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8 毫秒
1.
建筑与艺术文化与美学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曹诺 《华中建筑》1997,15(3):24-25
建筑与艺术文化与美学曹诺1建筑与艺术的关系在一般人看来,“建筑”与“艺术”一个是工程学科,一个是艺术学科,似乎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但是由于“建筑学”这个学科的内容和专业特点,又产生了“建筑艺术”“建筑美学”“建筑文化”等等这些学科交叉融合的概念。“...  相似文献   

2.
中国建筑与诗歌的关系,抑或推而广之,建筑与文学的关系可谓渊源流长。这种关系通常是表现为四种形态:其一是古代建筑艺术为文学家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二乃大量的传统建筑凭藉楹联、匾额等文学形式的点染而得到意境的升华;三为历史上不少建筑名胜,往往由于文学名篇的描绘而得以增辉扬名;其四,自近代建筑师成为一独立职业之后,一批饶有文学情_的建筑家亦兼作“票友”,或吟诗以自娱,或写散文、小说陶情寄志,尽管这些习作未必能自成一家,但优秀建筑师因富有文学素养而促使其建筑艺术造诣更上一层楼则是毋庸置疑的。为此…  相似文献   

3.
“城市化”的建筑—北京兴涛会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不算深入却一直未曾中断的学习过程中,有一个现象让我越来越感兴趣:就是在中国建筑传统中,对于我们今天称之为“建筑”与“城市”的两个概念并没有特别的区分,而这恰恰成了中国建筑的一个重要特征。对干中国的传统来说,城市(如紫禁城、北京城)不过是放大的建筑,而建筑(如四合院)却可是缩小的城市。用今天的话来讲,所谓的“城市”与“建筑”具有平面与空间布局的同构特征。可能并不恰当:我把这种“城市”与“建筑”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现象称作“城市”与“建筑”的复合性。 中国建筑的另外的特点上一在于它的特别简化单一的…  相似文献   

4.
一、研究的意义 中国的建筑产业发展到今天,建筑设计行业已经到达一个崭新的阶段。不论从设计的角度,抑或建设资金的投入,中国的建筑市场成为了世界的中心。目前国内的建筑业是以大量的重新建筑为主,标新立异的形状,新型材料、技术的运用成为设计的重心。在政府和开发商的大力推动下,十几、二十几年的建筑倒塌,在此基础上建起更高、更新的建筑。  相似文献   

5.
徐强  王晓青 《山西建筑》2003,29(8):20-20,66
通过分析中国传统建筑与文化的深层含义,揭示出传统建筑的内在生命力,提出只有继承中国传统文化,汲取“精”、“气”、“神”,才能创造具有民族性和现代性的建筑文化。  相似文献   

6.
以苏区时期的历史背景为立足点,提出苏区时期的建筑及其建筑活动的七大特点,并分别以“红色故都”──瑞金的重要苏区建筑为例加以论述,同时还提出了“苏区建筑”和“群众建筑”的概念。  相似文献   

7.
浅谈建筑装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洁 《工业建筑》1998,28(9):58-59
1引言众所周知,自从新建筑运动后,尤其是从现代主义开始,建筑装饰被扫除殆尽,一些人把装饰看作美学上的低能和道德上的堕落。著名的“少就是多”,“建筑是居住的机器”,“装饰是罪恶”……等现代主义建筑主张,限制建筑装饰艺术的发展。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建筑机能...  相似文献   

8.
丰谷  小菡 《华中建筑》1994,12(1):1-10
此文转载自《中国当代美学思想概观》一书。文章一开始即以史学眼光审视,评判了几千年来在中国封建社会一直因袭的建筑观-视建筑为“形而上”之“器”。新中国建立后以至那浩动的十年中,建筑,又曾一度被推上了带有普遍意义的意识形态领域的“上层建筑”高台,只有“阶级性”,“阶级斗争”才是判定建筑的内容与形式的绝对准则和标识,甚至设计人员只能是设计的“参谋”,这才是一种实际上的“畸形文化形态”。文章从美学角度阐释  相似文献   

9.
所有的建筑物本身都应是为了某个地方或某个特殊的计划而设计的,都必然为我们的感官所感应,抑或卓越,抑或平庸。但建筑作为一个整体,一种艺术之外的艺术品,她的产生是以对众多现实情况积极认识而进行构思设计为起点的。这一认识和构思过程将融合形状、材料、地点、社会活动及特殊历史等不同意义,通过形体和空间的创造来展示周围的主要氛围特征,并在某种程度上对其加以创新和改善。基于这一原则,在构思设计芜湖卷烟厂综合办公大楼中,尝试运用新的建筑语言来表现这一建筑的内在特征,创造独特的外在形象和良好的空间品质。一、特征分…  相似文献   

10.
此文根据1999年北京UIA大会学术主题“21世纪的建筑学”,对其四个分题“建筑与环境”、“建筑与文化”、“建筑与科技”、“建筑与城市”的内容,提出12点需要侧重解决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同时提出了这12点和合关系的内容,阐述了建筑与城市发展的和合观。  相似文献   

11.
李行 《南方建筑》2001,(1):28-30
建筑三大规律之一的“地点性”是建筑区别于其他物质产品的唯一特有规律。建筑及其设计方案之成败首先在于建筑的选址即地点,在于其“特定地点性三要素”间的关系,这就是中国传统建筑观念中的所谓“风水”,这是建筑中一条永恒的真理。  相似文献   

12.
无论作为一种建筑形态抑或建筑概念,“城市广场”对于我们来说,都是一个西方的舶来物。在被农业文明和封建集权制主宰了几千年的中国文明史中,广场被一些“庙会”式的狭小空间场所代替,如庙宇前的前庭、戏台,市场和码头、桥头的集散性场地;在官家衙署、宫城或皇城前有类似于广场的前庭或宫廷广场等,但是它们都不开放,市民不仅不得入内同时...  相似文献   

13.
作为建筑及室内设计业界的年度大戏.本论坛是中国建筑及室内设计师每年重要的交流盛会之一。本届论坛以“再设计“为主要思考背景,纵观二十世纪后半叶设计发展的背景.不管是三十年代美国的“流线型”经典设计,抑或是欧洲的概念创造品牌设计,其主要原动力均离不开“经济”。  相似文献   

14.
王昀 《华中建筑》2002,20(3):33-36,54
该文以独特的视角,精妙地剖析了“音乐中的数”和“建筑中的数”的关系,从而找到音乐与建筑相互之间具有本质性的共通点-数,于是将产生有着普遍意义存在的音乐与建筑空间之间的对话,于是“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是流动的建筑”这句名言不再抽象。  相似文献   

15.
2002年,在意大利威尼斯双年展第八届国际建筑展上,“长城脚下的公社”获得“建筑艺术推动大奖”这是中国首次应邀在威尼斯双年展国际建筑展上展示建筑作品并获大奖。 日前,在由《新周刊》杂志社、新浪网、阳光卫视联合主办的“2002年度新锐榜”上,“长城脚下的公社”夺得2002年度建筑奖。 如今,“长城脚下的公社”在社会及公众心目中已不仅仅是一个建筑项目,它还承载了更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西方建筑文化在中国的传播,使得当前我国城市里出现很多“全盘西化”,或通过简单添加民族传统建筑符号以形成“民族特色”的建筑,造成“千城一面”,许多建筑乃至城市面貌趋同。借助传播学的有关原理对此加以解释,并初步探索了解决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中国传统建筑是以木结构为主,二千余年以来的发展是受生态环境和哲学思维所制约,就地取材,利用木结构中铺作层的高架减震性能,达到“墙倒屋不塌”的抗震目的。 近代中国建筑界对“唐风”建筑的研究与实践,无疑使中式传统风格建筑向前发展了一步。 “仿古建筑”的提法,不利于中式传统建筑向前发展,提出用“中式传统风格建筑”取代“仿古建筑”的称谓,以适应发展中的“中式建筑”。 目前,国内风景区的景点建设和文化遗址公园、寺庙建筑以及休闲山庄中仍以中式传统风格为主,在适应观光客流量大,消费需求的变化,为经济效益而商品化等因素带来的新问题,以实例进行探讨。理论探讨  相似文献   

18.
日本新住宅     
2005年10月和12月,“百年建筑”分别组织了两个考察团(共计50人),赴日本进行为期7天的建筑考察,在考察对象中,有大师级的现代建筑作品——安腾忠雄的“陶壁的庭”,“飞鸟历史博物馆”,也有日本传统建筑的经典之作——“京都御所”,“二条城”;有著名的公共建筑——“京都车站”,“横滨国际码头”,“国立国际美术馆”,  相似文献   

19.
21世纪的“另类建筑”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对21世纪将出现的“另类建筑”作了预见,重点阐述了“另类建筑的非实体化“建造”方式,绿色功能的生态和社会效应以及革命性的超验建筑美学,并由此进一步探讨了所引发的建筑的本质,人的本质等问题。  相似文献   

20.
彭晋媛 《福建建筑》2002,(B10):12-13
中华传统文化“礼乐复合”,艺术形式与伦理规范共鸣,追求艺术的韵律与社会的秩序对照呼应。因而,传统建筑通过空间领域的划分来规导人际行为,建筑空间与行为习俗共识,形成“内外有别”的空间格局,传统建筑通过具有标示功能的符号体系来表达人际关系,建筑形式与伦理秩序共语,形成“家国同构”的建筑关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