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采用化学镀法制备了Al2O3/Cu复合粉体,将复合粉体在160MPa的压力下保压5nin压制,在1 000℃保温1h、N2保护烧结,得到体积分数为50%的Al2O3p/Cu复合材料.通过SEM对复合粉体的形貌和复合材料的断口进行观察,通过光学显微镜对复合材料组织进行观察,通过能谱仪对复合材料中颗粒和基体的界面进行成分分析,并对其密度和热膨胀系数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复合材料中Al2O3颗粒分布均匀,与Cu基体结合良好;复合材料相对密度为88.6%,100 ~ 300°C的热膨胀系数在(8.7~14.3) ×10-6/K之间.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Cu/Fe双金属去除四氯化碳的性能.[方法]以四氯化碳(CT)为靶污染物,采用分批试验研究了Cu/Fe双金属去除CT的可行性,并研究了铜化率、投加量及pH对CT去除效果的影响;采用柱试验考察了Cu/Fc双金属去除CT的长效性.[结果]Cu/Fe双金属对CT有良好的去除性能,CT终去除率可达97.90%;在试验条件下,铜化率越高、投加量越大,Cu/Fe双金属对CT去除效果越好;偏酸性环境有利于Cu/Fe双金属对CT的去除;对于CT的去除,Cu/Fe双金属比零价铁更具有长效性,其寿命是零价铁的2倍以上.[结论]为双金属脱氯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自润滑青铜轴承的性能决定于许多因素的综合作用,诸如精整后的密度、径向压溃强度(RCS)、含油量、表面粗糙度、施加的载荷、轴的速度及孔隙结构.压坯与烧结体的密度以及烧结时的尺寸变化(DC),在轴承制造中都很重要.这篇文章阐述了生产高使用性能烧结轴承用的一系列新的青铜粉末.对使用性能的测定表明,与用标准的预混合青铜粉末制造的轴承相比,这些轴承摩擦系数较小,温升较低且稳定,而且径向压溃强度较高.性能优异是因为连通孔隙结构较细小,从而通过极好的毛细作用可吸入大量油.在理论上,较高的RCS可使轴承具有较高的承受载荷的能力.  相似文献   

4.
总结了Cu/Mo/Cu平面层状复合材料的特点和应用,通过平面层状结构设计,可以实现其在平面(x,y)方向更低的热膨胀系数和更高的热导率,其中热导率最高可达370W·m-1·K-1;介绍了其研究现状和制备方法,并通过对制备工艺的对比分析,指出热压复合和轧制复合是Cu/Mo/Cu层状复合材料生产工艺的发展趋势及方向.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用爆炸复合方法制备出钼/铜(Mo/Cu)双金属复合棒,并利用金相显微镜(OM)、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能谱(EDS)、显微硬度、压剪分离等实验手段分析了复合界面的组织特征及力学性能。结果表明:在Mo/Cu复合界面附近形成了熔区;结合界面的强度比Cu基体强度高;熔区的硬度高于基体硬度;熔区的成分以Cu为主;并对Mo基体经常出现裂纹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6.
为了得到Cu导电浆料所需的纳米金属粉,通过直流电弧等离子法制备纳米Cu粉,利用X射线衍射(XRD)、FESEM等测试手段对Cu粉的晶体结构、形貌进行表征。以丙烯酸树脂、乙基纤维素和松油醇为有机载体,采用超细Cu粉(质量分数70%)为导电相配制了导电浆料,研究了不同烧结温度(450~600℃)及烧结时间(15~60 min)下Cu导电浆料的导电特性及形貌变化。结果表明,烧结工艺对导电膜层的导电性能影响较大,随着烧结温度的升高和保温时间的延长,浆料层的导电能力增强,方阻逐渐减小;600℃烧结60min时,浆料方阻最小,可达到14.8 mΩ/□。  相似文献   

7.
Ag/Fe2O3复合微球的制备及表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阳离子交换树脂为模板,采用离子交换法,制备了Ag/Fe2O3复合微球.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X射线能量散射谱仪、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对Ag/Fe2O3复合微球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复合微球直径在400~600 μm之间,微球主要为Ag与α-Fe2O3等晶粒所组成.以甲基橙溶液为研究对象,分别在紫外光和可见光照射下,对Ag/Fe2O3复合微球的光催化活性进行了评价.光催化实验结果表明,Ag/Fe2O3复合微球具有较好的光催化性能.  相似文献   

8.
本文叙述了在锡青铜粉中加入铁粉研制成铁青铜烧结轴承材料,其铁含量的加入与收缩率、耐磨性的关系,并得出铁粉的最佳加入量为40%。根据铁-铜合金的烧结原理及状态图,得出铁铜合金的材料的烧结温度随铁粉加入量的增加而增高,最佳烧结温度为820-850℃。  相似文献   

9.
利用直流磁控溅射方法制备了Fe/Cu纳米多层膜,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薄膜应力分布测试仪和纳米压痕技术研究了不同周期结构Fe/Cu纳米多层薄膜的内应力及其纳米力学性能.在Fe/Cu纳米多层薄膜中,由于铁和铜的结构和本征性能的差异,形成多层膜结构后存在张应力,其张应力在周期T=10时达到910.08 MPa,对应的纳米硬度为12.3 GPa.随着多层薄膜调制周期数T的增加而内应力逐渐降低,纳米硬度和弹性模量随着张应力缓释也出现下降.根据纳米薄膜内应力对其力学性能的影响,探讨了内应力与薄膜纳米力学性能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Fe离子注入二氧化钛复合薄膜制备及光吸收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采用溶胶凝胶法在石英基体上制备了纯TiO2薄膜,并通过离子注入方法对TiO2薄膜进行Fe掺杂改性以促进TiO2薄膜光吸收边红移,提高其光吸收性能。利用XRD、XPS及UV-vis对不同注入剂量的Fe掺杂TiO2复合薄膜的晶相结构、原子化学态以及光吸收性能进行了表征。XRD测试结果表明,溶胶凝胶法制得的TiO2薄膜为锐钛矿相,经Fe离子注入后,复合TiO2薄膜经退火后锐钛矿相消失,金红石相出现,因为Fe3+离子进入晶胞代替Ti4+,在TiO2基体形成铁的固溶体,结果氧空缺形成促进了TiO2从锐钛矿向金红石的转变;XPS测试结果表明,经过退火Fe在复合TiO2薄膜中以Fe和Fe3O4形式存在,说明Fe离子进入TiO2晶格取代Ti,但Fe及其氧化物晶体峰未在XRD上观测到,说明两者结晶程度不高,以非晶形态存在;通过对溶胶凝胶法制备的TiO2薄膜注入不同剂量Fe的复合薄膜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分析可知,由于复合薄膜中Fe3O4的存在,使复合薄膜紫外-可见光吸收边发生了红移,并随注入剂量增加红移增大,根据红移效果确定Fe的适宜注入剂量为1×1017 cm-2。  相似文献   

11.
采用酸性和碱性铜盐废液中和,有机酸作为添加剂,用还原铁粉置换含铜废液中铜,制备了含铜量为20%的铜包覆铁的复合粉.采用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惰气脉冲红外热导法、扫描电子显微镜和X射线衍射对粉末的成分、形貌进行了研究,分析了铜离子浓度、反应时间、干燥还原条件对复合粉特性的影响;并对粉末进行了真空热压试验.实验结果表明:铜铁复合粉为包覆型结构,Cu层厚度约为1μm;溶液中铜离子浓度愈高,反应速率愈快,反应时间在25~30 min范围内;较合适的干燥还原条件应为:温度在500~650℃之间,时间2~3 h.粉末由Cu和Fe两相构成,没有其他杂质相.≤74 μm较≤μm150μm的粉末的烧结试样的HRB硬度和抗弯强度在相应的温度下高,真空热压性能比较稳定的温度区间是700~750℃.  相似文献   

12.
将粉末冶金法制备的碳/铜复合材料进行放电等离子烧结。对烧结后的样品进行了摩擦磨损性能研究。结果表明,复合材料的摩擦系数均随含碳量的增加呈下降趋势;当含碳量为6%时,磨损率最低。  相似文献   

13.
对铜-铝合金粉体工业化生产的内氧化工艺进行了研究,应用于工业生产验证,获得了有实用价值的工艺参数,为弥散强化钢电极材料的工业生产控制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表面处理方式对铜/钼/铜复合材料界面结合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借助金相显微镜、扫描电镜观察了钼、铜界面的微观组织,研究了采用不同表面处理方式对铜/钼/铜复合材料界面结合效果的影响,并对其界面的结合机制进行了深人的讨论。结果表明,经过喷砂化学处理的材料复合后界面结合最牢固,界面剪切强度最高,达到78.9MPa,形成很强的铜和钼的机械啮合,其主要的结合机制是机械啮合机制和硬化块破裂机制;在同等复合参数条件下,3种处理方法中化学处理法的界面强度最低。  相似文献   

15.
钢基Fe/Al2O3复合材料的界面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喷涂法和溶胶-凝胶法相结合的工艺制备钢基Fe/Al2O3,梯度复合材料,并对其性能进行分析。采用电子万能材料试验机进行结合测试,利用金相显微镜分析复合材料断面组织,用X射线衍射仪分析陶瓷涂层成分。结果表明,Fe/Al2O3,梯度涂层与钢基体界面结合强度较高,平均达到17.62MPa;涂层与基体以及涂层与涂层之间相互融合,并未出现明显的界面联接层,实现了涂层与钢基体在同一区域共存,有助于提高涂层与基体的结合强度;Fe/Al2O3,梯度涂层主要由α-Al2O3、AlFeO3、AlFe3和Al86Fe14等物相组成,对材料的结构和性能都非常有利。  相似文献   

16.
直接置换法制备包覆型铁铜双金属粉末的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还原铁粉为核心, 以硫酸铜为铜源, 采用直接置换法初步制备包覆型铁铜双金属粉末. 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X射线衍射对粉末的形貌和结构进行了研究, 分析了添加剂、反应时间、干燥还原条件对金属粉末特性的影响, 采用惰气脉冲红外热导法和湿热环境氧化模拟法对粉末的抗氧化性能进行了测试. 试验结果表明: 铁铜双金属粉末为包覆型结构, 添加剂的加入有利于形成致密包覆层, Cu层厚度约为1 μm; 反应时间在25~30 min范围内, 金属收得率最高达到99.5%; 较合适的干燥还原条件应为: 温度在500~650 ℃之间, 时间2~3 h. 在粉末中加入抗氧化剂后, 有效地解决了粉末的氧化问题; 粉末由Cu和Fe两相构成, 没有其他杂质相, 铜的含量为19.53%. 并对大量硫酸亚铁上清液的处理提出了新的方法. 硫酸亚铁上清液可以作为生产金刚石工具用的超细Fe基预合金粉末的原料, 此方法具有简单合理、成本低、环保、产品附加值高的优点.  相似文献   

17.
通过穆斯堡尔谱、振动样品磁强计和提拉样品磁强计对Cu/Fe一维准周期金属超晶格(DQPMSL)样品的磁性进行了研究。穆斯堡尔谱实验结果表明,居里点高于室温的OQPMSL样品在室温下呈现顺磁性而在低温(77K)下呈现铁磁性,出现所谓超顺磁现象。进一步分析表明,超顺磁性的存在使得造成磁偶极分裂的磁场数值较小、超精细场减弱。其它实验数据证实了穆斯堡尔谱的分析结果。  相似文献   

18.
用CO2激光器对铁-铜基梯度复合粉末冶金压坯进行了激光辐射烧结。在对激光束加热温度场下梯度复合材料各层热膨胀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热应力缓和层的成分设计,并结烧结后的组织和性能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9.
In order to further reduce the cost of AB5 type rare earth-based hydrogen storage alloy, a low-Co AB5 type hydrogen storage alloy were by substituting Co with Cu and Fe.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se alloys have been investigated by means of XRD, PCT, and measurement of electrochemical capacity and cycle life.The test results show that the effect of these two kinds of substituting elements on discharge capacity is Cu > Fe, and the cycle life is on the contrary.Both of them have no distinct influence on activity speed, but activity speed increases with the decrease of Co.By the order way, the high discharge rate characteristics rise with the addition of Cu and decreasing of Co.  相似文献   

20.
考察了攀钢冷轧厂RuthnerFe2O3粉理化性能,研究了用RuthnerFe2O3粉制备永磁铁氧体的预烧工艺、摩尔比、烧结温度等工艺制度,制取的永磁铁氧体磁性能达到或超过SJ/T10410-93标准中的Y30H-1牌号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