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绍兴平原由于特定的地理位置,是一个受"风、暴、潮"影响,"洪、涝、旱"灾易发地区之一。防洪排涝和保持生态水量一直以来是一个难以调和的问题。自曹娥江大闸建成和浙东引水工程投入运行以来,有效改善两者之间的矛盾。利用MIKE11软件建立绍兴平原河网一维水动力模型,以"菲特"台风为例,对平原河网分别采取预泄和不预泄2种方式进行计算,分析预泄对平原河网防洪排涝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济宁市位于山东西南部,辖二区九县,总面积9721平方公里;平原占47.6%,山地13.6%,丘陵7.8%,洼地17.3%,湖泊13.7%。东部是鲁中山丘和山前平原,西部是黄泛平原。南阳,独山、昭阳、微山四个串联湖泊,即南四湖,位居其中,湖面面积1266平方公里,承接苏鲁豫皖四省三十二个县市约3.17万平方公里的来水,由韩庄运河,不牢河下泄。我市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大陆性气候,年  相似文献   

3.
白寅虎 《河北水利》2023,(12):28-29
<正>南运河为半地上河,河道蜿蜒曲折,两岸筑有堤防,沿河穿堤建筑物主要功能为引水灌溉,河道两岸外区域涝水排入黑龙港运东地区,不接纳两岸涝水。南运河是历史上著名的京杭大运河的一部分,承担着分泄漳卫河部分洪水入海的任务,同时是位山引黄、潘庄引黄及南水北调东线的输水通道,沿程穿越多个历史文化城镇,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为行洪、输水、水生态和运河文化传承等多种功能河道。  相似文献   

4.
在三江平原的一些大、中型涝区下游,有很多低洼易涝地块,虽经排涝治理,修建了排水渠系,但田间排水效果仍然不好。有的春涝种不上地,有的秋涝大幅度减产,所以渍害仍是影响三江平原粮食单产不高的主要因数。这些地方致涝原因有三:一从涝区总体上看:承泄区承泄条件不好,区间水不能  相似文献   

5.
姜健俊  孙浩  朱义宏 《治淮》2011,(4):13-14
一、淮河流域重点平原洼地概况 淮河流域低洼易涝面积约10万平方公里,其中耕地约1亿亩。流域重点平原洼地约6万平方公里,其中耕地约5500万亩。易涝洼地大致可分以下10个区域:沿淮片、淮北平原片、淮南支流片、里下河片、白宝湖片、南四湖片、邳苍郯新、沿运片、分洪河道沿线和行蓄洪区洼地。  相似文献   

6.
目前,三江平原多数大、中型涝区下游低洼易涝地块,虽经排涝治理,修建了排水渠系,但田间排水效果不好,有的春涝神不上地,有的欢涝大幅度减产,所以渍害仍是影响粮食单产不高的主要因素.笔者通过实践和分析,认为这些地方致涝原因有二:一是从涝区总体上看.承泄区承泄条件不好,区间水不能自流排入,形成回水顶托,造成济区下汾地块排水困难j二是从下游地块地形看,地势低洼,地下水埋藏浅,土观透水性差,改员量小,地面被问经,多在是/8000~1/12000,地面水和柜中水流过设;三是从工程设计看,按常规综合考虑,本级架过间屋多设…  相似文献   

7.
本文讨论低扬程泵站建设中装置选用问题,有些问题高扬程泵站也存在。 1 平原地区泵站的特点 平原地区或沿江河低地的地面低洼,汛期当外河水位高出地面时,内河涝水无法自排入外河;非汛期外  相似文献   

8.
淮阴地处淮河流域下游,1万平方公里国土面积承泄淮河上中游15.8万平方公里的洪水入江入海,同时位于南北冷暖气候过渡区,极易受洪、涝、旱、台袭击。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国家和上级领导的关心支持下,淮阴市历届市委、政府带领全市人民坚持不懈大于水利,为淮阴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这是一块文化宝地。战国时,楚国曾建都于此。随后,历代王朝设州置府,名扬江淮。 这又是块多患之地。北濒淮河,两界淠河,境内2986平方公里土地,丘陵与平原交错,结阜成岗,聚水成洲,自古多涝易旱。  相似文献   

10.
泄洪洞由进口段、闸室及洞身段、出口消能段及海曼段组成,它是用以宣泄洪水的水工建筑物;一般配合在平原或丘陵地区修建的土坝挡水建筑时,承担着宣泄超过水库拦蓄能力的洪水,防止洪水漫过坝顶,确保工程安全的任务,其形式主要为泄洪洞。  相似文献   

11.
宣惠河是我省滄州南部地区的一条主要排水河道,全长164公里,流域面积3031平方公里,人口84万,耕地280万亩。流域內由于受历次黄河改道的影响,旧河床纵横交錯,瀝水排泄困难,是历史上多灾易涝的低产地区。1957年以后,四女寺减河占用了宣惠河的入海泄路,虽另辟新  相似文献   

12.
甘南县位于黑龙江省西北部,地处大兴安岭南麓与嫩江冲击平原的过渡地带,属半丘陵半平原区,年平均降雨450毫米左右,且多集中夏秋季节。干旱、洪涝两大自然灾害是制约该县农业发展的关键性因素。全县现有耕地面积200万亩,草原130万亩,林地64万亩。水面14万亩,江河流域面积3 313平方公里。有6大灌区和3个涝区及小流域开发区。该县中低产田面积达134万亩,涝区受涝面积80万  相似文献   

13.
1194年黄河决口,主流在淮阴夺淮,淮河入海受阻,造成淮河流域洪、涝、旱灾害频繁。淮河来水留滞洼地,形成洪泽湖,成为淮河下游调洪、调蓄水库。1949年江苏开始治理淮河,取得1954年淮河大洪水防汛胜利,但淮河下游的洪水出路仍未妥善解决。1959年开始江水北调工程,补充淮水不足,水资源供应有了改善,淮河下游地方经济得到很大发展。已开始实施的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将淮河下游江苏段既作为水资源调出区,又作为调入区,很大程度上减少了该区的可用水资源,将导致淮河下游流域水不安全。河湖分离的目的是要降低淮河行洪水位,使中游淮北平原涝水能自排入淮河,新建低水行洪入海的淮河不仅工程量巨大,还因上、中游已建水库留滞了60%~70%的平均年径流量,致使入海的平均地面径流量将难以维持入海感潮河段不被淤狭,使河水位抬高,中游淮北平原涝水仍将无法自排入淮河,而且导致失去洪泽湖水源,已建的入江水道、苏北灌溉总渠、入海水道等不再能分泄淮河洪水和利用洪水资源。建议采用机械抽排,有把握解决淮北平原排涝入淮河,且投资少、风险小、见效益快。  相似文献   

14.
变化环境下治涝效益估算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治涝工程建设前后涝区内状况往往会发生变化,承灾体的种类、数量和空间分布也会有所改变,因此,变化环境下治涝工程效益应为有治涝工程情况下比假设无该治涝工程情况下减少的涝灾损失;且各频率的暴雨导致的涝灾损失应为与承泄区各种水位组合下的涝灾损失的数学期望值。本文基于Copula函数和GIS构建的变化环境下治涝效益分析计算模型,用Copula函数构建涝区暴雨和承泄区水位的联合分布,借助GIS技术构建涝区数字高程模型。根据涝区暴雨和承泄区水位遭遇组合下的积水过程估算其涝灾损失,进而计算有治涝工程和假设无该治涝工程两种工况时所有组合下的涝灾损失期望值,从而得到治涝工程效益。以广州市南沙区的一个涝区为例简要说明了治涝效益的分析过程,结果表明,本文构建的治涝效益分析模型能分析涝区内状况和承灾体均发生改变、同时考虑涝区暴雨和承泄区水位全体组合下的治涝效益,可为治涝工程建设的合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在灌(涝)区规划设计中,承泄区与排水系统的连接方式恰当与否直接影响灌(涝)区的规模、投资及效益。1承泄区的类型及要求承泄区按性状,有河川式、湖泊式、潮感式和地下式4种。地下式承泄区,一般为地表以下排水条件良好的饱和透水层、多孔岩层、盐溶溶洞或裂隙。承泄区应满足下列  相似文献   

16.
为了实现对河网地区闸泵系统的联合调度模拟,概化了平原河网,对河道中的闸泵根据水力特征进行了内边界处理,利用Saint-Venant方程组建立了平原河网水动力学模型。以连云港市临洪地区为例,根据边界来水情况,进行了平原河网地区涝水、洪水、潮水的闸泵联合调度模拟。  相似文献   

17.
平和县城区位于九龙江花山溪流域,随着城区社会经济迅猛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区域内洪涝问题日益突出。该文通过调查洪涝灾害现状,分析灾害成因,研究流域洪涝水规律,针对平和县城区防洪排涝设施现状,提出防洪堤挡洪、高排渠泄山洪、低排渠汇涝水、水闸和泵站自排与抽排结合分区排涝等具体防治对策,并进行多方案水面线推算及涝水调蓄计算,选定可行的工程措施。最后对工程设施的实施原则、步骤及相关事项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8.
熊梯云 《治淮》1989,(6):7-9
江苏省淮河流域,素来是洪、涝、旱、潮和台风灾害频繁发生之地。建国以来,经过40年的持续治淮,在苏北淮河流域6.3万平方公里的大地上,已彻底改变了破败残缺的旧水系,初步建立起具有蓄、泄、控制、调度等抗  相似文献   

19.
古时太湖受涝,由“三江”分流排泄入海,今“三江”俱废,仅由黄浦江泄洪。杭嘉湖西部地区受涝,可由盐官、长山河、南台头三闸分流入海;而东部和上海西部地势低洼,加之苏南东部的积水又向南迂回黄浦江。这样,黄浦江就势必担负着繁重的泄洪排涝任务,而此时此刻,吴淞口又受到长江上游众水下泻,在吴淞口相遇,造成江流壅托,海水倒灌,使位于吴淞口的上海大都会首当其冲,积水难泄,损失无法估量。  相似文献   

20.
新建县流湖公社位于南昌市郊西南部,赣江中下游西岸,锦江下游北岸。全社总面积188.32平方公里,四田三水二山一沙。是一个低丘滨湖平原地区,易受赣江、锦江洪水顶托,湖区农田低洼易渍成涝,荒山秃岭沙岗水土流失易干旱,深受洪涝旱沙四害以及血吸虫病魔的严重危害。全社沙岗沙洲面积18.32平方公里,长达三十华里,宽约三华里,共计近三万亩。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的三洲、新洲、狮子、木埠、后田、象潭、四联、后林等八个大队。每当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