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针对葡萄花油田北部油层发育特点及油气水性质,从理论分析入手,通过室内实验研究,探索应用三次采油技术的可行性。结果表明:石油磺酸盐表面活性剂(Ss)体系能够形成超低的界面张力,磺基甜菜碱(BS)表面活性剂二元体系驱油效率最高。  相似文献   

2.
本文针对稠油热采区块多轮次吞吐后,开发效果变差,高、低渗透层动用差异大,汽、水窜状况日趋严重的问题,提出了利用增效剂与泡沫复合辅助提高蒸汽驱油效率的措施,提高了注入汽波及体积和驱油效率,提高非均质储层原油采收率。  相似文献   

3.
针对常规水驱后大量残余油无法被采出的问题,吴仓堡油区实施了表面活性剂驱矿场试验。表面活性剂注入浓度为0.5%,确定注入总量为0.3PV,根据矿场参数确定了长2、长6、长9层位最大注入压力。试验结果表明,表面活性剂驱有效抑制了单井产量递减,单井日产油量提高,平均单井日产油量由1.36t上升至1.55t,表面活性剂使油水两相相对渗透率均得到提高,试验区注入压力下降0.4MPa。表面活性剂驱的应用对吴仓堡低渗透油区提高采收率具有重要的实际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用相态实验方法研究了助剂HF-Ⅱ、环烷基油和石蜡基油等对石油磺酸盐sLPs与驱油用聚丙烯酰胺(HPAM)配伍性的影响,并初步考察了体系与原油间界面张力的变化情况。实验结果表明,助剂HF-Ⅱ和环烷基油可以有效地改善石油磺酸盐su)s和HPAM的配伍性,但与环烷基油的加入量有关。石蜡基油对体系与原油间界面张力的影响不大。而助剂HF-Ⅱ使体系与原油间的界面张力提高了约一个数量级。  相似文献   

5.
复合驱油体系的界面剪切粘度与界面张力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胡尚林  张禹负  刘华  戴乐蓉  丁马太 《功能材料》2005,36(12):1913-1914,1918
应用界面粘弹性测定仪和界面张力仪,测定了碱、表面活性剂和聚合物三元复合驱油体系的油/水界面剪切粘度和界面张力。实验表明,在一般情况下,碱和表面活性剂的降低界面张力作用与提高界面剪切粘度作用相对应。聚合物HPAM大多数情况下都使界面张力略有升高。且可使极低的界面剪切粘度升高,很高的界面剪切粘度降低。  相似文献   

6.
经济的快速发展加大了对于原油的需求,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去年进口的原油占据国内原油需求总量的60%以上,巨大的原油需求对我国的原油开采提出了新的挑战。在原油开采的过程中所使用的空气泡沫驱油集合了空气驱油和泡沫驱油两种驱油方式的优点,不论是在原有的开采效率还是在开采成本降低方面都有着不小的优势。空气泡沫驱油具有调剖和驱油的双重功能,同时还有效地改进了空气驱油所具有的气窜的缺点,是一种优秀的原油开采技术。空气泡沫驱油在高渗透油藏中的应用较为广泛并取得了较为良好的应用效果,但是其在潜山透油藏中的应用较少。本文在分析了空气泡沫驱油工作机理的基础上,通过在实验室试验和采油现场进行综合试验对空气泡沫驱油在潜山油藏中的应用进行分析阐述。  相似文献   

7.
利用短链氟碳表面活性剂(FS-50)、阴离子碳氢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硫酸钠(SDS)、亲水性SiO2纳米颗粒和水溶性聚合物(羧甲基纤维素钠(NaCMC)和黄原胶(XG))制备了泡沫混合体系,系统研究了纳米颗粒和聚合物对FS-50/SDS复配体系的分子间相互作用和泡沫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FS-50/SDS/纳米颗粒/聚合物体系存在着强烈的分子间相互作用,导致其表面活性、黏度和电导率出现了复杂的变化。5%的SiO2纳米颗粒可以提高FS-50/SDS复配体系的泡沫稳定性和起泡性能;0.05%的XG或0.5%的NaCMC在提高FS-50/SDS复配体系的泡沫稳定性的同时会降低其起泡性能。纳米颗粒和聚合物可以协同提高FS-50/SDS复配体系的泡沫稳定性;但是,同时存在纳米颗粒和聚合物会大幅降低FS-50/SDS复配体系的起泡性能。该研究结果可为开发性能优异的泡沫稳定剂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8.
油田的地质储量相当一部份分布在过渡带上,这类油藏的含油层岩性变化大,油水关系复杂,原油物性差异大,开采难度比较大。因此,注水开采,采收率低。为了更好地挖掘这部份地区的残余油,提高最终采收率,在某油田西部过渡带地区两个注采井组进行微生物驱油试验,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油田采油过程对驱油材料的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用纳米材料是从微观角度提升驱油剂性能的重要方法.研究表明,对纳米材料进行改性处理,如表面接枝改性、构造核-壳分子结构等,以及将纳米材料与其他驱油材料(如聚合物、表面活性剂等)复配,可从降低油水界面张力、乳化原油降低原油粘度、改善岩石表面润湿性、稳定泡沫等方面推动原...  相似文献   

10.
胡陈 《中国科技博览》2011,(26):108-108
对于非均质性严重的油藏来讲,水驱之后的剩余油多分布在低渗透层和孔隙的角隅中,在此情况下,为提高低渗透层的储量动用程度,确保高效开发和稳产,开展了氮气泡沫调驱试验,要求注入的氮气加泡沫剂在高水洗层内形成大量的泡沫,进而封堵注水串流通道,改善油藏的非均质性,提高注水驱油的波及体积,根据地层流体性质和油藏实际条件开展了氮气泡沫调驱配方体系中泡沫剂性能的评价,并筛选出较适宜的泡沫剂和用量。  相似文献   

11.
温度/pH敏感性壳聚糖-聚乙烯吡咯烷酮水凝胶的制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壳聚糖(CS)和聚乙烯基吡咯烷酮(PVP)为原料,戊二醛为交联剂,硝酸铈铵为引发剂,制备了具有温度和pH双重敏感性的CS/PVP水凝胶。考察了制备条件对水凝胶溶胀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PVP∶CS(质量比)=10∶1,0.3%(质量分数,下同)交联剂(相对于PVP),2.5%引发剂,60℃反应10 h的条件下,获得的...  相似文献   

12.
利用磨盘型力化学反应器对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HPAM)进行固相力化学碾磨。随着碾磨次数的增加,特性黏度先降低,后上升,表明在碾磨过程中HPAM主链断裂,产生大分子自由基,继而发生重新聚合;平均粒径由碾磨10次的0.822μm减小到碾磨30次的0.436μm,说明碾磨后HPAM活性增强;碾磨前起始分解温度为233.9℃,碾磨10次、30次后分别为233.1℃和232.4℃,碾磨前熔融温度为209.4℃,碾磨10次、30次后分别为206.7℃和205.4℃,说明固相力化学作用使HPAM的热稳定性降低。  相似文献   

13.
单晶及多晶硅切割废料中的高纯硅回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提高在切割废料中高纯硅的回收率,对沉降方法和条件进行了优化.根据单/多晶硅切割废料浆的物理、化学性质,在m(水)∶m(聚乙二醇)=(8~9)∶1、含有少量无机盐的水溶液体系中,在不同沉降时间和不同固液配比的条件下进行正交试验,通过盐酸、氢氟酸进行除杂,最后在1 500~1 600℃下进行硅的铸锭.通过X射线衍射、元素...  相似文献   

14.
以水溶性壳聚糖(Cts)作为新型分散剂,甲基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DMC)和丙烯酰胺(AM)为单体原料,偶氮二异丁基脒二盐酸盐(V-50)为引发剂,采用水分散聚合技术合成了壳聚糖/阳离子聚丙烯酰胺聚合物(Cts/CPAM),探讨了反应条件对聚合物分子量的影响。结果发现,单体质量分数为3.75%~4.25%、AM∶DMC(质量比)为9∶4、分散剂质量分数为1.5%~1.75%、无机盐质量分数为10.0%~17.5%、引发剂质量分数为0.0035%~0.0045%、反应温度为55℃~60℃时,分散聚合体系稳定,所制备聚合物的分子量较高。  相似文献   

15.
以Span-80为调控剂,钛酸四丁酯(TBOT)为钛源,采用低温水解-回流法制备了Fe-F共掺杂TiO_2介孔复合微球(Fe-F/TiO_2)。通过XRD、SEM、FTIR、TG-DTA、BJH和UV-vis DRS测试方法对样品进行了结构性能表征;以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HPAM)为目标降解物,研究了Fe-F/TiO_2复合催化剂的光催化性能。结果表明,制得的Fe-F/TiO_2是由直径为10~15nm的纳米粒子堆砌而成的锐钛矿型介孔微球,其中Fe3+可以有效促进锐钛矿而抑制金红石相的生成,使其具有较高的热稳定性;比表面积、孔容积及平均孔径分别是145.11 m2/g、0.26cm3/g和6.23nm。在光降解HPAM的过程中,Fe3+和F-的协同效应可以提升材料的光催化性能,使FeF/TiO_2具有最高的催化活性。在紫外光及可见光条件下,0.1g的Fe-F/TiO_2降解100mL浓度为500mg/L的HPAM溶液120min,其COD去除率分别为81%和74%。  相似文献   

16.
利用磨盘型力化学反应器对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HPAM)和疏水单体苯乙烯进行固相力化学共碾磨。产物红外谱图分析表明,接枝产物既有HPAM的结构,同时含有苯环,说明两者发生聚合。差示扫描量热结果显示,未碾磨的HPAM的熔融温度为209.4℃,碾磨10次后下降为206.7℃,而碾磨10次的共聚产物为256.2℃,说明发生共聚反应后使聚合物的热稳定性明显改善。热重分析表明,未碾磨的HPAM的Ti为233.9℃,碾磨10次后Ti降低为233.1℃,碾磨10次的共聚产物的Ti没有降低反而升高为281.6℃,提高了47.5℃,进一步说明聚合物的热稳定性提高。  相似文献   

17.
HPAM分子对多孔介质中残余油的作用机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实验测定了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HPAM)溶液在流变仪中的流变性及通过多孔介质的流变性和残余阻力系数,计算了衰竭层厚度,用不同的浓度、注入速度和岩芯渗透率进行了驱油实验。提出了HPAM分子缠结作用的增强引起的表现粘度的增加或衰竭层厚度的降低使平行于油水界面的拉动残余油的力增加,能使残余油饱和度降低,采收率提高。HPAM溶液浓度的增加能增加表观粘度,降低衰竭层厚度;注入速度的增加能降低衰竭层厚度。不同浓度和不同注入速度情况下的驱油结果证实了HPAM分子缠结作用和衰竭层效应对残余油的作用机理。  相似文献   

18.
针对三次采油回注水难处理的问题,在传统的处理方法上进一步改进,在一定的条件下,采用活化剂对粉煤灰活化,制备一种新的吸附剂用于回注水中HPAM吸附处理。讨论吸附剂制备方法及吸附剂用量、pH和温度因素对HPAM吸附性能的影响,并对吸附剂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吸附剂具有比表面积大、孔隙率高优点,对HPAM有很好吸附效果。  相似文献   

19.
聚硅氧烷/聚己内酯/环氧树脂复合体系的制备及表面性能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OH和—NCO的亲核加成反应,直接合成出端硅氧烷基聚己内酯/聚硅氧烷混合物(PCL-TE-Si/PDMS-TESi),再与环氧树脂(EP)共混制得聚硅氧烷/聚己内酯/环氧树脂复合体系。利用扫描电镜、X光电子能谱对复合体系进行了两相相容性分析和表面元素分析,通过测试复合体系的表面接触角,利用Owens-Wendt-Kaelble模型推算出复合体系的表面张力,并研究了体系的耐水性。结果表明:复合体系在固化过程中,Si元素在一定程度上向表面迁移富集;50℃固化体系的两相相容性好于室温固化体系;室温固化体系的表面张力随PCL-TESi/PDMS-TESi含量的增加逐渐下降,且低于50℃ 固化体系的表面张力;复合体系耐水性优异,当PCL-TESi/PDMS-TESi 与EP质量比为5∶5时,常温固化体系在50℃蒸馏水中浸泡7天后质量变化率小于1%。  相似文献   

20.
使用纤维素酶和木聚糖酶(酶活比9:1)组成总酶活为10U/mL的复合酶液,以桉木浆为原料在50℃水解12h,获得平均长度约625nm、平均直径50nm的棒状纳米晶纤维素(NCC)。以所制备的NCC为原料,采用真空抽滤法获得了透明柔性NCC膜,其弹性模量为8178MPa,抗张强度为33MPa,透光度为90.86%,裂断应变为99%,表明NCC膜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和透光性,可用作柔性器件的基底材料。然后,进一步在NCC中加入气敏材料纳米二氧化钛(TiO2)胶体,采用真空抽滤法获得了TiO2/NCC复合膜。研究结果表明,添加少量TiO2(1%、2%、4%)的TiO2/NCC复合膜依然具有良好的透光度(90%以上)与物理性能(弹性模量4906MPa、抗张强度37MPa、裂断应变45%)。在室温下,TiO2/NCC复合膜对氨气具有气敏响应,以及良好的选择性和稳定性。这些研究结果为制备高性能的TiO2/NCC可穿戴气敏传感器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