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浅析新农村人居环境建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王延川 《山西建筑》2010,36(7):36-37
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一发展战略,联系目前农村规划的背景,探讨了目前农村人居环境的现状及存在问题,阐述了农村人居环境规划的内容,分析了城乡统筹与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的关系,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相似文献   

2.
基于城乡统筹的农村人居环境发展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提出农村人居环境体系的建设必须统筹城乡发展体系,并应纳入到区域城镇化发展的大背景下进行整体的规划。论文阐述了农村人居环境体系的构成和影响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的各种要素,建构了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的层次及其主要内容,突出农村的村庄布点规划在农村人居环境规划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并提出基于城乡统筹的农村人居环境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3.
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我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本文阐述了我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现状,分析了现阶段存在的典型问题,提出了下一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提升方向及展望.  相似文献   

4.
文章分析了苏南乡村人居环境建设中面临的问题,研究了苏南农村生态人居规划建设和环境改善技术,进行了经验总结,以期对苏南等经济发达地区农村人居环境建设起到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5.
寒区农村人居环境生态问题分析及探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农业、村镇、庭院和住宅生态系统这四个层面讨论严寒地区农村人居环境的生态现状和对策。对严寒地区农村人居环境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并分析了一系列方案和切实可行的生态工程技术,以使严寒地区农村人居环境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6.
经济与农村地区低成本的发展环境、特色的农业产品等要素的结合,推动了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带来了欠发达地区农村人居环境新的变化。新经济给农村人居环境的改善带来了契机,同时也给农村人居环境的提升提出了新的要求。在上述背景下,农村人居环境的建设策略需要建立在对现状的充分认识和对成因的深入解析之上。基于此,文章结合对宿迁市泗洪县官塘村的调查,研究新经济背景下欠发达地区农村人居环境在住房条件、公共设施配置、市政设施配置三个方面的演化特征,并从自组织演化和他组织演化的角度建立新经济与官塘村人居环境演化关系的解释框架。  相似文献   

7.
<正>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2018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认真贯彻落实,印发了《广西壮族自治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实施方案(2018—2020年)》。截至2021年底,广西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取得了丰硕成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广西于2022年5月印发了《广西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22—2025年)》,这是对之前三年行动成果的进一步巩固提升,实施内容更广、标准更高。本文主要结合笔者在2018—2021年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的情况及实施的一些探索,总结形成一些体会,希望能对下一阶段的提升行动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8.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在快速工业化与城镇化典型区域建设农村集中住宅区和生态人居环境,是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科学问题和紧迫社会任务。论文以苏南地区为例,分析了乡村人居环境建设中面临的问题,探讨了苏南农村集中住宅区规划设计方法,研究了人居环境改善技术,提出了循环型社区的建立方法,以期对快速城市化地区农村人居环境建设起到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9.
"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好的农村人居环境是保障农民幸福生活的必要条件.传统规划设计模式在提升农村人居环境的同时,也存在着需求与供给矛盾的问题.在现有农村人居环境设计模式的基础上,结合参与式设计的理念,提出了一种新的农村人居环境设计模式——村民参与式设计.村民参与式设计以村民为主体,村民主动做出设计决策和...  相似文献   

10.
经济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农村人居环境体系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各地区农村人居环境体系特征呈现出较大差异,笔者以无锡市郊及沈阳市北郊的农村为案例,分析其人居环境体系的现状特征,探讨不同发展特征地区农村人居环境体系规划的策略及方法.  相似文献   

11.
娄彩荣 《山西建筑》2010,36(30):7-9
通过对问卷调查数据的统计,从住宅类型、居住面积和居住环境三个方面对苏北地区农村的住居现状和需求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苏北农村现有的住居特点是以院落式瓦房或平房为主要住宅类型,对于未来的需求是希望能居住在院落式2层~3层的独立楼房,但是更多的需求则是对住居环境的改善。  相似文献   

12.
张铮  杨锦辉 《山西建筑》2010,36(7):39-40
分析了广西民居的地域性及民居特征,探讨了广西民居保护与新农村规划建设,指出新农村规划建设应尽量保留具有本地地域特征的民居,民居保护的根本目的是传承和发扬,新农村建设须有前瞻性。  相似文献   

13.
我国农村人口众多,农宅普遍存在能耗大,室内舒适性差等问题。为缓解农村能源压力,提高村镇住宅建设品质,以山东地区为例,在对目前农宅应用现状调研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工程设计实践,探讨提出适宜于寒冷地区村镇住宅的被动式技术应用设计策略,为我国村镇建设合理利用被动式技术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4.
文章运用生态学、建筑学、居住区规划原理,分析村镇住宅小区规划的内涵,以光泽县止马福春小区规划建设为例,从规划布局、建筑造型、功能空间、人居环境等方面对村镇住宅小区规划建设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15.
全缨  沈建华  刘烨辉 《规划师》2008,24(12):76-78
在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城市周边地区农民居住社区的规划设计成为新的课题,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浙江省湖州市汲道农民社区规划以“生活环境保留生态本底、生活方式保持乡村特色、生活质量保证城市水平”为基本原则,为城市周边农民建成符合当地农民居住习惯、保证农民生活质量、人居环境良好、可持续发展的新型社区。  相似文献   

16.
以宁波市镇海郑氏十七房村为例,对宁波地区农村居住建筑进行了舒适度和能耗的问卷调查及室内热环境数据测试.通过对调研结果的分析与总结,提出了适宜于宁波农村居住建筑的节能措施.  相似文献   

17.
Abstract

In this article, we argue that similarly to the literature on urban neighbourhood effects, the idea of disadvantaging residential environment can be used to explain the socio-economic disadvantage of residents in rural peripheries. We present arguments as to why it is appropriate to consider the effects of the residential environment in a micro-regional perspective and outside of metropolitan areas. These effects are empirically analysed using income related data from the Czech Republic. We ask whether income is negatively affected by housing in peripheral micro-regions. The results confirm that the concept of residential disadvantage is also relevant in rural areas, and that in the Czech Republic residence in remote rural areas with limited educational levels and a high concentration of low-pay jobs has negative yet weak contextual effects, whereas increased levels of deprivation and social exclusion, typical also of many urban regions, are not decisive. A stronger negative impact of living in peripheries has been found on higher-skilled workers and women.  相似文献   

18.
Rural living has great appeal among urban residents in the Netherlands. It echoes the rural idyll. Furthermore, there is a demand for rural living in or near urban areas, in the so-called pseudo-countryside.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demand for rural living. In addition, this paper seeks to find out how and to what extent suppliers in the housing market accommodate that demand. Besides building rural residential environments, suppliers try to influence preferences for rural housing through marketing techniques. Where possible, developers build certain types of houses for which they know there is a demand, as that yields the highest profits. Yet the supply of rural residential environments does not meet the demand. The tension between the two components can partly be explained by restrictive government policies. The creation of a pseudo-countryside, a residential environment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untryside but not located there, might be a compromis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