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喧闹的都市里,沉迷于木工活的孙旭东,用双手为自己和世人建了一个桃源。木匠孙旭东在一个类似地下室的地方开了家书院。书院里每一样摆设和器具都是自己亲手做的,而有人如果要买他做的东西,得他觉得合眼缘才行。到底是一个多么牛气的木匠?老楼底下的桃源某个午后,我到达某栋老旧的写字楼前,从一楼下到负七楼,终于到达传说中孙木匠的婺月书院。一路拥挤,到处喧闹,一到书院,豁然宁静、开朗。木栅栏围着的小院,四周用木花坛种着各种不知名的植物,青砖房,房门右边挂着几块老木拼成的招牌,有力地刻着"婺月书院"四个字。招牌对面是一条铺了厚棉垫子的长木凳,旁边静静地坐着一条大黑狗。黑狗的窝也是木的,好像这个院子的主人恨不得把所有的东西都做成木头的。  相似文献   

2.
活着的手艺     
树,因为木匠而死了,木匠又让它以另一种形式活了。他是一个木匠,是木匠里的天才很小的时候,他便对木工活感兴趣。曾经,他用一把小小的凿子把一段丑陋不堪的木头掏成一个精致的木碗他就用这木碗吃饭  相似文献   

3.
跳出画面来看画俄罗斯有一位科普作家叫阿西莫夫,他的小学同学是一个木匠,这个木匠和阿西莫夫开玩笑说:大家都说你很聪明,我倒要考考你,看你是真聪明还是假聪明。阿西莫夫说:好啊,你考吧。木匠说:有一个哑巴走进了一家五金店,要买一把钉子,他该怎么说?阿西莫夫用手势比划着,一只手拿着钉子,另一只手拿着锤子。木匠递给他一把锤子,阿西莫夫摆摆手,用手比划着:这么长的钉子、这么多  相似文献   

4.
做个小木匠     
正"元舍元一"的酷木匠阿森"我每天都睡到八九点醒,太阳晒屁股了拉上窗帘蒙头继续睡,深夜一两点整个园区却还能看到我这边一片亮着光。打卡是什么,我从不知道。"阿森说她从没上过班,一是不喜欢,二是觉着自己真的不适合。"那你适合什么?"阿森笑了笑,"做一个安静的木匠。"都说太有想法的人不适合为别人打工,更适合自己  相似文献   

5.
苍夜 《中国搪瓷》2013,(12):44-45
作为一个木匠,涂祖奕有个奇隆的爱好一手工制作农具。他做的农具个个稀奇,都是些如今见不到的“老旧货”。更绝的是,他做农具已到了痴迷的地步,无法自拔。  相似文献   

6.
懒木匠     
<正>职业要有职业的尊严,何况他还是极具天赋的木匠。他是一个木匠。是木匠里的天才。有一年,他对着一棵树说,这棵树能打一个衣柜、一张桌子,还报出具体尺寸。第二年,树的主人说要用这树打一个衣柜、一张桌子。他说那是去年说的,今年这棵树还再打两把椅子。结果,这棵树真的打了一个衣柜、一张桌子、两把椅子。长大后,他理所当然学了木工,手艺很快超过师傅。他锯  相似文献   

7.
<正>长桥、杨柳岸、传统民居……一条清澈的小河,在江苏省句容市勾勒出一座小岛,藏于市中,又与世独立。春风四月,一场精致、独特的展览,让这座尚待开发的小岛聚集了从未有过的关注。打造一把木梳传奇的谭木匠,用一场与众不同的木艺展,揭开了他们从大直辖市搬到小城小岛后的面纱。与浮躁对抗2014年,谭木匠总部从重庆搬到了江苏句容。为什么要搬迁?过去两年业界没少议论。董事长谭传华不止一次表达过一个观点:谭木匠最大的敌人  相似文献   

8.
<正>台湾手工艺人对职业的坚守超出我们的想象,他们大多用一辈子的时间去做一件事情。台湾印象因他们变得不一样,也因他们变得丰满而鲜活。台湾,手工爱好者的梦想之地,也是阳光房的"小蚂蚁"们一直想去的地方。在这个严冬到来之前,我们决定约一帮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边走一边看一边交流。于是有了这次"远远的阳光房"与《中华手工》联合定制的台湾手工之旅。短短一个月,我们集结了20位手工爱好者,他们中有画家、木匠、设计师、书院主人……8天的时间里,我们访汉声,游九  相似文献   

9.
第二只琴     
李科 《中华手工》2008,(3):32-35
中国只有两个木匠被大学聘为教授,一个是齐白石,一个是何夕瑞。很多年前,何夕瑞是乡下小有名气的木匠;后来,他磨练成制琴大师;如今,他是两所高校的教授,名扬音乐界。中国只有两个木匠被聘为教授,另外一个叫齐白石。一切都要从做提琴说起。  相似文献   

10.
水上漂     
玛它它 《中华手工》2012,(12):95-95
那份非手工不可、非亲手不可的讲究,其实是民间美食和百姓生活最值得玩味的东西。途经洛碛镇,慕名去品尝"老场曾豆花儿"。老店搬迁至新场,特别在招牌"曾豆花儿"文字前加注了"老场"二字。店面很普通,和相邻的店铺没有什么两样,只是它不算宽敞的店门前,简直成了停车场。  相似文献   

11.
<正>每次看见比我还大的凳子,就想,我也能做出一张木凳子就好了!曾想过嫁给一个会木工活的帅男人。可是在中国,会木工活的男人不帅,帅的不会木工活。但是那些欧美片里,动辄就自己在车库改装的木工房里变幻出一张桌子、椅子,甚至还有自己动手搭建木屋的,都是些帅男人!这怎么能不叫人惆怅呢?所以,我决定自己来,做一个帅气的女木匠!  相似文献   

12.
不管花多长时间,只要一点点地将经验累积起来,最终都能成为优秀的人才。我曾经用了十年的时间采访过建造法隆寺的大木匠西冈。这期间多次听西冈提起小川,他是西冈唯一的看家弟子。我一直想见见他,向他更多地了解些西冈师傅的情况和继承"宫殿木匠"这一绝技的奥秘。  相似文献   

13.
阴沉木记遗     
<正>在刘国君老先生的木雕基地,我们被眼前堆积如山的阴沉木惊呆了。"这里的木头有多少?"老先生攀到木堆最高处,颇有种"一览众山小"的气势,淡淡答道:"3000吨。"刘国君拥有上千件阴沉木雕作品,但3000吨,雕一辈子也雕不完了。他出生在木匠世家,15岁开始就跟随爷爷和父亲学习木雕手艺,到他这里已经上下传承了五代。上世纪90年代初,当阴沉木还未在全国大热的时候,他就开始在三峡库区大量收购、发掘阴沉木。  相似文献   

14.
<正>造土家吊脚楼营造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吊脚楼依山而建,最基本特点是正屋建在实地上,厢房悬空,靠柱子支撑。吊脚楼高悬地面既通风干燥,又能防毒蛇、野兽。俗话说:"弯木头"害怕"直木匠"。说的是再弯曲难看的木头也害怕手艺高超的木匠,冉隆海,就这样一个"直木匠",他建造吊脚楼是一绝。2013年年底,对于这个54岁的土家汉子来说十分难忘。他造了一幢土家吊脚楼模型,参加由国家民委、  相似文献   

15.
串一寸光阴     
爱珠之人懂得,每一颗老珠子都有一段动人的故事。在五道营一个堆满了花花草草的门口,我们发现了一家风格独特的古董首饰店"孙小美"。生活在这个繁忙都市里的人们时常会忽略掉自己身边最细微的美好,"孙小美"店面很小,小到不大被人察觉。孙小美以它独特的魅力吸引着路过或专程来到这里的人一道做旧的白色木门,将8平方米的空间与喧闹的俗世隔绝。远看有大师留白的通透,细看又有一种  相似文献   

16.
陈丽萍 《中华手工》2015,(2):102-103
斧、锯、凿、墨斗、推刨、手摇钻、羊角锤……木匠的工具五花八门,看似简单,却也各有各的讲究。俗话说: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没有好工具,也休想做好木工活。"曲尺能成方圆器,直线调就栋梁材。"说的就是木匠凭借简单工具就能做成大器物。打开老木匠的工具篓,有斧、锯、锉、凿;墨斗、直尺、角尺;扭钻、手摇钻、荒推刨、凹槽推刨:还有铅坠子、木工铅笔……虽然没有今天的电动工具洋气,却也样样精致,个个讲究。它们长啥样?是干什么用的?笔者的父亲是位老木匠,特意买二斤白酒回家,和父亲聊了一天,才算稍许弄明白它们,且听我一一道来。  相似文献   

17.
谢凯 《中华手工》2013,(11):88-89
一阵阵锯木声,一缕缕刨花香……其实,木工离我们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遥远。如今城市里出现大大小小的木工坊,你只需要做一个决定,就可以拿起工具当"木匠"。木工,这个承载着中华民族煌煌数千年木艺文化的古老词语,在当今大多数世人的日常用语中已渐行渐远。然而,在上海有这样一群人,他们不甘自己的双手被键盘禁锢,不愿自己的生活被家庭和工作单位构织的"两点一线"所束缚,更为了实现儿时的木工梦,他们聚在一起,成立了  相似文献   

18.
俱乐部     
手工馆的木工活小时候在农村,常见家里请来的木匠,推、刨、锯、钻地摆弄着,不久就摆弄出了各种家居用品。出于好奇,老想自己也拿着那些笨重的铁家伙做一样东西出来,但屡屡被大人制止。3月22日,《手工》杂志的编辑们在重庆南滨路谭木匠手工馆终于过了一把木匠瘾,圆了儿时的梦想。  相似文献   

19.
去年夏天 ,山东工业大学的两名硕士生利用假期到上海旅游 ,但一到上海就将钱物丢在三轮车上了 ,两人一时陷入了困境。情急之下 ,他们借了一架梯子去擦街道两旁商店的招牌 ,没想到生意出奇的好 ,很多商店都来约他们去擦招牌。他们一家家的擦过去 ,擦一块招牌收 5~ 10元 ,只干了两个下午 ,就挣了 130 0元钱 ,解了燃眉之急。在此之前 ,人们还未曾听说有擦招牌这个工作 ,两名硕士生以自己的实践开辟了新的服务市场。他们的探索不仅解决了自己的眼前困难 ,而且给人们提供了一条有益的启示 :服务业里有商机。要抓住服务业里的商机 ,关键是要善于…  相似文献   

20.
箍桶情     
雷虎  阮传菊 《中华手工》2012,(12):86-87
杨魁生父子坚信会有越来越多人回归传统,发现老行当的价值。下关是南京的老城区之一,也是目前南京最破旧的地方。走在街头巷尾,我一直怀疑自己是否穿越到了上世纪80年代的小县城。老城墙挹江门外的绣球公园,是一片银发世界。是不是因为这些老人的存在,木箍桶才得以存留至今?做木箍桶的父子作坊就在绣球公园门口,父亲杨魁生正在和购买木桶的老太太讨价还价:"木桶全部是用纯杉木制成,怎么能拿十年前的价格比?"老太太虽然每句话都赞同,但却不肯多出一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