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以四水碳酸镝(Dy_2(CO_3)_3·4H_2O)为镝源,Dy_2(CO_3)_3·4H_2O在空气中热重-热差(TGDTA)分析为依据,利用X射线衍射仪(XRD)、扫描电镜(SEM)和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UVVis)分别表征了Dy_2(CO_3)_3·4H_2O在空气中热分解产物的物相、形貌和光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Dy_2(CO_3)_3·4H_2O在空气中的热分解过程主要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在室温~285℃之间Dy_2(CO_3)_3·4H_2O失去结晶水变为Dy2(CO3)3,第二阶段是在285~700℃范围内Dy2(CO3)3经过受热分解生产了Dy_2O_3,在700℃下保温15 min获得了Dy_2O_3纳米颗粒。Dy_2O_3纳米颗粒具有较强的光吸收能力。此外,在波长为300~400 nm的范围内,Dy_2O_3纳米颗粒具有较宽的光吸收带。 相似文献
2.
粒径可控纳米金的制备及表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以氯金酸(HAuC l4)和硼氢化钠(NaBH4)为原料,柠檬酸钠(Na3C6H5O7)作保护剂,在室温条件下,一步还原制备出了不同粒径的单分散纳米金颗粒。应用X射线衍射仪、透射电子显微镜、激光粒度分布仪和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对产品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制备的纳米金颗粒呈球形,为面心立方结构;柠檬酸钠保护剂的存在,不但提高了金颗粒的单分散性和稳定性,还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金颗粒的生长,使得其粒径可控,且分布很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反映出,随着粒径的增大,胶体金在可见光区的最大吸收峰逐渐向长波方向移动。 相似文献
3.
金纳米颗粒修饰钛电极的制备及其对葡萄糖氧化的电催化活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恒电流电沉积法,制备出金纳米颗粒修饰钛电极(Au/Ti)。利用循环伏安、电位阶跃等电化学技术,研究了碱性溶液中Au/Ti电极对葡萄糖氧化的电催化活性。与多晶金电极相比,葡萄糖在Au/Ti电极上氧化的起始电位更低、电流密度明显增加。实验表明,A11/Ti电极对葡萄糖氧化具有很高的电催化活性。对葡萄糖在Au/Ti电极上的双电位阶跃分析表明,葡萄糖在0.1mol/LNaOH溶液中的电化学氧化反应速率常数为5.79×10^4cm^3/(mol·s)。 相似文献
4.
借助于PAA(poly(amide acid),聚酰胺酸)与Ag纳米粒子的相互作用以及PAA的线团构象,以原位合成的Ag/PAA纳米复合溶液为基础,采用低温化学亚胺化使PAA亚胺化,得到PI(polyimide,聚酰亚胺)原位包覆的银纳米粒子。采用透射电镜、同步热分析和阻抗分析等表征手段考察Ag/PI复合颗粒的形貌、热学性能和介电性能等。结果显示,Ag纳米粒子均匀地分散在PI基体中,高温处理不会使其发生显著的迁移和团聚;复合颗粒的界面极化效应较明显。本实验是第一次尝试采用全原位方式制备高含银量的PI纳米介电复合材料,研究结果可为Ag/PI高介电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提供新的工艺参考。 相似文献
5.
纳米WC-Co复合粉末的制备工艺及其烧结特性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综述了纳米WC-Co复合粉末制备工艺的国内外研究进展,总结了纳米WC-Co硬质合金复合粉末的烧结特性,并对目前国内外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分析,指出了研究中所存在的问题和研究趋势。 相似文献
6.
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研究了不同尺寸Au纳米颗粒在烧结过程中晶型转变及烧结颈长大机制.研究发现纳米颗粒的烧结颈生长主要分为两个阶段:初始烧结颈的快速形成阶段和烧结颈的稳定长大阶段.不同尺寸纳米颗粒烧结过程中烧结颈长大的主要机制不同:当颗粒尺寸为4 nm时,原子迁移主要受晶界(或位错)滑移、表面扩散和黏性流动控制;当尺寸在6nm左右时,原子迁移主要受晶界扩散、表面扩散和黏性流动控制;当颗粒尺寸为9 nm时,原子迁移主要受晶界扩散和表面扩散控制.烧结过程中Au颗粒的fcc结构会向无定形结构转变.此外,小尺寸的纳米颗粒在烧结过程中由于位错或晶界滑移、原子的黏性流动等因素会形成hcp结构. 相似文献
7.
金纳米粒子的特殊性质产生于其特殊结构及特殊效应。负载或非负载型Au纳米粒子表现出极高的化学活性和催化性能,使其在化学工业中得到了广泛应用。用沉积或共沉淀方式将Au纳米粒子负载到金属氧化物载体上,在室温催化氧化C0为C02的效率比其它贵金属催化剂高得多;Au/Ti02催化剂在气相中能够高效率地催化氧化丙稀为环氧丙烷,选择性高达90%;Au纳米粒子催化剂在不饱和碳氢化合物的部分氢化反应中表现出良好的选择性:非负载型和负载型Au纳米粒子在液相反应中表现出独特的催化特性;Au/Fe2O和Au/ZrO2等负载型催化剂在低温水气转换制备氢气的反应中催化活性很高,而且载体的结晶度越高,催化活性越高。中对近年来Au纳米粒子的上述催化特性和应用进行评述。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镁合金化学复合镀(Ni-P)-SiC纳米颗粒的制备工艺,并对复合镀层的性能进行测试,揭示了影响镀层性能的主要因素及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9.
CoO纳米颗粒的制备及磁性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用聚乙烯醇溶胶-凝胶法制备出氧化钴(CoO)纳米颗粒。分析了胶体浓度、热处理温度和时间对制备CoO纳米颗粒工艺的影响。用X射线衍射仪和透射电子显微镜对样品的形貌、结构和物相进行了测试,用振动样品磁强计初步探讨了CoO纳米颗粒在室温下的磁性。结果发现胶体浓度为2:1时有利于形成CoO纳米颗粒,在氢气环境下对干胶进行煅烧时生成CoO纳米颗粒的温度范围在225~350℃之间。CoO纳米颗粒的结构为NaCl结构。在较低温度下烧结干胶时发现颗粒尺寸随着热处理时间的增加变化不大。用此方法制备的CoO纳米颗粒直径最小约为12nm。在室温下表现为类似于超顺磁性的特征。 相似文献
10.
11.
Fe离子注入二氧化钛复合薄膜制备及光吸收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采用溶胶凝胶法在石英基体上制备了纯TiO2薄膜,并通过离子注入方法对TiO2薄膜进行Fe掺杂改性以促进TiO2薄膜光吸收边红移,提高其光吸收性能。利用XRD、XPS及UV-vis对不同注入剂量的Fe掺杂TiO2复合薄膜的晶相结构、原子化学态以及光吸收性能进行了表征。XRD测试结果表明,溶胶凝胶法制得的TiO2薄膜为锐钛矿相,经Fe离子注入后,复合TiO2薄膜经退火后锐钛矿相消失,金红石相出现,因为Fe3+离子进入晶胞代替Ti4+,在TiO2基体形成铁的固溶体,结果氧空缺形成促进了TiO2从锐钛矿向金红石的转变;XPS测试结果表明,经过退火Fe在复合TiO2薄膜中以Fe和Fe3O4形式存在,说明Fe离子进入TiO2晶格取代Ti,但Fe及其氧化物晶体峰未在XRD上观测到,说明两者结晶程度不高,以非晶形态存在;通过对溶胶凝胶法制备的TiO2薄膜注入不同剂量Fe的复合薄膜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分析可知,由于复合薄膜中Fe3O4的存在,使复合薄膜紫外-可见光吸收边发生了红移,并随注入剂量增加红移增大,根据红移效果确定Fe的适宜注入剂量为1×1017 cm-2。 相似文献
12.
应用超声辅助电解法制备金纳米粉末.电解液由柠檬酸三钠、硫酸钠组成;金箔作阳极,钛合金杆作阴极;钛合金杆作为超声波放大转换器与20kHz的超声波源相连接.由于超声波的空化效应,在阴极形成金聚集体将分散到电解液中,这样通过控制电流密度、超声波脉冲的周期和幅度就可以获得直径约为50nm左右的面心立方结构(fcc)的金纳米粉末.利用透射电镜(TEM)、X射线衍射(XRD)、X射线光电子谱,表征了金纳米粉末的结构、形貌及其化学组分. 相似文献
13.
用密度矩阵理论,研究了在超快脉冲及太赫兹场作用下GaAs量子阱的光吸收谱。在直流和太赫兹场作用下,由于量子约束斯塔克效应,光吸收谱呈现出多个激子吸收峰。改变太赫兹的强度和频率,吸收谱出现恶歇分裂,并产生边带。这些分裂主要来源于太赫兹作用下激子的非线性效应。 相似文献
14.
15.
凝胶-微乳液化学剪裁制备Ni-Fe复合纳米微粒(Ⅱ) 相关参数对微粒的组成及粒径分布和磁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XRD,TEM,EDS及振动磁强计研究了凝胶-微乳液化学剪裁技术制备明胶包裹的复合纳米量级铁镍超细微粒时。微乳液的水池半径R和Ni/Fe比等参数对微粒的组成及粒径分布和磁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微粒为明胶包裹球形超细微粒。微球的平均粒径为48--136nm,单个微粒的粒径2.3—3.4nm。每个复合微球中约有21~40个铁-镍粒子,微粒有优良的磁性。高的矫顽力。X射线衍射和X射线能谱分析表明有Ni-Fe合金相形成。 相似文献
16.
17.
Cylindrical cavity perturbation method was used to measure complex permittivity of zinc oxide leach residues (ZOLR) at frequency of 2.45 GHz.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both dielectric constant and Loss factor of ZOLR increased with increased of temperature and moisture content. The research of ZOLR’s microwave absorption properties were performed based on reflection loss (RL) theory. Microwave absorption peak of ZOLR moves towards higher material thickness with decreasing of moisture content. However, microwave absorption peak of ZOLR moves towards smaller material thickness with increasing of temperature. RL of ZOLR sensitively depends on material thickness of itself. If want to keeping microwave absorption properties of ZOLR greater than 90% in the process of microwave drying, 10 mm, 40 mm, and 50 mm should be selected as the optimum material thickness. 相似文献
18.
采用粉末冶金法制备了MnZn-FeNi复合软磁材料,采用排水法、金相显微镜和X射线衍射仪等手段,研究了样品的烧结过程、坯体的致密化、晶粒生长规律、样品的相结构.采用物理性能综合测试仪(PPMS)测定烧结体的磁性能,研究了材料的微观结构和材料软磁性能之间的关系,分析了样品磁性能变化规律.研究表明,样品密度随烧结温度升高而增大,当烧结温度超过1673 K以后,密度变化趋缓.在烧结过程中,影响材料致密性的主要因素为材料中的气孔和晶粒.随烧结温度升高,气孔向晶界和样品表面迁移,并且合并长大,同时,晶粒也发生长大.复合烧结软磁中的FeNi合金和MnZn软磁铁氧体仍保持原有的相结构,在1773 K的较高烧结温度时,软磁铁氧体出现分解,产生了部分杂相.通过优化烧结工艺,复合烧结软磁材料的烧结温度在1573~1673 K范围内时,样品取得了较好的磁性能,其磁性能为初始磁导率μi=1128,饱和磁化强度MMs=4349 kA·m-1. 相似文献
19.
液相还原法制备纳米银的固液分离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次磷酸钠液相还原法制备纳米银胶体,通过加入氨水调节银溶胶pH,使纳米银粒子长大、产生聚沉。控制聚沉过程的工艺条件(pH,氨水浓度、氨水滴加速度、搅拌、超声等),可使纳米银粉从银溶胶中直接过滤出来。通过对银溶胶Zeta电位的测定以及滤液中银离子含量的测定,分析了氨水在固液分离中的作用和纳米银的产率。提供了从银溶胶中过滤纳米银粉的新方法,该法工艺简单、对设备要求低、能耗小、银粉的损失率小,而且易于实现工业化。样品经过TEM和XRD分析发现,该法制备的纳米银粉平均粒径为40nm(pH=4~5),纯度高,分散性好。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