛——“改变与演变:城市的再生与发展”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报告厅举行。来自美国波士顿、英国曼彻斯特及北京、上海、天津、南京、杭州、深圳和厦门的规划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约  相似文献   

14.
基于“供需”分析的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盛鸣  沈沛 《规划师》2007,23(4):79-83
目前,我国针对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分析框架及技术路线的研究成果不多,且在实际应用中存在一些不足,如空间逻辑不够清晰、重终极蓝图而轻发展步骤、尚未突破传统思维惯性等,不能真实地体现城市发展的有机过程,切实有效地指导城市的现实建设.应立足现实条件,以供给与需求为切入点,采用基于"供需"的城市空间战略分析框架,把握城市空间发展与规划的核心问题,在进行城市发展空间需求分析、供给分析的基础上做出城市空间发展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15.
城市规划与城市经济发展   总被引:25,自引:3,他引:22  
分析了城市经济发展的含义、因素以及城市规划的经济作用 ;阐述了城市规划与城市经济发展的理论联系 ;并对我国城市经济发展规划的进展、内容以及重点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6.
17.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市建设无论在广度上,还是在深度上多少让世界刮目相看。但20多年的建设并非叫好声一片!相反,越来越多的专家甚至老百姓都提出了许多异议:无论我们走到哪个城市,目光所及之处,全是一色的高楼群、玻璃墙、霓虹灯、立交桥、宽马路、大广场。  相似文献   

18.
北九州市所制定的发展战略是:治理过去的公害,有效利用生态城等相关环境技术,支援经济发展中的亚洲各国低碳化努力,同时自身也得以发展。为此,北九州市在创建可持续发展的住宅和城市时,建设以"环境"和"亚洲"为关键词的"零碳先进街区",同时也切实着手解决人口减少、少子老龄化等地区固有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城市闲置土地对环境会产生多方面不利影响.对这些土地的临时性、灵活性使用开发,是一个可探索的课题.论文结合一个国外集装箱商业区、一个宁波已建成的工业化"流动建筑"实例,分析2个真实地块临时性开发的设计意向,探讨宁波闲置土地开发利用的可能性.希望通过这方面的课题研究促成一些小规模闲置土地的利用.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理想城市模式及其变迁以及生态城市发展路径的分析,发现人们对理想城市的追求已经超越愿景与技术主导的城市和政策与指标主导的城市而进入生态城市阶段,但主流城市规划的手段却仍然只有应对蓝图理想的空间控制和应对指标理想的数字控制,因此提出规划建设生态城市必须结合生态学原理。本文还对复合生态系统理论进行了回顾,并通过对生态学派和城市学派认识差别的分析,指出当前的复合生态系统理论无法与生态城市建设充分结合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具有特征性和应用性的城市复合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型,并对该模型的结构和特征,各子系统的内涵、特点以及与其他子系统的关系进行简要的介绍,最后应用该结构模型对我国一些城市的发展现象和问题进行简要分析并提出对策要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