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中国信息化》2013,(21):27-29
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根据我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要求、跟踪工业发达国家“再工业化”和“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动态,适时提出研究我国先进制造业发展的战略问题。专家委委员朱森第牵头组织有关专家开展了《我国先进制造业发展的思考》课题研究,提出了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发展的思路、重点和措施建议。由于篇幅有限,原文征得课题组同意在编辑时进行了删节。  相似文献   

2.
工业互联是互联网+制造业的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100项任务中,头三条是: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培育若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相似文献   

3.
装备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脊梁,是国家强盛的标志,是关系到国家安全的战略性产业。装备制造业是制造业的龙头,发展制造业首先要发展装备制造业。我国装备制造业就规模和总量而言已居世界第一,但在水平和实力方面与先进国家还有很大差距。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制造业包括装备制造业,总体上处于世界制造业价值链的低端和中低端。我国制造业(含装备制造业)单位产出的能耗和资源消耗远高于先进国家,  相似文献   

4.
《中国信息化》2012,(19):7-7
近日,2012中国东盟先进制造业发展论坛在广西南宁举行。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苏波在会上表示,中国与东盟先进制造业合作具有广阔前景,希望今后中国与东盟能加快推进合作产业园区建设,务实推动中国-东盟先进制造业合作发展。  相似文献   

5.
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大大加快了制造企业的现代化与信息化的进程.制造业信息化已成为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以ERP为代表的管理数字化是制造业信息化技术特点的重要体现,也是我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的重要方面.ERP是由美国Gartner公司于上个世纪90年代初提出的,是信息时代现代企业的先进管理模式.ERP管理思想集中体现了供应链管理的思想,同时也吸纳了准时生产、精良生产、并行工程以及敏捷制造等先进管理思想.  相似文献   

6.
0引言工业互联网是推动我国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和促进经济新增长的重要引擎。“十四五”时期我国为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提出要统筹推进建设制造强国、网络强国。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互联网+先进制造业”发展工业互联网的指导意见》,提出要推动互联网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持续提升我国互联网产业供给能力。随着制造业与信息业两化融合进程加快,我国工业互联网产业政策在不断完善过程中逐渐从整体兼顾向细节聚焦转变,工业互联网建设也面临着研发创新能力不足、平台综合集成实力较弱、跨领域服务能力不强等诸多难题。  相似文献   

7.
智能制造的发展背景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强调,加快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制造业融合发展,要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加快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加快制造业生产方式和企业形态根本性变革,夯实融合发展的...  相似文献   

8.
智能制造即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是我国制造业创新发展和加快建设制造强国的主攻方向.随着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与先进制造技术的深度融合,新一代智能制造的突破和广泛应用将重塑制造业技术体系、生产模式和产业生态,进而实现第四次工业革命.针对某民企实施中国制造2025存在自动化程度偏弱、智能制造数据量缺乏等问题,以及德国汽...  相似文献   

9.
作为一项走在科技前沿的先进技术,数控技术在引领机械制造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在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应用十分广泛。同时,作为数控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数控加工技术在机械制造业中的重要性也不容忽视。由此可知,全面掌握数控加工技术的优势和应用措施,并加快高级数控技术的开发和优化,是提升我国机械制造业市场竞争力、提高国家综合国力的关键所在,对该项技术进行深入的研究十分有必要。  相似文献   

10.
《机器人产业》2021,(1):32-33
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肆虐,它打破了正常的社会生产生活秩序,也让制造业领域的传统企业加快了转型升级的步伐。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智能制造是制造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得益于对智能制造的科学规划与合理布局,“十三五”期间我国制造业稳步提升,智能制造成果丰硕。疫情初期,国内一批智能制造先进企业灵活转产,有力支撑了防疫物资的紧急供应,向世界展示了“中国速度”,进一步彰显了智能制造的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11.
2月21日,“制造业信息化院士论坛”在上海举行。论坛由科技部高新司主办,上海市科委协办,同济大学承办。邀请了我国制造业信息化前沿研究的资深院士,国家863计划先进制造技术领域专家,以及汽车、发电、工程机械、钢铁等行业的国内知名企业代表进行面对面交流,共同探讨如何加快推进我国制造业信息化,进一步了解发达国家的制造业发展趋势,以及实施制造业信息化科技工程中的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12.
在我国工业产业整体转型升级背景之下,制造业与物流业融合联动发展正成为一个新兴的信息化增长热点。现代物流是提升制造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先进制造业是物流业发展的需求基础。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有利于我国制造业产业升级,增强国际竞争力,有利于提高物流业的服务能力,对于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制造业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制造业发展的一大趋势。而装备制造业信息化作为制造业信息化的一个重要部分,更是得到我国政府的高度重视。本文结合装备制造业的现状,提出了如何加快装备制造业信息化的措施。  相似文献   

14.
制造是创造人类物质财富的源泉,制造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第一位支柱产业,是国家高技术产业的基础和国家安全的重要保障。制造业对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作用不容置疑,而先进制造技术是保障制造业高水平持续快速发展的基础。如果没有先进制造技术的原创性研究成果,我国的制造业就没有核心竞争力,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只能是“制造大国”,而不能成为“制造强国”,在现代国际分工中只能是世界的“加工中心”,而不可能成为真正的世界“制造中心”,也就不可能实现可靠的现代化。一、国内外发展现状在工业发达国家都把先进制造技术作为国家级关键技…  相似文献   

15.
在我国加入WTO、全球化经济飞速发展的新形势下,制造业企业将面临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尤其是伴随IT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我国传统制造业正在经受越来越大的冲击,推进信息化已经成为制造业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必由之路。先进的IT技术和产品正在源源不断涌入我国制造业,它们在促进传统制造企业向现代信息化制造企业转化的同时,也给众多的IT企业带来了无限商机。  相似文献   

16.
经过多年发展,我国自动化装备制造业已经成为门类齐全、规模较大、具有一定技术水平的产业体系,并逐渐形成了各细分行业之间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产业格局。特别是2006年《国务院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与2009年《装备制造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实施以来,自动化装备制造业发展明显加快,重大技术装备自主化水平显著提高,国际竞争力进一步提升,部分产品技术水平和市场占有率跃居世界前列。  相似文献   

17.
先进制造技术的发展与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制造是创造人类物质财富的源泉,制造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第一位支柱产业,是国家高技术产业的基础和国家安全的重要保障.制造业对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作用不容置疑,而先进制造技术是保障制造业高水平持续快速发展的基础.如果没有先进制造技术的原创性研究成果,我国的制造业就没有核心竞争力,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只能是"制造大国",而不能成为"制造强国",在现代国际分工中只能是世界的"加工中心",而不可能成为真正的世界"制造中心",也就不可能实现可靠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18.
王东 《信息与电脑》2022,(17):174-176
先进制造业的发展离不开人工智能技术的支持,现代化技术的应用,可以大大提高制造业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质量检测的质量与效率。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人工智能技术在先进制造业的应用逐渐增加,能够促进制造业快速发展。例如,通过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大大提高日常维护管理的科学性。作为现代科技发展的产物,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很多方面有待改善,因此人工智能技术在先进制造业中的应用还面临诸多挑战。基于此,分析人工智能技术在先进制造业领域中的发展与应用。  相似文献   

19.
计算科学被称作科学探索的第3大支柱,与实验、理论相并列.软件产业是最能全面体现理论创新能力和科技成果水平的载体.我国要从加工制造业发展到制造业强国,不能缺少计算机辅助工程(Computer Aided Engineering,CAE)软件系统的自主开发和成熟发展.满足以装备制造业发展需求为导向的自主CAE软件产业,不仅是现代服务业和先进装备制造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  相似文献   

20.
制造是创造人类物质财富的源泉,制造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第一位支柱产业,是国家高技术产业的基础和国家安全的重要保障.制造业对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作用不容置疑,而先进制造技术是保障制造业高水平持续快速发展的基础.如果没有先进制造技术的原创性研究成果,我国的制造业就没有核心竞争力,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只能是“制造大国“,而不能成为“制造强国“,在现代国际分工中只能是世界的“加工中心“,而不可能成为真正的世界“制造中心“,也就不可能实现可靠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