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刘永辉  李晓峰 《新建筑》2022,(4):118-123
民间书院空间遗产的保护大多仍停留在物质层面,与之密切关联的非物质层面文化遗产保护的缺位,往往导致其遗产空间活态性缺失。文章基于田野调查,分析民间信仰背景下闽南民间书院祭祀功能被强化的现象及其所致的空间格局变化。依托对空间节点、空间路径、空间区域的剖析,厘清闽南民间书院祭祀空间的特征,探讨书院祭祀空间要素与祭祀行为的“对话”关系,解析民间信仰背景下闽南民间书院祭祀空间的价值所在。进而充分揭示闽南民间书院“儒”“俗”相依的特质,总结其在民间信仰背景下得以存续并保持活态的动因,为书院及类似空间遗产的整体保护与文化传承探索新思路。  相似文献   

2.
历史悠久的黔阳古城,地处湘黔交界之处,是全国保存最为完好的明清古城之一.古城有着浓厚的地域文化,特色鲜明的空间形态和传统建筑,素有“楚南上游军事重镇”、“湖南西部文化重镇,’ “湘黔边陲经贸重镇”之称.本文在相关理论的指导下,通过对黔阳古城的历史发展、现状的分析,全面探讨古城的空间特色及形成机制,对如何进行古城的保护和旅游资源开发具有积极意义.第一章为绪论,解释了相关概念,介绍了确定黔阳古城作为研究对象的原因、研究的内容范围、所运用的研究方法及国内外研究概况、我国古城镇保护开发实例等基本情况.第二章是介绍黔阳古城的基本概况,论述了黔阳古城所属区位、自然环境、气候特征;黔阳古城的历史沿革;多元的地域文化.分析了黔阳古城的历史文化价值、情感价值和商业价值.最后论述黔阳古城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第三章到第五章是论文的主体.第三章是论文主体的第一部分,主要分析了黔阳古城的“线型”空间.文中将黔阳古城空间系统要素中具有线性特征,并在轴线纬度可并行延展,具有动态构成关系的物质要素统称为“线型”空间.具体论述了两种不同形式的“线型”空间一街巷空间和水系空间,并分析了两者间的相互关系.第四章主要是分析了黔阳古城的“点型”空间.“点型”空间是指黔阳古城空间系统要素中的一些重要结点空间或特定“点”空间.水埠、桥、街巷节点、广场、建筑及周围环境等都成为“点型”空间特色展现,这些都与黔阳古城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第五章对黔阳古城的整体空间作了较为详细的分析.通过研究黔阳古城整体空间“一环、两轴、两心”的形态特征,分析了古城的空间演化过程及古城的中心区、填充区和边缘区特点.并进一步论述了黔阳古城的整体空间特征.最后运用社?  相似文献   

3.
以黟县古黄村为例,利用GIS技术和实地调查走访、拍照记录等方式进行调研,收集信息并将当前的土地利用分类现状与“三生空间”理论相结合,对古黄村的三生空间进行分类识别,构建传统村落“三生空间”用地的分类体系,有助于描绘传统村落“三生空间”格局,针对我国目前不同的传统村落类型提出相应的空间保护的发展经验和策略,并从侧面论述了村落“三生空间”体系的构建在传统村落保护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车霞 《建筑与文化》2014,(1):158-167
历史悠久的黔阳古城,地处湘黔交界之处,是全国保存最为完好的明清古城之一.古城有着浓厚的地域文化,特色鲜明的空间形态和传统建筑,素有“楚南上游军事重镇“、“湖南西部文化重镇,’ “湘黔边陲经贸重镇”之称.本文在相关理论的指导下,通过对黔阳古城的历史发展、现状的分析,全面探讨古城的空间特色及形成机制,对如何进行古城的保护和旅游资源开发具有积极意义.@@第一章为绪论,解释了相关概念,介绍了确定黔阳古城作为研究对象的原因、研究的内容范围、所运用的研究方法及国内外研究概况、我国古城镇保护开发实例等基本情况.@@第二章是介绍黔阳古城的基本概况,论述了黔阳古城所属区位、自然环境、气候特征;黔阳古城的历史沿革;多元的地域文化.分析了黔阳古城的历史文化价值、情感价值和商业价值.最后论述黔阳古城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第三章到第五章是论文的主体.第三章是论文主体的第一部分,主要分析了黔阳古城的“线型”空间.文中将黔阳古城空间系统要素中具有线性特征,并在轴线纬度可并行延展,具有动态构成关系的物质要素统称为“线型”空间.具体论述了两种不同形式的“线型”空间—街巷空间和水系空间,并分析了两者间的相互关系.@@第四章主要是分析了黔阳古城的”点型”空间.“点型”空间是指黔阳古城空间系统要素中的一些重要结点空间或特定“点”空间.水埠、桥、街巷节点、广场、建筑及周围环境等都成为“点型”空间特色展现,这些都与黔阳古城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第五章对黔阳古城的整体空间作了较为详细的分析.通过研究黔阳古城整体空间“一环、两轴、两心”的形态特征,分析了古城的空间演化过程及古城的中心区、填充区和边缘区特点.并进一步论述了黔阳古城的整体空间特征.最后  相似文献   

5.
曾旭东  杨洋 《山西建筑》2010,36(8):31-32
通过对城市中介空间属性的分析,论述了城市中介空间的人文特性——“人性”和空间特性——“物性”,提出一种分析和思考方法,以期更好地认识城市中介空间并发挥城市中介空间在建筑设计和城市设计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从“三生空间”视角,以昆明市为例,从国土空间数量变化、重心迁移、转移特征和景观格局变化等方面,分析研究昆明市国土“三生空间”的结构特征,探寻其空间结构演化的过程和规律。结果表明:昆明市的优势功能空间是农业生产空间和绿地生态空间,所占面积超过区域总面积的70%;各功能空间在研究期内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或减少,除农业生产空间、水域生态空间和其他生态空间减少外,其余类型空间转入面积均大于转出面积;国土空间景观类型的异质性程度、土地利用均衡度和破碎化水平均降低,而集聚度和景观间的连通性在提高。该研究为今后昆明市国土空间开发利用和格局优化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7.
“流动空间”在江南古典园林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南古典园林利用“小中见大”,“动静对比”,“步移景异”,“空间序列”等动观与静观相结合的方法,达到时空连续,空间流动的效果,在实践中自觉地运用了“流动空间”这种手法。  相似文献   

8.
大空间建筑是人类群居生活、生产或活动的场所。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大空间建筑从功能到形态都在不断的丰富和发展,大空间建筑的空间建构和创作手法日益成熟。“庭”式大空间是大空间建筑创作的一种典型模式,广泛地应用于各种公共建筑中。本文依据空间的特点,将“庭”式大空间归纳为中庭空间、边庭空间和空中庭院空间三种模式进行解析。  相似文献   

9.
朱星平 《地下空间》2004,24(4):530-535
设计“健康”的地下空间是未来的一个重要的趋势。能够获得充足、新鲜、温湿度适宜的自然通风和充足日照,提高其空间环境质量,对于“非典”乃至“禽流感”等公共空间卫生危机后的地下空间发展是非常值得关注的。采用自然通风空调系统和自然采光设计的“健康的”同时也是“绿色的”地下空间必然是未来地下空间开发的一个重要的趋势。  相似文献   

10.
自古以来,辽西走廊便是联系我国东北和华北地区的交通要道及战略要地,具有重要的交通与经济价值。为了进一步发挥“三生”空间的协同效能,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本文基于“三生”空间理论,通过1990年、1995年、2000年、2005年、2010年、2015年、2020年遥感解译数据,构建辽西走廊“三生”空间分类体系,利用景观格局指数、核密度估计法等方法,对其“三生”空间时空演变规律进行分析,为指导区域空间规划提供科学依据与参考。  相似文献   

11.
探求整体的城市空间环境——建筑底部空间设计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鸿烈 《新建筑》2002,(6):47-50
从建筑与城市空间的关系出发,指出建筑设计应着眼于城市整体环境,并以大量的建筑实例探讨了建筑底部空间设计。  相似文献   

12.
城市绿地与地下空间复合开发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祁红卫 《中国园林》2001,17(1):87-89
分析国外城市绿地的发展过程及地下空间在其中的作用;根据国内城市绿化的规划目标,分析因土地紧张而导致的问题及对策;出对城市绿化与地下空间复合开发的模式、优点的探讨,提出一些建议,认为进行城市绿地与地下空间复合开发是我国城市走出绿化用地不足、功能不全困境的重要途径,并在文末给出几个实例。  相似文献   

13.
李乡璧 《规划师》2002,18(10):42-44
通过南海市狮山新城区中心区城市设计中对各类型城市广场空间设计的实践和思考,探讨城市空间设计中以人为本的规划理念,呼唤城市空间设计中人性的回归。  相似文献   

14.
城市商业空间整合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王后军  黄晶  陈云琪 《华中建筑》2006,24(12):90-93
以城市商业空间为研究对象.首先回顾了城市商业格局演进的历程.并分析当今消费经济时代的城市商业特色,进而以此提出城市商业空间的整合特点和发展趋势,即城市商业格局均质化与互动化,城市商业空间多样化、城市化与体验化。  相似文献   

15.
舒秋华  盂庆涛 《华中建筑》2005,23(5):103-105
该文主要阐述城市停车空间的含义及目前国内城市停车空间存在的问题;国内外在停车空间研究方面的情况;城市不同区域停车设施布局的配置原则,以及不同地点和不同类别停车设施的空间规划要点,明确城市停车空间设计研究问题的重要性,需要我们认真的加以对待。  相似文献   

16.
刘滨谊  贺炜  刘颂 《中国园林》2012,28(5):42-46
首先对绿地与城市空间耦合理论进行了诠释,认为该理论是对绿地空间存在于城市中的基本方式这种普遍现象的解释,是对城市空间和绿地空间矛盾运动规律的总结,该理论由耦合模式、耦合过程、耦合功能这3个重要概念构成,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绿地与城市空间耦合的概念框架.其次,构建了基于该理论的城市绿地空间评价体系,它是耦合模式、过程和功能三位一体的评价体系,该评价体系的指标体系由耦合的空间形态模式指标、耦合的空间内容模式指标、耦合的空间关系模式指标三方面构成.第三,提出了基于该理论的城市绿地空间的规划方法,它主要通过结构性空间要素的耦合、骨架性空间要素的耦合、功能性空间要素的耦合3个方面来实现.最后通过对石家庄滹沱河滨水新区规划案例的分析,说明了该评价体系和规划方法的具体应用.  相似文献   

17.
空间之间     
城市可以通过公共空间来度量。空间之间不应是被废弃与遗忘的空地,它应该融入城市,为城市提供积极愉悦的公共活动空间。从锡耶纳到圣胡安的空间案例体现了空间之间的独特价值。在可以预见的未来社区中,空间之间成为促进居民自我管理与交往生活的舞台,而建筑仅仅是布景。  相似文献   

18.
以广州为例,研究了我国岭南城市中介空间的类型和特征,指出它是紧凑型城市空间的“减压器”、亚热带炎热多雨气候的“调节器”、传统邻里生活的“发生器”,具有重要的城市功能。通过对现状问题的分析,指出其缺乏系统整合等问题,.呼吁构建亚热带城市中介空间体系,并就此提出几点策略和建议。  相似文献   

19.
对城市绿地指标的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金远 《中国园林》2006,22(8):56-60
传统的绿地指标包括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绿地率、绿化覆盖率等,但这些指标均未对城市绿地的分布均匀度提出要求。要使城市绿地的使用功能得到充分发挥,使居民的亲绿需要得到满足,应该增加绿地分布均匀度的概念,并可以利用洛伦茨曲线作为分析方法,以基尼系数作为指标来测算城市绿地分布均匀程度,从而在城市绿地规划以及在城市绿地建设的比较上形成一个较为合理的参数。通过绿地在城市范围内的均匀分布,使城市绿地景观格局得以优化,使绿地分布更加合理。  相似文献   

20.
地下空间与未来城市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地下空间利用在新城市建设和旧城市改造中,在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扩大城市空间容量,缓解城市矛盾等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已勿庸置疑。但是,城市要不断发展,不仅要实现现代化,而且要向更高水平的“未来城市”发展。在今后通向未来城市的漫长进程中,地下空间是否仍然应当而且能够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对这一问题,迄今还较少讨论。本文仅就地下空间在城市现代化和建设未来城市中的作用和影响进行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