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彭灯平 《安徽化工》2012,38(6):47-48
多晶硅还原工段占多晶硅成本18%~25%,对还原系统的能量消耗进行分析,进行余热回收,为多晶硅生产工厂和多晶硅工艺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结合某水泥厂的余热发电循环冷却水的设计实例,对水泥厂的余热发电循环冷却水系统的电化学技术方案的确定、设备选型进行较为详细的设计,以满足水泥厂对余热发电循环冷却水系统的除垢、减排、节约药剂的要求。  相似文献   

3.
过去我厂采取冷却水套降温的方法来消除沸腾层的余热,不仅废热随水流失不能回收利用,而且耗用了大量冷却水,同时水套寿命也仅能使用12—18个月。 沸腾层余热的利用极为重要,这关系到回收蒸气节约燃料和水量,有很大的经济意义。几年来我们通过在生产实践中的试验研究,终于摸索出汽化冷却的方法,其结构较为简单,将原有冷却水套参照机车锅炉火箱构造进行受压改进,并在炉顶增设二个集汽缸,分别与10个水套联接上升、下降管构成自然循环路线,见图1—2。  相似文献   

4.
氨合成反应热约13000kcal/kg·mol,一般只利用来预热进触媒层的气体,而出塔气体还带走大量的显热,要用冷却水将热量移走,这样不仅热量没有合理利用,还要消耗大量冷却水。在当前能源十分紧张的情况下,氨合成塔余热回收已明显地上升到十分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5.
刘亮 《煤化工》2014,(3):8-10
针对传统焦化蒸氨废水工艺余热未全面回收利用的问题,设计开发了蒸氨废水余热回收利用新技术。通过蒸汽、热水两用型制冷、采暖双工况吸收式热泵机组,可夏季回收蒸氨废水余热制取热水,作为制冷机驱动热源制取工艺冷却水,满足煤气净化回收系统冷却需要,冬季回收蒸氨废水余热并辅以蒸汽为热源生产取暖水,实现了蒸氨废水余热的综合利用,降低了工序能耗,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6.
吴集迎  马益民  曹文胜 《化工学报》2020,71(8):3789-3796
为高效利用沼气资源并减轻环境污染,构建了基于沼气机驱动的风冷热泵能源综合利用实验装置,重点研究了蒸发温度、冷却水量、沼气机转速等参数对系统性能的影响。实验测试结果表明:冷凝器总负荷随蒸发温度及冷却水量的增加而增大,但增幅较小;回收的沼气机余热随蒸发温度的升高而降低,但降幅较小,通过增大冷却水量可以提高沼气机余热的回收率,同时也增大了系统总供热量;冷却水量对系统性能系数(COP)的影响不具有单调性,在同一工况下,存在一个最佳冷却水量;冷却水量对系统一次能源利用率(PER)的影响幅度不同,冷却水量大时,PER的增幅反而较小。实验工况下,系统COP最高可达5.15,PER最高可达1.68。  相似文献   

7.
浅谈铁合成炉生产盐酸工艺中的节能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主要介绍了铁合成炉生产盐酸工艺过程中,水(中性冷却水、含酸废水)循环利用、合成炉余热利用两项节能技术的工艺流程及其特点,并简要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8.
合成氨分离普遍采用的冷凝分离法不仅能耗高,而且不利于氨合成压力大幅度降低。通过对吸收法分离合成氨过程的模拟,分析了驱动热温度、冷却水温度等条件的影响,并将其火用耗与冷凝分离法进行了比较。吸收分离法有利于利用低温余热,并且可在较大的冷却水温度范围内稳定操作;吸收法分离合成氨的火用耗低,不足冷凝法的三分之二;可利用低温余热代替冷凝法所需的昂贵的电能;虽然其冷却水耗量明显高于冷凝分离法,但其影响较小。在较低的合成压力下,吸收法的分离效果显著优于冷凝法,该过程应用于低压合成氨系统非常有利。  相似文献   

9.
针对炉气冷凝塔的热量损失 ,提出在冬季利用部分自来水取代海水做冷却水以补充取暖供热需水 ,使余热得以充分利用 ,达到节汽降耗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柴里煤矿综合利用自备电厂通过分析影响机组热效率的因素,制定了合理的余热回收和改造方案,开展了冷渣机换热回收余热、水冷空压机加热除盐冷却水回收余热、除氧器排汽回收利用、尾部烟气余温换热收集应用和冷凝式机组小机组简易改造等工作,大幅提高了机组热效率和电厂的经济效益、环保效益。  相似文献   

11.
运用水夹点技术,对循环冷却水系统进行优化.传统的循环冷却水系统采用平行换热网络设计.换热效率低,用水量大.采用连续换热网络,对传统循环冷却水系统进行优化设计后的用水网络.可取得较高的冷却塔进口水温和较小的用水量,从而达到节约用水、提高换热效率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白雾防止型密闭式喷淋冷却塔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防止冷却塔产生白雾,设计并制造了一种密闭式喷淋冷却塔。在该冷却塔中,冷却水分成两路分别在湿式换热器和干式换热器中冷却降温。湿式换热器采用铜翅片管,冷却水通过铜管向喷淋水释放热量,而喷淋水则和来流空气在翅片管表面进行传热传质。低温高湿的空气流过干式换热器后被铜铝复合翅片管内的冷却水加热,因此空气出口温度升高,使得出口空气和外部空气混合后的状态点不与饱和空气线相交,从而避免了白雾的产生。  相似文献   

13.
为了保证喷淋水和空气的传质面积,在传统的密闭型湿式冷却塔中需要增加冷却水和喷淋水的换热面积,使其满足传质面积的要求,从而导致了密闭型湿式冷却塔的造价比较高.本研究提出了一种新型结构的密闭型湿式冷却塔,冷却水与喷淋水通过铜管换热,且在冷却塔中布置塑料管增加空气和喷淋水的传质面积,喷淋水和空气在铜管和塑料管表面进行热质交换...  相似文献   

14.
冷却水参数对钠钾合金热管传热性能有重要影响,通过改变不同冷却水流量和冷却水温度,研究了冷却水参数对钠钾合金热管传热性能的影响规律。实验结果表明,钠钾合金热管运行于较低冷却水流量(4~18 ml·s-1)的冷却条件时,流量对热管冷凝段外壁面的温度影响很大,而当热管运行于较高冷却水流量的冷却条件时,冷却水流量对热管外壁面温度影响较小。整体而言,增大冷却水流量可以有效地提高钠钾合金热管的传热量及其传热性能。当热管运行于较大冷却水流量的冷却条件时,冷却水温度的变化对热管传热性能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5.
朱茂川  周国兵 《化工进展》2018,37(12):4646-4653
对毛细管网为末端的小型溴化锂吸收式制冷系统进行实验研究,分析了不同热源水温度、热源水流量、冷却水流量和冷媒水流量分别对溴冷机性能、冷媒水供水温度以及房间温度的影响。实验得出该系统相对较优外部工况为:热源水温度90~92℃,热源水流量1.5m3/h,冷却水流量4m3/h,冷媒水流量2.5m3/h。实验结果表明,提高热源水温度和冷却水流量可以明显增大机组供冷量,但也存在冷媒水供水温度降低,可能造成结露的问题;热源水流量对机组制冷量和冷媒水供水温度影响较小,不适于作为动态调节的依据;改变冷媒水流量是调节系统供冷能力和避免结露的有效手段,冷媒水流量从1.0m3/h升高到2.5m3/h,制冷量升高92.1%,冷媒水供水温度也从16.7℃上升到17.7℃。实验为今后以毛细管网为末端的小型太阳能溴化锂吸收式制冷系统应用调节提供依据和指导。  相似文献   

16.
根据传热学原理,建立了以轴向和径向变量为参数的二维喷水冷却模型,并研究了沿轴向采取不同换热系数的控制冷却技术。分析表明,环式喷水冷却装置具有较高的冷却效率和良好的冷却效果。  相似文献   

17.
王岗  赵耀华  全贞花  王宏燕 《化工进展》2019,38(5):2123-2131
搭建了平板热管测试实验台,对不同充液率下热管性能进行了实验研究,并以最佳充液率的热管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加热功率、冷却水温及冷却水流速对热管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充液率为20%和30%时热管在各加热功率下展现了良好的性能,最小热阻为0.18℃/W和0.19℃/W,热导率为8158W/(m·℃)和8540W/(m·℃)。由于沸腾换热滞后性,相较于功率增加,功率减少时热管性能更优,同等加热功率条件下蒸发段温度更低。功率增加和功率减少对热管蒸发段热阻影响较大,而冷凝段热阻几乎不受影响。当冷却水温为17℃和22℃时,热管蒸发段温度比冷却水温为7℃和12℃时蒸发段温度低2℃左右。相较于冷却水温22℃时,冷却水温为17℃时热管蒸发段温度能更快达到稳定值。冷却水流速影响蒸发段温度及达到稳定运行的时间,实验表明热管工作的最佳冷却水流速为5.81g/s。  相似文献   

18.
王立军 《广东化工》2014,(4):78-79,71
制盐工业的冷却水含有大量的低温热量,可以通过水源热泵将这部分因温度太低而不可能被别的设备加以利用的低品位热量提升到温度能够达到被别的设备加以利用的高品位热量,同时降低了冷却水的温度,从而提高了盐产量,节省了蒸汽耗量,文章结合某真空制盐厂制盐工艺,对冷却水水源热泵的应用进行了技术和经济分析。  相似文献   

19.
真空闪蒸冷却换热机制及流量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陈华  程文龙  章玮玮 《化工学报》2014,65(10):3783-3788
通过对真空闪蒸冷却机理的分析,基于膜-渗透理论建立了以水为工质的真空闪蒸冷却换热模型,并利用实验研究和模型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对闪蒸冷却的换热特性进行了研究。模型分析结果和实验结果误差小于10%,证明了所建模型的准确性。研究结果表明:液膜闪蒸换热在高热通量闪蒸冷却中占主导地位;随着工质流量的增加,闪蒸冷却换热性能提高;工质流量越小,液膜闪蒸换热所占份额越大,即工质闪蒸所带来的潜热利用率增加。研究结果为真空闪蒸冷却在航天热控方面的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0.
潘权稳  王如竹 《化工学报》2016,67(Z2):262-268
吸附式制冷常采用回热回质循环来提升系统性能。研究了一种采用串联回热和类回质方式的回热回质循环吸附式制冷系统,并对其进行仿真。系统的主要部件(含作为储液器的蒸发器)采用3层换热法建立数学模型。仿真结果表明,随着制冷时间的延长,系统性能系数(COP)单调增大,单位质量制冷量(SCP)单调减小。随着回热时间的延长,COP和SCP是先增大后减小,最佳的回热时间为10 s。随着回质时间的延长,COP和SCP波动性下降,回质过程未提高系统性能。COP和SCP随着热水、冷冻水温度的升高以及冷却水温度的下降而增大。热水温度对SCP以及冷冻水、冷却水温度对COP和SCP的影响,呈现线性变化,而热水温度对COP的影响呈现二次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