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准确预测路堤填筑过程中碎石桩处理软基沉降变形量,是高速公路建设中至关重要的环节,直接影响到道路工后运行的安全与稳定。采用基于典型的桩土单元体模型的假设,建立考虑碎石桩加固后的复合地基体积压缩系数和弹性模量之间的关系,同时引入时间和固结度两个主要沉降影响因素,建立了相应的沉降计算公式。以海口绕城公路美兰机场至演丰段公路主线2处代表性断面的沉降观测数据为基础,进行填筑期及工后沉降的预测分析,分别采用本文预测模型、双曲线模型、S曲线(Ⅰ型、Ⅱ型)进行计算和预测。研究表明,本算法计算值比实测沉降仅差5%~10%。填筑过程中,计算沉降历时曲线与实测曲线拟合较好,更接近实测值。  相似文献   

2.
以湖南益阳市水网湖区综合管廊工程为例,结合益阳典型软土地质条件对基底沉降进行分析。基于现场资料,采用有限差分软件FLAC3D进行综合管廊及场地土体的数值模拟,将数值模拟所得的路基基底沉降值与现场实测值加以比较。在这一基础上,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分析在路堤荷载及车辆荷载作用下,综合管廊埋深、沟底碎石垫层及沟背回填土密实度这3个因素对路堤基底沉降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数值模拟与现场实测所得的埋深2m工况下路基基底沉降曲线吻合较好,证明该数值模型具有一定的合理性;路基基底沉降呈"W"形,且随着路堤填筑高度的增加,路基沉降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   

3.
以杭绍台高速铁路项目硅藻土路基为研究对象,开展不同桩型试验方案,确定了最佳加固施工方案,并对施工期间的承载变形特性进行了监测。结果表明:综合考虑桩体强度、承载力、施工周期和施工成本,认为钻孔灌注桩+筏板加固方案为最佳的硅藻土地基加固方案;筏板的沉降变形主要集中于路基填筑前期,硅藻土地基的沉降变形主要集中在桩间加固区,下卧层的沉降变形占比较小;桩身轴力沿桩深度方向逐渐减小,桩土应力比随着填筑高度的增大,呈先减小后增大再逐渐稳定的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4.
简述附加质量法确定碎石桩复合地基承载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玉屏至三穗高速公路第八合同段的碎石桩加固软土路基的工程实例,介绍了附加质量法测试碎石桩复合地基承载力的测试原理、测试前期准备工作以及测试结果分析等,并与现在静载荷试验结果进行比较,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为了提高水泥搅拌桩在铁路软土路基施工中的强度,对铁路软土路基水泥搅拌桩加固施工技术进行研究。通过计算水泥土的抗压强度、抗剪强度和水泥土的变形模量,确定水泥土材料的力学特性。通过室内实验得到水灰比和水泥掺入比对水泥土抗压强度的影响,选定了施工技术参数,结合水泥搅拌桩加固施工流程,实现铁路软土路基水泥搅拌桩加固施工。成桩检测结果表明:将该技术应用在铁路软土路基水泥搅拌桩加固施工中,将水泥掺入比和设置为20%,30r/min能够满足水泥搅拌桩体在铁路软土路基中强度要求。  相似文献   

6.
为了对软土地基加固厚度影响隧道的上浮量进行研究,以新加坡某个隧道工程为例,软土本构模型采取小应变硬化模型,采取PLAXIS 3D建立盾构隧道有限元模型,计算并对比不同加固厚度下的隧道周围土体受扰动范围,河底土体位移以及隧道上浮量。通过结果看出,数据模拟土体位移在没有对软土进行加固时,其和理论推导结果的符合度较高,而对软土地层进行加固处理之后,能够让隧道与加固土体整体抗浮,对于局部隧道的变形能够有效地进行抑制。在加固厚度为0.10D时,相比没有加固隧道与河底上浮量分别减少了35.3%与31.7%,而且随着对加固厚度进行增加,受扰区和上浮量会减小。隧道环向在0.20D以上的加固厚度时,管片上浮量≤30mm,河底土体上浮量≤20mm,根据管片接头错台和隧道上浮量之间的关系,接头的偏差≤5mm,能够满足要求。  相似文献   

7.
以某铁路桥过渡段施工为例,通过在路堤与过渡段搭接平台上加筋、掺石粉、人工夯填等措施,将台阶式跳跃沉降变为连续的斜坡式沉降,以达到降低列车与线路的振动,减缓线路结构的变形,使其刚度与变形实现均匀过度的目的.针对风沙路基的缺水和粘性土的情况,采用土工网垫和土工格栅组合的方式进行护坡,土工网垫与路基中的土工格栅进行连接,提高...  相似文献   

8.
<正>当采用天然地基但其承载力或变形不满足设计要求时,须进行地基处理或采用桩基础。如何提高桩的承载力是普遍关注的问题,增大桩径可以提高桩的承载力,但由于受桩间距的制约,其提高程度往往是有限的。国内外研究者想通过增加桩端受力面积或者改善桩端土体的受力特性,来提高桩的承载力,相应发明了各种类型的沉管夯击式扩底灌注桩(见本专题讲座(一),基桩施工类型图)。  相似文献   

9.
为了有效控制施工填筑期路基的稳定性,以海口绕城公路美兰机场至演丰段公路RCTJ1标K11+700段面为研究对象,结合路堤填筑过程中的实测变形监测数据,反演确定较为符合实际岩土体的物理力学参数。基于此,采用FLAC2D有限差分法分析路堤填筑过程中公路边坡稳定安全系数,进一步与简化Bishop法结果进行比对得出,软土地基沉降变形随着路堤填筑高度的增加而增大,安全系数则反之在逐渐减小。采用FLAC-2D分析软土公路路堤填筑过程中的稳定性时,安全系数折减0.95~0.96后可参照按现行公路规范对路堤填筑边坡稳定性进行评价,容许安全系数可定为1.31。  相似文献   

10.
在高层建筑建设过程中,对于CFG桩复合地基进行加固时,往往由于加固效力不强使得建筑物出现复沉、复倾,为了保障高层建筑的稳定性,以洛阳市瀍河区中窑村棚户区改造项目(三期)安置房建设工程为例,借助有限元分析软件ABAQUS,通过采用大直径桩进行托换加固,对CFG桩复合地基的加固前后应力应变变化和止沉纠偏情况进行研究。研究发现:大直径桩对于止沉前后过程中的CFG桩应力会起到约束作用,约束程度与其和大直径桩的距离有关。在纠倾回倾过程中,靠近地基应力和CFG桩受力情况,均在靠近大直径桩的一侧呈现明显减小趋势,进一步表明大直径桩加固下的CFG桩复合地基具有显著的抗变形能力。  相似文献   

11.
以安徽省亳州市某片区路网工程项目为研究对象,利用现场取样、室内试验、原位测试的方法,研究双向粉喷搅拌桩桩体的强度增长规律以及地基承载变化情况,并分析双向粉喷搅拌桩软基处理后的沉降变化。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时间的增加,双向粉喷搅拌桩单轴抗压强度均表现对数增加的曲线变化,拟合确定系数均大于0.93,表明参数之间具有良好的回归相关性。成桩时间越长,对于处理后软土地基的地基承载力提高越有利。双向粉喷搅拌桩复合地基的工后沉降曲线先迅速增加,后趋于收敛稳定,在相同的监测时间内,成桩时间为90d的双向粉喷搅拌桩复合地基的沉降量,比成桩时间为28d的双向粉喷搅拌桩复合地基的沉降量小。由此表明,增加沉降时间有利于改善处理后软土地基的工后沉降,但也增加了软土地基处理的时间成本。  相似文献   

12.
水泥搅拌桩多用于软土层的地基加固处理工程中,其基本原理是基于水泥加固土的物理化学反应过程,可通过专用机械设备将水泥喷入待处理的软土地基内,并在喷注过程中上下搅拌均匀,使水泥与土发生水解和水化反应,使软土硬结而提高地基强度,达到提高地基承载力的目的。但如何有效地控制水泥搅拌桩的成桩质量,确保软基处理的效果成为实际施工中需要探索和研究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13.
随着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完善,公路工程施工技术也在不断提升.软土地基的碎石注浆桩施工方法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公路工程施工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简要介绍公路工程碎石注浆桩施工方法,对其具体的施工步骤作系统阐述.  相似文献   

14.
运营期的铁路沉降分析是铁路建设中控制成本的重点考虑因素,针对拉伊铁路软土地区桥台路基运营期沉降分析,通过动荷载加载400次、800次、1200次进行变形计算,研究运营期拉伊铁路的软土区桥台路基变形。结果表明:当持力层较深时,软土地区铁路桥梁可根据计算采用摩擦桩,运营期的沉降在列车运行400次内,其变形较大,在400~800次存在一定的变形,1200次后桥台路基沉降基本上趋于稳定,且其工后沉降满足铁路变形控制要求。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扁铲侧胀试验在软土加固中的应用效果,分析DMT在软弱地基中产生的应力场和变形场,以及对地基承载力和沉降的影响。通过现场试验,验证DMT加固处理的实际效果,并与其他加固方法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黏质粉土和粉砂土层对水平应力较为敏感,强夯后黏质粉土和粉砂地基土的MDMT/PS和MDMT/ES1-2增幅达到1.6~1.7倍和1.4~2.3倍,表明这些土层更适合用扁铲侧胀试验来检测加固效果。扁铲试验的KD(侧胀水平应力指数)有所降低,可能是由于加固后土体的结构发生了改变,导致扁铲试验的敏感性降低。因此扁铲试验不能单独用来评价软基加固效果,还需要结合其他试验方法进行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16.
针对盾构隧道施工对上跨桩板结构的扰动问题,利用数值分析方法建立三维盾构动态开挖模型,结合开挖扰动特性研究桩板结构位于不同扰动分区时,盾构开挖过程对桩身变形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关施工建议。结果表明:水平方向上开挖面距桩身越近扰动程度越显著,刀盘驶过目标桩一倍洞径时,桩身变形最大,而后随土体出现变形反弹,在驶过目标桩三倍洞径后变形稳定。盾构开挖空间从桩身中部变为下部时,引起桩身变形最大位置从隧道轴线变为桩端,且开挖空间越靠下,桩身变形越大;当开挖空间超出桩端位置,扰动引起的桩身变形方向将出现反向变化。从桩身扰动变形角度出发,盾构隧道下穿桩板结构施工时,在考虑施工便利的基础上,可将开挖空间设置在结构框架内部中间位置。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软土地基中刚性承台和柔性承台的桩基沉降特性,考虑到软土地基的蠕变效应,基于Burgers模型提出了桩基长期沉降计算程序框架,并结合实际工程案例,对软土地基下的刚性和柔性承台桩基进行了沉降计算。结合实际工程监测数据,验证了程序计算方法的正确合理性,并利用有限元软件建立了柔性承台群桩基础模型,对比了理论和有限元计算结果。结果表明:刚性承台和柔性承台的桩基沉降在前期增长较快,沉降值受荷载变化影响敏感,荷载增加的同时,沉降伴随增加,荷载稳定后,沉降也基本处于稳定。相比之下,刚性承台桩基沉降数值稳定后,随时间变化不大。柔性承台桩基沉降值最大的为群桩中部桩,由中部到边缘沉降值逐渐减小。与有限元计算相比,通过该框架进行编程计算桩基沉降的效率更高。  相似文献   

18.
高层建筑需要有强大的承载力,并满足严格的沉降要求。CFG桩可以依靠在地基中设置桩顶和筏板之间的垫层,来控制沉降。阐述CFG桩复合地基的应用优势,探讨了CFG桩复合地基施工工艺和技术原理,并对高层住宅CFG桩复合地基应用实例进行了设计分析,为后续相关研究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9.
为研究既有建筑物不均匀沉降的最优注浆加固范围,以成都市某商城的地基加固工程为例,通过ABAQUS建立数值模型进行计算,分析不同加固深度和加固长度条件下注浆加固的效果,所得结论如下:地基沉降值随地基深度的增大而逐渐减小,软弱层对应位置的地基沉降程度大于相同深度其他位置,产生地基不均匀沉降现象。地基沉降值随加固深度的增大而减小,加固深度大于软弱层深度时,地基不均匀沉降基本消失,最优加固深度为6.6m。当加固长度达到20m时,由于软弱层的存在导致的地基不均匀沉降基本被消除,选取最优加固长度为20m。  相似文献   

20.
道路桥梁工程施工中,过渡段地基处理一直是施工处理难点。若过渡段地基处理不当,道路运营中会出现较为显著的桥头跳车问题,不仅影响行车舒适性和安全性,存在较为显著的安全事故隐患,还会对道路使用寿命造成影响。以某工程项目为例,在明确过渡段软土地基病害类型及处理要求基础上,分析两种不同加固方案沉降情况,说明CFG桩加固处理技术应用要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