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以生物质发电项目为依托,阐述了生物质利用的意义,生物质能源化综合利用技术展望,分析了生物质燃料的特性,生物质燃烧发电技术,生物质气化及发电技术,指明了生物质能综合利用将是未来生物质能利用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2.
我国生物质气化发电技术应用及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物质气化发电技术是利用生物质能的一种有效方法,正日益得到广泛的研究和应用.但是,生物质气化发电技术在应用中,存在生物质物料运输、贮存、燃烧结焦、产生含焦废水、尾气难以回收等问题,需进行更进一步的研究.对生物质气化发电技术在国内的应用、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3.
生物质直燃发电技术与燃烧分析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生物质直燃发电技术的原理及其设备的工作过程,着重讨论了生物质锅炉燃烧过程中的燃料收集和存储、送料堵塞以及受热面结焦等问题,分析了燃料性质、一次风、二次风、炉排振动等因素对锅炉燃烧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优化运行和提高锅炉效率的改进措施,最后对国内外生物质发电技术状况进行了介绍,并对其发展做出展望.  相似文献   

4.
生物质发电燃烧方式与炉型选择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针对生物质发电的燃烧方式及炉型选择问题,文章结合生物质燃料的特点,分别对悬浮燃烧、层燃燃烧及流态化燃烧等燃烧方式及几种炉型进行了分析和比较,指出在选用燃烧方式以及炉型时,必须结合燃料的特性和具体的燃烧方案进行细致分析后而定.  相似文献   

5.
杨卧龙  倪煜  雷鸿 《热力发电》2021,50(2):18-25
燃煤耦合生物质发电被普遍认为是一种最为经济、有效、易实施的火力发电厂碳减排方式之一,在欧美国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我国该技术应用仍然处于试点示范阶段。本文详细介绍了燃煤耦合生物质发电的技术路线,并重点介绍了直接耦合燃烧发电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工程经验,分析了存在的技术与非技术问题,展望了其在我国的发展前景。结果表明:直接耦合燃烧发电具有简单、高效、成本低等优点,是国外的主流应用技术,但其可能存在燃烧不完全、沉积与腐蚀、烟气处理设备性能下降等技术问题,选择合适的耦合比例、对燃料进行预处理等是防范风险的关键措施,但该技术在我国的推广存在生物质燃料市场不完善、政策支持力度不够、缺乏相应的技术规范等问题。  相似文献   

6.
提出4种不同生物质发电技术方案和4种炉前给料系统方案,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生物质直燃混烧技术成熟且投资最少,炉前料仓+二级给料的方案不易堵料,燃料适应性强,异磨同燃烧器混烧方案对原有燃烧系统影响小,混烧协同作用强,适用于大规模发电系统。  相似文献   

7.
根据生物质燃料的特点以及某生物质发电锅炉的设计、运行情况,分析了生物质锅炉输料系统、燃烧系统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办法,可为今后生物质锅炉在设计、运行、维护等方面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8.
耦合农业和能源系统的生物质热电炭联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园区内生物质的集中处置具有便利性、经济性、规模灵活性等优势,生物质发电是农业园区能源系统的核心,但电力产能过剩或季节变化易导致资源浪费,引人生物质制炭产业可与生物质发电形成高效协同的产业模式.通过分析生物质热解制炭的研究进展及副产物处理的不足之处,提出将生物质燃烧发电、燃烧供热、生物质热解制炭耦合农业和能源系统,形...  相似文献   

9.
吴伟  谢忠泉  孙培福 《电力建设》2006,27(12):64-67
从原理上来讲,燃烧生物质燃料获取电能和燃烧煤等矿石燃料所使用的技术是基本相同的,最大的不同点是燃料不一样。秸秆发电技术的主要难点是锅炉制造部分和秸秆燃料的输送,而燃料系统又是生物发电极其重要的一环。结合山东鲁能工程有限责任公司鲁能电力设计院完成的国内第1个生物质发电示范项目--山东单县生物发电工程,在国内外调研的基础上对燃料系统进行较系统的设计研究。  相似文献   

10.
基于循环流化床(CFB)气化的间接耦合发电目前是我国燃煤电厂利用生物质的主导技术。本文介绍了基于CFB气化的间接耦合生物质发电技术在国内外的应用,比较了欧洲和我国燃煤电厂应用生物质气化耦合发电系统的主要技术特点,深入分析和评价了燃煤间接耦合生物质发电系统运行及设计的经验、关键技术问题及经济性。结果表明:生物质特性对燃气系统的配置、设计及运行影响显著,而低热值燃气的高共燃率掺烧则对锅炉燃气燃烧系统设计和燃烧运行提出了较高的控制要求;针对我国燃煤电厂主要使用秸秆类燃料、负荷率低和锅炉深度低氮燃烧的特殊性,在燃料特性和高共燃率影响等值得关注的重要方面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