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地面沉降是一种广泛存在的地质灾害。在对太原市地面沉降的发展状况调查的基础上,采用D-InSAR技术监测太原市地面沉降,分析了太原的地面沉降演变在时空上的分布特征,并提出了防治地面沉降的措施。  相似文献   

2.
东南沿海是我国地面沉降发育严重的地质灾害区,以佛山某地区为实验区,阐明了实验区地面沉降成因主要为基坑降水,论证了基坑工程活动与地面沉降的关联性,并相应采取防治措施从而控制地面沉降的深度发展。  相似文献   

3.
西安地面沉降是抽汲地下水诱发的城市环境地质问题。西安市地面沉降与地下水位动态监测信息管理系统紧密结合地面沉降与地下水监测的业务流程,利用计算机技术、数据库技术、GIS技术等,在网络化的计算机软硬件基础上,实现地面沉降与地下水位动态监测的科学化和自动化管理、模拟预测和可视化分析。本文概述了西安市地面沉降与地下水动态监测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和建立,着重阐述了系统的应用效果和发展展望等。为科学开发和合理利用地下水资源、有效地预防地面沉降及地裂缝的发展和政府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工业建筑》2016,(11):127-131
基于大量地下水位与地面沉降的历史监测数据,对北京东部地面沉降区第四系含水层多年的水位变化特征及其与地面沉降发展的相互关系进行分析。研究表明:1998年以来,研究区第3、4层地下水超采比较严重,是主要的地下水开采层,目前这两层地下水的降落漏斗都在管庄—通州一带;研究区地下水位变化、地下水开采强度的分布以及开采深度的变化都与地面沉降的发展具有较强相关性,地下水的开采是引起该区域地面沉降的重要原因;受地下水开采深度的影响,研究区的地面沉降在逐渐向深部发展,而且深部地层的压缩有逐渐增大的趋势。  相似文献   

5.
北京平原区地下水水位与地面沉降关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北京市地下水长期过量开采,造成地下水位持续下降,地面沉降区持续扩展,抑制了北京市经济可持续发展。为缓解地面沉降的危害程度,本文评价了北京平原区地下水开发利用和地面沉降的现状,研究了地下水与地面沉降的关系,采用逻辑斯蒂方程拟合地下水水位与地面沉降量的相关关系。研究表明:地面沉降变化趋势与地下水水位动态变化具有良好的一致性,地下水水位变化是地面沉降发生发展的主要诱因。研究成果对于合理调整地下水开采布局,保障供水的同时提高地质环境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抽取地下水引起地面沉降的研究现状与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国内外地面沉降方面研究的调查,概述了地面沉降的研究现状,介绍了目前地面沉降的监测方法,主要包括水准测量、GPS、合成孔径干涉雷达测量(InSAR)。分析了近几十年来用于模拟抽取地下水引起地面沉降的数学模型,按照水流模型和土体变形模型将地面沉降模型分为三种类型,即由水流模型获得含水层的水头变化,再由水头变化计算土体变形的两步模型;仅考虑垂直方向的变形和孔隙水压力变化的部分耦合模型;考虑孔隙水压力变化和土体变形的相互影响和作用的完全耦合模型。对于地面沉降作用过程的研究,介绍了地面沉降与水流的耦合数值模型及模拟方法的发展过程及现状。最后对我国地面沉降的研究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7.
根据对盐城地区里下河浅洼平原区的现场勘察和地面沉降监测情况进行统计分析,探讨了各种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等对地面沉降的影响机理,总结了该区域地面沉降的发展规律,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措施和建议,为解决类似问题积累经验。  相似文献   

8.
地面沉降是西安市典型城市地质灾害之一,严重制约了西安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和利用,尤其是严重阻碍了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地层不均匀沉降变形增大,使地铁隧道衬砌结构产生纵向开裂破坏和隧道渗漏水等病害,这给西安地铁的建设及运营留下安全隐患。本文基于2007—2012年间120个地面沉降监测点的监测数据,根据等速率外推法预测了地铁沿线未来的地面沉降活动速率,运用单位变形量法计算出了地铁沿线地面沉降最大沉降量,其中胡家庙地面沉降中心最大沉降量为1 960 mm,小寨、大雁塔、沙坡及西工大等地面沉降中心为400~700 mm,而辛家庙、含元殿地面沉降中心为200~300 mm。结合地铁工程自身的特点和重要性,对地铁沿线各区域地面沉降的危险性进行了评价,认为区域地面沉降对地铁线路的影响主要集中在地面沉降中心范围内,整体上线路南段危险性明显大于中段和北段。研究结果可为西安地铁工程规划设计、施工建设及安全运营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9.
不同建筑容积率下密集建筑群区地面沉降规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城市规模的发展,密集建筑群所引起的工程性地面沉降问题越来越引起重视.借助离心模型试验手段,探讨建筑容积率因素对上海软土地区密集建筑群区工程性地面沉降的影响规律.试验结果表明:软土地层沉降是工程性地面沉降的主要组成部分,地层及区域各点随时间的沉降变化量均符合指数函数关系;密集建筑群区的地面沉降存在明显的叠加效应,并随建筑容积率的增大呈增加趋势;在试验指定的建筑容积率下,地面沉降的叠加效应存在明显的时间效应;建筑容积率需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以防止地面沉降超过其容许沉降量,而成为引起城市环境问题的不稳定因素.  相似文献   

10.
马保卿  张荫 《山西建筑》2008,34(3):11-13
通过对洛阳市地面沉降情况测量成果的统计分析,得到了此区域地面沉降的规律,并从大地构造运动、第四纪地层新黄土厚度和区域地下水位下降三个方面对洛阳市地面沉降的机理进行了分析,并以局部沉降区为例分析了其沉降机理,对研究古都洛阳城区的发展规划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深基坑工程是高层建筑、地铁隧道、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等城市建设中的重要基础工程.深基坑工程对区域地面沉降影响明显,而地面沉降是上海最主要的地质灾害.通过实例及数值模拟分析表明,降承压水是上海深基坑工程引起地面沉降的主要影响因素.而不同的降水方式,地面沉降效应差异较大.从地面沉降角度进行了深基坑工程类型的划分.结合上海地面沉降防治分区,提出了深基坑工程地面沉降危险性分级标准,为深基坑工程地面沉降危险性评估提供参考,为城市防灾减灾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2.
城市的地面沉降灾害是一种新的灾害,应引起有关方面的重视.文章从城市地面沉降变形机理,地面沉降的控制与防治措施等方面叙述城市的地面沉降问题.  相似文献   

13.
政策法规     
<正>天津施行控制地面沉降管理办法五类工程需建监测设施近期,天津市出台了《天津市控制地面沉降管理办法》,并于2014年2月3日起施行。《办法》确定,在地面沉降区内进行五类工程建设应当配套建设地面沉降监测设施,并加强地面沉降监测。根据《办法》,在地面沉降区内进行五类工程建设,建设单位应当配套建设地面沉降监测设施,工程运行管理单位应当加强地面沉降监测,并采取必要的预防和保护措施,保证工程安全:1)高速铁路、地下轨道交通、轻轨广东东莞生  相似文献   

14.
河北省地面沉降是全国面积最大、类型最复杂的地区之一,大面积的地面沉降给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成为制约当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对比分析和探讨了我省地面沉降成因,初步提出了不同地质环境结构下地面沉降的防治对策,华北平原地面沉降调查监测防治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  相似文献   

15.
大型深井点降水引起地面沉降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正> 区域性地面沉降的危害日益严重。经半个多世纪的探索、研究,国内外学者运用弹性理论解释地面沉降现象,取得了较大成就,且普遍认为,抽汲地下液体引起贮集层液压降低,是导致地面沉降的主要原因。然而,弹性地面沉降理论不能解释地面沉降现象的非线性特征及其复杂机理。在非线性的地面沉降理论研究方面,迄今尚无成熟的理论。本文运用粘弹性形  相似文献   

16.
上海城市建设与地面沉降关系初探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上海城市地面沉降除了与超采地下水资源有关外,还与城市地面建筑物大量堆积有关,本文通过典型地区调查研究认为:在一定的区域内,①建筑规模与地面沉降关联;②建筑容积率与地面沉降关联;③集中建设和分散建设与地面沉降关联;④新增建筑与地面沉降关联;⑤市政工程建设对地面沉降也会产生影响。由此,对城市地面控制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7.
谌军 《城市建筑》2014,(33):292-292
地面沉降已经成为我国东部沿海城市的主要地质灾害,开采承压水是造成我国地面沉降的主要原因。本文以有效应力的原理,分析了抽取承压水造成地面沉降的机理,并对地面沉降造成的危害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8.
林乃山 《四川建材》2011,37(6):56-58,60
本文针对宁波区域地面沉降的历史和现状、地面沉降特征、地面沉降危害、区域地面沉降对宁波市轨道交通二号线一期工程的影响及工程建设可能遭受区域沉降的危险性预测几个方面进行了浅析和评价。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措施,为科学防治区域地面沉降对轨道交通产生的影响提出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陈福明  邹玉生 《城市勘测》2010,(4):152-153,162
轨道交通工程的建设为宁波市地面沉降监测工作带来新的问题,必须对轨道交通工程沿线的地面沉降进行重点防控,尽可能减少地面沉降对轨道交通工程的影响。本文对宁波市轨道交通地面沉降监测工作作了总体介绍。  相似文献   

20.
赵静 《山西建筑》2008,34(13):129-130
针对我国城市地区地面沉降的现状,主要探讨了我国城市地区地面沉降的成因机制和影响因素,从灾害研究角度论述了地面沉降造成的严重危害,并就应采取的相应措施提出了几点建议,从而杜绝地面沉降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