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简单介绍了分子印迹聚合物(MIP)的制备及其分子识别机理,重点总结了MIP在分离领域的应用.  相似文献   

2.
分别制备了磁性Fe3O4@聚丙烯酸(Fe3O4@PAA)红霉素分子印迹聚合物(ERYMIP)和光降解TiO2@PAAERYMIP,以期更好地分离或降解红霉素,从而提高处理残留红霉素的能力.采用SEM、XRD、FTIR、TG和磁滞回线(MHL)等对两种印迹聚合物的形貌、结构和性能进行了表征.实验表明Fe3O4@PAA E...  相似文献   

3.
对分子印迹聚合物(MIP)的发现和发展过程进行了总结,并结合其原理、过程及方法对其在固相萃取、传感器、聚合物膜等方面的应用进行了详细介绍.并且认识到分子印迹聚合物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并展望了其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4.
首先制备了壳聚糖的衍生物——羧甲基壳聚糖,再以壳聚糖与羧甲基壳聚糖的共混物为功能单体,牛血清白蛋白(BSA)为模板蛋白质,制备了一种壳聚糖与羧甲基壳聚糖共混物的蛋白质印迹聚合物。模板蛋白质吸附测试结果表明,该蛋白质印迹聚合物对BSA的吸附量是非印迹聚合物的30.8倍;对不同蛋白质的吸附测试结果表明,相比于其它对比蛋白质,该蛋白质印迹聚合物具有良好的选择性吸附模板蛋白质BSA的效果;并且该蛋白质印迹聚合物具有良好的可重复使用性能。  相似文献   

5.
分子印迹聚合物结合与识别能力的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细鸣  涂伟萍 《材料导报》2004,18(10):57-59
分子印迹技术是近年来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种分子识别技术,被应用于色谱分离、固相萃取、药物分析、环境监测、仿生传感器、催化等领域.结合与识别能力是分子印迹聚合物的重要性能,详细分析了分子印迹聚合物结合与识别能力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6.
对近年来发展起来的分子印迹聚合物微球(MIPMs)合成方法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重点介绍了表面分子印迹聚合物合成法、核-壳型分子印迹聚合物合成法、基于β-环糊精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合成法3种新型MIPMs制备方法。阐述了常用的沉淀聚合法、种子溶胀聚合法、悬浮聚合法合成MIPMs的发展现状。最后对MIPMs的发展趋势提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7.
8.
以2,4,6-三硝基甲苯(TNT)为模板分子、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为功能单体、正硅酸乙酯为交联剂,采用溶胶凝胶法成功制备了对TNT具有特异选择识别功能的磁性分子印迹聚合物。合成制备的磁性分子印迹聚合物具有良好的磁响应性,在外加磁场下可实现快速分离。红外光谱(FT-IR)、X射线光电子能谱和扫描电镜结果证实聚合物为核壳结构,磁性粒子由硅烷偶联剂完全包覆,并在其表面形成了一层分子印记聚合物;静态吸附实验结果表明,制备的磁性分子印迹聚合物对模板分子TNT具有良好的吸附能力,其饱和吸附量为77mmol/kg;通过以3,4-二硝基甲苯(DNT),为结构相似物的吸附选择性实验,磁性印迹聚合物对模板分子表现出良好的特异选择性。  相似文献   

9.
对硫磷为模板分子,甲基丙烯酸(MAA)为功能单体,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EGDMA)为交联剂,偶氮二异丁腈(AIBN)为引发剂,热引发沉淀聚合法合成对硫磷分子印迹聚合物(MIP)。通过计算机模拟和紫外分析阐述模板与功能单体的分子间作用;通过电镜观察和平衡吸附试验讨论引发剂用量与聚合物性质关系;通过吸附试验Scatchard分析测得最大吸附量为3.92μmol/g,平衡解离常数为91.7μmol/L,且具有较好的吸附特异性。该分子印迹聚合物性能优良,有望应用于环境中对硫磷的富集和检测。  相似文献   

10.
双酚A分子印迹吸附剂制备及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提高吸附剂对水中双酚A(BPA)的选择识别性能,采用分子印迹溶胶-凝胶技术制备了BPA分子印迹吸附剂(BPA-MIA).以未添加BPA模板分子制得的非印迹吸附剂(BPA-MNIA)作为比较对象,利用扫描电镜(SEM)、能谱(EDS)、红外光谱(FTIR)、热重分析(TG)对BPA-MIA进行表征,并对其吸附动力学、吸附等温线及选择识别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BPA-MIA经过120 min达吸附平衡,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方程及Langmuir吸附等温方程,最大吸附容量为16.69 mg/g,比BPA-MNIA吸附容量提高5倍,对BPA具有较高的选择吸附性能.  相似文献   

11.
以交联的壳聚糖微球为载体,4-氨基邻苯二甲酸二丁酯为模板分子,以α-甲基丙烯酸为功能单体,二乙醇二甲基丙烯酸酯为交联剂,合成了对邻苯二甲酸酯(PAEs)具有特异性识别和吸附功能的新型分子印迹聚合物。通过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扫描电镜表征其分子结构,利用紫外光谱测定该分子印迹微球对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的选择识别性能,并构建了理论识别模型方程。结果表明,成功合成了PAEs新型核-壳结构型分子印迹微球,其对DBP表现出优异的选择吸附性能,印迹因子α=3.17,选择因子β=2.17。构建的理论方程定量解析出该分子印迹聚合物微球识别模板分子符合Scatchard模型与Langmuir模型,并显示出优异的动态吸附特性。有关结果为PAEs污染物的去除与分离提供了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2.
13.
以D-萘普生为目标分子,采用差示紫外吸收光谱法研究了萘普生分子与功能单体间的作用力性质,确证了萘普生与丙烯酰胺通过氢键和离子键方式自组装形成超分子复合物。按不同的溶剂(致孔剂)用量合成了一组分子印迹聚合物材料,利用红外光谱对产物结构进行了分析,表明合成的产品具有所需的特征结构。首次使用透射电镜表征了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微观形貌特征,阐明了溶剂的致孔作用机理,并结合吸附动力学研究了该材料的网孔结构对吸附速率的影响。根据选择性吸附实验的结果计算了所合成材料的特异吸附容量和印迹指数,其中,印迹指数最高达3.756。  相似文献   

14.
采用表面印迹技术,选取γ-氨丙基三甲氧基硅烷(APTS)和甲基丙烯酰氯修饰的硅胶为载体,以阿司匹林(Asp)为模板分子,丙烯酰胺(AM)为功能单体,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EDGMA)为交联剂,在乙腈溶液中合成了阿司匹林表面分子印迹聚合物微球(MIPs)和非印迹聚合物微球(NIPs)。通过紫外、红外光谱、扫描电镜、透射电镜、热重分析以及吸附实验进行了表征并进行了药物扩散实验。结果表明,MIPs平衡吸附量可达164.40μmol/g,对苯甲酸(BA)和水杨酸(SA)的分离因子达到3.15和3.32,有很好的热稳定性和选择性吸附能力;MIPs持续释药时间是NIPs的2.6倍,有很好的缓释效果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介绍了表面分子印迹技术的原理及特点,着重从无机材料和聚合物材料两方面综述了表面分子印迹微球制备技术的最新研究进展,并简要概述了其在水处理方面的应用。  相似文献   

16.
李思平  徐伟箭 《材料导报》2011,25(12):27-33
较佳工艺条件下,在水性体系中选用无皂乳液聚合法制得的单分散微米级聚苯乙烯微球为种球,分别以组氨酸、甲基丙烯酸(MAA)或丙烯酸胺(AM)、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EDMA)为模板分子、功能单体和交联剂,合成了L-组氨酸分子印迹聚合物微球。研究了形貌、粒径及其分布以及模板分子与功能单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分别以SEM、激光粒度分析仪紫外分光光度法和红外光谱表征功能单体与交联剂之间的共聚情况,通过静态吸附法分别测定其分离因子(α)和相对分离因子(β)来评价其吸附性能。结果表明,该法合成的分子印迹聚合物微球对底物具有较高的吸附选择性和较大的吸附容量。  相似文献   

17.
Abstract

New molecular complex of C60 with covalently linked (FeIIITPP)2O · C60 dimer has been obtained. The complex has isolated packing of fullerenes in which fullerene molecule is embraced in a pocket built by porphyrins. (FeIIITPP)2O preserves its initial geometry in the complex. The Fe···C(C60) contacts are in the 3.239–3.513 Å range indicating the absence of Fe–C60 coordination. This results in the similarity of the EPR spectra of the complex and parent (FeIIITPP)2O.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