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阐述针对八钢焦炭质量劣化,特别是焦炭反应后强度大幅降低、反应性提高的状况,八钢炼铁通过转变观念、强化生产管理、优化操作制度适应此变化,确保了高炉炉况顺行,取得了相对好的经济技术指标。  相似文献   

2.
焦炭热反应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焦炭热反应性影响高炉的透气性和高炉顺行。炼铁系统随着高炉生产的不断强化,对焦炭的热态性能要求也逐步提高。为了掌握焦炭热反应性的内部机理及其影响因素.结合生产实际。探讨改善焦炭热反应性及反应后强度的措施,建立有效的焦炭热态性能预警系统。  相似文献   

3.
针对新兴铸管新疆有限公司1#高炉使用焦炭的热态强度偏低的问题,实行了焦炭喷洒ZBS改性剂的试验和工业生产实践。喷洒ZBS改性剂后改善了焦炭的热态强度增加了3%~7%、热反应性降低1%~2%;高炉炉况顺行度有所改善,煤比明显升高,产量略有增加,焦比降低。  相似文献   

4.
陈桂英 《山东冶金》2005,27(2):15-16
焦炭热反应性影响其在高炉内反应后的强度,制约着焦炭在高炉中料柱骨架的作用,进而影响高炉的透气性和高炉顺行。结合生产实际,对焦炭在高炉不同部位的状态和行为进行了探讨,阐明焦炭的热反应性能对高炉顺行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5.
胡涛  邢建通 《河南冶金》2007,15(4):15-17,27
焦炭改性剂可以改善焦炭的热性能, 即降低焦炭的反应性, 提高反应后强度.高炉工业性试验表明:焦炭经过改质处理后, 反应性降低7.21百分点, 反应后强度提高8.24百分点. 高炉顺行状况得到改善, 焦比降低,产量提高.  相似文献   

6.
梁南山 《炼铁》2018,(6):29-32
对近年来涟钢炼铁技术的进步作了总结。涟钢高炉从炉况的频繁波动逐步实现了长周期稳定顺行,关键在于认识到高炉稳定顺行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认为高炉稳定顺行的基础更多地来自于"全流程的系统协同"。今后应继续以高炉稳定顺行为中心,系统协同,进一步抓好焦炭和烧结矿质量的稳定,同时强化高炉的标准化作业,减少因操作造成的炉况波动。  相似文献   

7.
当前低碳高炉冶炼条件下使得炉内焦炭层变薄,恶化了料柱的透气透液性,焦炭在炉缸高温区石墨化过程中产生的焦粉是导致该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之一.为了研究焦炭在高炉下部的石墨化过程对其在炉缸内的冶金性能影响,研究了1100~1500℃不同温度下焦炭的石墨化度改变;同种焦炭石墨化程度与焦炭反应性及反应后强度之间的关系;不同石墨化度焦炭与碱金属侵蚀之间的关系;观察并分析了试验后不同焦炭试样的微观形貌.结果表明,随着温度的升高,焦炭石墨化程度加深,且温度每升高100℃,焦炭石墨化度约提高1.8倍,层间距d002值约降低2%,微晶结构层片直径La值约提高3%,层片堆积高度Lc值约提高15%;焦炭的表面气孔减少,特别是大气孔减少,焦炭表面镶嵌组织减少,各向同性组织增多,焦炭的结构有序化程度增强.随着焦炭石墨化程度的加深,焦炭的反应性逐渐减小、反应后强度逐渐提高,焦炭表面的劣化情况减弱,生成的大气孔减少,气孔壁破坏趋势减弱.碱金属对焦炭的反应性有促进作用,使焦炭的反应性提高,反应后强度降低.而焦炭的石墨化对焦炭的碱侵害具有一定的抵抗作用,降低了焦炭表面的劣化程度.   相似文献   

8.
分析了焦炭质量调整后的指标变化、高炉炉况稳定性和生产技术经济指标,通过制定调整方案、积极调整应对措施,实现了炉况基本稳定顺行,总结焦炭质量调整后的炉况应对措施及要点,为后续干熄焦检修期间炉况调整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9.
对比了焦炭反应性及反应后强度的测定方法与焦炭在高炉内劣化过程的差异,讨论了影响焦炭CRI及CSR的主要因素,经过分析后认为,焦炭的反应性及反应后强度更多的是表征焦炭与CO2反应的活性,不能充分代表焦炭在高炉中的热态性能。  相似文献   

10.
文章通过实行标准化作业,高炉在焦炭质量下降的情况下,根据每天炉况变化情况制定高炉操作指导书,炼铁厂通过加强高炉管控,组织相关技术工作者对各高炉炉况进行日分析、周体检,及时发现炉况的细微变化,做出应对调整,稳定了炉况,实现了高炉的长期顺行。  相似文献   

11.
焦炭与CO2的溶损反应是焦炭在高炉下部粉化的根本原因,其反应性和反应后强度是焦炭热性质的重要指标。影响焦炭热性质的主要因素是煤的变质程度、粘结性、灰分以及煤中矿物质等。除此以外,炼焦工艺条件及焦炭的微观结构类型也对焦炭热性质产生影响。目前国内外大型钢铁联合企业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控制焦炭热性质的方法,建立热性质预测模型,从而准确控制焦炭热性质。  相似文献   

12.
为提高高炉炉内反应效率,新日铁研究了使用涂敷催化剂生产高强度、高反应性块焦的技术及其在高炉的使用技术。首先,通过在线试验证明焦炭涂敷 Ca后,提高了反应性,同时有助于降低高炉热平衡带温度。在此基础上,研究了添加含高 Ca 煤生产高反应性焦炭的方法,在实际焦炉上确认了它能生产出强度与以往一样的高反应性焦炭。尤其是,在北海制铁所室兰厂2号高炉上通过长时间连续使用添加高 Ca 煤生产的高反应性焦炭,证明了高炉全部使用高 Ca 高反应性焦炭后,降低了还原剂比。由此可以认为,使用涂敷催化剂的高反应性焦炭,是实现提高高炉炉内反应效率最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高炉解剖得到的焦炭在高炉内性状变化的规律,引出焦炭的反应性和反应后强度的概念,并给出焦炭的气化反应速度公式和该式与焦炭反应性的关系。以此为基础,结合国内外的实验研究成果,较详尽地讨论了影响高炉用焦炭的反应性和反应后强度的主要因素,并提岀了提高焦炭高温性能的措施。针对目前中小高炉不太重视焦炭质量的情况,本文提醒高炉工作者对此加以必要的注意.  相似文献   

14.
正专利产品,专利号:ZL 201220335923.9焦炭反应性和反应后强度是指导高炉生产的重要指标,此项指标可较好的反应焦炭的热性能情况以及在高炉中的作用,因此焦炭反应性和反应后强度的质量检验工作至关重要。而目前焦炭试样的制备完全由人工操作完成,由于该项工作较为繁琐,每次焦炭试样加工质量差别较大,导致实验结果偏差较大,双样重复性差。焦炭颗粒制球机引进德国先进技术,可以将φ40mm至φ25mm的不规则焦炭制成球形,是焦炭反应性及反应后强度试验的专用球形制样仪  相似文献   

15.
济钢3200 m3高炉实施强化冶炼技术以来,炉况的变化可分为两个阶段:第1阶段,高炉综合品位高,焦炭及烧结矿质量好,高炉风量、产量提升;第2阶段,受原料资源的限制,焦炭质量变差,烧结矿Al2O3含量高,渣比高,炉缸活性提升困难,风量低,产量下降。结合实际冶炼条件,提出了炉况调整思路,维持了高炉生产系统的稳定,实现了高炉长期稳定顺行。  相似文献   

16.
兰洪 《四川冶金》1991,13(1):58-60
重钢4~#高炉炉况长期不顺,冶炼指标差,主要原因在于冷却强度过大。据实测高炉六弦和七弦的水温差,大小与炉墙结厚程度有明显关系,与炉况顺行最为密切。因此,调整各弦的水温差为适宜的温差范围,才能保持炉况稳定顺行。  相似文献   

17.
简要介绍了现行焦炭反应性试验方法的来源,主要表达焦炭在高炉内进入风口回旋区前抗CO2,气化能力以及反应后的抗粉化能力,是一种规范性试验方法。回顾了国内外对焦炭反应性的认识和变化,20世纪认为反应性表达焦炭在高炉抗CO2,的气化能力,反应性高反应后强度低对高炉生产不利。进入21世纪,新日铁提出反应性只是表达了焦炭的活性,认为提高反应性可以提高高炉反应效率,对高炉生产有利,不同时期认识水平不同认知也会完全相反。通过CO2,含量和反应温度对焦炭反应性影响试验和高炉碳平衡计算,分析了喷吹煤粉高炉内焦炭的行为.确定了焦炭进入风口回旋区前的反应失重率。提出现行国家标准“焦炭反应性及反应后强度试验方法”的反应性表达的是焦炭与CO2,反应的活性,高炉内焦炭反应失重率控制因素是矿石的还原性能和未燃煤粉率,与焦炭实验室测定的反应性无关。  相似文献   

18.
理论燃烧温度不是喷吹效果的唯一条件。在热风温度高于900℃的情况下,高炉喷吹数量和效果主要取决于炉况顺行情况。提高冶炼强度是提高喷吹量和效果的主要因素。在鞍钢目前原料条件下,冶炼强度可提高到1.1以上。调整风口长度不仅可以活跃炉缸中心,而且有利于活跃炉缸边缘,达到活跃整个炉缸的作用。缩短风口长度和大料批是强化高炉冶炼的必然趋势。改进造渣制度及减少渣量对高炉强化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在鞍钢可以从改进炉渣性能着手。提高烧结矿及渣中氧化镁含量,可使初、终渣稳定,高炉顺行,焦比降低,产量提高。  相似文献   

19.
针对焦炭指标繁多,在实际生产中很难保证所有指标都达到理想值的现状,莱钢炼铁厂将焦炭各项指标对高炉的影响程度进行了统计分析,得出莱钢焦炭各项指标影响炉况顺行的程度由强到弱依次为M_(10)、M_(40)、-25 mm、Af、S,明确了焦炭M10指标是决定高炉顺行与否的必要条件。在此基础上根据关键参数实现了焦炭供应的优化调整,确保了每座高炉在阶段时间内焦炭质量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20.
以邯钢炼铁部3 200 m3高炉从2013年到2015年两年多的整个炉况演变过程为例,从管理、操作和焦炭方面系统地阐述了大型高炉炉况与焦炭的紧密相关性问题,即大型高炉要想实现长周期的炉况顺行和先进的经济技术指标,依靠精细化的管理、先进的操作理念和制度、原燃料条件,尤其是焦炭条件的支撑,大型高炉与焦炭要相互匹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