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结合芦山地震在简介龙门山地质条件与断裂构造格局的基础上,从工程角度对地震产生的震害类型和分布,及其与断裂构造的关系等进行了初步的总结和归纳,提出了灾区重建工作中面临的主要岩土工程问题,以期为灾后重建和相关科研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5·12四川汶川地震后,龙门山脉的许多城镇建筑大面积损毁,由此产生的数千万吨建筑垃圾进一步威胁灾区的生态环境,灾区恢复重建当务之急就是科学有效地处理当地的建筑垃圾.基于龙门山灾区的地理区位条件和建筑垃圾再生加工制造业长期发展的必须条件的矛盾性,权衡了社会、经济、环境效益,提出了灾区适宜采取粗放型的建筑垃圾资源处理方式,同时还提出了政府应采取的扶持再生加工制造业和提倡建筑垃圾减量化的若干干预政策,以保障灾区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理工程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3.
四川汶川8.0级地震地表破裂与震害特点   总被引:21,自引:6,他引:15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8.0级地震发生在青藏高原东缘的龙门山构造带上。通过野外实地调查与测量发现,汶川8.0级地震的地表破裂发生在龙门山构造带中的北川—映秀断裂之映秀南西—平武南坝石坎子段,彭县—灌县断裂的都江堰向峨—安县桑枣段也同时发生了同震地表破裂。北川—映秀断裂上的地表破裂长约220 km,表现为逆冲–右旋走滑运动特征,最大同震位错在6 m左右,水平与垂直位错量大致相当,与先期的研究成果一致;彭县—灌县断裂上的同震地表破裂长约100 km,表现为右旋–逆冲运动特征,最大垂直位错在2 m左右,水平与垂直位错量之比为1∶1~1∶3。地震地表破裂的空间分布及同震位错特征表明,汶川8.0级地震系北川—映秀断裂的逆冲–右旋运动所导致,并同时牵动了彭县—灌县断裂发生同震地表破裂。地震灾害的特点主要表现为地震波导致的强地面运动破坏、地震地表破裂带直接撕裂、地震导致的次生地质灾害(如崩塌和滑坡等)摧毁或掩埋建(构)筑物和堰塞湖等。根据地震考察资料并参考InSAR和强震仪记录,勾绘的该次地震等震线长轴方向沿龙门山构造带呈N40°~50°E方向延伸,出现了3个XI度的破坏区,具单侧多点瞬间破裂的典型特征,导致了四川北部、甘肃和陕西南部地区灾害较正常地震衰减破坏的显著加重。  相似文献   

4.
《城市住宅》2012,(1):88
可以说,州长杨红卫对灾民不屑一顾,但对地震灾区的民房恢复重建工程却情有独钟,他的腐败案就是从地震灾区的民房恢复重建工程逐渐浮出水面的。2009年7月9日,楚雄彝族自治州姚安县发生6级地震,造成6个县31个乡60余万人受灾,1万余间房屋倒塌。国家财政拨款支持灾民房屋重建,姚安县整合财政资金和村民自筹资金为村民统一建设部分民房350套。村民入住后发现,新居普遍墙面开裂、楼顶塌陷。领导多次批示要求整改,  相似文献   

5.
万明  王刚 《中国消防》2011,(6):46-46
3月10日,云南省盈江县发生5.8级地震,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灾情牵动着云南省盐津县公安消防大队全体官兵的心,为帮助地震灾区人民尽早渡过难关,重建新的家园,3月15日,大队全体官兵开展向灾区捐款活动。  相似文献   

6.
李大鹏 《土工基础》2009,23(3):33-35,39
介绍了德阿公路绵竹至茂县段公路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和地质构造及龙门山构造带活动情况。调查了5月12日四川汶川地震对绵茂公路桥梁、隧道和路基的损毁情况以及造成的地质灾害情况。分析和总结了公路桥梁、隧道和路基震毁的原因,提出震后德阿公路建设必须考虑地震荷载对岩土工程稳定性的影响,必须依靠科技的力量解决公路建设遇到的难题。  相似文献   

7.
5·12汶川大地震,顷刻间造成1.3亿m^2的建筑面积受损,形成或即将形成建筑垃圾近2亿吨,灾区重建需要大量的建材。为确保灾区建筑垃圾处理工作有力、有序、有效地开展,及时清运、妥善处理地震灾区建筑垃圾,并促进建筑垃圾在灾后重建中的资源化利用。前不久,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出台了《地震灾区建筑垃圾处理技术导则》(试行)。  相似文献   

8.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8级特大地震,造成震区房屋大面积倒塌,人员大量伤产。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地震发生后,政府和全国人民立即行动起来为灾区捐款捐物,对口紧急支援灾区,救助、安置灾民。组织灾后重建是当务之急,灾后重建建材先行,中国砖瓦工业协会本着义不容辞的责任,  相似文献   

9.
建筑垃圾制砖发展新型墙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情系灾区 “5.12”汶川大地震给四川地区造成大量房屋垮塌,形成的建筑垃圾需要解决。据绵竹市抗震救灾指挥部确认,仅绵竹市地震灾区所产生的建筑垃圾数量就超过1700万吨。为妥善处理并在灾后重建中最大限度地合理利用这批建筑垃圾,减少垃圾长期堆放所占用的土地资源,防止给环境造成二次污染。河北邯郸全有生态建材有限公司和全国人民一起,积极投入到四川灾后恢复重建当中来,为灾后重建贡献一分力量。  相似文献   

10.
主张灾区人地关系的优化是恢复重建工作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在参与四川省灾区城乡恢复重建有关工作基础上,将灾区六个州市划分为龙门山以西的松潘草地和邛崃山地区、龙门山地区、龙门山山脉边缘-平原过渡地区、成德绵走廊的核心地区以及成德绵走廊以东地区等五个城镇发展空间单元。通过历史分析和现场观察,提出龙门山地区和龙门山山脉边缘-平原过渡地区是灾区人地关系优化的关键地区,并由此提出这两个地区人口和产业疏解的对策以及深化完善四川省城镇体系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2008年5月12日汶川MS8.0级强震诱发了大规模的崩塌滑坡地质灾害,不仅造成了巨额的经济损失,而且造成了众多的人员伤亡。汶川地震诱发崩滑分布受发震断层影响明显,而且在断层两侧不对称分布。分析表明汶川地震诱发崩滑与地震烈度存在相关性,但没有明确的对应关系,与震级、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关系较为密切。利用汶川地震在龙门山断裂带及附近地区获得的近40个台站的强震记录,对地震诱发崩滑与地震动峰值加速度的关系进行了初步研究,得到如下结果:地震诱发崩滑与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存在正相关性;水平向地震动水平对斜坡稳定性影响更大;在龙门山断裂带及其附近地区存在0.2g的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分界线,大于此值时崩滑明显增多。研究结果表明利用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对地震诱发崩滑进行研究具有一定理论和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2.
08.5.12四川汶川大地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灾情最重震域最广的一次地震。高烈度区面积比同级地震要广阔得多,究其原因除山高谷深、有易滑地层等因素外,龙门山断裂(发震构造)的地质特性可能更具有决定性意义。龙门山断裂的地质环境是:它位于我国东西两大构造区的分界巨型南北向构造上,其走向已变为NE~SW,它也是青藏活动亚板块的东面边界的北段。青藏亚板块的周边(三面边界)均以断裂为界,其北面、西南面及东面南段的断裂边界明显,唯独东面北段边界十分不明显。龙门山断裂带是由多条从山前往山里分布的NE、NNE向断裂组成的弥漫性边界,发震不限于一处而是多处破裂发震。因此,这是一个典型的多元地震。  相似文献   

13.
龙门山断裂带西南段现今地应力状态与地震危险性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了解汶川地震后龙门山断裂西南段现今地应力环境与地震发展趋势,对比分析2003,2008和2010年在宝兴、康定地区4个钻孔的水压致裂应力测量资料,初步揭示汶川地震后断裂西南段现今地应力环境与地震危险性。研究结果表明:龙门山断裂西南段,尤其是康定地区,地震后仍然积累有较高的地应力,震后应力调整以积累为主;龙门山断裂西南端的最大水平主应力已经达到断层活动应力临界下限值,断裂活动进入临界状态,未来具有发生逆断层活动的可能性;结合地应力测量结果、地震地质等资料认为,龙门山断裂西南端具有潜在大震危险性,值得重点关注和研究。研究成果对于龙门山西南段断裂活动性分析、地应力长期监测以及防灾减灾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李碧雄  陈剑  邓建辉  莫思特  王清远 《工业建筑》2014,(Z1):160-166,210
5.12汶川特大地震和4.20芦山强烈地震中,农村民房的震害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基于震害现场调研,概述了近年来中国西南地区的几次地震中农房总体受损情况,从农房的建设选址不当造成的震害、灾区常见的几种农房结构类型的震害特征等两个方面分析了农房震害的主要原因,即地表破坏、缺少必要的结构设计环节、施工质量低劣、抗震构造措施差和房屋抗震意识薄弱。在此基础上,从农村建设场地的科学规划、具有良好抗震性能的农房结构方案和农房建设过程中的科学管理等方面提出了重建建议。  相似文献   

15.
利用强震记录分析汶川地震诱发滑坡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根据Newmark方法提出一种在已知强震记录和滑坡数据的情况下,推导斜坡临界加速度的方法。采用这种方法,利用汶川地震中理县的3组强震记录数据和地震滑坡数据,得到沙坝台,桃坪台,木卡台附近区域的临界加速度估计值分别为40,50和70 gal。计算结果与灾区实际比较脆弱的地质情况一致。斜坡临界加速度可以作为利用地震动参数判定斜坡在地震作用下是否破坏变形的定量依据,为地震滑坡的定量研究提供一种思路。利用所提出的方法和汶川地震得到的大量强震记录,对龙门山地区的临界加速度进行评估,为震后恢复重建中的工程应用和地震滑坡灾害预测、区划工作提供定量参考信息。研究方法和结果有助于推动我国地震滑坡的定量化研究。  相似文献   

16.
 研究区位于龙门山断裂带北段的中央断裂带和前山断裂带之间,该区地质结构主要为准原地体系和逆冲推覆体系,岩性以志留系下统的泥岩、粉砂泥岩分布最广,遍及全区。为了满足该区一工程建设的需要,在研究范围内开展了4个钻孔的水压致裂原地应力测量工作,测试时间跨度达23 a。测试数据显示,虽然测试时间跨度达23 a,但是原地应力状态基本没有变化,研究区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的优势方向为N24.4°W,最大、最小水平主应力随深度线性增加的梯度分别为0.036和0.025。基于实测数据计算的特征参数kH max,kh min,?m和R在23 a内没有变化。该区域位于龙门山断裂带中央断裂的下盘,为被动盘,断层活动性和地震活动性都极其微弱,这种特殊的区域地壳动力学条件决定了研究区稳定的区域应力场特征。通过与以往研究成果的对比分析可知,?m较好地反映了该区域地壳的应力积累能力,即从应力积累的角度反映了区域断层的强度,这一研究与以往研究成果十分吻合。在未来的研究中,或许可以利用实测应力资料计算的?m值,再结合区域断层和地震活动性的比较分析来评价特定区域的地震危险性。  相似文献   

17.
 活动断裂带与大型滑坡之间的关系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通过汶川Ms8.0级地震活动断裂和大型滑坡调查,阐述龙门山活动断裂带大型滑坡形成的地质背景,总结活动断裂带大型地震滑坡的分布特征、形态特征、启动特征和分段特征及其相关影响因素。基于野外调查资料,以龙门山中央断裂带谢家店子滑坡为例,采用离散元方法模拟分析滑坡的启动和快速运移过程,提出高速远程滑坡的致灾后果决定于启动方式、飞行路径和堆积特征3个方面。本项研究对于认识断裂活动与大型滑坡之间的关系以及滑坡成灾后果预测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8.
汶川Ms8.0地震四川及邻区数字强震台网记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8年5月12日汶川Ms8.0特大地震是龙门山构造带逆冲–右旋错动的结果,四川数字强震台网共获取133组三分向加速度记录,结合陕西、甘肃部分台站观测结果,根据原始记录绘制的加速度峰值等值线呈长轴为NE方向的不规则椭圆形,与地震影响烈度分布具有较好的一致性。进一步分析发现,该次地震的加速度记录具有比较明显的方向性效应和断层上盘效应,即沿破裂传播的NE方向加速度峰值衰减显著慢于SW方向;而处于断层NW上盘的地震动峰值衰减明显慢于SE下盘,出现系统性偏高现象,且在发震断裂的映秀—北川段更为显著,与震源破裂的方式和过程具相关性。另一个现象是近发震断裂的竖向(UD)与水平向(H)地震动峰值的比值明显高于远场,在近断层附近比值在1.0左右,与现行的《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规定的比值2/3存在较大差异。随断层距的增加,加速度反应谱峰值逐渐移向长周期,当断层距大于200km时更为显著,但在近断层100km时存在速度大脉冲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