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介绍了不饱和聚酯树脂(UP)常用的几种固化反应动力学模型,实验采用差示扫描量热法(DSC)研究不饱和聚酯/复合引发体系的等温固化反应动力学。选择修正的自催化模型对等温固化DSC数据进行处理,用最小二乘法进行非线性回归,确定等温反应速率常数k0和反应级数m、n,得到动力学方程。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温度下该模型拟合曲线的相关系数均在98%以上,与实验数据点相吻合,因此所选模型对该体系是适用的,为不饱和聚酯基复合材料的固化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对环氧丙烯酸酸(VE)树脂改性不饱和聚酯(UP)树脂的固化过程的研究,制定了合理的树脂蜞体固化制度,并且求解了固化反应的动力学参数。通过对该树脂基体模压料流变性特性的研究,确定了较为合理的模压成型工艺参数。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不饱和聚酯封端反应的原理、配方及工艺操作。其中包括丁醇、环己醇、双环戊二烯等一元醇,松香酸、酸酐等一元酸的封端反应。通过封端反应可改进不饱和聚酯的耐腐蚀性、气干性、电绝缘性和与苯乙烯的混溶性等性能。  相似文献   

4.
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研究聚氨酯不饱和聚酯互穿聚合物网络体系的反应动力学,求出了PU的反应速度常数k。实验结果表明,PU在半-IPN体系中的反应为二级反应,IPN体系中PU组分与UP组分的反应相互影响:UP组分使PU组分的前期反应速度变慢,后期反应速度相对增加;PU组分使UP组分聚合的诱导期明显缩短。PU和UP的配比对反应转化率的影响是反应前期PU组分含量越高,PU组分反应转化率也越高;反应后期,  相似文献   

5.
本文利用自制绝热流变仪对RIM IPN PUR/UPE的绝热流变性进行了研究。通过差示扫描量热法(DSC)探讨了PUR/UPE组成对IPN PUR/UPE的混溶性的影响。IPN PUR/UPE的弹性模量随UPE的增加而增大。  相似文献   

6.
本文研究并合成了用作玻璃纤维浸润剂成膜组分的不饱和聚酯树脂ZR。研究表明,随着树脂水溶液pH值的增大,不饱和聚酯的亲水性提高;采用合适的乳化剂和乳化设备,可使树脂水溶液形成乳化液;在树脂主链中引入醚键,可提高树脂的亲水性;用二乙醇胺改性树脂,亦可提高亲水性。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合成了自乳化的ZR树脂,它是一种理想的水溶性不饱和聚酯树脂。  相似文献   

7.
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对纳米ZnO/不饱和聚酯复合材料和不饱和聚酯树脂的固化反应进行了分析和比较。结果表明两者的固化过程基本相同,纳米ZnO对不饱和聚酯的固化反应和固化机理并没有太大影响。  相似文献   

8.
用质量分数为5%的间苯二甲酸二甲酯.5-磺酸钠与1,4-丁二醇进行酯交换,其交换后的二醇以及1,4-丁二醇的混合物再和己二酸缩舍得水可分散的聚酯多元醇,用红外光谱仪(IR)和核磁共振仪(^1H NMR)对产物结构进行了表征,并对酯化反应动力学进行了研究。在无外加酸的催化下,考察了反应温度、反应时间等与酯化反应速率的关系,对反应的机理进行了推导,并对试验结果进行了解释。研究结果表明,上述体系在无外加酸存在下,不同于一般的聚酯缩舍聚合,其过程符会二缀半反应动力荤.  相似文献   

9.
弹性体增韧不饱和聚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了目前液体橡胶、弹性体等增韧不饱和聚酯的研究进展,重点探讨了各类液体橡胶、弹性体增韧UP树脂及相应的增韧机理。发现增韧效果取决于分散相与UP间的相容性及界面间作用力大小,相比较而言,形成互穿网络结构增韧UP树脂因其优异的综合性能是UP增韧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0.
选用2种热塑性弹性体SIS-1209、SIS-1105,用溶液共混法增韧不饱和聚酯树脂。结果表明2种SIS均对不饱和聚酯有增韧作用。此外,研究了ABS对UPR/SIS二元体系的增韧作用,并从理论上探讨了SIS微观增韧机理。  相似文献   

11.
选用铕掺杂的硫化钙和铈掺杂的钇铝石两种稀土掺杂的无机荧光剂,并合成了一种含铕的稀土有机荧光剂,通过在不饱和聚酯树脂(UPR)固化过程中加入荧光剂制备了具有荧光性能的复合材料。研究了荧光剂种类及用量对复合材料荧光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荧光剂在UPR中保持着原有的荧光性能,加入荧光剂后复合材料可以在可见光或紫外光的激发下发出较强的红色或黄绿色荧光,复合材料产生的荧光主要取决于稀土离子的种类,含铈的荧光材料发出黄绿色荧光,含铕的荧光材料发出红色荧光。复合材料的发光强度随荧光剂含量的增加而增强,并在1%~2%处达到最大。  相似文献   

12.
本文研究了一种新型复合促进剂,把它加入到不饱和聚酯树脂中使用时,只需加入固化剂(如过氧化甲乙酮或过氧化环己酮)在室温下即可固化成型,且可得胶凝速度较快,浇铸体外规颜色变浅或无色的制品,这一结果在制造无色透明浇铸品时,很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不饱和聚酯片状模塑料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聚氨酯预聚物作增稠剂对带端羟基的不饱和聚酯进行增稠,制备出一种新型的不饱和聚酯片状模塑料(SMC),并研究了其增稠性能、增韧性能及贮存稳定性。结果表明,增稠剂PU400的用量要控制在8%~10%,否则树脂糊无法正常浸渍玻璃纤维;不饱和聚酯SMC的体积收缩率随PU400加入量的增加而明显变小;当PU400含量为36%,时,不饱和聚酯SMC固化物的拉伸强度、断裂伸长率、冲击强度都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该不饱和聚酯SMC有良好的贮存稳定性。  相似文献   

14.
王琼  陈国华 《涂料技术》2001,(1):9-10,14
本文主要介绍以不饱和聚酯树脂为主要原料的汽车涂装用原子灰配方中各种防沉剂的选择,用量及效果,探求原子灰在贮存期间防沉降的最佳条件。  相似文献   

15.
陈尔凡  傅海军  叶青 《化学世界》2003,44(9):461-463
研究了不饱和聚酯的气干性 ,即通过引入“气干性基团 -异氰酸酯基”解决了不饱和聚酯的厌氧性。同时讨论了通用共聚单体的配比、交联剂苯乙烯、促进剂、催干剂、异氰酸酯及反应温度等对最终产品不饱和聚酯的气干性影响。并制备了性能优异的气干性不饱和聚酯。最后 ,通过红外光谱表征了所制备的气干性不饱和聚酯的结构  相似文献   

16.
普通不饱和聚酯树脂脆性大,故有必要对其进行增韧改性。本文合理选用丙烯酸酯对不饱和聚酯树脂进行增韧及其他性能改性,制备改性不饱和聚酯树脂。研究表明,随着丙烯酸丁酯(BA)的用量增加,不饱和聚酯的断裂伸长率、冲击强度增加;但不饱和树脂的弹性模量减小、拉伸强度急剧降低,当BA的用量为10%时,弹性模量减少至1.0 GPa左右;耐水分析表明树脂的耐水性能优良;DSC差热分析表明,改性树脂的Tg值在61℃左右,满足基本的使用要求。  相似文献   

17.
采用自制的成型设备研究了超饱和气体法制备不饱和聚酯微孔塑料的工艺和配方.采用显微镜对试样进行分析,确定不饱和聚酯微孔塑料的泡孔直径及密度,分析了影响泡孔直径及密度的因素.结果表明:Ⅰ阶段保压时间是主要影响因素.在室温下用超饱和气体法制备微孔塑料较优的工艺和配方为:Ⅰ阶段5 MPa和Ⅱ阶段2 MPa压力各保压30 min,固化剂含量4%,促进剂含量3%,制备的微孔塑料泡孔直径为10 μm,泡孔密度为4.70×1011个/cm3.  相似文献   

18.
不饱和聚酯树脂具有优良的机械、电气、耐水、耐化学药品和耐油性能,广泛用作结构材料、胶粘剂和涂料。本文研究了以涂料为对象的不饱和聚酯的合成工艺路线,以及原料和原料配比等对固化树脂表面光亮度和力学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本文报导了一种含镁二元醇——单羟乙基邻苯二甲酸镁的化合物的合成,用化学和物理方法确定了它的结构,并研制了以它为原料而合成的不饱和聚酯。  相似文献   

20.
不饱和聚酯/复合引发体系非等温固化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采用非等温DSC法研究了不饱和聚酯/复合引发体系在不同升温速率下的固化行为,通过T-Φ外推法确定了该体系的凝胶温度、固化温度和后固化温度分别为102.7℃,124.0℃和196.5℃。通过Kissinger和Crane方程对DSC数据进行处理,获得了固化反应的表观活化能E=116.88 kJ/mol,碰撞因子A=7.35×1014,反应级数n=0.945,并由此得到了该体系的固化动力学方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