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针对再生水厂原水高色度、高COD的特殊水质,提出了高锰酸钾预氧化+预氯化协同预处理技术。研究结果表明,该预处理方法强化了混凝沉淀—微滤工艺对色度和COD的去除效果,同时提高了滤膜的反洗恢复率。结合水厂设备配置等因素,确定最佳预氯化投量为4~5 mg/L、最佳高锰酸钾投量为0.4~0.5 mg/L。  相似文献   

2.
以采用常规水处理工艺的天津某水厂为对象,通过烧杯混凝试验,研究了预加氯量、消毒剂与混凝剂投加时间间隔对混凝沉淀反应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预加氯量的增加和投加间隔的延长,出水浊度降低,混凝效果明显改善。在预加氯量为1. 5 mg/L,投加时间间隔为10min时,混凝沉淀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3.
针对南方某湖泊水源净水厂原水氨氮在0.25~1.00 mg/L的微污染状态下时出厂水中游离氯不稳定的问题,结合水厂处理工艺进行了不同浓度氨氮对游离氯稳定性影响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当原水氨氮0.20 mg/L时,不影响出厂水游离氯的稳定;采用常规处理工艺、原水氨氮浓度在0.20~0.45 mg/L之间时,或采用常规处理+臭氧/活性炭深度处理工艺、原水氨氮在0.20~0.71 mg/L之间时,可在混凝沉淀前投加次氯酸钠,利用折点前加氯提高氨氮去除效果,使出厂水中游离氯保持稳定;采用常规处理工艺、原水氨氮0.45 mg/L时,或采用常规处理+臭氧/活性炭深度处理工艺、原水氨氮0.71 mg/L时,不能完全通过折点前加氯的方法降低滤后氨氮,滤后会有氯胺生成,可利用氯胺的消毒能力,以总氯控制消毒效果。  相似文献   

4.
以水质异常的冬季引滦原水为研究对象,进行以斜管沉淀工艺为主的中试研究。结果表明,相同加药量下,采用脉冲澄清工艺对该原水的处理效果优于斜管沉淀工艺。采用斜管沉淀工艺时,臭氧预氧化处理试验原水,满足出水水质要求所需的混凝剂投加量比采用预加氯工艺时明显减少。"原水-预加氯-混凝-聚丙烯酰胺(PAM)-斜管沉淀-过滤"工艺对该原水有较好的处理效果,建议药剂最佳投量分别为预加氯2.5 mg/L、Fe Cl320 mg/L、PAC 25 mg/L、PAM 0.1 mg/L。  相似文献   

5.
采用沉淀-混凝法和沉淀-混凝-微滤组合工艺处理含锡废水,分析两种方法对锡的去除效果和膜污染情况。试验结果表明,采用沉淀-混凝法除锡基本可以满足《锡、锑、汞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 30770—2014)的要求;当原水p H值约为3.0、锡浓度为17.7 mg/L、Na2CO3投加量为90 mg/L、三氯化铁投加量为2.90 mg/L(以Fe计)时,沉淀-混凝-微滤组合工艺对锡的去除率高达99.97%,并且该工艺膜污染速率缓慢,经过物理清洗后膜通量恢复率为92.2%。  相似文献   

6.
采用自行设计的混凝沉淀/微滤一体化装置对长江(重庆段)原水进行净水处理,比较了不同混凝剂投加量下的处理效果。试验结果表明,聚合氯化铝(PAC)的适宜投加量范围为25~30mg/L;在增加PAC投量(30~40mg/L)的强化混凝条件下连续运行,对浊度、氨氮、CODMn和UV254的去除率分别可达100%、(55%~64%)、(40、6%~50.7%)、(67%~74.6%)。在连续运行的前12个周期内,微滤膜的过滤性能缓慢下降,J/J0降低到95.8%,此后膜过滤性能保持稳定。混凝沉淀/微滤工艺处理效果好,出水水质稳定,适宜处理长江(重庆段)原水。  相似文献   

7.
为解决再生水厂混凝沉淀—微滤工艺经验运行存在的问题,搭建中试系统以模拟实际运行工况,进行协同运行优化研究。在建立沉淀池出水浊度模型、浸没式连续微滤系统(CMF)跨膜压差增长模型和CMF反洗恢复率模型的基础上,以投药量和过滤周期为调控变量,建立了系统运行状态最佳和运行成本最低的多目标优化模型。通过中试系统经验运行与模拟优化运行的对比试验、不同过滤周期连续运行试验(以考察不同过滤周期对反洗及膜污染的影响)和水厂的生产性试验,确定了水厂优化运行方案。结果表明,在满足处理要求的前提下,通过优化混凝剂、预氯化剂投加量和延长过滤周期(由30 min延长至40 min),使该工艺段单位成本降低了19.50%,同时各单元处理效能得到充分发挥。  相似文献   

8.
通过实际水厂常规处理工艺(包括预氧化、混凝沉淀、过滤、消毒)分析铁锰的去除效果。铁在混凝沉淀中能达到很好的去除效果,沉淀池出水铁含量≤0.050mg/L。锰在预氧化阶段可以迅速与二氧化氯反应,有效除去水中的锰;但若原水锰≥0.3mg/L,前加氯不足,会引起沉淀池和清水池中的水变黄,造成色度超标。因此当原水水质差,锰含量高时需加大前加氯量以增加预氧化效果。  相似文献   

9.
对比了混凝沉淀+微滤装置和逆流共聚气浮装置对家庭漂洗废水的处理效果。结果表明,PAC的混凝效果优于PFS;经两种装置处理后,出水均澄清,浊度均为10 NTU左右,BOD512 mg/L,氨氮7 mg/L;但混凝沉淀+微滤装置占地面积大、不易设备化集成、滤网易堵塞,而逆流共聚气浮装置紧凑易集成,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
为应对可能出现的突发性铊+锑复合型污染事件,模拟自来水厂现有工艺对含有锑(Sb)和铊(Tl)的原水进行处理,分别考察了常规混凝沉淀工艺、K2Fe O4预氧化/混凝沉淀工艺以及分段处理工艺对Tl和Sb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常规工艺对Sb和Tl的去除效果均有限;K2Fe O4预氧化/混凝沉淀工艺对Tl的去除效果有明显提高,但对Sb的去除率反而降低;分段处理工艺对Sb和Tl都有明显的去除效果,当第1段聚合氯化铁(PFC)的投加量为10.0 mg/L,第2段K2Fe O4、聚合氯化铝铁(PAFC)的投加量分别为1.0、1.5 mg/L时,滤后水中剩余Sb、Tl的浓度分别为2.26、0.012μg/L,去除率分别达到了83.67%和96.32%。因此,分段处理可作为水厂应对突发性铊+锑复合型污染的有效应急处理措施。  相似文献   

11.
针对天津市某再生水厂原水水质情况,通过烧杯试验确定了混凝剂聚合氯化铝(PAC)的最佳投加量及助凝剂种类.结果表明,PAC的最佳投加量为12~ 16 mg/L;粉煤灰对原水的强化混凝作用不明显;粉末活性炭可以提高色度去除率及泥渣的沉降性能;前加氯可以明显提高氨氮及色度的去除效果,且加氯量宜控制在4 ~6 mg/L.  相似文献   

12.
为应对可能出现的污染事件,模拟水厂的工艺流程,探讨了聚合硫酸铁应急处理源水镍污染的方法。结果表明,混凝剂聚合硫酸铁的投加量为20 mg/L、助凝剂PAM的投加量为0.5mg/L,调节p H值为9.2,混凝沉淀后再经砂滤处理,对镍的去除率达到88.2%~90.1%,出水水质达到《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2006)的要求。在不需要回调p H值的前提下,最大处理能力达到0.25 mg/L。  相似文献   

13.
混凝/微滤用于反渗透海水淡化的预处理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考察了混凝/微滤工艺用于反渗透海水淡化预处理的可行性,并通过调整FeCl3和粉末活性炭(PAC)投量来确定最佳运行条件。结果表明,当FeCl3投量为2.5mg/L(以Fe3 计)、PAC耗量为40mg/L时处理效果最好,出水浊度<0.1NTU,污泥淤塞指数SDI<1.5,CODMn平均去除率为24%,满足反渗透的进水水质要求。此外,混凝及PAC的吸附作用可使海水中粒径<0.22μm的颗粒物变大,从而被微滤膜截留,这是出水水质良好的保证。  相似文献   

14.
通过中试考察了混凝预处理对浸入式连续微滤工艺处理有机物的强化去除效果。研究表明,选用三氯化铁做混凝剂时的膜过滤性能优于聚合氯化铝,三氯化铁投加量为4 mg/L,反应时间为6 min时膜的过滤性能较好;采用直接微滤膜工艺对有机物的去除效果较差,膜出水CODMn去除率仅为30%,投加4 mg/L三氯化铁后CODMn去除率提高了10.5%,采用混凝预处理对提高浸入式连续微滤工艺有机物的去除效果非常有效。  相似文献   

15.
分别采用混凝/沉淀/超滤工艺和混凝/沉淀/砂滤/超滤工艺处理滦河原水,考察了两种组合工艺的处理效果,并对其中的超滤技术进行经济评价,以期为传统给水厂的改造提供参考。结果表明,超滤在两种组合工艺中都表现出良好的处理效能,对浊度的去除率可达90%以上,对细菌总数和总大肠菌群的去除率高达100%,但混凝/沉淀/砂滤/超滤组合工艺的出水水质比混凝/沉淀/超滤组合工艺的要好且更稳定;另外,超滤与混凝/沉淀/砂滤工艺组合时的运行费用比与混凝/沉淀工艺组合时要低。在对给水厂进行改造时,可通过综合比较来决定是否保留或采用砂滤工艺。  相似文献   

16.
采用内压式超滤膜工艺中试系统,结合东营南郊水厂的预氧化/粉末活性炭/混凝/沉淀/砂滤/超滤工艺,对比研究了外压式PVC和内压式聚砜超滤膜的净化效能,以及膜通量对膜污染的影响差异.内压式聚砜膜和外压式PVC膜的出水浊度均稳定在0.02 NTU以下,粒径>2μm的颗粒数平均为10个/mL左右;混凝沉淀、砂滤、超滤单元对CODMn和TOC均有较显著的去除效果,具有多级屏障作用,但砂滤和超滤单元对UV254没有去除作用;对以上各指标的去除效果与膜材质和超滤形式均没有显著的相关性.对于引黄水库水的微污染水质特点,经过预氧化/粉末活性炭/混凝/沉淀工艺处理后,直接进行超滤更有助于缓解膜污染,延缓跨膜压差的增长.  相似文献   

17.
为应对可能出现的钴污染风险,通过混凝搅拌试验,研究了聚合硫酸铁(PFS)应急处理水源水钴污染的最佳条件及最大应对能力。结果表明,混凝剂PFS和助凝剂PAM的最佳投量分别为20、0.5~0.8 mg/L。当处理钴污染浓度分别为5、5~10、11~110 mg/L的原水时,可在混凝前将原水的p H值分别调为9.2、9.6、9.8,经混凝沉淀、砂滤处理后出水钴浓度可以达标(钴1.0 mg/L)。PFS对钴污染的处理能力可达111.95 mg/L,满足应急处理的要求。  相似文献   

18.
针对南方某湖泊水源净水厂4月—9月易发原水致嗅物质2-MIB超标问题,进行了2-MIB去除规律的生产性试验。结果表明,预臭氧工艺对2-MIB的平均去除率可达68.6%,不采用其他预处理工艺时,混凝沉淀和砂滤对2-MIB没有去除效果。使用预臭氧和混凝前加氯方式联合预处理时,混凝沉淀会抵消预臭氧对2-MIB的去除效果,后续砂滤单元对2-MIB的去除率为15%~35%,尽管缩短了砂滤池的反冲洗周期,但对2-MIB的去除率提高不超过5%。后臭氧/生物活性炭工艺对2-MIB的去除率随着臭氧投加量的增加而增大。当水厂负荷不超过80%、原水中2-MIB的浓度不超过911 ng/L时,通过预臭氧、前加氯、常规处理与后臭氧/生物活性炭单元的有机结合,可控制出厂水中2-MIB浓度低于10 ng/L。  相似文献   

19.
藻类是水源水的微污染物,其大量生长将给水厂制水和饮水安全带来诸多影响。试验对比了次氯酸钠氧化除藻,硫酸铝、聚合氯化铝(PAC)混凝沉淀除藻以及氧化和混凝联合除藻的效果,并对次氯酸钠、硫酸铝、聚合氯化铝的投加量以及处理时间进行了优化,确定了经济合理的除藻方案。结果表明,当次氯酸钠投加量为30 mg/L、接触氧化时间为20 min时,除藻率为95.4%;当硫酸铝投加量为140 mg/L时,除藻率为87.3%;当聚合氯化铝投加量为120 mg/L时,除藻率为87.1%;在25 mg/L次氯酸钠+120 mg/L硫酸铝条件下,除藻率为98.3%,沉后水浊度为0.411 NTU;在25 mg/L次氯酸钠+110 mg/L聚合氯化铝条件下,除藻率为98.0%,沉后水浊度为0.379 NTU。次氯酸钠的助凝作用大大强化了混凝沉淀效果,从而使沉后水浊度降低,既有效提高了除藻率,又减轻了水厂后续工艺的负荷。  相似文献   

20.
某水厂采用"混凝/沉淀/过滤/加氯消毒"常规处理工艺,混凝剂采用液态聚合氯化铝(PAC),消毒剂采用次氯酸钠溶液。自2015年6月下旬,该地区一直持续高温少雨,原水p H值异常升高,不仅影响到混凝沉淀效果,增加了出厂水铝含量超标的风险(0.20 mg/L),同时还会影响后续消毒效果和消毒副产物生成量,给水厂生产带来了严峻挑战。通过向原水池通入CO2气体,调节原水p H值至7.20~7.60,使后续混凝沉淀效果得以改善,并将出厂水浊度和铝含量控制在较低的水平,达到了《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2006)的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