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油茶籽的综合利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给油茶资源的充分利用与油茶产业发展提供参考依据,综述了有关油茶籽仁、油茶籽壳和油茶籽粕的综合开发与利用的研究现状。  相似文献   

2.
对9个不同物种油茶果样品以及16个不同产地的油茶籽样品中的6种PAEs进行了检测,分析了油茶籽中PAEs的含量特征。结果表明,各个物种油茶以及各产地油茶籽普遍存在PAEs污染,以DIBP、DBP和DEHP为主。油茶果在自然生长时已经受到环境中PAEs污染。油茶果不同部位对PAEs单体的富集能力不同,油茶籽壳中DIBP和DEHP的平均含量明显高于油茶果皮和油茶籽仁,DIBP在油茶果皮、油茶籽壳、油茶籽仁中的平均含量分别是0.051、0.120、0.027 mg/kg,DEHP在油茶果皮、油茶籽壳、油茶籽仁中的平均含量分别是0.035、0.195、0.053 mg/kg。各产地油茶籽的油茶籽壳中PAEs平均总含量3.72 mg/kg,明显大于油茶籽仁中PAEs平均总含量为0.154 mg/kg。  相似文献   

3.
通过调研我国油茶资源,采集油茶主产地140多份油茶籽及油样品,研究分析油茶籽品质和油茶籽油脂肪酸组成和质量指标,汇总分析数据研究修订了GB/T 11765—2018《油茶籽油》国家标准。详细介绍该标准的主要技术内容,以便更好地理解各项指标修订的初衷。  相似文献   

4.
通过从生产企业取样、实验室培养等方式研究探讨了油茶籽及油茶饼中黄曲霉毒素污染的风险.初步分析,在目前油茶籽冬季收果,冬、春季节集中加工的情况下,油茶籽及油茶饼受到黄曲霉毒素污染的几率较小.经过人工接种培养7、14 d和21 d,油茶饼中检测到黄曲霉毒素B1(AFB1)的含量分别为1.7、3.6 μg/kg和9.9 μg/kg,而油茶籽仁中AFB1的含量分别为2.6、1.8 μg/kg和低于检出限0.2 μg/kg,说明在湿热气候条件下,油茶籽可以被黄曲霉所感染.这为高温季节油茶籽及油茶饼的安全贮存和生产安全提供了警示.  相似文献   

5.
孟桂元 《中国油脂》2021,46(7):104-108
为更好地了解我国油茶生产现状,进一步促进油茶籽油产业持续发展,对近年来我国油茶产业情况和湖南省油茶产业情况进行了分析,并对我国油茶产业发展趋势及发展对策进行了阐述。我国油茶籽油消费量快速增长,种植面积与单产水平的提高促进了油茶籽产量的大幅提高。湖南省油茶籽产量一直稳居全国各产区首位,湖南省油茶籽的稳产高产对于全国油茶产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未来油茶籽油市场需求旺盛,消费量将呈不断增长态势,此外,油茶籽在其他领域也有广阔的开发应用前景。可通过发展基地综合生产模式,加强油茶新品种选育及配套栽培技术研究,制定相关支持政策,加强油茶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深度合作促进油茶综合利用开发等措施促进我国油茶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油茶籽加工和综合利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油茶是我国特有的油料资源.对油茶籽的生化性质及其加工和综合利用的进展进行了介绍,并针对我国油茶籽加工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以期为我国油茶籽的综合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油茶籽油加工和油茶资源综合利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介绍了油茶籽油的理化特征和油茶籽的组成,详细论述了油茶籽制油方法和注意事项,并对油茶资源的综合利用情况进行了阐述。油茶籽油富含油酸和亚油酸及生育酚、角鲨烯等天然成分,是一种营养、安全的食用油。同时油茶籽油具有护肤、吸收紫外线等功效,茶皂素具有起泡、去污、止咳、利尿、杀虫等功效。因此,油茶籽油、茶皂素在化妆品、日用品、医药等行业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油茶是值得我国大力发展的特有植物资源。  相似文献   

8.
自2006年国家林业局发布《关于发展油茶产业的意见》以来,油茶产业迅速发展。2019年全国油茶种植面积达到453.3万hm2,油茶籽产量达到268万t,油茶籽油产量为62.7万t,油茶产业总产值达到1 160亿元。对我国油茶生产发展现状、油茶产业发展现状进行综述,并对未来5年我国油茶产业发展进行展望,以期为我国油茶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油茶籽及油营养品质研究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油茶是我国特有的,也是比较重要的油料作物。由其制取的油含有丰富的VE、类胡萝卜素、角鲨烯等功能性营养成分。其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长期食用有明显的预防心血管硬化、降血压、降血脂的特殊功效。主要介绍油茶的生产现状、油茶籽的提油工艺、油茶籽油的营养价值,概述油茶籽油掺伪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0.
考察了热风、红外辐射和微波辐射3种油茶籽热处理方式对油茶饼中多糖含量及其抗氧化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油茶籽仁饼和油茶籽饼中多糖含量分别为44. 34、19. 27 mg/g,说明多糖主要集中在油茶籽仁中;适度加热可以提高油茶饼中的多糖含量,高温(150℃)或高火力微波(700 W)加热可能会导致油茶饼中多糖含量下降;油茶籽(仁)中的多糖具有较高的抗氧化活性(ABTS+自由基清除率 92%);尽管高温加热后油茶饼中的多糖含量有所下降,但是单位多糖的抗氧化性相对提高,这可能由于加热导致油茶籽多糖组成或结构发生了变化。  相似文献   

11.
以压榨制备的香花油茶籽油为原料,跟踪检测精炼过程中茶油的酸价、过氧化值、角鲨烯和茶多酚等指标,并与普通油茶籽油进行对比.结果 表明:香花油茶毛油中的角鲨烯含量远远高于普通油茶毛油,茶多酚含量也略高于普通油茶毛油;经过精炼,香花油茶籽油和普通油茶籽油中的角鲨烯和茶多酚都流失严重,均损失50%以上.香花油茶籽油角鲨烯含量损...  相似文献   

12.
地理经纬度对油茶籽中脂肪及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对我国油茶主产区34个点的油茶籽的粗脂肪和脂肪酸组成与地理经纬度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油茶籽的粗脂肪含量与地理经度和纬度均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油茶籽油的脂肪酸组成中硬脂酸含量与地理纬度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而油酸与粗脂肪含量有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油茶籽油中油酸的变化趋势呈散点分布,并确定出15个高油酸含量的油茶分布区.通过对硬脂酸进行聚类分析将油茶主要分布区分为4大主要区域.  相似文献   

13.
以湖北省恩施市原始生态油茶林中自然成熟的饱满油茶果,经自然风干、去茶蒲、精心筛选所得的油茶籽为原料,采用改进与优化并且获得多项技术专利的生产工艺和设备生产油茶籽油。生产实践表明,生产的油茶籽油色泽晶莹剔透,在较低温度不添加任何添加剂情况下可保证产品澄清透明,油茶籽油酸值(KOH)和过氧化值分别为0.18 mg/g和0.45 mmol/kg,油中活性成分α-生育酚含量、角鲨烯含量和β-谷甾醇含量分别为28.4 mg/100 g、130.0μg/g、1.53 mg/g,油中油酸含量较高,达79.0%。经检测,油中苯并(a)芘含量极低,为0.1μg/kg,黄曲霉毒素B1含量为0.5μg/kg,油中有害重金属和农药残留均未检出。油茶籽油产品质量达到了国家压榨一级油茶籽油标准(GB 11765—2003)和食用植物油卫生标准(GB 2716—2005)。  相似文献   

14.
为探究贵州不同油茶的生产适应性,分析贵州本土油茶物种与普通油茶的差异性,研究不同产地对油茶籽油品质的影响,对贵州2个主要油茶物种(威宁短柱油茶、西南红山茶)和3个主要产地(贵阳、平塘、册亨)的普通油茶籽仁含油率及其制取油脂的理化特性、脂肪酸组成与活性物质含量进行检测,应用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威宁短柱油茶和西南红山茶籽仁的含油率较高,分别达到了57.76%和56.08%,与普通油茶差异显著(p<0.05)。各物种及产地的油茶籽油不饱和脂肪酸相对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而威宁短柱油茶籽油和西南红山茶籽油饱和脂肪酸相对含量较高(p<0.05)。平塘普通油茶籽油中总甾醇、维生素E、总黄酮含量最高,分别达到了354.63 mg/100 g、84.02 mg/kg和4.24 g/kg;威宁短柱油茶籽油的角鲨烯含量最高,为145.63 mg/kg;西南红山茶籽油的总酚含量最高,达到了208.69 mg/kg。聚类分析显示,威宁短柱油茶和西南红山茶为一类,贵阳和册亨的普通油茶为第二类,平塘的普通油茶单独为一类。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西南红山茶的综合得分最高,威宁短柱油茶的次之,西南红山茶和威宁短柱油茶较适用于油茶籽油的生产加工。  相似文献   

15.
我国油茶籽的综合利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油茶籽的综合开发利用现状进行了较为详细地论述,提出了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应采取的对策,为油茶籽未来的发展指出了方向,有利于我国油茶资源的合理化充分利用.  相似文献   

16.
海南岛油茶籽油品质独特,为促进海南岛油茶资源开发利用并为油茶籽油品质性状育种提供参考依据,选取海南岛不同油茶主产区的油茶籽,对油茶种仁含油率及油茶籽油理化指标、无机元素含量、脂肪酸组成和生物活性物质含量进行测定,并对考察指标进行相关分析、品质综合评价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海南岛油茶籽种仁平均含油率为49.13%;油茶籽油无机元素含量丰富,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在90%左右,角鲨烯含量为78.33~96.23 mg/kg,茶多酚含量为64.78~77.36 mg/kg,维生素E含量为430.7~484.4 mg/kg;某些考察指标之间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的相关性;定安和海口产油茶籽油综合得分较高,琼海油茶籽油综合得分最低;通过聚类分析,海南岛油茶籽油主产区可分为3类,其中定安为一类,屯昌、琼海、澄迈、临高为一类,海南中部山区、海口为一类。综上,海南岛油茶籽油品质较高,各油茶主产区油茶籽油有其自身特点。  相似文献   

17.
从油茶饼粕中提取油茶籽多糖和茶皂素的工艺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从油茶籽饼粕中提取油茶籽多糖和茶皂素的最佳工艺。首先比较水提法、醇提法提取油茶籽多糖和茶皂素的得率和纯度,然后结合大孔吸附树脂层析法对茶皂素的纯化进行进一步研究,确定了油茶籽多糖、茶皂素的最佳提取工艺为:温度75℃,2次浸提,油茶饼粕和水的比例两次分别为1:9和1:5,浸提时间每次各1.5h,油茶籽多糖得率9.09%,质量分数20.67%;茶皂素得率18.19%,其质量分数为62.35%。采用大孔树脂纯化茶皂素,收集体积分数70%醇洗脱溶液,得到90%以上的高纯度茶皂素。  相似文献   

18.
超临界CO2萃取条件对油茶籽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研究了超临界CO2萃取油茶籽油的品质,结果表明:各品质指标与萃取条件密切相关,温度对水分挥发物的萃取量影响较大,两者呈正相关;压力对游离脂肪酸的萃取量影响较大,其萃取量与压力呈正相关;磷脂的溶解度与油茶籽油的溶解度有一致的规律性,但其溶解度明显要低、超临界CO2萃取油茶籽油的色泽极浅。该工艺制备的油茶籽油未经任何处理,即可达到国家标准GB11765-89规定的二级油以上水平。超临界CO2萃取油茶籽油的氧化稳定性较差,添加α-VE后,其氧化稳定性可接近精炼油茶籽同。超临界CO2萃取的油茶籽油基本不含油茶皂素,其氧化稳定性可接近精炼油茶籽油。超临界CO2萃取的油茶籽油基本不含油茶皂素,其脂肪酸组成与文献值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9.
为研究不同油茶籽加工处理方式对制取油脂品质的影响,以及不同压榨阶段和处理方式制取的油茶籽油品质的差异性,采用液压中试设备对烘制和炒制的油茶籽,以及粉碎蒸制处理后的油茶饼分别进行压榨制油生产试验,并对制取的油茶籽油进行品质分析。结果显示,烘制处理和炒制处理压榨制取的油茶籽油酸价和过氧化值差异显著(P<0.05),但均符合国家标准要求,两种处理方式对制取的油茶籽油脂肪酸组成影响不大,而烘制处理的磷脂含量较炒制处理低(P<0.05),甾醇总量、角鲨烯、总多酚以及总黄酮含量均较炒制处理高(P<0.05),烘制处理压榨制取的油茶籽油品质较佳;二次压榨制取的油茶籽油磷脂、甾醇总量和维生素E含量较一次压榨制取的油茶籽油高(P<0.05),但角鲨烯和总多酚含量较低(P<0.05);在二次压榨生产过程中,蒸制处理能影响油茶籽油的脂肪酸组分,从而使部分脂肪酸组分的含量形成差异显著(P<0.05),且蒸制处理能使油茶籽油中的甾醇总量提高66.51%,但对油茶籽油中的角鲨烯、维生素E、总多酚及总黄酮的含量无显著性影响(P>0.05),油茶饼粉碎蒸制后二次压榨制取的油茶...  相似文献   

20.
油茶籽加工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油茶是我国特有的木本油料作物,有广泛的利用价值。介绍油茶籽加工的研究进展,着重从油茶油提取工艺、茶油精炼和加工及油茶籽的综合利用研究三方面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