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3 毫秒
1.
利用太空搭载("神舟七号"航天飞船)对合成紫色杆菌素的弗氏柠檬酸杆菌(Citrobacter freundii)基因工程菌株进行了太空诱变,平板和液体发酵筛选实验表明太空诱变后菌株突变率达到70%左右,其中正向突变率7.3%,负向突变率为61.2%。筛选到一株紫色杆菌素高产突变菌株M_(S4),该菌株在摇瓶水平上,以0.45%(体积分数)的甘油为碳源,于20℃发酵32 h,紫色杆菌素浓度达到2.16 g·L~(-1),较出发菌株提高约143.8%。遗传稳定性、HPLC和DNA序列分析结果表明太空搭载突变菌株有很高的遗传稳定性,产生的紫色杆菌素比例比出发菌株有明显提高,但是紫色杆菌素生物合成基因簇序列没有发生突变,表明太空搭载有可能对菌株的基因调控网络产生了影响。  相似文献   

2.
张瑞萍  蒋培霞  李春  邢新会 《化工学报》2010,61(6):1495-1505
以L-色氨酸为前体物,对弗氏柠檬酸杆菌(Citrobacter freundii)基因工程菌株生产紫色杆菌素的工艺条件进行了优化。通过单因素实验研究了培养基种类、培养温度、碳源、溶氧、种子液的状态、接种量、诱导时机、诱导剂的浓度及初始pH对细胞生长和紫色杆菌素产量的影响,通过正交实验研究了这些因素中可能存在交互作用的4个因素(种子液OD660、接种量、诱导时机、诱导剂浓度)的影响主次,确定了这些因素、水平的最佳搭配方案。结果表明,重组柠檬酸杆菌合成紫色杆菌素的最优培养条件为:种子液培养至OD660=3.6时,以3%的接种量接种于以甘油为碳源、初始pH为6.5的磷酸盐发酵培养基E2(25μg.ml-1卡那霉素),先在37℃、200r.min-1下培养至OD660=1.4,然后加入0.5μl.ml-1的诱导剂正辛烷,同时转入20℃,在150r.min-1下诱导培养31h。在此最优条件下,紫色杆菌素粗提物(紫色杆菌素及脱氧紫色杆菌素的混合物)产量可达1.809g.L-1,比优化前(0.514g.L-1)提高了252%,是目前国际上其他研究小组报道的最高摇瓶产量(0.43g.L-1)的4.2倍。质粒稳定性实验结果表明重组柠檬酸杆菌在抗生素选择压力条件下具有良好的遗传稳定性。  相似文献   

3.
紫色杆菌素是由微生物合成的一种吲哚衍生物,有很强的生物活性.综述了合成紫色杆菌素的微生物种类、紫色杆菌素生物合成的分子机制及其生物活性功能的研究进展,并对未来的相关研究趋势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4.
天然紫色素和蓝色素随着食品、医药、外贸行业发展的需要,现已成为贵重的、需用量与日俱增的高级食用色素.本文详述了天然食用紫色素和蓝色素的提取技术和操作要点。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从康普茶中分离得到一种新型细菌素植物乳杆菌素#SLG10,对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包括多重耐药菌株均有抗菌活性.本文以一种新的方法,即生物色谱与反相高效液相色谱(RP-HPLC)相结合,用于从乳酸菌的胞外无细胞发酵液中筛选和纯化获得植物乳杆菌素#SLG10.由N-测序确定氨基酸序列为Asn-Ile-Val-...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番薯紫色素稳定性及其变色反应机理,选择了辅色剂和护色剂来增加其显色效果和稳定性。结果表明,pH值和Fe3+是引起番薯紫色素变色和褪色的主要原因;EDTA-2Na有护色作用,Fe3+有辅色作用,两者协同作用能够增加其显色和稳定性,当两者浓度比为0.5∶1时,协同效果最好,增色率达到37%,转化率降低了32.2%。  相似文献   

7.
以10μm硅胶为基质,异甘草素为配体,采用液相连续反应法及中间体法依次合成了异甘草素键合硅胶固定相ISLSP-Ⅰ和ISLSP-Ⅱ。采用FTIR及SEM对合成的固定相进行表征。将ISLSP-Ⅰ固定相填充于50 mm×10 mm i.d. 1号色谱柱中,将ISLSP-Ⅱ固定相填充于30 mm×10 mm i.d. 2号色谱柱中,系统评价了两种方法合成的固定相的色谱性能。结果表明:两根色谱柱的柱效及峰型均较好,大流速下测试组分的保留主要决定于传质阻力。在甲醇-水体系下,2号色谱柱表现出明显的反相色谱分离机制。合成的固定相稳定性良好,使用6个月后,测试组分在两根色谱柱上的保留时间相对偏差不超过0.9%。2号色谱柱对多组分标准样品及中药提取物均具有良好的分离能力。  相似文献   

8.
洋甘菊中黄酮类成分的分离与结构确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洋甘菊中黄酮类活性成分进行分离纯化和结构确定。经过聚酰胺反复柱色谱进行分离、纯化,并经核磁共振确定其结构。从洋甘菊的乙醇(95%)提取物中分离得到2个黄酮类化合物,其结构被确定为芹菜素-7-O-β-D-葡萄糖苷(Ⅰ)和木犀草素-7-O-β-D-葡萄糖苷(Ⅱ)。芹菜素-7-O-β-D-葡萄糖苷和木犀草素-7-O-β-D-葡萄糖苷很可能为洋甘菊的主要黄酮活性成分。  相似文献   

9.
采用色谱技术对苦味西葫芦果实的抗炎活性部位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应用1HNMR、13CNMR确定化合物的结构.从正丁醇萃取部位分离得到4个木脂素化合物:Larisiresinol 4'-O-β-D-glucopyranoside(Ⅰ)、( )-5'-Methoxyisolarisiresinol 3α-O-β-D-glucopyranoside(Ⅱ)、Lyoniside(Ⅲ)、Isolariciresinol-9-O-β-D-xylopyranoside(Ⅳ).化合物Ⅰ、Ⅱ、Ⅲ和Ⅳ均为首次从南瓜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0.
目的从东北传统发酵肉制品中分离和再诱变选育广谱高产细菌素的植物乳酸菌,并对其进行鉴定。方法四轮复合诱变[微波诱变、亚硝基胍(nitroso-guanidin,NTG)诱变、常压室温等离子体(atmospheric room temperatureplasma,ARTP)诱变、紫外诱变突]具有降胆固醇能力的的植物乳杆菌M1株,获得还可产生广谱细菌素的植物乳杆菌。对其进行稳定性、微生物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征及PCR鉴定。结果原始菌株经四轮复合诱变后获得1株高产细菌素菌株,该菌株兼具遗传稳定性、优良发酵特性和抑菌功效。鉴定该菌株为植物乳杆菌,命名为M1-UVs300,其分泌的细菌素命名为M1-UVs301;菌株保藏号为CGMCC No. 7972。结论通过四轮复合诱变获得的植物乳杆菌M1-UVs300抑菌谱较宽,且兼具降胆固醇和防腐的优良加工特性,工业化推广前景广泛。  相似文献   

11.
李再峰  罗富英 《精细化工》2001,18(3):138-140
以 2 ,4 二氯氯代苯乙酮、1,2 ,4 三唑和羟胺为原料 ,合成了Z 2′ [1 (1,2 ,4 三唑 )基 ] 2 ,4 二氯苯乙酮肟 (Ⅰ ) ,以对氯 (对溴 )苯乙酮合成对氯 (对溴 ) α 氯乙苯 (ⅡA 和ⅡB) ,Ⅰ分别与ⅡA和ⅡB 反应生成Z 2′ [1 (1,2 ,4 三唑 )基 ] O (α 甲基对卤苄基 ) 2 ,4 二氯苯乙酮肟硝酸盐两个化合物 ,产率为 6 2 .5 %和 5 8.8% ,化合物结构经元素分析、IR和1HNMR确定。  相似文献   

12.
采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以及重结晶等方法,从海洋来源真菌Penicillium sacculum发酵液的乙酸乙酯萃取部分中分离得到2个聚酮类化合物:Griseophenone B(Ⅰ)和Griseophenone C(Ⅱ),通过1DNMR和2DNMR(HSQC,HMBC)等技术确定了化合物的结构。首次报道了化合物Ⅰ的13 CNMR数据以及化合物Ⅱ的核磁共振数据,并利用2DNMR技术对2个化合物的核磁共振信号进行了归属。化合物Ⅱ为首次从该种真菌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3.
户安军  吕春绪  王艺 《精细化工》2004,21(5):356-358
二腈二胺在60℃下与硫酸铜反应1 5h得配合物(Ⅰ);然后分2次加入烷基胺(间隔时间为1h)于70℃(对Ⅱa、Ⅱb)或80℃(对Ⅱc~Ⅱe)下反应10h合成了5种烷基双胍硫酸盐(Ⅱa~Ⅱe),Ⅱa、Ⅱb、Ⅱc、Ⅱd、Ⅱe的收率分别为83 75%、84 21%、88 45%、87 62%、86 51%,以元素分析、IR、NMR、UV对化合物Ⅱa~Ⅱe的结构进行了确认。对化合物Ⅱa~Ⅱe及配合物(Ⅰ)的诱生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抑制活性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化合物Ⅱb及配合物(Ⅰ)有iNOS抑制活性,其中配合物(Ⅰ)的活性强于对照物氨基胍。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重庆地区5岁以内儿童腹泻病毒病原及流行病学特点。方法收集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2010年8~11月就诊的5岁以内腹泻患儿的粪便标本共500份,采用胶体金法检测A组轮状病毒(Rotavirus,RV),RT-PCR法检测B、C组RV、诺如病毒(Norovirus,NV)GⅠ和GⅡ、肠道腺病毒(Adenovirus,ADV)、札如病毒(Sapovirus,SLV)和星状病毒(Astrovirus,ASV),取NV和SLV阳性PCR产物测序,并对病毒基因进行分型。采用MEGA 5.05软件构建进化树,Kimura’s two-parameter法计算遗传距离,邻接法(Neighbor-joining)boot-strap重复检验1 000次。结果 500份标本中,检测到A组RV阳性标本134份,阳性率为26.8%;NV GⅡ型阳性标本132份,阳性率为26.4%;ADV阳性标本31份,阳性率为6.2%;SLV阳性标本9份,阳性率为1.8%;ASV阳性标本1份,阳性率为0.2%;未检测到B、C组RV和NV GⅠ型。随机选择22份NV阳性标本进行测序及基因分型,其中GⅡ/4占绝对优势,其次为GⅡ/6、GⅡ/2、GⅡ/3和GⅡ/7。SLV可分为4个基因亚型,其中GⅠ/1为优势株,其次为GⅠ/2、GⅡ/1和GⅠV 1。结论重庆地区5岁以下儿童腹泻以病毒感染为主,RV是主要的病原体,其次为NV、ADV、SLV和ASV。  相似文献   

15.
于世钧  廖春泉  聂鑫  李红  李士锋 《精细化工》2006,23(12):1161-1163
以3,5-二硝基苯甲酰氯、3-氨基丙酸和6-氨基正己酸为原料,室温反应合成了3-(3,5-二硝基苯甲酰氨基)丙酸和6-(3,5-二硝基苯甲酰氨基)正己酸。反应过程中,3,5-二硝基苯甲酰氯分批加入,滴加2 mol/L氢氧化钠水溶液控制反应体系的pH=8~9,n(3,5-二硝基苯甲酰氯)/n(氨基酸)=1,收率分别为84%和81%;硝基化合物经10%钯炭催化剂(用量为反应物质量的10%)催化加氢,再经盐酸酸化,得目标产物3-(3,5-二氨基苯甲酰氨基)丙酸盐酸盐和6-(3,5-二氨基苯甲酰氨基)正己酸盐酸盐,收率分别为93%和94%。相关化合物的结构通过FTIR1、HNMR1、3CNMR进行了表征。  相似文献   

16.
为降低喜树碱对正常细胞的毒性,提高抗肿瘤活性和溶解性,以20(S)-喜树碱和苯甲醛为起始原料,经Minisci反应,合成了20(S)-7-苯甲酰基喜树碱(Ⅱ),再与酰化试剂如酸酐、羧酸进行酯化反应得目标化合物(Ⅲa~c)。考察了影响Minisci反应的因素,其优化条件为喜树碱0.5 g,30 mLw(H2SO4)=75%的硫酸,苯甲醛1.5mL,1.0 g FeSO4.7H2O,1.0 mLw(H2O2)=30%的双氧水,反应温度0~2℃,反应时间6 h,收率为58.2%。4个化合物的结构经IR、1HNMR和MS等手段进行了确证。  相似文献   

17.
18.
张红星  李祥高  王世荣  姜凤 《精细化工》2007,24(2):105-107,168
以亚磷酸三乙酯与氯化苄或对甲基氯化苄反应制备W ittig试剂,再与N,N-二(甲)苯基氨基苯甲醛反应,高收率制备了N,N-二(4-甲基苯基)-4-〔2-(4-甲基苯基)乙烯基〕苯胺(Ⅱa)、N,N-二(4-甲基苯基)-4-(2-苯基乙烯基)苯胺(Ⅱb)、N,N-二苯基-4-〔2-(4-甲基苯基)乙烯基〕苯胺(Ⅱc)、N,N-二苯基-4-(2-苯基乙烯基)苯胺(Ⅱd)4种空穴传输材料,收率分别达96.4%、92.1%、89.4%、92.6%。产物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和质谱等进行了表征。以Y-TiOPc为电荷产生材料,合成化合物为空穴传输材料,制备了有机光导体,并进行了光电性能测试,化合物Ⅱa、Ⅱb和Ⅱc光敏性均在0.04~0.05 lx.s,是性能优异的电荷传输材料。  相似文献   

19.
韩洁  翁新楚  毕开顺 《精细化工》2007,24(5):473-476
对紫草中化学成分进行了抗癌活性研究。以顺氯氨铂(DDP)为阳性对照,通过形态学、MTT实验考察了从紫草中分离得到的7个化合物对人胃癌细胞MGC-803和人肝癌细胞BEL-7402的增殖抑制作用,并以抑制率和半数抑制浓度(IC50)为指标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7个化合物在体外对两株癌细胞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去氧紫草素(Ⅰ)、β,β-二甲基丙烯酰紫草素(Ⅱ)、异丁酰紫草素(Ⅲ)、紫草素(Ⅳ)、甲基紫草素(Ⅴ)、β-谷甾醇(Ⅵ)、咖啡酸脂肪醇酯混合物(Ⅶ)和DDP对胃癌细胞MGC-803的IC50分别为:1.7、1.4、7.0、0.5、1.5、>100、>100和4.4μg/mL;对肝癌细胞BEL-7402的IC50分别为:1.5、1.3、34.0、1.3、1.4、>100、>100和7.6μg/mL。证明从紫草分离得到的萘醌类化合物(Ⅰ-Ⅴ)对人胃癌细胞MGC-803和人肝癌细胞BEL-7402的生长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呈明显的剂量-药效依赖关系,其中化合物Ⅰ、Ⅱ、Ⅳ、Ⅴ的抗肿瘤活性远强于阳性药物DDP。化合物Ⅵ、Ⅶ则没有抑制这两株癌细胞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曾向潮 《精细化工》2012,29(7):683-687
将N-(2-吡咯甲酰基)-β-丙氨酸甲酯(Ⅲ)与卤代烃经烷基化反应得到的产物水解,得到N-(1-烷基-2-吡咯甲酰基)-β-丙氨酸(Ⅱa~Ⅱc),收率84.7%~91.2%;以化合物Ⅱ为原料,在多聚磷酸-P2O5作用下,经分子内环化反应合成了标题化合物1-烷基-6,7-二氢-1H,5H-吡咯并[2,3-c]氮杂-4,8-二酮(Ⅰa~Ⅰc),收率69.1%~77.2%。3步反应总收率为61.8%~69.1%。测定了3个标题化合物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