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的城市建设和旧城改造每年都要产生大量的建筑固体废弃物,处理和堆放这类建筑固体废弃物,不仅要花费较多的资金,而且还严重影响环境。将建筑固体废弃物回收利用符合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并有着社会、经济、环境多种效益。本文对再生骨料的表观密度、吸水率、压碎指标等物理性能进行试验和分析。并对再生骨料的利用提出建议,以期实现建筑固体废弃物的“零排放”以及全部资源化。  相似文献   

2.
针对建筑固体废弃物日益增多的现状,探讨了建筑废弃物的种类和危害,分析了其对环境的影响,并提出了我国建筑废弃物的处理和利用方法,从而节约能源,美化生活环境。  相似文献   

3.
固体废弃物的处理因关系到全球环境、资源和能源问题而倍受关注,混凝土在固体废弃物的处理中担任着重要角色,利用现代混凝土制备技术,将多种类的固体废弃物作为混凝土的组分掺加到混凝土中。本文总结了在固体废弃物中所占份额比较大的几种废弃物:橡胶、粉煤灰、建筑垃圾在混凝土中的应用研究和发展状况。  相似文献   

4.
固体废弃物的增加已经成为环境污染和阻碍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本文在研究文献的基础上,探讨了煤矸石、建筑废弃物、农作物秸秆在建筑材料中的资源化利用。指出了这些固体废弃物处理过程中主要存在的问题、对人类生态环境带来的危害,并展望了其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建筑废弃物管理体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建筑废弃物给我国经济建设带来的不利影响,分析了我国建筑废弃物的管理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分别从管理体制、法律法规、运行方式、科研开发、经济手段和信息管理六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为我国有关部门制定建筑废弃物的相关政策制度、提高建筑废弃物的循环再利用水平提供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进程的加快,旧建筑(构筑)物拆除过程中产生的固体废弃物数量增长很快。据有关部门粗略统计,拆除一万平方米旧建筑将会产生7000~12000吨废弃物;每年建筑废弃物产生量近10亿吨。目前,我国建筑废弃物处理方式简单,主要采用固定地点堆放和填埋处置,不仅占用大量土地,还可能会对浅层地表土、河流和地下...  相似文献   

7.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建筑工程建设在我国日益火热。从环境保护角度来说,建筑活动无疑会给自然环境带来破坏,实际的建筑活动确实产生了较多废弃物,从而影响了环境。而世界自然资源的枯竭和硕大的人口问题使得人们对于节能降耗的意识越来越高,而建筑工程建设过程中对于节能降耗也日益重视。  相似文献   

8.
依托广州市某安置房项目规划和建设建筑废弃物回收处理生产线,并根据拟接收项目的特点,制订该生产线的设计方案。该生产线通过应用干分类自动化筛分系统,对比纯人工分拣而言,能够实现建筑固体废弃物的高效分选,在分选完毕后,结合再生砖、再生混凝土等再生产品的工艺要求,可实现高值化产品的生产,从而实现建筑废弃物的回收利用,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9.
《砖瓦世界》2011,(12):6-6,40
随着我国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进程的加快,旧建筑(构筑)物拆除过程中产生的固体废弃物数量增长很快。据有关部门粗略统计,拆除一万平方米旧建筑将会产生7000~12000吨废弃物;每年建筑废弃物产生量近10亿吨。目前,我国建筑废弃物处理方式简单,主要采用固定地点堆放和填埋处置,不仅占用大量土地,还可能会对浅层地表土、河流和地下...  相似文献   

10.
为定量评价建筑固体废弃物治理的环境影响,基于生命周期评价(LCA)理论和建筑工程环境表现评价系统(BEPAS),综合考虑废弃物治理过程的环境代价以及再生材料的环境收益,以净环境代价为指标,建立了建筑固体废弃物治理环境影响评价框架。根据实际案例,定量评价了废旧粘土砖几种典型治理方式的环境影响,结果表明:填埋的净环境代价较高,其次是重复利用,而再生利用的代价相对较低;在再生利用方式中,净环境代价从小到大依次为水泥混合料、混凝土砌块原料、免烧砌筑水泥原料、混凝土骨料、烧砖瓦原料,其中烧砖瓦原料的净环境代价为正值,即所得到环境收益不足以弥补其环境代价。  相似文献   

11.
固体废弃物排放量巨大,不妥善处理将严重危害生态环境。建筑业对材料的消耗量十分巨大,如果这些材料均取白天然资源,则对生态环境又会造成不断破坏。国内外已有经验证明,将固体废弃物用于建筑工业,不仅可以销纳大量的废弃物,同时可以提供物美价廉的建筑材料及制品。固体废弃物在建筑工程中的再生应用将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2.
李阳 《上海建设科技》2009,(2):60-61,67
0 前言 上海城市建设和拆迁改造等产生的巨量垃圾,成为占据城市空间的累赘。据统计,上海产生建筑垃圾3.7万t/d左右,约为生活垃圾的3.5倍,占城市固体废弃物总量的30%。整个“世博工程”预计产生4000万t建筑垃圾。未来处置这些废弃物,上海估计要投入200亿元巨资。另一方面,上海工业固体废弃物的排放量也很大,就粉煤灰一项,就达500万t/a以上。这些城市固体废弃物,完全可代替部分天然砂石和水泥,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正>"垃圾只是放错地方的资源"这句话用于描述建筑垃圾再合适不过。作为世界上建设规模最大的国家,建筑垃圾已经成为我国城市单一品种排放数量最大、最集中的固体废弃物。据住房城乡建设部公布的最新数字,到2020年我国还将新建住宅300亿平方米,新产生建筑垃圾至少50亿吨。建筑垃圾顾名思义,即在建筑过程中产生的渣土、弃土、弃料、余泥及其他废弃物。据了解,每1万平方米建筑施工就会产生建筑垃圾500-600吨;而每  相似文献   

14.
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的快速发展,施工固体废弃物已严重危害到环境和人体的健康.施工固体废弃物中的废混凝土、废砖瓦、废石材等为无机硬质组分,通过破碎筛分等装置处理后,可循环再生成集料和原料,用来制备新型混凝土及其制品、新型墙体材料、道路结构基础材料、以及多功能性建筑材料.不仅可以变废为宝,又能节约自然资源,减少废弃物对环境的...  相似文献   

15.
固体废弃物的建材资源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固体废弃物是指在生产建设、日常生活和其他活动中产生污染环境的固态、半固态废弃物质。这些废弃物的大量堆存,侵占大量的土地;同时也是大气、水、土壤的重要污染源。近年来固体废弃物产量日益渐增,它的治理和利用成为了人们关心的课题,总的趋势来看已从消极处置转变到工业废渣资源的再循环利用。固体废弃物建材资源化是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在建材产品生产过程中最大程度地利用废弃物,以取得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它不仅节约自然资源,缓解资源枯竭的问题,而且能够变废为宝,化害为利,固体废弃物转化为建材产品,能够使其增值,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建材资源化是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6.
针对建筑废弃物给我国经济建设带来的不利影响,深入分析了我国建筑废弃物的管理现状和在废弃物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分别从管理体制、法律法规、运行方式、科研开发、经济手段和信息管理六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为我国有关部门制定建筑废弃物的相关政策制度、提高建筑废弃物的循环再利用水平提供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17.
姜骞  易欢乐 《建筑技术》2020,51(2):219-222
基于南京南部新城南片区建设需求,调研统计该区内建筑固体废弃物的种类、数量和分布、典型建筑固体废弃物的主要物理性能并开展工程试验,结果表明该区内建筑固体废弃物主要为废弃混凝土、烧土制品、钢筋等;利用废弃混凝土、烧土制品制备的再生材料性能达到相关标准要求,利用其制备的再生填料填筑的试验路段关键性能指标可满足应用需要,据此提出再利用建议。  相似文献   

18.
《四川建材》2016,(6):10-12
随着我国建筑业的快速发展,产生了大量的城市建筑垃圾。因此,城市建筑固体废弃物的再利用成为新时期发展必不可少的要求。对近年来再生混凝土的发展和应用进行了简单介绍,为对再生混凝土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广东建材》2021,37(8)
深圳经济特区在改革开放后迅猛发展,经济建设走在全国前列,经济高速发展带来基建业务的快速发展。由于深圳市地处丘陵地带,建设用地紧缺,由此产生了大量的地下土方开挖、老旧建筑拆除、危险边坡开挖工程,各项基建工程产生了大量的余土、建筑拆除废弃物等。传统的余土和建筑拆除废弃物最直接利用方式如填埋、烧制传统墙材、屋面材料等方式造成了污染环境等不良影响,随着国家对环保、产品能耗的重视,这些大量消耗能源、占用土地面积的处理方式已经逐渐被淘汰,亟需采用绿色环保的综合利用方式处理这些巨量的建筑废弃物,完善建筑废弃物综合利用的各项政策制度,促进建筑废弃物综合利用的可持续发展。在相关政府政策的鼓励、综合利用技术的进步、传统建筑废弃物处理方式的局限性、社会上环保呼声越来越高等因素影响下,深圳市建筑废弃物综合利用行业迅速发展成长。  相似文献   

20.
“固体废弃物”的定义为“在生产、生活和其他活动中产生的丧失原有利用价值或者虽未丧失利用价值但被抛弃或者放弃的固态、半固态和置于容器中的气态的物品、物质,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纳入固体废弃物管理的物品、物质。”如工业固体废弃物、生活垃圾、危险废弃物等。2006年全国工业固体废弃物产生量151541万吨。上述废弃物的随意抛弃,不仅浪费了资源,还严重污染环境,如何利用和处理固体废弃物是当今环境保护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