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魏晋南北朝时期,饮茶风习在南部中国的广大地区得到较为广泛地传播,无论是在皇宫贵族、达官贵人、文人学士、道士僧侣,还是在一般的贫民百姓中,都有一些饮茶与嗜茶者。茶饮已成为官宦和一般士人待客、玄学清谈士人的助兴之物和豪门望族崇尚简朴的一种标志,因而茶叶也就成为君臣与文人学士间的馈赠礼品。茶水的制作方式已有“捣末置瓷器中,以汤浇覆之”和放上葱、姜、桂等原料在锅中煎煮的两种方式;茶道文化已初露端倪。与此同时,茶树的种植栽培也随之推进到整个扬子江流域,甚至更为向南的一些地区,茶业作为一种经济成分已纳入南部中国整个社会经济之中。而南部饮茶风习之所以迟迟未能吹拂北部广大地区,是与当时北方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人们的生存环境、生活习惯、思想意识上的所谓“正统”观念作祟以及人们对于一种事物的认识紧密相连。  相似文献   

2.
春秋以前,最初茶叶作为药用而受到关注。古代人类直接含嚼茶树鲜叶汲取茶汁而感到芬芳、清口并富有收敛性快感,久而久之,茶的含嚼成为人们的一种嗜好。该阶段,可说是茶之为饮的前奏。  相似文献   

3.
《中国食品工业》2006,(5):46-46,48
<正>中国茶文化渊源流长,早在三千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已经开始栽培和利用茶树。茶的盛行,最有功绩的当属陆羽,这位茶圣及其著作《茶经》将茶的地位提高到了修身养性的高度,而其中茶具文化又是茶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4.
1、酒后不宜饮茶:有人认为茶能润燥解酒消积化食,酒精能随着汗及小便流出体外,达到解酒目的,但忽略了酒后饮茶的弊病,于是便会出现肾寒、阳痿、小便频浊,睾丸坠痛等现象。著名医学家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对此有过论述:“酒性纯阳,其味辛甘,升阳发散,其气燥热,胜湿祛寒,酒后饮茶伤肾脏,腰脚坠重,膀胱冷痛兼患疾饮水肿、消渴挛痛之疾。”酒味辛,先入肺,肺主皮毛,肺与大肠相表里。饮酒应其升阳发散之性,使阳气上升,肺气增强,促进血液循环;茶味苦,属阴,主降。若酒后饮茶必将酒性驱于肾,肾主水,水生湿,湿  相似文献   

5.
苁盒 《美食》2007,(6):60
泰国人喝冰茶:泰国人饮茶的习惯很奇特,他们常常在一杯热茶中加入一些小冰块。这样茶很快就冰凉了。在气候炎热的泰国,饮用此茶使人倍感凉快、舒适。  相似文献   

6.
《餐饮世界》2009,(12):72-75
英国 饮茶力求简单、快捷,他们不愿为冲茶叶、倾倒茶渣而花费更多的时间,也不愿意让茶杯中出现一片茶叶的痕迹,因此,他们喜欢喝速溶茶。这种茶是将茶叶加工成粉末,然后加入柠檬汁、白菜等佐料制成。饮用方法和喝速溶咖啡一样,只需加入开水即可。  相似文献   

7.
饮茶可改善糖代谢,降低糖尿病患病风险,可能的作用机制为茶的有效成分通过抗氧化、抗炎、抑制脂肪分解、上调葡萄糖转运蛋白IV及胰岛素抵抗相关基因表达等途径改善胰岛素抵抗,抑制糖代谢关键酶、消化酶活性且保护胰岛β细胞,从而降低血糖水平。本文综述饮茶与糖尿病的相关性及可能的机制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8.
肖红梅  王少康  孙桂菊 《食品科学》2016,37(23):280-284
茶是除水以外消耗最多的一种饮料,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茶多酚是茶叶中主要的活性成分之一,研究表明,茶多酚具有抗氧化、抗肿瘤等作用,可作为癌症的保护因素。而喜食烫食可能会损伤食管黏膜,使食道上皮细胞脱落、更新加快,从而增加食管癌的发病风险。关于饮茶与食管癌关系的研究至今还没有得到一致的结论。本文主要从茶的消耗量、茶的种类、饮茶温度3 方面对近年来茶和食管癌关系的研究进行综述,并对未来的研究重点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9.
饮茶的误区     
吃茶比喝茶更有营养。错误。一是绿色食品茶和有机茶产量很少,而多数茶树还是使用化学农药和化肥,所以吃茶不安全;二是茶叶在制造过程中有可能受到由于有机物的不完全燃烧而产生的3,4-苯并芘的污染。虽然3,4-苯并芘是致癌物,但它属脂溶性物质,一般冲泡方法不可能将它从茶叶中浸  相似文献   

10.
陈宗伦 《美食》2012,(9):54-54
茶已成为全世界最大众化、最受欢迎、最有益身心健康的绿色饮料。然而,关于饮茶也存在很多误解。《印度时报》近日载文,帮助读者消除饮茶的9个误解。误解一白茶和红茶来自不同植物。白茶和红茶都来自茶树,但加工方式不同。红茶多了发酵过程,而白茶的嫩叶被采摘后,只经过杀青,不揉捻,之后晒干或文火干燥。  相似文献   

11.
老猫 《食品指南》2014,(4):108-109
《春渚纪闻》里说,苏东坡有一次和黄庭坚、张耒等人一起搓饭,有道菜叫“骨琏儿血羹”,大荤。吃完了,有人口渴,想要碗薄茶喝。可苏东坡手里的茶就没次的。最后找了龙团出来,碾了,煮了,“遍啜坐人”。大家喝茶解了荤腥,就议论:“要是茶能说话,肯定为自己叫屈。”意思是这么好的茶,配这么荤的食物可惜了。苏东坡拍掌道:“别说,这个题目还真有意思。”就按照朋友建议,写了篇《血羹龙团称屈赋》,  相似文献   

12.
“古有茶博士.今有茶院士”,这是世人对陈宗懋院士的赞誉。他是国内第一个也是迄今为止惟一一个以茶学研究入选中国工程院院士的茶界泰斗。2008年12月4日晚.《食品指南》记者在北京21世纪饭店第一次见到陈院士.一个75岁的长者.竟然行动如风.思维清晰敏捷。2个多小时的娓娓长谈,且是在杭州至北京的长途旅行数小时之后,竟丝毫不见倦意。  相似文献   

13.
评价了我国市场最常见速饮(ready-to-drink,RTD)茶饮料的理化性质,分析了其多酚组成和抗氧化能力,并评估了膳食多酚的每日摄入量。结果表明,由于可溶性固形物、pH和颜色参数偏低,所有样品均呈弱酸性和黄色。同时,虽然不同的茶饮料包含不同浓度的总糖,但含有大量维生素C和总多酚,因此具有良好的抗氧化特性。HPLC结果显示,这些茶饮料中主要包含5种儿茶素,分别为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儿茶素、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表儿茶素、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基于2010~2012年中国居民营养和健康监测数据,RTD茶对中国成年人(>18岁)的多酚摄入量日均贡献估计为33.07 mg/人。  相似文献   

14.
“坐酌冷冷水,看煎瑟瑟尘。无由持一皿,寄于爱茶人。”这是唐代大诗人自居易《山泉煎茶有怀》,咏茶写的一首诗。刚刚见面,白庆琳就把这首诗说给我听。因为之前我只是听说她十分爱茶,没想到她对关于茶的诗句也如此了解,让我刮目相看。  相似文献   

15.
自1918年瑞典科学家J·J·Berzelius首次发现硒的存在以来,全世界不少科学家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揭开了硒的神秘面纱,摸清了硒是构成高等生命代谢不可缺少的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的重要作用,对癌症、肝病、克山病、糖尿病、大骨节病、高血压、白内障、老年性痴呆、心脑血管疾病和免疫功能下降引起的各种疾病等均有一定的防治作用。由于硒在生命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硒已于1973年被联合国卫生组织宣布为生命必需的微量元素,被营养学家和生命科学家誉为“生命之火”、“人体卫士”和“抗癌之王”。硒与人体健康硒是一种性质介于金属与…  相似文献   

16.
喝茶的敌人     
蓝药师 《美食》2012,(5):67-67
说来惭愧,我喝茶的缘起大半为了附庸风雅。最早喝茶是高中时,喝的是家乡很土的绿茶,有时还被烟熏过,极便宜。那时总觉得喝茶能拉近些我和高人的距离,仿佛魏晋名流、唐宋雅士会伴着氤氲的茶气也为我造点虚幻的光环。大学时有一次去班主任家,我利用自己的小聪明,在一群老师同学  相似文献   

17.
利用SD大鼠饲养实验和体外消化/Caco-2细胞系培养模型,分别研究饮茶与否以及间隔时间对不同形态铁生物有效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几种形态铁均不同程度改善了大鼠体内红细胞总数(RBC)、血红蛋白量(Hb)、总铁结合力(TIBC)、血清铁、肝脏和肾脏铁状况,以EDTA-FeNa效果最好。饮茶降低了补铁各组大鼠血液RBC(P0.05)、Hb水平和肝脏、肾脏中铁含量。体外消化/Caco-2细胞研究表明,硫酸亚铁、EDTA-FeNa和柠檬酸亚铁组Caco-2细胞铁蛋白合成量分别较对照组(不添加铁)增加了78.57%(P0.05),202.79%(P0.05)和146.08%(P0.05);而用茶水孵育后,细胞铁蛋白量较相应铁组减少了39.52%(P0.05),29.73%(P0.05)和48.82%(P0.05)。补铁同时饮茶会严重影响铁的生物有效性,尤其是补铁后30 min内的铁生物有效性降低明显,而补铁45 min后再饮茶,对铁生物有效性影响不大。总之,不同形态铁的生物有效性也不同;饮茶可降低几种形态铁的有效性,尤其是补铁与饮茶同时进行时;建议补铁和饮茶应间隔一定时间。  相似文献   

18.
白雪 《烹调知识》2008,(10):9-9
古代中国人分餐进食,一般都是席地而坐,面前摆着一张低矮的小食案,案上放着轻巧的食具,重而大的器具直接放在席子外的地上。后来说的“筵席”,正是这古老分餐制的一个写照。《后汉书·逸民传》记隐士梁鸿受业于太学,还乡娶妻孟光,夫妻二人后来转徙吴郡(今苏州),为人帮工。  相似文献   

19.
马健鹰 《中国食品》2009,(15):44-45
在我国的烹饪文化史中,先民们用“烤”的方法开熟食工艺之先河。当人类历史还处于火巳发明而烹饪器具尚未出现这一阶段.“烤”是先民们最重要的熟食手段。  相似文献   

20.
赵怡 《食品工业》2021,(2):I0066-I0066
在文化创意产业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将文创与IP形象相结合,有助于增强产品的颜值与文化气质,带来无法想象的效益。对于处于品牌式微时期的茶具而言,面对国潮热不断发酵的社会背景,应当积极推进茶具与文创产业的跨界合作并塑造具有自身特色的IP形象,进而提升茶具文化与经济价值,促使茶器具蓬勃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