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在老龄化改变中国人口结构的同时,信仰宗教的老人数量也在不断增加。如今,宗教建筑的职能开始变得多样化,她已不再仅仅作为人们信仰的庇护场所,也是周边居民作为生活交往、家庭聚会等活动的场所。因此,在我国大力发展适老建筑的背景下,如何营造宗教建筑的适老空间将成为一个不可忽略的问题。文章先以青岛基督教堂为研究对象,探究老年人在教堂的行为模式,并对其周边环境、道路、景观和服务设施等方面进行分析。然后在即墨天主教堂设计上找寻适老空间,从而指导未来宗教建筑中的适老空间构建。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场所精神理论为指导,分析其在佛寺建筑中的应用,以终南山律宗祖庭净业寺为例,分别从佛寺的建筑布局、空间形态、自然环境等三方面进行探讨,阐述宗教建筑所蕴含的场所精神。  相似文献   

3.
从建筑的选址、平面布局、尺度、空间特性几个方面对中西宗教建筑典型案例的空间进行比较分析,使两者的特点在互衬之下更加鲜明,并发掘了空间模式差异面层低下的人们行为特征和宗教文化内涵的差异,体现出不同宗教场所的场所精神和空间涵义,意在表现出建筑空间在承载历史文化特征上的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4.
作为宗教、生活、游览等多功能、多层次的重要场所,佛教建筑的外部空间与其内部空间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是佛教建筑场所精神的重要体现。参照佛教历史的发展脉络,结合厦门独特的文化、地貌等地域性特征,该文将厦门佛教建筑的外部空间梳理为"佛寺型"、"佛院型"、"佛堂型"和"岩洞型"四种基本类型,并在结合实地调研成果总平面图的基础上逐一分析其主要特征,虽不能概括全貌,却能从宏观的角度把握厦门佛教建筑的外部空间。  相似文献   

5.
周荃  王丹 《建筑与文化》2013,(12):71-72
本文通过对自好坦三清观及其周边环境的介绍,揭示出历史、文化、地域性和民俗等因素对辽南村镇聚落中的宗教建筑的形成与演变所产生的影响。并通过分析城子坦三清观的环境与选址、布局与空间、构造和装修以及民俗活动,探讨其场所营建艺术。  相似文献   

6.
随着时间洗礼和空间的转换,宗教文化不断传播与演化。通过对国内外多种宗教建筑文化的走访、比较,更好了解本土的宗教建筑文化,寻找其文化的根源,让本土宗教建筑文化在多元化的宗教环境下与时俱进,延续和发扬本土宗教建筑文化的特色。  相似文献   

7.
外部空间场所感的创造:厦门市白鹭洲白鹭女神广场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论述了厦门市白鹭洲白鹭女神广场在场所理论的指导下,力图设计出人们能感知的空间环境,创造有意义的外部空间场所,唤起人们的场所意识,增加对场所的体验。  相似文献   

8.
李婷 《四川建筑》2009,39(2):4-5,8
当人们置于一个空间之中,总是习惯从空间的边界——墙壁、地面、外墙面、围合建筑,开始观察、描述和体验。边界创造了空间,空间联系了边界。二者因为互相对比而成为更具意义的一体。外部空间是广场的精华所在,其实质是以人为主体的,促进社会生活事件发生的社会活动场所。对三峡广场的调研从场所和外部空间、界面的角度入手,一方面挖掘现有设计中的精华,一方面推衍出有价值的内容对设计加以指导。  相似文献   

9.
文艺复兴时期的宗教建筑达到一个新的高峰,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建筑尤具特色。宗教建筑是宗教文化的具体体现,在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宗教建筑的发展过程中,二者产生独立又交融的风格演变。在文艺复兴时期,皇权的对立和战争的频繁,促进了宗教文化的碰撞融合,同时赋予了宗教建筑政治上的竞争意义,这加剧了建筑师之间的竞争。建筑师之间的竞争直接导致了文艺复兴时期基督教与伊斯兰教宗教建筑形制在空间结构、建筑装饰上的差异,也导致了宗教建筑领域"假晶现象"的衍生。  相似文献   

10.
宗教建筑遗产属于历史时期宗教活动的载体,其地理分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宗教发展的历史脉络和城市空间的发展与建设过程,宗教建筑形制上的更替往往反映出社会的变迁。通过对西安市市区内的宗教建筑现状进行调研,了解现有的城市"信仰空间"发展状况,探求西安市宗教建筑在"城市双修"语境下的应用范式。  相似文献   

11.
空间是建筑的主角,是各种社会活动发生的容器,营造品质优良的空间是建筑创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本文以厦门园博苑游客中心项目为例,从建筑内部空间的组织、建筑外部空间的塑造,以及结合功能流线充分设计内外空间序列等,分析了该项目在空间营造上的主要方法和多重空间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日本建筑入口空间场所性的表达源于“禅宗”哲学的文化传统。注重内外交流的建筑空间语汇在当代日本建筑创作中得到了继承和拓展。入口空间可识别性场所的营造使建筑具有“可进入性”和丰富的情感化特征,有利于城市步行空间的复兴和城市公共性的塑造。  相似文献   

13.
基于系统论的分析方法 ,将建筑与树视为相关的有机构成系统 ,提出“树屋共构空间”的概念 .并以建筑外部空间设计及环境心理学理论为基础 ,对树屋共构空间模式进行研究 ,为树屋共构空间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张蔚 《南方建筑》2006,(9):12-15
本文将建筑中的“阶台状空间“作为一个独立的空间模式提炼出来,对它们的形式、功能及在建筑中的运用进行了仔细分析,目的在于强调它们对建筑与城市开放空间的衔接过渡作用,对建筑微气候的调节作用,以及对建筑外界面的重组作用.在现代建筑日趋多元化与集合化的时代,以它们在实际工程中的巧妙运用为基础进行综合比较与分析将有一定的实际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朱娅 《国外建材科技》2007,28(3):130-132
材质是建筑营造过程中的物质基础,反映一个时代生产力发展水平。它与建筑结构和自然秩序相融合,共同组构成具有精神力量的、人文价值的建筑空间。相同的材料在不同艺术家手里,将展示完全不一样的造型。材料的表现力只有在更广博的文化背景中才能够被理解,最终使建筑上升到艺术层面。  相似文献   

16.
李庆红 《工业建筑》2004,34(1):90-91
在新校园的设计中采用庭院式空间组合方式使建筑与外部空间设计同时推进 ,创造出层次丰富、优雅宁静的校园环境 ,获得与众不同的布局 ,取得了独特的艺术效果。建筑风格明快、端庄、素雅 ,统一中求变化。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部分实例分析了在城市中心区,历史文化地区、自然景区的博物馆以及遗址博物馆建筑,并探索博物馆利用地下空间达到与周边环境协调的不同表现手法,随着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不断深化,基于现代空间手法的灵活运用以及科学技术的有力支持,博物馆建筑利用地下空间创造良好的外部和内部空间环境,并完善与拓展自身功能成为其发展的一种趋势,文章是对博物馆建筑设计的这种新思路的初探。  相似文献   

18.
王洁  朱鹄飞 《华中建筑》2006,24(2):31-33
该文以仙台媒体中心为例,着重分析该作品如何以非构筑的语言来营造多样的场所,指出21世纪的建筑创作已从空间的构筑发展到场所的形成这一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9.
杨晓龙 《华中建筑》2005,23(6):34-37
相互贯通渗透的室内外空间、将时间和空间的相互关系引入建筑的现代主义建筑时空观是现代主义建筑的特点之一。该文分析这一新时空观产生的科学、技术、文化背景,介绍其他艺术领域,以及建筑师们对现代主义建筑时空观的探索。  相似文献   

20.
高萌 《城市建筑》2014,(14):40-41
本文通过对建筑外部空间中相近概念的比较,明确了建筑室外空间环境设计的内涵与外延。在综合归纳其属性和功能分类的基础上,从“生态化”原则出发,提出了建筑室外空间环境设计的营造内容,并提出了实现生态化的技术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