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砌体结构是我国使用最为广泛的一种结构形式。在民用及公共建筑中占有很大的比重。但由于其所使用材料的脆性性质,因而决定了它的抗震性能较差。为增强砌体的整体性,提高其抗震能力,通过大量的试验研究和多年的工程实践证明,在多层砌体房屋中设置构造柱,是一种很有效的抗震措施。构造柱与圈梁共同组成砌体结构的“弱框架”。使结构物遭受大震时.可以有较大的非弹性变形.这种变形应控制在规定的范围内,使结构不发生危及安全甚至猝然倒塌的可能;而遭受设防烈度的地震时,结构部分地进入非弹性阶段,其损坏控制在可以修复的范围内。构造柱在多层砌体房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切不可因其为“构造”柱而忽视它。让它在地震时抗震.非地震时承重。用构造柱来加强集中荷载较大的部位.或一些薄弱的部位;与砌体混合承重,解决了一些一般要采用框架.而用构造柱承重后。则仍采用砌体结构。由于砌体结构较框架结构经济,施工速度也快.所以这种抗震、承重构造柱经济效益明显。  相似文献   

2.
袁明 《江西化工》2008,(4):274-276
为了更合理的进行多层砖混结构房屋的抗震设计,结合现行规范及自身设计经验,对其在设计上的探讨研究。  相似文献   

3.
我国采用砖墙的历史从战国时期开始现已有二千多年,砖墙之所以有如此生命力其原因主要是取材容易,制造简单,既能承重又具有一定的保温、隔声、防火性能。当然砖墙结构也存在着一些缺点,但从我国国情出发,砖墙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仍然是广泛采用的一种墙体形式。由于各地区严格按照《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J11-89)和《多层砖房设置钢筋混凝土构造抗震设计与施工规程》(JGJ13-82)要求从而确保了工程质量增加了砖房的整体刚度,提高了抗震能力,但部分工程仍存在不少问题,有些已形成通病,针对这种情形,谈谈工程质量控制的几项措施。1砌体房屋…  相似文献   

4.
袁先明 《四川水泥》2022,(12):100-101+104
目前砌体结构仍然是我国既有校舍建筑的重要结构形式,砌体结构主要以脆性材料为主,其刚度大,产生的地震作用较大,材料本身的抗剪强度低,延性差,在地震中的震害尤为严重。针对抗震鉴定报告中指出的某砌体结构教学楼抗震指标不满足后续使用年限40年的情况,对该教学楼抗震改造加固的设计理念、设计要点和设计方案进行了分析,并阐明该教学楼抗震改造加固设计的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5.
提出对大开间砖砌体结构采取在砖砌体中设置钢筋混凝土墙中柱和水平条带的加强措施。通过大比例模型试验 ,探讨其抗震性能 ;采用非线性有限元法对约束砌体横墙进行全过程分析 ,采用弹塑性时程分析法对原型结构进行地震反应分析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设计建议和构造措施。试验与理论分析结果表明 ,在 7度区采用大开间约束砖砌体结构建造 7层住宅 ,可满足抗震设防要求。  相似文献   

6.
众所周知,砖混结构是指钢筋混凝土及砖墙承重的混合结构,本文主要讨论构造柱与圈梁的作用及在砖混结构中的施工注意事项。砖混结构的设计计算性并不是很强,主要满足概念设计和构造没计。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我国每年修建的住宅建筑而积多达4000多万平方米,在其设计和施工中采用砖混结构形式的住宅建筑占了很大比例。构造柱与圈梁作为砖混结构提高抗震能力的一种有效手段.已经被普遍采用以提高多层砌体结构房屋的抗震能力,增强建筑物的整体刚度和延性,实现"大震不倒,中震可修,小震不坏"的抗震设防目标。  相似文献   

7.
刘梦瑶  袁东胜 《四川水泥》2023,(11):117-119
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要遵循整体性、简化性和抵抗性三大原则,这是确保建筑物在地震中具备良好的抗震性能的基础。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影响因素很多,包括地震参数、地基条件和土壤特性、建筑结构类型和材料等等,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决定了建筑物在地震中的抗震性能和安全性。为了提升建筑物的整体抗震性能,在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中,必须重视建筑地基的选择、设计和建设;平面和竖向结构形式和材料的设计和选择;结构构件形式和尺寸的设计。  相似文献   

8.
砖混结构由于选材方便、施工简单、工期短、造价低等特点,多年来砖混房屋是我国当前建筑中使用最广范的一种建筑形式;其中民用住宅建筑中约占90 %以上.砖混结构多来用粘土砖和混合砂浆砌筑,通过内外砖墙的咬砌达到具有一定整体连接性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底部两层框架砖房是指底下两层为钢筋框架抗震墙结构、三层和三层以上为粘土砖房的上下混合承重的多层房屋。故应严格地称为“底部两层框架——抗震墙砖房。新颁布的《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J- 1 1 - 89只有底层框架砖房的内容 ,没有涉及底部两层框架砖房的抗震设计 ,过去亦无设计经验。因此 ,设计人员无规可循 ,造成底部两层框架砖房抗震设计的混乱。本文对此类砖房的抗震设计进行一些讨论。底部两层框架砖房与底层框架砖房相比 ,相同之处均为上、下不同材料的混合承重房屋 ;均为质量、刚度上大下小、头重脚轻、上刚下柔对抗震不利的一种…  相似文献   

10.
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乡镇建设速度加快,农村居民房屋结构也从原来的单层毛坯、土木结构过渡到砌体结构和框架结构。房屋自重和体量的增加也意味着房屋的抗震要求也应当提升。但是,因为没有技术指导,大多数农村建筑都是在为进行规范设计、施工的情况下建起来,存在较多的安全隐患。房屋抗震能力较低,一旦发生地震,风险也会加大。对此,如何保障农村房屋抗震性能的提升,保障居民人身和财产安全,还需做好房屋抗震结构的设计。本文基于建筑抗震结构设计的基本原则探究农村建筑抗震结构设计的路径以及实施步骤,提出几点建议,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徐兴国 《散装水泥》2022,(4):176-178
砖砌体结构强度和砂浆的强度一般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降低,导致大部分砌体结构在检测期间难以满足国家规范与相关标准要求。文章以实际案例分析,探讨某多层砌体结构的加固与改造技术方案,针对现有砌体结构中存在的抗压承载力不足、承重墙体抗震性能不足等问题提出解决方案,为相关砌体工程结构的加固改造方案选择提出技术建议。  相似文献   

12.
砖混砌体的优点有很多:结构简单、价格不高、施工便利,正因这些,它被广泛使用在国内的建设中,我国传统的砖混砌体抗震效果不明显,在地震中,损坏严重,人们的财产、生命损失严重。所以,笔者在此文中讨论多层建筑物中砖混砌体的抗震效果及相应抗震措施。  相似文献   

13.
砌体结构建筑是由各种砌块和石头砌筑而成的,由于砌体结构的材料广泛,施工工艺和设备都比较简单,这种结构在我国房屋施工中应用很广泛,但是由于砌体结构自身抗弯和抗拉较差,在施工中一旦出现设计问题,将会引发大事故,本文针对砌体结构容易产生的裂缝原因及措施展开分析。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七厂厂区砖混房屋抗震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结合《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的有关规定,提出了几种砖混房屋抗震加固措施。  相似文献   

15.
现如今,地震离我们并不遥远,时常在我们的身边发生,人们考虑到自己的人身安全,所以人们越来越重视房屋建筑的抗震能力,关于该怎样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设计水平这个问题,在许多建筑设计过程中必须要着重地考虑。本文主要分析了房建结构抗震设计的重要性,并且对房屋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一些要求进行详细的分析。  相似文献   

16.
当发生地震灾害的时候,对于社会的方方面面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其中对建筑造成的影响也是巨大的。因此,在进行建筑设计的时候,做好相关的抗震设计工作是十分必要的。相关的建筑设计单位在进行建筑设计的时候,需要考虑到建筑的抗震性能,保证在工业建筑以及民用建筑的建造过程中,对于抗震的等级进行必要的设计。防止发生地震灾害的时候,对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极大的损害。本文主要从工业以及民用建筑时所需要考虑的抗震设计相关工作内容出发,同时对建筑结构中相关抗震设计的优化工作做了相应的探讨。  相似文献   

17.
对于多层砌体房屋建筑而言,承重墙是建设中的重点,所以在进行承重墙的拆除加固时,要十分的小心,以避免出现倒塌现象。本文主要对多层砌体房屋抗震鉴定的原理进行阐述,对多层砌体房屋的结构改造加固设计进行分析,并对其施工的工艺进行详细叙述。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对建筑抗震结构的现状及建筑物的抗震结构体系进行了了总结,对建筑结构的选择优化、建筑结构的功能优化、建筑结构的尺寸优化、建筑结构的体系优化等优化方法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建筑抗震结构设计的方法,从而有效确保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质量。  相似文献   

19.
地震是一种比较多发的自然灾害,并且我国也是一个地震多发的国家,为了能够更好的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我们需要对建筑结构设计当中的抗震设计采取更多的措施。随着现在我国城镇人口的不断增多,城市居住压力开始不断增加,高层建筑成为了现在城市建筑当中的主流,但是高层建筑与中低层建筑不同,高层建筑在地震当中更加容易被摧毁,所以说我们更加应该做好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为了能够更好的做好建筑抗震设计,本文当中笔者主要对抗震设计在建筑结构设计当中的应用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20.
毛石墙的施工往往较为粗放,缺少相关的设计标准。基于现有的试验研究数据,确定毛石砌体抗压强度的方法,在考虑毛石墙离散性较大的基础上,引入可靠度来确定满足建筑毛石砌体的设计强度,并提出一种毛石墙强度计算修正方法,解决现有砌体设计强度确定方法在粗石砌体强度预测上的缺陷。综合国内目前对毛石墙砌体的抗震性能研究成果及项目实际需求,提出一种新型的优化的抗震毛石墙结构,使其抗震性能得到提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