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王恩博 《石化技术》2024,(3):208-210
对于复杂断块油藏注水开发后期,剩余油分布规律刻画难度大,如何寻找剩余油甜点区成为提高水驱采收率关键。以H区块为例,在分析不同韵律性储层水淹特征基础上,开展剩余油分布特征研究,剩余油主要分布在生产井间、断层附近剩余油富集以及正韵律和渗透率极差小的反韵律厚油层顶部,并对不同类型剩余油制定合理的挖潜对策,包括实施加密井、老井侧钻及厚层顶部部署水平井等,现场部署实施各类井23口,日注水量增加440方,日产油量最高增加170t,采油速度提高0.28%,阶段累增油5.7万t,预计可提高水驱采收率5%,实现水驱控制储量有效动用。  相似文献   

2.
濮城Es2段油藏为复杂断块油藏,进入高含水开发期后,油藏产量递减大,含水上升快,注采系统适应性差,应用测井资料,油层平面非均质性分析,沉积相分析,数值模拟及测井-沉积微相法,对该油藏剩余油分布规律及开采方法展开研究,剩余油挖潜措施实施后,增油效果十分明显,该研究对高含水期同类油藏的开发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3.
对剩余油研究方法进行了总结,进而从剩余油的影响因素出发,研究了剩余油在平面、层间和层内三个方面的分布规律,提出了适合江苏复杂小断块高含水期剩余油挖潜的技术系列,实施后提高了复杂小断块高含水油藏的开发水平,取得了较好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4.
复杂断块油藏进入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复杂,挖潜难度大,为提高水驱采收率,提出了将研究单元细化到油砂体的剩余油精细挖潜方法。在精细地质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生产动态数据和测试资料,根据油砂体上井网控制情况、水驱特征和边水能量特征,将油砂体划分为弹性驱、注入水驱、注入水+边水驱、边水驱和未动用等类型,详细解剖不同类型油砂体的动用情况,分析不同类型油砂体的剩余油分布模式和潜力,提出了不同类型油砂体的剩余油挖潜方法。利用该方法对跃进2号油田的剩余油进行了挖潜,水驱效果大大提高。研究表明,以油砂体为对象的剩余油挖潜方法可以有效提高复杂断块油藏高含水期的开发效果,为剩余油的挖潜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5.
S油田是渤海典型的水驱开发稠油油田,目前油田已经进入高采出程度、高含水率的"双高"阶段,随着油田含水上升,油田低产低效井逐年增多,严重影响油田开发效果.针对S油田地质特征和开发特征,对低产低效井成因进行分析,从剩余油、砂体发育、储层非均质性、注采关系、钻完井污染及井筒完整性等方面开展研究,并对低产低效井进行分类,针对不...  相似文献   

6.
高含水期注水井周围含水饱和度评价方法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通过油藏数值模拟的方法计算油层的含油饱和度分布存在工作量大、计算周期长等缺点,不利于快速评价油层的剩余油饱和度分布。为此,提出了一种简单、方便的计算方法快速评价注水开发油田油层的剩余油饱和度分布,即通过计算注水井周围的含水饱和度平面分布,折算出含油饱和度。利用该方法计算双河油田Ⅷ油组1—1层上部剩余油饱和度,与数值模拟结果相对比,两者基本吻合。  相似文献   

7.
高含水期水淹层解释方法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以取心井和观察井的动态测井资料及岩心分析数据为依据,利用BP神经网络技术建立高含水期水淹层解释模型,通过对辽河油田锦16块油藏部分开井的精细评价,计算出相应的储层参数,剩余油饱和度等,达到水淹层评价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高含水期注采井网的重组调整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3  
河南双河油田厚油层发育,特高含水开发期剩余可动油滞留在层内夹层发育的部位和注采井网不完善区、多口油井或注水井之间的滞留区、压力平衡区。提出以注采井组为调整单元、以剩余油相对富集的流动单元或单层为调整对象,按井组重新组合注采关系,钻少量新井,通过对老井的封、补、调及低效井的综合治理,将强化注采关系与改变液流方向结合,达到增加注入水波及体积、提高驱替压力梯度而动用利余油的目的。双河油田北块Ⅳ1-3层系实施井网重组调整后,注采井数比由0.63增至0.82,整个单元水驱采收率由46.28%提高到49.5%。图2表1参25  相似文献   

9.
单家寺油田热采井高含水期防砂工艺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单家寺油田热采井高含水期防砂周期短,一次成功率低的状况进行了分析,指出了注汽强度过大,射孔质量不完善,碱性蒸汽对地层的溶蚀作用等是产生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从而提出了热采井后期防砂综合;合理的意见,即适当避射井段,采用射孔新工艺、新方法;优化注汽参数,降低注汽强度;机械防砂与化学防砂相结合;粉末冶金滤砂器、金属棉防砂器与砾石充填相结合;砾石防砂前要进行预充填。由此达到了提高防砂成功率及提高稠油最终采收丰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针对真武油田开发后期面临的剩余油富集区高度分散、老井套损严重、原注采井网破坏严重、产量递减快的现状,开展了油藏精细描述,重点认识了内部低级序小断层和隔夹层的分布、数值模拟结合饱和度监测认识剩余油分布。研究表明,实施特殊结构井、局部加密调整、注采井网重组、改变液流方向、调整注采结构、滚动扩边等综合治理措施,是改善真武油田开发效果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1.
确定高含水期剩余油饱和度的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褚人杰 《测井技术》1994,18(5):366-367
褚人杰.确定高含水期剩余油饱和度的方法.测井技术,1994,18(5):366~367高含水期剩余油饱和度计算,对二次及三次采油是至关重要的数据,尤其是高孔隙高渗透的疏松砂岩储油层。它的束缚水饱和度在不同开发时期都在发生变化。为了精细了解油藏的参数变化,提高油田的采收率,不能不考虑束缚水饱和度减小时的剩余油饱和度的数据。  相似文献   

12.
以高含水期油田的开发测井、密闭取心井和观察井的动态测井资料及岩心分析数据为标准,结合地质、录井、采油动态、对比静态资料,利用改进后的BP神经网络技术建立高含水期剩余油评价标准,通过对辽河渍田锦16块油漏测井资料的精细评价,计算出相应的储层参数,达到剩余油评价的。  相似文献   

13.
对利用自然电位曲线求取地层混合液电阻率的方法进行研究,对实际生产中影响自然电位曲线的多种因素(井烃、层厚、泥浆侵入、泥质含量、过滤电位、含油性等)逐项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校正方法。现场应用效果表明,该校正方法能够提供科学可靠的地层混合液电阻率值,从而使剩余油饱和度数值更趋准确。  相似文献   

14.
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研究现状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高含水后期油田稳产的关键在于对剩余油分布规律的深入了解和再认识。剩余油分布研究主要分三个方面:剩余油分布的研究方法;剩余油分布规律;剩余油分布影响因素或控制因素。总结了目前剩余油分布研究的国内外研究状况和新进展,阐述了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5.
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研究现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含水后期油田稳产的关键在于对剩余油分布规律的深入了解和再认识。剩余油分布研究主要分三个方面:剩余油分布的研究方法;剩余油分布规律;剩余油分布影响因素或控制因素。总结了目前剩余油分布研究的国内外研究状况和新进展,阐述了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6.
目前通过油藏数值模拟的方法计算油层的含油饱和度分布存在工作量大、计算周期长等缺点,不利于快速评价油层的剩余油饱和度分布。为此,提出了一种简单、方便的计算方法快速评价注水开发油田油层的剩余油饱和度分布,即通过计算注水井周围的含水饱和度平面分布,折算出含油饱和度。利用该方法计算双河油田Ⅷ油组1-1层上部剩余油饱和度,与数值模拟结果相对比,两者基本吻合。  相似文献   

17.
《油气地球物理》2013,(4):57-60
河流相储层由于非均质性严重,常规开采仍存在较大比例的剩余油。本文研究了河流相储层中剩余油的6种主要类型:水洗区分散相剩余油、河道砂上部低渗透弱水洗剩余油层、溢岸或边缘相薄层低渗剩余油、工程污染所致剩余油层、井间微圈闭剩余油和已开发断块外延断棱区剩余油。总结了剩余油分布的层内、层间和平面富集的规律性。重点论述了剩余油研究方法之开发地质方法,分别阐述了储层相控建模、岩石物理相、流动单元、神经网络和微构造5种方法。  相似文献   

18.
高含水后期油井堵水原则界限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在综合考虑油井堵水对油田可采储量和产量影响的基础上,结合经济因素分析,研究提出了一套油井堵水原则界限和效果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19.
复杂断块油藏高含水期剩余油研究新模式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从复杂断块油藏高含水期开发现状的实际出发,根据该类油藏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探索了研究该类油藏剩余油分布的新模式--协同研究.同时,将这种新的模式用于文101沙二下油藏剩余油分布和综合治理研究.新的集成研究模式克服了传统研究过程中各学科之间的交流不足,促进了各学科之间的合作,提高了研究效率和成果的转化速度.应用新的研究模式,建立了与实际相吻合的应用油藏模型,在此基础上对文101块沙二下剩余油分布规律进行了研究,对剩余油分布有了新的认识,为油田的挖潜和治理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0.
文留油田为复杂断块油田,已进入高含水期开发阶段,通过不断加深油藏微构造、沉积微相研究和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寻找剩余油富集区,并在经济评价的基础上设计调整井,打出一批高调整井,减缓了油田产量递减,改善了油田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