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
英国建筑师格雷姆肖以关注生态问题,寻求建筑技术和建筑艺术之间的平衡而著称,他的设计从整体概念直到细部节点都给予了同样的关注,他赋予理性的现代技术以浪漫的诗意,其作品展现了优美而合乎建造逻辑的建筑形式。  相似文献   

3.
邹青 《新建筑》2013,(6):124-127
在木材的结构系统、构造措施和营造工艺等方面,新型木建筑已突破传统木建筑的技术和审美局限,蕴含着设计美学、结构功能和材料复合的巨大潜力。从结构表现的视角切入,展开对大跨度新型木构建筑的研究,探讨木材料结构、构造与形式表现之间的逻辑关系,对现代木构建筑涉及的结构技术与美学观念进行了分析,引发出对基于木材料特定属性的结构形式的思考,并分类型进行了实例研究。  相似文献   

4.
生态学原理与建筑形式创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易 《时代建筑》1994,33(4):14-17
本文就试图运用生态学中的适应概念来探讨建筑形式的创作问题,从持续、高效、和谐三个层次进行了具体分析,并通过一个设计实例探索了该理论在实践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5.
浅谈中国建筑创作构思的误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璐  肖大威 《华中建筑》2002,20(2):19-21
该文针对当前中国建筑创作构思中的种种现象,分析并总结了其中存在的几个主要误区,并相应的提出了克服这些不良倾向的措施。  相似文献   

6.
王瑛 《新建筑》2001,(5):65-67
通过对全球化的深入思考,认为应当强调全球化中实际包含的趋同与多元两方面因素,只有这样,对全球化的理解才比较清晰。此外,通过对当代建筑趋同性根源的探讨,明确提出,建筑的趋同性并不是当代所特有的,不应当过于夸大和绝对比,建筑的趋同性不仅是一种客观现象,也是一种主观感受,建筑师在创作时应当保持冷静和客观的态度。建筑的全球化不仅是指世界建筑必须遵循统一的法则,更意味着建筑应当反映民族的和地方的特点及需求。  相似文献   

7.
颜萍 《四川建筑》2002,22(2):42-43
本文通过对南京大屠杀纪念馆与美国华盛顿纳粹大屠杀纪念馆的比较来研究纪念性建筑的创作理论和方法,以及借鉴西方的创作更有民族特色的纪念性建筑。  相似文献   

8.
李沉  薛蓓 《建筑创作》2005,(11):27-27
10月25日,世界著名的建筑传媒机构——美国麦格劳·希尔建筑信息公司旗下的《建筑实录》杂志总编辑RobertLvy先生访问了《建筑创作》杂志社。北京建院副院长、《建筑创作》杂志社社长张宇、《建筑创作》杂志主编金磊等人热情接待了美国客人,并与其进行了会谈。麦格劳——希尔建筑信息公司是目前全球影响力最大的建筑信息服务公司,成立于1886年,目前共有员工17000多人。  相似文献   

9.
本文概述了当前俄罗斯出现的有无工业建筑之争的一些看法和论点,文中还就我国当前工业建筑创作问题、国内外现代工业建筑的实践和发展情况和走可持续发展规划设计创作道路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在建筑设计中设计者经常碰到如何使用适宜的形式符号来表达不同的建筑内容的问题。从狭义层次讨论建筑形式符号的创作,其重点在于探讨构成建筑形象的符号特征和形式结构。本文从狭义层次就建筑形式符号的创作,从语构、语意、语用3个不同层面作一粗浅的分析与讨论。  相似文献   

11.
中美钢结构设计规范设计方法比较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谌湛  吴帆  曾文革  程超 《钢结构》2002,17(1):51-53,60
通过对中美钢结构设计规范中一些典型问题进行比较分析 ,达到弄清两者之间的差别以及造成这些差别原因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随着现代木结构逐渐成为新的热点,木结构建筑的防火问题变得尤为重要。基于国内外现有研究成果,对木材受火时的微观结构变化、炭化速度进行总结;把国内外学者对木构件、整体木结构进行的有限元分析及试验情况做了归纳;对国内外有关技术标准中关于木结构建筑防火条文进行分析,并分别针对轻、重型木结构的防火设计予以讨论;对目前木结构建筑施工时防火处理做法进行探讨;根据我国木结构建筑防火现状,对今后的防火研究重点做出展望。  相似文献   

13.
本文简要回顾了美国驻外使馆建筑发展的历程。介绍了各阶段的发展特点:早期的建筑风格、二战后的扩张、全盛时期的建筑风格、1960年代权力的转移、1980年代对安全反恐的重视、1990年代东欧项目的建设模式、当今OBO改革的新动向。为今后中国驻外使馆的发展提供些许资料和经验。  相似文献   

14.
Nature is a cultural construct, and a symbolic form to our cultural landscape. It plays a critical role in the profession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shaping both the practice in the constructed environment as well as the conception of landscape in Pedagogy. This article evaluates contemporary landscape architecture practice in the U.S. through the lens of planting design and ecological design approaches. This retrospect situates selected individuals and their practices in the field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in the past two decades, in parallel with the evolving ecological understanding. These individuals and their works demonstrate the changes in planting design and ecological thinking in the professional practice, and most importantly how these changes contribute to current ecological design methodologies, landscape aesthetics, and public perception of landscape. In addition, the article aims to illustrate a shifting conception of Nature over time and in different cultural context, in which different conceptions of Nature facilitate various approaches to addressing environmental issues. By situating in such context, the article hopes to provide a critical view of contemporary American landscape architecture practice and the current ecological agenda, in order to enable discussions regarding the professional practice in the future.  相似文献   

15.
As a design method supported by scientific knowledge and findings, evidence-based design now is widely applied in the field of architectural and landscape design. This design process makes architects and landscape designers’ decisions about built environment sound and reliable. Combining two practice cases — the Urban Ecological Corridor Planning of College Station of Texas, a regional planning project, and Landscape Design of the Yangpu Bridge Park in Shanghai, an urban public space project — this article illustrates the concept and process of key issue identification and response, a pivotal step in evidence-based design, and points out the challenges in related applications of this method.  相似文献   

16.
作为广州城市“三轴”格局的骨架之一 ,广州传统中轴线是广州旧城的核心。在分析其发展历程及形态演变基础上 ,结合传统城市特点及现状问题 ,提出设计的主题———历史·风景·街市·生活。挖掘广州旧城地域特色 ,充分尊重历史、自然与人文景观 ,运用城市设计方法对旧城机理、历史街区及建筑进行有机更新 ,创造出融历史性、文化性、生活性和地域性于一体的城市意象  相似文献   

17.
钢结构设计规范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介绍我国第一本TJ 17-74<钢结构设计规范>产生的过程和它的特点,扼要陈述规范两次修订的内容,并重点讨论规范下一轮的修订工作,包括全面修订的必要性,修订的原则和具体项目.  相似文献   

18.
由于高校教学楼以及教室规模增大的需要,高校中将较大规模的阶梯式合班教室集中布置于一幢教学楼之内的做法变得愈发普遍。这种方式虽然带来了教学资源共享、设施利用方便等诸多好处,也给建筑设计带来了一系列的新问题。本文以辽宁工学院阶梯教学楼设计为例,从建筑的采光、通风、疏散和其他功能要求等方面,针对阶梯教学楼的设计,提出了一些应予以注意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途径。  相似文献   

19.
仁皇山新区城市设计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周柏华 《规划师》2000,16(6):40-42
作者通过对仁皇山新区城市设计方案的介绍,力求反映城市设计注重生态、环境、地方特色和现代化,真正实现“以人为本”的规划决策。  相似文献   

20.
工业生产车间一直以来多以标准化模板进行设计建造,不及他类建筑易于表达自身个性。以四川郎酒集团古蔺厂区生产车间建筑设计实践为例,浅析工业建筑在构思过程中,考虑地理环境、历史文化、人文特征、生产工艺等多方面因素,并融入现代化生产车间的设计方法,探讨在模数化建造体系下,工业建筑进行模数化设计的同时,呈现地域化特点的设计思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