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工程中用砂层、卵石层作为桩端持力层屡见不鲜,近年来选择岩层作为桩端持力层的工程实例也很多。本文对不同桩端持力层刚性桩复合地基的设计计算进行了探讨分析,同时对桩端为岩层的刚性桩复合地基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对于桩端落在较好土层的情况,对刚性桩复合地基进行设计计算时,需要保证复合地基承载力和变形同时满足设计要求;对于桩端为岩层的刚性桩复合地基的设计思路与桩端落在较好土层的情况相同。  相似文献   

2.
朱忠辉 《山西建筑》2008,34(11):143-145
讨论了CFG桩复合地基的设计思想、设计流程、参数选择和布桩原则,对桩间土的承载能力、CFG桩设计时考虑的各种因素和主要参数及各种情况下的布桩进行了研究,为CFG桩的设计和施工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3.
在刚性桩复合地基设计中,刚性桩布桩间距等于(3-5)倍桩径,桩长和桩径根据复合地基承载力和沉降设计目标值确定,刚性桩复合地基的承载力计算、特别是刚性桩复合地基沉降计算是刚性桩复合地基设计的关键。本文通过对现有刚性桩复合地基理论和考虑承台效应的复合基桩理论进行分析探讨,并利用刚性桩现场单桩荷载试验和多桩复合地基大型荷载试验成果,对现有计算刚性桩复合地基沉降的方法进行改进,得出的初步结论可供设计参考。  相似文献   

4.
王红雨  杨敏 《建筑结构》2005,35(11):69-72
桩筏基础设计的关键在于确定桩筏的荷载分担比及桩对减小沉降的作用。对国内外有关桩筏基础设计方面的资料进行了分析,针对高层建筑常见的两种荷载形式,提出了在筏板中布置长桩,沿筏板边缘布置短桩的桩群布设方式。依据对桩筏基础设计参数的研究成果,给出桩筏基础优化步骤和算例的验证情况。  相似文献   

5.
党昱敬 《建筑技术》2012,43(3):243-247
在刚性桩复合地基设计中,刚性桩布桩间距等于3~5倍桩径。桩长和桩径根据复合地基承载力和沉降设计目标值确定。就刚性桩复合地基承载力和沉降计算水平比较而言,刚性桩复合地基沉降计算水平尤为重要,且按变形控制设计比按承载力控制设计更合理。通过对现有刚性桩复合地基理论和考虑承台效应的复合桩基理论进行分析探讨,利用刚性桩现场单桩荷载试验和多桩复合地基大型荷载试验成果,对现有计算刚性桩复合地基沉降的方法进行改进,得出初步结论。  相似文献   

6.
长短桩组合桩基础设计的分析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短桩组合桩基础的设计思路已引起工程界的重视.通过对长、短桩组合桩基础进行三维弹塑性有限元分析,揭示长短桩联合工作机理,对不同的长短桩的数量、桩长和布桩位置等方面对长短桩的设计进行了优化和分析,验证和评价长短桩方案的合理性和安全性,对此新型结构的设计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7.
随着近年来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高层及超高层建筑与日俱增,桩筏基础以其明显的优点被广泛用作高层建筑的基础结构,是高层建筑采用较多的一种基础形式。桩筏基础的优化设计首先是进行桩型的优选,桩型的合理设计是高层建筑桩筏基础桩型设计的重要部分。本文对高层建筑桩筏基础桩型设计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通过现场原型试验,对微型桩杆塔基础的水平承载力计算方法进行研究,研究表明:应用于输电线路工程的微型桩基础,微型桩单桩一般采用水平允许位移控制确定其水平承载力设计值,可采用现场试验结果反算得到m值,进而进行单桩水平承载力设计值的计算;微型桩群桩水平承载力可通过单桩水平承载力乘以桩数和水平群桩效应系数得到,水平群桩效应系数只考虑桩的互相影响效应和桩顶约束效应。只要选用合理的设计参数,可采用本文提供的设计方法进行微型桩杆塔基础水平承载力的初步设计。  相似文献   

9.
群桩中基础承台、桩、土间的共同作用比单桩来得复杂。但在以往桩基设计中,都按单桩承载力设计,同时还考虑群桩的应力重叠,使群桩承载力低于单桩承载力之总和,引出一个群桩折减系数,而且从来不考虑桩基承台底面土的作用。近几年,虽然对群桩折减系数已予以放弃,但对群桩与承台  相似文献   

10.
水泥粉煤灰碎石桩是由水泥、粉煤灰、碎石加水拌合形成的高粘结强度桩(简称CFG桩),桩、桩间土和褥垫层一起构成复合地基。文章根据现行设计规范,结合合肥某高层建筑基础处理的实例,对CFG桩的设计计算及相关参数取值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CFG桩在设计和施工过程中应当注意的事项,对其它同类工程的设计和施工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1.
张志新 《山西建筑》2014,(27):87-88
介绍了嵌岩桩持力层的选择与嵌岩深度设计参数的选择范围,结合工程实例,对嵌岩桩的设计进行了详细分析,并总结了嵌岩桩的施工注意事项,为嵌岩桩的设计积累了经验。  相似文献   

12.
对某工程CFG桩进行低应变法桩身完整性检测、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检测以及复合地基承载力检测。开挖部分桩身完整性检测为Ⅳ类的桩,对检测结果进行验证,分析该CFG桩断桩的原因;依据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及复合地基承载力检测结果,对该工程CFG桩复合地基进行分析评价;通过论证降低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设计要求,对断桩进行工程处理,确定该工程CFG桩复合地基满足上部荷载所需的承载力及设计变形值,为以后复杂地质条件下CFG桩的质量管理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通过分析影响复合地基桩土应力的因素,指出复合地基的桩土应力与垫层刚度、桩间土刚度、桩刚度的大小有关。从荷载试验应力-变形曲线入手,利用荷载试验能从宏观上反映桩土相互作用的特点,提出考虑垫层刚度、桩间土刚度、桩刚度的多桩型复合地基桩土应力的计算方法;指出多桩型复合地基设计应将主;辅桩设计为两道防线,主桩为第一道防线,主要目的是减小复合地基沉降,设计时宜采用刚度较大的桩体;辅桩为第二道防线,主要保证复合地基的安全度、调整主桩的应力,设计时宜采用柔性桩或者刚度较小的桩。垫层厚度的调整对桩土应力影响较大,但对应力发挥顺序影响不大。通过分析得到:多桩型复合地基的设计应全面看待各刚度的影响,根据实际问题,调整主、辅桩和土的刚度以及垫层的厚度。后续研究应集中在建立合理的复合地基的评价机制上。  相似文献   

14.
在金色阳光大厦基础设计中,主楼部分采用基础变刚度调平设计原则,对桩和筏板进行设计,对桩的持力层和类型进行了合理选择。采用后注浆技术对桩侧、桩端土压缩模量等物理性能及桩刚度的改变。纯地下室部分采用抗拔锚杆抵抗水浮力。采用JCCAD软件对主楼与裙房基础间差异沉降进行计算。  相似文献   

15.
基于沉降标准的卵砾石层中后注浆桩承载力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桩顶位移标准来确定桩的承载力对后注浆桩的设计有重要意义。在分析后注浆减小桩基沉降机制的基础上,通过对桩端位于卵砾石层的后注浆桩承载力提高量的统计分析得出在不同桩顶位移条件下承载力提高系数的分布情况,并通过正态分布函数进行拟合,给出一种基于沉降控制标准的后注浆承载力预测方法,并通过一个工程实例说明该方法的合理性。另外,统计表明在现有极限承载力设计体系下,当桩顶荷载对应于设计注浆桩承载力特征值时桩顶沉降比范围为1~2;当桩顶荷载对应于设计注浆桩极限承载力标准值时,桩顶沉降比范围为3~4。  相似文献   

16.
CRG桩施工方法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技术。作者提出CRG桩可以按嵌岩桩设计,并提出其设计计算公式,文章就设计、施工和检测方法的若干原则问题进行了讨论。在广州跑马地居住小区工程桩设计前,对CRG桩进行了低应变、高应变和静载试验,对试验结果做了对比分析。根据试验结果确定工程桩的单桩承载力特征值。在B1栋高层建筑施工过程中做了沉降观测,结果表明CRG桩对控制高层建筑的沉降达到了人工挖孔桩的效果,应用在高层建筑桩基础中取得成功。  相似文献   

17.
柯国贵 《山西建筑》2012,38(25):91-92
为设计高压旋喷桩加固桥梁基础,分析了高压旋喷桩的成桩机理,结合工程特点,对旋喷桩直径、长度、数量、布置及相关参数进行设计,高压旋喷桩适用范围广,对周围地基的扰动小,成桩结构形式灵活多样,施工方便,造价较低,因此高压旋喷桩在现有桥梁基础加固中应用越来越广泛。  相似文献   

18.
嵌岩桩作为一种特殊类型的桩,由于高承载力、小沉降、抗震性好等特点而得到了广泛应用,但其设计理论、设计细则规定等还不完善。通过对嵌岩桩设计的几个问题进行讨论,提出嵌岩桩承载机理需根据桩周边岩石的不同岩性进一步研究;岩石单轴抗压强度的取值严重偏离实际情况;嵌岩桩设计宜有长径比要求;小直径桩的构造规定不完全适用于大直径嵌岩桩。  相似文献   

19.
结合工程实例对锤击PHC管桩出现浮桩基本情况进行了描述,对浮桩主要成因进行了详细分析,对多种浮桩处理技术方案进行了比选,设计单位最后确定采用注浆法的浮桩处理方案。接着对注浆法的施工技术进行了详细阐述,实践表明,该工程的浮桩采用注浆法处理之后,单桩承载力得到大幅提升,单桩承载力满足设计要求,浮桩处理效果显著,为类似工程的浮桩处理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相似文献   

20.
对预应力混凝土管桩和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方桩(均简称预应力桩)桩身轴心受压承载力设计值(简称轴压设计值)的两种计算方法、预应力桩综合折减系数及预应力桩成桩工艺系数的取值进行了讨论,说明了根据国内现行的一些技术规程、标准、图集等计算的预应力桩轴压设计值与实际工程经验不符,并对其提出了较合理的计算方法和观点。研究结果对预应力桩的合理应用和技术规程、标准、图集等的编制或修订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