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基于性能的抗震思想是以结构的非线性静力推覆分析为基础,以结构的抗震设计方法和抗震性能评估方法为核心的抗震设计方法。将这种方法应用于混合结构的抗震性能评估中:对混合结构进行弹塑性静力推覆分析,根据地震设防水准的不同,确定不同水准地震情况下的弹塑性需求谱曲线,运用能力谱分析方法,得到混合结构在不同等级地震作用下的性能目标,对比规范的性能指标,对混合结构的抗震能力做出评估。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决钢-钢筋混凝土混合结构在设计过程中的问题,本文通过介绍西部公路物流集散中心项目,分析了混合结构小震作用下的弹性计算结果,提出混合结构的指标控制(周期、位移、有效质量系数等)的建议取值规范,混合结构阻尼比的取值建议,以及钢-钢筋混凝土采用的连接形式,研究结果表明:厂房类建筑采用混合结构阻尼比可参照钢结构的阻尼比取值,混合结构的连接节点应采用刚接节点。  相似文献   

3.
大跨空间钢结构与下部混凝土结构组合的混合结构是结构设计过程中经常遇到的一种结构类型,在结构分析软件发展还不够成熟的时候,设计这种结构往往采用上部空间钢结构和下部钢筋混凝土结构分别计算的方法。这种分析方法忽略了两种结构材料混合在一起后的复杂动力特性,且对地震作用效应无法准确地模拟。今介绍嘉兴市某实验学校的学生活动中心大跨钢-混凝土混合结构的抗震设计,供结构设计人员在设计此类结构时参考。  相似文献   

4.
魏珍中  韩文庆  刘勇 《工业建筑》2014,(Z1):549-554
钢-混凝土混合结构在我国高层和超高层建筑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但相应的设计规范还不够完善,理论研究在一定程度上还落后于工程实践。采用SAP 2000程序对1栋15层的钢-混凝土混合结构原型进行了弹塑性时程分析,研究了结构的动力特性和结构在三水准烈度下的加速度、位移、层间位移角和楼层剪力反应,结果表明该结构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对比分析了原型结构在不同地震动输入下的抗震性能,分析表明有必要用几种不同地震波来研究混合结构的地震反应,在罕遇地震下,有必要进行混合结构在多维地震波输入下的地震反应分析。探讨了整体结构高宽比、核心筒高宽比和核心筒厚度等因素对混合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提出了混合结构的高宽比限值不大于规范规定混合结构高宽比限值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结合实际工程,从结构方案、性能设计及节点设计等方面对超限复杂钢-混凝土混合结构设计进行了详细论述,并采用多种结构计算程序对其进行弹性、弹塑性分析,评价钢结构、混凝土结构间的相互影响及其抗震性能。同时,钢结构支座均采用可靠性较高的成品支座,并对钢结构关键节点强度进行有限元分析,采取必要的构造措施保证结构的安全可靠。计算表明,对于超限复杂混合结构,当采用合理的结构布置、采取适当的构造措施时,其抗震性能可以满足规范要求。  相似文献   

6.
以宁夏宁东新城体育馆工程为背景,建立了仅单独考虑上部钢结构和下部钢筋混凝土结构单体模型及考虑上下部混合结构协同作用的整体模型。通过对各模型结构的静力分析、模态分析、多遇地震反应谱分析及罕遇地震弹塑性时程分析,探讨考虑协同作用与否对各单体模型工作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上部钢结构,应考虑下部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放大作用,否则会使结构偏于不安全;对于下部钢筋混凝土结构,考虑上部钢结构作用后,在静载和多遇地震作用下,结构的位移及内力有一定程度的减小,但在罕遇地震作用下,结构的地震响应和塑性损伤有明显的增大,设计时应予以考虑。  相似文献   

7.
郭谦 《土工基础》2012,26(5):87-89
通过混凝土结构、钢结构、钢-混凝土混合结构三种不同结构体系的理论分析,阐述了它们各自的受力特点;结合典型高层住宅设计实例,分别采用三种结构设计方案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在相同设计条件下,混凝土结构的刚度最大,混合结构次之,钢结构最小;对于抵抗扭转的能力来说,混凝土结构最弱,钢结构最强,混合结构介于两者之间。  相似文献   

8.
钢框架-混凝土筒体混合结构抗震性能振动台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钢框架钢筋混凝土筒体结构在高烈度区的抗震性能和地震剪力在钢框架和混凝土筒体之间的分配比例是这种体系抗震性能研究的重点。模型的振动台试验表明,该结构体系的破坏集中于混凝土筒体,钢框架没有出现明显的破坏现象,结构整体的延性较好;而混凝土筒体结构承担了绝大部分的地震剪力。建议在混凝土筒体内预埋尺寸较小的构造用钢柱、钢梁,以改善筒体延性。  相似文献   

9.
申情  宋波 《钢结构》2008,23(10)
为了研究核心筒厚度对高层混合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利用同济大学MTS多高层钢结构设计系统,根据钢一混凝土混合结构抗震概念设计原理,采用典型的平面布置形式建立高层混合结构计算模型,计算在不同地震烈度、不同场地土、核心筒厚度不同时结构的最大楼层平均位移、最大层间弹性位移角.绘出不同情况下模型的最大楼层平均位移、最大层间弹性位移角变化曲线.得到核心筒厚度对高层混合结构抗震性能有较大影响,可为工程实用计算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于沛 《特种结构》2012,29(6):48-51
西门子中国总部位于北京市朝阳区望京地区,地面以上建筑物总高度约为123m,采用钢-混凝土的混合结构,属高度超高、平面不规则的超限高层建筑。本设计结合工程实际情况及特点,设定合理的抗震性能目标,选择合理的结构体系及结构布置方式,使结构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和延性;针对结构的超限情况而采取具体、有效的抗震措施,满足了超限审查对本工程提出的具体要求,并达到了结构的抗震设防目标。  相似文献   

11.
在总结钢—混凝土混合结构优点的基础上,探讨了钢—混凝土混合结构的构成、特征及技术经济评价,并介绍了国内外该结构的研究状况,为进一步研究钢—混凝土混合结构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王松岩  冯树宝  焦红 《建筑技术》2023,(22):2742-2746
抗震性能化设计方法的发展对结构的抗震分析产生了较大的影响。针对性能分析的一系列问题,以一个带有加强层的框架–核心筒混合结构为例,分析了抗震性能化设计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在小震、中震及大震下,对如何进行结构性能目标的选取及是否满足构件性能目标的评估方法给予说明,为此类建筑进行抗震性能化分析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钢-混凝土组合框架在地震作用下动力性能及破坏形式,为钢-混凝土组合框架在地震区的使用提供依据,进行了1/3比例钢管混凝土柱-钢混凝土组合梁组合框架结构模型振动台试验研究。通过试验,得到不同地震烈度下组合框架结构的动力特性、位移响应、加速度响应。应用SAP2000软件对该结构进行不同烈度地震作用下的弹性时程分析和弹塑性时程分析,得到各水准地震作用下结构动力特性和位移反应,分析结构的地震损伤破坏过程及损伤分布情况。  相似文献   

14.
徐卫亚 《山西建筑》2006,32(7):69-70
结合工程实践经验,分析了混合结构房屋抗震设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介绍了提高砖房抗震能力的措施,从而使得这类房屋的地震破坏降低到最低限度。  相似文献   

15.
分析了混合结构房屋抗震设计中存在的问题,阐述了提高砖混结构房屋抗震能力的措施.  相似文献   

16.
肖嘉  肖川  程大业 《工业建筑》2011,(Z1):373-377,358
某框架-核心筒超高层结构,采用钢管混凝土柱、型钢混凝土梁框架及钢筋混凝土核心筒的混合结构形式。弹塑性时程分析表明结构满足规范的"大震不倒"要求,并给出了结构薄弱部位。同时,以此工程为例,通过大量的计算,重点分析了地震波选取、阻尼比取值、钢筋强度等级等因素对计算结果的影响及大震弹性计算与大震弹塑性计算的区别。结果表明,对于超高层结构,地震波持时对结果影响很大,阻尼比改变对结果影响较小,采用HRB500钢筋后结构刚度有所增大,大震弹性和大震弹塑性的位移结果接近。  相似文献   

17.
提出了一种以混凝土框架-核心筒结构为“主结构”,每层主结构间内嵌3层装配式轻型木结构为“子结构”的装配式高层建筑结构体系。该混合结构体系实现了建筑使用功能多样化,结构体系集成化,建筑材料绿色化,建造施工装配化的特点。着重研究了体系中主结构与子结构间的连接,根据连接的特点和强弱,提出了3种不同的结构模型:1)重力模型,其特点是主结构与子结构在侧向不连接或弱连接,不考虑子结构对整体结构抗侧刚度的贡献;2)刚度模型,主子结构间采用螺栓有效连接;3)隔震模型,其子结构底面与主结构采用隔震支座连接。采用有限元软件SAP2000对3种具有不同受力特点的模型结构进行抗震性能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重力模型主结构受力安全合理;刚度模型中子结构对整体结构抗侧刚度的贡献可达6%~35%;隔震模型中隔震子结构可明显降低整体结构的地震反应。与建筑功能相同的混凝土框架核心筒结构相比,混凝土框架核心筒-木盒结构自重可减轻25%,地震作用可减小30%,有利于在地震设防区应用。  相似文献   

18.
回顾了混合结构体系的发展史,介绍了这种结构体系的力学分析方法和设计要点,同时指出了混合结构的优缺点和尚待解决的一些问题,以使其更广泛地应用到各类建筑中。  相似文献   

19.
宋波  赵成文  申情  魏兴 《钢结构》2007,22(1):55-58,75
针对目前高层建筑中常用的外钢框架-内混凝土核心筒混合结构体系的抗震性能实用计算开展研究,利用同济大学MTS多高层钢结构设计系统,根据钢-混凝土混合结构抗震概念设计原理建立计算机模型,采用时程分析法进行地震反应分析,计算输入3种地震波时结构最大楼层位移、最大层间位移角沿楼高的分布曲线。在合理选取一定数量的地震记录及典型结构形式的基础上,经分析得到该建筑物的自振特性。结果表明,结构的最大位移限值、阻尼比、地震波的输入方向等因素对结构的抗震性能均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20.
为研究钢框架-轻木剪力墙混合结构的抗震性能,设计了缩尺比为2/3的钢木混合结构模型,并对其进行了振动台试验。试验中选取汶川、Canterbury、El Centro和Kobe共4条地震波,并考虑多遇、设防和罕遇3个地震水准,相应的地震加速度峰值分别为0.14g、0.40g和0.80g。通过振动台试验获得了钢木混合结构的地震响应和破坏模式。结果表明:钢木混合结构在多遇地震作用下最大层间位移角为0.15%,罕遇地震作用下最大层间位移角为0.85%,均能满足规范对结构变形的要求;在试验过程中,结构的钢框架部分和钢木连接没有出现损伤,其主要破坏模式表现为轻木剪力墙面板钉节点的破坏,破坏部位主要位于墙体覆面板的边缘;多遇地震作用下,轻木剪力墙承担了结构地震剪力的55.1%以上,有效地提高了结构抗侧承载力;随着输入地震加速度峰值的增大,剪力墙刚度逐渐退化,其分担的地震剪力有所降低,但即使在罕遇地震作用下,轻木剪力墙分担剪力的比例仍能达到39.9%以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