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信世界》2003,(11):55-55
爱立信推出了爱立信即时通——一种采用了VoiP技术的增强型的“集群对讲”解决方案,具有传统的集群对讲及其它增强型功能。这一解决方案通过爱立信IP多媒体(IPMM)平台实现,能够保证运营商下一步逐渐、平滑、经济的全IP网络升级。这种业务适用于CDMA2000、GPRS、EDGE和WCDMA等主要的无线技术。  相似文献   

2.
爱立信的客户日本软银移动公司推出了全球首个基于3G的IMS现网。该网络采用了爱立信的IP多媒体子系统(IMS)。IMS使软银移动能够在需求旺盛的日本市场推出新的、激动人心的多媒体业务。软银移动于11月23日推出了基于IMS的新业务,其端到端IMS系统由爱立信独家提供。推出的业务包括Circle Talk(一  相似文献   

3.
业界动态     
爱立信推出IMS应用开发人员计划日前,作为全球IP多媒体子系统(IMS)的市场领导者,爱立信正式推出IMS生态系统,此系统是爱立信移动世界开发人员计划的组成部分。该系统的推出旨在加速新型应用和服务的创建、推动用户对具有IMS功能网络的需求、并为运营商创造更多的盈利机会。通过推出IMS生态系统,爱立信正在加大其对IMS应用开发的支持力度。应用开发人员将可以利用爱立信基于I M S的解决方案、爱立信业务开发工作室(S D S),以及由爱立信提供的、基于Eclipse技术的开发和端到端测试工具。中兴通讯固网3G综合接入进军浙江电信近日,…  相似文献   

4.
IP多媒体子系统(IMS)作为下一代网络中的核心架构,已经在国外部分区域开展商用,国内的各大运营商也在积极地进行试点等工作。试点工作的重点之一,就是探索如何借助IMS这种支持固定和移动融合的架构,为用户提供更加丰富多彩的业务。从目前的市场环境分析,在IMS建设初期,尤其是针对固定运营商,为大客户提供以IP Centrex为基础的多媒体电话业务将成为一个主要的切入点。爱立信(中国)有限公司贾小盟所撰《爱立信IMS Business Trunk(SIP Trunking)解决方案》一文详细介绍了利用IMS Business Trunking将现有大客户接入IMS的实现方案,并且分析了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对读者具有较强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爱立信助LG U+推出商用LTE-A:爱立信近日宣布,其合资公司Ericsson-LG为韩国无线运营商LG U+部署了超高速LTE-A商用网络。借助新推出的LTE-A业务,LG U+可支持高达150 Mbit/s的数据吞吐量,是LTE的2倍、3G的10倍,比百兆固定宽带还要快50%。此外,LG U+可同时支持LTE-A网络上的语音和数据服务,数据传输速度和服务质量均得到了明显增强。LG U+通过对载波聚合软件进行升级,开展了网络集成测试,并完成了LTE-A网络的初期商用部署。爱立信已于2011年7月助LG U+在韩国推出了商用LTE服务。在LG U+的LTE网络部署过程中,爱立信为其提供了分组演进核心网、无线基站和LTE-A网络服务的最新集成软件。  相似文献   

6.
ABI(Allied Business Intelligence)公司近期预测:即时通(push-to-talk)业务可能会给运营商带来比图片信息服务更可观的利润。另有预测表明:在不久的将来,图片信息传送和视频业务都将获得显增长。为了推动多媒体业务的加速应用,爱立信成功开发了一个业务组合——WeShare。该解决方案基于IP多媒体子系统(IPMM),能在实时或非实时情况下同时提供语音和多媒体服务,使最终用户即时地与通话方共享多媒体数据服务。如果运营商能够采用爱立信WeShare即时通解决方案,通过将即时通业务和  相似文献   

7.
2002年3月在德国汉诺威举行的Cebit展览会中,爱立信、摩托罗拉及诺基亚等公司,竞相推出2002年新一代的流动电话型号,其中大部份都具备接合多媒体讯号服务(MMS)装置的功能;根据市场预测,到2006年时,超过八成的新付运手机都能够支持MMS应用,其中一间大手机生产商更声言,2003年前所有新付运手机都会支持MMS,可见各大手机商都大力支持MMS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本刊讯罗茜文)此次通信展,爱立信以"定义通信进步引领技术变革"为主题设置多媒体体验中心、全业务宽带解决方案、电信专业服务、绿色通信解决方案四大展区。随时随地尽享多媒体生活爱立信重点展出了融合视频解决方案、3G生活馆和移  相似文献   

9.
梅颖 《电子科技》2000,(12):15-15,14
在新加坡召开的Communic Asia展会上,爱立信在亚洲第一次展示了它的分组骨干网(PBN),一种运营商级IP和ATM数据通信基础设施产品系列和结构模式。分组骨干网可同时支持爱立信的电路到分组有线(ENGINE)和无线(移动互联网和3G)运营商过渡解决方案。爱立信PBN的所有组件都已投入商用,包括最近推出的AXI540边缘集成路由器。爱立信的新型公用网结构将骨干组件、智能呼叫控制和用户应用分离开来,并将它们部署在专为每种组件优化的平台上。这种结构上的分离使网络运营商可以为用户业务提供无处不在的便携性和移动性,如安全交易业务、…  相似文献   

10.
《电信网技术》2008,(1):41-41
爱立信日前宣布,与市场领先的芯片厂商一道,对其多媒体宽带多播业务(MBMS)解决方案进行了成功的互联互通测试。这一举措为MBMS的广泛应用以及MBMS终端的顺利推出创建了一个平台。  相似文献   

11.
《数字通信世界》2012,(9):47-47
韩国运营商LG U+近日宣布与LG-爱立信合作推出LTE语音(VoLTE)商用业务,使LG U+的韩国用户能享受到领先的LTE语音服务。LG-爱立信是LG电子与爱立信的合资公司,爱立信的持股比例为75%。  相似文献   

12.
业界要闻     
爱立信展示两项无线创新技术>>>在刚刚结束的2007年3GSM世界大会上,爱立信现场展示的两项无线创新技术引起了广泛关注:全球首次144Mbit/sLTE(Long-TermEvolution,长期演进)现场演示和全球首次用于移动电视广播的MBMS(多媒体广播多播业务)系统现场演示。  相似文献   

13.
近日,菲律宾电信运营商BayanTel与爱立信签署了框架协议。根据协议,爱立信将向BayanTel提供以太网DSL 接人(EDA)解决方案,以满足菲律宾宽带用户高速增长的需求。目前BayanTel正在全国范围内推出DSL业务,而该协议是为此项目进行的爱立信EDA解决方案部署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4.
国内资讯     
《通信世界》2002,(14):84-85
爱立信(中国)有限公司与Sun计算机系统(中国)有限公司5月14日在京联合宣布推出“爱立信-Sun移动应用开发商计划”,为移动应用开发商提供包含Java及MMS多媒体信息技术的统一开发平台,共同支持移动应用开发商的发展。凭借双方强大的技术领先优势,爱立信公司MMS(多媒  相似文献   

15.
《中国数据通信》2008,(18):56-58
爱立信最近在北京举行了一场“2008最新技术展示会”,全方位展示了爱立信2008年在网络、电信专业服务及多媒体三大支柱业务领域的最新技术、产品和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6.
《中国数据通信》2005,7(6):136-136
近日,爱立信移动数据应用技术研发(广州)有限公司在广东省广州市正式成立,主要从事业务层(Senrice ayer)解决方案的研发,致力于为中国运营商提供量身定制的解决方案,支持他们为终端用户推出先进的移动数据应用。  相似文献   

17.
《世界电信》2008,(10):7-7
在即将开幕的“2008年中国国际信息通信展览会”上,爱立信将展示一系列移动多媒体应用及业务层解决方案、全业务宽带解决方案、电信专业服务和绿色通信解决方案。爱立信大中华区总裁马志鸿称,爱立信将通过丰富的现场展示,充分展现公司推动移动宽带和全业务宽带部署的成果,以及爱立信在支持中国3G网络铺设,推动多媒体创新和创建更加绿色通信世界做出的努力。  相似文献   

18.
下一代网络(NGN)是电信行业的一个目标,表征了一种宽带化、光纤化、大容量、包交换、数据化、层次化、呼叫承载分离、快速开发业务、集中部署业务等的理想网络,下一代网络系统可以向用户提供PSTN话音业务、无线话音业务、基础数据业务、多媒体数据业务等。  相似文献   

19.
爱立信与罗马尼亚两大电信运营商签署7年管理服务协议:近日,爱立信与罗马尼亚运营商Romtelecom和Cosmote签署了一份7年期管理服务协议。这2家运营商都是希腊电信集团OTE的子公司。爱立信将管理这2家运营商在罗马尼亚的有线和无线网络。根据协议,爱立信与罗马尼亚Cosmote签署了新合同,并延续了与Romtelecom的合作关系,从而拓展了爱立信管理服务在罗马尼亚的市场版图。爱立信将全面接手Romtelecom和罗马尼亚Cosmote的有线与无线网络的接入、传输、核心和IP域的网络运营和维护,及其运营支撑系统所需的网络运营。  相似文献   

20.
《电信技术》2008,(2):77-77
爱立信推出了U500移动通信平台,该平台是集三合一处理器解决方案和强大的多媒体子系统为一身的下一代基础架构,实现了新的多媒体功能和先进的多任务功能。U500不仅将为新的客户服务铺平道路,还将提高现有多媒体服务的可用性和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