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48 毫秒
1.
由于跳扩频通信具有抗干扰能力强、截获概率低、保密性能好以及多用户随机接续等优点,当前已经广泛应用于军事通信、电子对抗及导航、测量等领域,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介绍了跳频扩频通信的原理及其优点,根据目前跳频扩频通信的军用情况,分析跳频扩频通信的抗干扰能力及当前外军跳扩频通信技术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
基于扩频的数据链抗干扰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述直接序列扩频通信、跳频通信、跳扩混合扩频通信的基本原理,讨论各自的特点,结合Link 16数据链的抗干扰性能,对直扩、跳频、跳扩混合系统的抗干扰能力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分析不同扩频体制的处理增益,得出跳扩混合扩频通信的优势所在.  相似文献   

3.
本文介绍了对跳频通信和直接扩频通信的侦察与干扰原理及一些试验结果。初步证明了对跳频通信和直接序列扩频通信是可以被侦收与干扰的。  相似文献   

4.
文章基于进一步提高跳扩频通信系统的抗干扰性能,提出了在混合直接序列扩频(DS/SFHCDMA)通信系统中实现自适应跳频(AFH)方式,给出了基于优化考虑的自适应跳频地址编码方法,在给出信道仿真参数的前提下,对自适应跳频系统的误码性能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自适应方式优于传统方式。  相似文献   

5.
差分跳频技术是近年出现的一种新型扩频通信技术,他集跳频图案、信息调制与解调等功能于一体,构成与传统跳频技术完全不同的技术体制。对近年出现的扩频通信新技术———差分跳频技术进行了全面介绍。在对差分跳频关键技术进行详细分析的基础上,着重说明其优点及尚需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差分跳频通信中的关键技术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近年来扩频通信的一种全新通信体制——差分跳频通信的原理,阐述了其与普通跳频通信的区别,重点分析了差分跳频通信所需解决的两个关键技术:G函数设计和接收信号检测技术。最后指出了差分跳频通信的应用前景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7.
扩频通信技术原理及其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中阐述了扩频通信技术的理论依据和基本概念,并结合扩频通信技术的分类及原理,重点分析了直接序列扩频和跳频扩频两种通信模式的技术特点,最后介绍了扩频通信在三个领域中的应用,可为从事无线电通信和电磁频谱管理等相关行业的技术人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贾方  罗卫兵  周艳秋 《通信技术》2009,42(7):260-262
将跳频技术与Ad Hoc网络结合以提高通信系统的抗干扰能力,针对跳频扩频通信的物理特点,设计一种相适用的Ad Hoc网络的MAC协议。对已有的多信道Ad-Hoc网络接入协议进行了分析,在MMAC协议的基础上经行了改进,引入了跳频码分多址与时分双工。最后对该系统的性能进行了分析,改进后的MAC协议加强了通信的抗干扰能力和网络的各项性能。  相似文献   

9.
跳频通信是扩频通信的一个分支,它具有抗干扰性强的突出优点,是对抗无线电干扰的有效手段,在军事领域具有很高的应用前景。从上世纪第一部跳频电台问世至今,跳频通信倍受世界各国青睐,使跳频通信技术的发展势头锐不可挡。世界各国军队开始普遍装备跳频电台,同时跳频通信又被广泛拓宽并应用到民用领域,使跳频通信技术有了长足发展。  相似文献   

10.
差分跳频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差分跳频技术是近年出现的一种新型扩频通信技术,它集跳频图案、信息调制与解调等功能于一体,构成与传统跳频技术完全不同的技术体制。对近年出现的扩频通信新技术-差分跳频技术进行全面介绍。在对差分跳频关键技术进行详细分析的基础上,着重说明其优点及尚需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射频识别是通过电磁场进行识别的一种新技术,但其识别率的不稳定性一直阻碍了这种先进技术的推广。扩谱跳频则利用扩展通信带宽,达到抗干扰、抗侦测、减低通信误码率的目的。论文以一般的射频识别系统为背景,通过引入扩谱跳频和自适应跳频组网,减小固定频率干扰的影响,提高射频识别率。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无线扩频技术的比较研究 ,指出了直接扩频技术和跳频技术各自的长处和不足 ,为在无线通信系统、第三代移动通信宽带CDMA系统或无线局域网等系统中正确的选择和应用扩频技术提供—些参考。  相似文献   

13.
CHESS系统的跳频通信技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章以LockheedSanders公司的CHESS(CorrelatedHoppingEnhancedSpreadSpectrumk增强型相关跳频扩频)系统为例,介绍了用于HF跳频通信的差分跳频(DFH)、DSP等技术。  相似文献   

14.
综合采用直接序列扩频(DSSS)和跳频扩频(FHSS)体制的直序/跳频(DS/FH)通信信号显著降低了单位时频面积上的功率,经典的时频-多信号分类(TF-MUSIC)算法对这一类信号进行入射角(DOA)估计时误差较大。为解决该问题,本文对TF-MUSIC算法进行改进,在时频二维平面上计算DS/FH信号的时频特征值,并设计相应的时频掩膜滤波核函数,再根据估计出来的循环平稳频率计算相应的循环平稳空间自相关矩阵,得到了循环平稳可变核函数TF-MUSIC(CVCFTF-MUSIC)算法。该算法可显著提高DOA估计的精确度,数值仿真验证了上述观点。  相似文献   

15.
刘晓胜  戚佳金  徐殿国   《电子器件》2007,30(4):1472-1476
从分析低压配电网信道特点入手,提出了电力线频率资源使用受限的观点.为了解决电力线通信可靠性和干扰性问题,将跳频技术应用于电力线通信,建立了电力线跳频通信系统模型;讨论了跳频通信的关键技术,包括m序列选择、直接频率合成器(DDS)设计和跳频同步方法,并建立了电力线通信环境下跳频通信仿真模型;仿真试验表明:电力线跳频通信利用有限的电力线带宽资源,较好地实现了一定信噪比下的可靠通信.  相似文献   

16.
一种基于RS码序列的软扩频系统及其Simulink仿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介绍软扩频系统和里德-索罗门编码的基本原理,提出一种基于里德-索罗门码序列的软扩频系统,并且用Simulink仿真工具对该系统进行了建模。为了验证系统的抗干扰性能,对其进行了仿真分析,给出了这种软扩频系统和一般直扩频系统在单频干扰和宽带干扰下的误码率,仿真结果表明:这种基于里德.索罗门码序列的软扩频系统对单频信号干扰和宽带干扰有很好的抑制效果。  相似文献   

17.
DSSS系统中线性调频干扰抑制技术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朱春华  穆晓敏 《电波科学学报》2003,18(3):341-345,351
扩频通信系统中宽带干扰的抑制技术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本文以典型的宽带干扰信号线性调频干扰(Linear Frequency—Modulated,LFM)为例,综述了目前直接序列扩频(Direct Sequence Spread Spectrum,DSSS)系统中宽带干扰抑制的研究热点和成果。  相似文献   

18.
将映射序列扩频(MSSS)方法用于并行组合扩频(PCSS)水声(UWA)通信,有效降低通信信号峰均比,进而提高通信性能。但当使用Gold码作为扩频码时,由于Gold码的循环移位相加特性,导致映射信号在接收端解相关时会出现伪峰,严重降低通信系统的性能。为了减小伪峰对通信性能的影响,该文提出基于相关峰相位差法的并行组合扩频(PDCP-PCSS)和交织并行组合扩频(IPCSS)两种方法。PDCP-PCSS方法在接收端加入相关峰相位差法对伪峰进行识别和剔除,有效降低了伪峰对通信性能的影响。IPCSS方法将交织技术与并行组合扩频相结合,避免了伪峰的生成。通过仿真和海上试验验证,这两种方法相比于传统的并行组合扩频水声通信(CPCSS)方法具有更好的通信性能,PDCP-PCSS方法的通信性能最优,但适用范围仅限于3个Gold码的组合,而IPCSS方法的适用范围更广。  相似文献   

19.
组合扩频信号设计及抗干扰处理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波  毛良明 《通信技术》2012,(2):59-61,64
目前航天测控系统中广泛采用的直接序列扩频体制具有抗干扰能力不足、容易被截获的缺点。针对这个问题,设计了一种适用于航天测控的跳频直扩组合扩频信号体制,其最主要的特点是采用跳扩结合的方法提高了信号的抗干扰性能,并且在跳频的同时保持了载波相位的连续性。对所设计波形在各种情况下的抗干扰能力进行了分析,同时给出了在不同干扰下的具体处理方法。从分析可以看出,与直扩体制相比组合扩频体制的抗干扰能力和抗侦破能力都有了明显提高,是提高航天测控系统抗干扰能力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0.
双多进制正交扩频(Dual M-ary Orthogonal Spread Spectrum)技术是一种高频谱效率的扩频技术,而短波通信在通信领域具有其他通信手段无法替代的地位。阐述了双多进制正交扩频系统的基本原理,介绍了美军现役短波调制解调器标准MIL-STD-188-110B中的低速串行75 b/s波形。设计了基于双多进制扩频技术的短波低速改进波形,并与美军标MIL-STD-188-110B中的低速串行75 b/s波形进行了对比仿真。仿真结果表明,与美军标波形相比,改进波形的BER性能在AWGN信道及衰落信道下均有明显提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